名人推薦:
陳宜中(中研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針對資本社會的當前危機,資本的運作邏輯及其潛在矛盾,哈維的診斷要比皮凱提《21世紀資本論》更具挑戰性,也更貼近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和人道主義關懷。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七、八年來蔓延全球的經濟與政治危機,讓許多人更渴望理解與改變世界。享譽全球的經濟地理學者哈維透過一系列著作,為我們展示了開放的、吸收各門學科成果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具有的強大解釋力,而這本書更是集大成者。從辨識矛盾、解釋危機到發掘出路,這本書是認識當代資本主義的必讀著作。我也特別肯定譯者的努力,讓本書有了準確可靠的中譯本。
哈維是學院派基進人士,他的文章毫無新聞界的陳腔濫調,充滿事實和深思熟慮的想法。
── 森內特(Richard Sennett),倫敦政經學院社會學教授
哈維在他的領域激發一場革命,激勵了一個世代的基進知識分子。
── 克萊恩(Naomi Klein),加拿大知名記者、作家和社會活動家
媒體推薦: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是哈維長達40年馬克思主義研究生涯的昇華代表作。
── 香港《文匯報》
適時呼籲推翻資本主義……優美之作……神氣活現,趣味盎然。
──《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重新闡釋馬克思學說的活力之作……充滿關鍵洞見和脫俗的分析。
──《社會主義勞工報》(Socialist Worker)
以動態方式重寫馬克思學說……充滿關鍵洞見和打破傳統的分析。
──《每周之書》(Book of the Week)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後記
政治實踐構想
我們對資本矛盾的這番透徹審視,對反資本主義政治實踐有何啟示?它當然無法告訴我們,在圍繞著各種具體議題的激烈和總是複雜的鬥爭中,確切應該怎麼做。不過,它確實有助於我們制定反資本主義鬥爭的整體方向,而它同時也為反資本主義政治提供論據和強化理由。民意調查機構問它們喜歡的問題「你是否認為國家正朝正確的方向前進?」時,它們假定人們對何謂正確的方向有一定的概念。那麼,對我們這些相信資本正朝錯誤的方向前進的人來說,什麼是正確的方向?我們可以如何評估我們在實現相關目標上的進展?我們可以如何基於這些目標,提出謹慎和明智的建議(相對於那些藉由加深資本的勢力以回應人類的迫切需要之荒謬理論,它們確實是謹慎和明智的建議)?以下是從資本的十七個矛盾中推出來的一些建議,可提供政治實踐的方向,希望也能賦予它活力。我們應當以這樣的世界為目標而努力奮鬥:
1. 優先為所有人直接提供足夠的使用價值(房屋、教育和食物安全等等),而不是藉由追求利潤極大化的市場體系提供這些價值;這種市場體系將交換價值集中在少數私人手上,並以支付能力作為分配商品的基礎。
2. 創造一種交易工具,它必須能促進商品和服務的流通,但同時限制或排除私人累積金錢作為一種社會權力的能力。
3. 私有財產與國家權力的對立盡可能以共同權利制度代替(特別重視最關鍵的兩類公有資源:人類知識和土地),由公民大會和公民社團負責創建、管理和保護此類制度。
4. 私人占有社會權力的情況不僅受經濟和社會障礙約束,還成為人們普遍厭惡的病態異常現象。
5. 資本與勞工之間的階級對立由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化解,他們與致力滿足共同社會需要的其他社團協調合作,自由決定生產什麼、如何生產及何時生產。
6. 日常生活慢下來(移動、行走應當是悠閒和緩慢的),盡可能增加自由活動的時間,同時為自由活動提供穩定和維護良好的環境,不受戲劇性的創造性破壞影響。
7. 聯合起來的群體評估大家的共同社會需求並彼此告知,藉此為生產決定提供基礎(短期而言,有關實現的考量主導生產決定)。
8. 創造新的技術和組織形態,以求減輕所有形式的社會勞動的負擔,消除技術分工中不必要的區別,為自由的個人和集體活動釋出時間,並減少人類活動的生態足跡。
9. 藉由自動化、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的應用,減少技術分工。剩餘的必要技術分工盡可能與社會分工分開。行政、領導和治安職務由族群中的個體輪替。我們獲得解放,不再受專家統治。
10. 賦予公民社團壟斷使用生產工具的集中權力,藉由公民社團動員個體和社群的分散競爭能力,產生技術、社會、文化和生活方式創新方面的差異化。
11. 多元化潛力最大的是區域社團、公社和共同體中的生活與生存方式、社會關係與自然的關係,以及文化習慣和信念。區域之中和公社之間,個體自由、不受約束但有序的跨地域移動獲得保障。社團代表定期聚會,評估、規劃和承擔共同任務,並處理各種規模(生物區、洲和全球)的共同問題。
12. 除遵循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原則所涉及的不平等情況之外,消除物質供應上的所有不平等。
13. 逐漸消除為遠方的他人所做的必要勞動與自身、家庭和公社再生產中的勞動的差別,使社會勞動融入家庭和公社工作中,而家庭和公社工作成為非異化和非貨幣化社會勞動的首要形式。
14. 每一個人都應該享有教育、醫療、居住、食物安全、基本商品和交通運輸方面的平等福利,以保障免於匱乏的自由、行動自由和遷徙自由的物質基礎。
15. 經濟向零成長狀態靠攏(但保留地域發展不一致的空間),追求人類(個人與集體)能力的最大發展和不斷創新成為社會規範,取代對無止境複合成長的狂熱追求。
16. 利用自然力量滿足人類需要的工作應快速進行,但必須盡可能保護生態系統,維護一個地方的養分、能量和物質,重新學會欣賞自然之美,認識到人類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我們確實可以藉由努力為自然作出貢獻。
17. 非異化人類和非異化創造性角色將出現,他們具有一種新的、自信的自我與集體存在意識。自由締結親近社會關係的經驗,以及對各種生活和生產方式的同理心,將產生一個這樣的世界:人們仍將激烈爭論何謂美好生活,但人人皆同樣值得享有尊嚴和尊重已是社會共識。人類能力的永恆和持續革命將推動社會持續演化。人類將繼續不斷求新。
不言而喻的是,投入戰鬥、對抗資本體制中所有其他形式的歧視、壓迫和暴力壓制同樣重要;上述建議不能取代這些其他鬥爭,反之亦然。我們顯然必須聯合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