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藝術史博士,現任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曾任英國牛津大學藝術史系訪問學者。研究領域為英國風景畫史、中國書畫史、台灣書畫史。著作包括:〈John Constable天空風格之發展──兼論其創作Hampstead天空習作之因〉、〈光輝多彩的天國──嵌畫中的天空(A.D. 313-730)〉、〈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藝術與科學的融合-英國浪漫時期的天空習作〉、〈古人會的推手-林內爾〉、〈英國浪漫時期科學觀天空畫論──由Cozens的天空構圖到Ruskin雲的透視〉、〈以聖經為原則──林內爾的風景畫〉、〈作偽的剖析──濟汀偽作帕麥爾畫作事件〉、〈清代隸書大家──伊秉綬的書法特色〉、〈從主題角度探討黃山畫派的發展及其定義問題(上)(下)〉、〈默寫在肖像畫史的論述與創作〉、〈筆簡神全──李琦以默寫創作的肖像畫〉、“Forgeries Signed as Mei Qing─Mountain Huang Paintings”、〈人書俱老──朱玖瑩的書法〉、《嘉義縣志‧卷十一‧藝術志》(纂修)、《台灣全志‧卷十二‧文化志──藝術篇》(與蕭瓊瑞合著)。
圖版目次
圖1-1 魯本斯(Peter P. Rubens):《秋景》(An Autumn Landscape with a View of Het Steen),約1636年。油彩、橡木、131.2× 229.2公分。倫敦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1-2 華倫西安茲(Pierre Henri de Valenciennes):《拉法亞拉暴風雨》(The Storm of La Fayolla),1778年。鉛筆、紙、11.5× 35.6公分。 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Bibliothéque nationale de France, Paris)。
圖2-1 英國夏秋多雲的天空,作者攝於2009/07/31。
圖2-2 英國夏秋多雲的天空,作者攝於2009/07/31。
圖2-3 英國夏秋多雲的天空,作者攝於2009/07/25。
圖2-4 英國夏秋多雲飛舞的天空,作者攝於2009/08/26。
圖2-5 英國夏秋多雲飛舞的天空,作者攝於2009/07/25。
圖3-1 寇任斯(Alexander Cozens):《天空構圖》(Sky Composition),1785年。線雕版,113×160公分。From A New Method of Assisting the Invention in Drawing Original Compositions of Landscape.
圖3-2 寇任斯(Alexander Cozens):《天空構圖》(Sky Composition),1785年。線雕版,113×160公分。From A New Method of Assisting the Invention in Drawing Original Compositions of Landscape.
圖3-3 寇任斯(Alexander Cozens):《天空構圖》(Sky Composition),1785年。線雕版,113×160公分。From A New Method of Assisting the Invention in Drawing Original Compositions of Landscape.
圖3-4 寇任斯(Alexander Cozens):《天空構圖》(Sky Composition),1785年。線雕版,113×160公分。From A New Method of Assisting the Invention in Drawing Original Compositions of Landscape.
圖3-5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臨仿寇任斯天空構圖》(Cloud Study after Alexander Cozens),約1821-23年。鉛筆、墨水、9.3×11.5公分。倫敦大學可陶德藝術學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University of London)。
圖3-6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臨仿寇任斯天空構圖》(Cloud Study after Alexander Cozens),約1821-23年。鉛筆、墨水、9.3×11.5公分。倫敦大學可陶德藝術學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 University of London)。
圖3-7 豪爾德(Luke Howard):《雲速寫──卷雲、積雲、層雲》(Cloud Sketches: Cirrus, Cumulus, Stratus),1803年。From “On the Modifications of Clouds.”
圖3-8 豪爾德(Luke Howard):《雲速寫──卷積雲、卷層雲、積層雲》(Cloud Sketches: Cirro-Cumulus, Cirro-Stratus, Cumulo-Stratus),1803年。From “On the Modifications of Clouds.”
圖3-9 豪爾德(Luke Howard):《雲速寫──雨雲》(Cloud Sketch: Nimbus),1803年。From “On the Modifications of Clouds.”
圖3-10 弗斯特(Thomas Forster):《雲習作》(Cloud Study),1815年。From Researches about Atmospheric Phenomena.
圖3-11 弗斯特(Thomas Forster):《雲習作》(Cloud Study),1815年。From Researches about Atmospheric Phenomena.
圖3-12 歐瑞姆(William Oram):《天空備忘錄》(Memorandum of a Sky),1810年。From Percepts and Observations on the Art of Colouring in Landscape Painting.圖3-13 寇克斯(David Cox):《風》(Wind),1813年。From A Treatise on Landscape Painting and Effect in Water Colours.
圖3-14 寇克斯(David Cox):《雨》(Rain),1813年。From A Treatise on Landscape Painting and Effect in Water Colours.
圖3-15 寇克斯(David Cox):《月光效果》(Moonlight Effect),1813年。From A Treatise on Landscape Painting and Effect in Water Colours.
圖3-16 羅斯金(John Ruskin):《雲的直線透視圖》(Cloud Perspective- Reclilinear)。From Modern Painters, vol. 5.
圖3-17 羅斯金(John Ruskin):《雲的直線透視圖》(Cloud Perspective- Reclilinear)。From Modern Painters, vol. 5.
圖3-18 羅斯金(John Ruskin):《雲的曲線透視圖》(Cloud Perspective- Curvilinear)。From Modern Painters, vol. 5.
圖4-1 寇任斯(Alexander Cozens):《多雲的天空習作》(Study of a Cloudy Sky),約1771年。黑色、灰色、淡黃色紙、12×15公分。蘇俄隱修院博物館(Hermitage Museum, Russia)。
圖4-2 萊特(Joseph Wright of Derby):《敞開的多雲天空》(An Opening in a Cloudy Sky),約1774年。鉛筆、墨、淡棕色與綠色、紙、17.1×23.4公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圖4-3 萊特(Joseph Wright of Derby):《天空習作》(Sky Study),約1774年。鉛筆、墨、紙、20.3×27.1公分。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圖4-4 科里奧斯.瓦利(Cornelius Varley):《威爾斯山的全景圖》(Mountain Panorama in Wale),1803年。鉛筆、黑色粉筆、紙、26.4×43.3公分。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圖4-5 泰納(Joseph M. W. Turner):《夕陽習作》(Study of Sunset),約 1816-18年。水彩、紙、12.5×24.7公分。倫敦泰德畫廊(Tate Britain)。
圖4-6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從漢普斯德荒地看哈羅》(View from Hampstead Heath, Looking towards Harrow),1821年。油彩、紙、25×29.8公分。曼徹斯特藝術畫廊(Manchester Art Gallery)。
圖4-7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雲習作──漢普斯德》(Study of Clouds at Hampstead),1821年。油彩、紙、24.2×29.8公分。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圖4-8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高積雲習作》(Study of Altocumulus Clouds),1821年。油彩、紙、24.8×30.2公分。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圖 4-9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有水平線樹的雲習作》(Cloud Study with an Horizon of Trees),1821年。油彩、紙、25×29公分。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圖4-10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漢普斯德荒地──望向哈羅》(Hampstead Heath, Looking over Towards Harrow),1821年。油彩、紙、23.5×28.6公分。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圖4-11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積雲習作》(Study of Cumulus Clouds),1822年。油彩、紙、28.6×48.3公分。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圖4-12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卷雲習作》(cirrus),1822年?油彩、紙、11.4×17.8公分。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圖4-13 寇克斯(David Cox):《去乾草原》(Going to the Hayfield)。水彩、黑色粉筆、紙、31.9×45.6公分。耶魯大學英國藝術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圖4-14 穆爾雷迪(William Mulready):《豪爾德各型態雲圖表》(Diagrammatic Illustration of Luke Howard’s Classification of Clouds),約於1824年。筆、棕色墨、紙。曼徹斯特大學懷特渥斯藝術畫廊(Whitworth Art Gallery,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圖4-15 穆爾雷迪(William Mulready):《雲習作》(Study of Clouds),1840年。筆、棕色墨、紙。曼徹斯特大學懷特渥斯藝術畫廊(Whitworth Art Gallery,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圖4-16 帕麥爾(Samuel Palmer):《有數字提要的雲習作》(Study of Clouds with Numbered Key, Sketchbook of 1819),1819年。鉛筆、水彩、紙、11.7×19.4公分。倫敦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圖4-17 羅斯金(John Ruskin):《雲習作》(Study of Clouds)。From Modern Painters, vol. 5.
圖4-18 羅斯金(John Ruskin):《雲習作──輪廓》(Cloud Study: Outline)。From Modern Painters, vol. 5.
圖4-19 羅斯金(John Ruskin):《黎明習作》(Study of Dawn)。水彩、鉛筆、藍灰色紙,15.4×22.3公分。牛津艾許莫里安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xford)。
圖4-20 漢特(William Henry Hunt):《海上陣雨》(A Passing Shower at Sea),1864年。鉛筆、紙,9.1×7.2公分。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圖5-1 泰納(Joseph M. W. Turner):《巨石陣》(Stone Henge),1827-38年。From Picturesque Views in England and Wales, vol. 1.
圖5-2 泰納(Joseph M. W. Turner):《索爾斯堡》(Salisbury),1827-38年。From Picturesque Views in England and Wales, vol. 2.
圖5-3 泰納(Joseph M. W. Turner):《巴特米爾湖──陣雨》(Buttermere Lake, with Part of Cromack Water, Cumberland: a Shower),1798年展出。油彩、畫布、88.9×119.4公分。倫敦泰德畫廊(Tate Britain)。
圖5-4 寇克斯?(David Cox):《風車》(The Mill),1853年。水彩、31.1×36.2公分。貝德福德塞西爾藝術畫廊與博物館(Cecil Higgins Art Gallery & Museum, Bedford)。
圖5-5 泰納(Joseph M. W. Turner):《暴風雪──汽船離港在淺灘中放煙幕彈,鉛錘引其方向。艾瑞爾離開哈威奇港當晚,畫家在暴風雪中》(Snow Storm: Steam-Boat off a Harbour’s Mouth making Signals in Shallow Water, and going by the lead, The Author was in this Storm on the Night the Ariel left Harwich),1842年展出。油彩、畫布、91.4×121.9公分。倫敦泰德畫廊(Tate Britain)。
圖5-6 泰納(Joseph M. W. Turner):《暴風雪──雪崩與洪水》(Snow storm, Avalanche and Inundation),1837年展出。油彩、畫布、92.2×123公分。芝加哥藝術研究所(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Illinois)。
圖5-7 泰納(Joseph M. W. Turner):《太陽自霧氣中升起》(The Sun Rising through Vapour),1807年展出。油彩、畫布、134.5× 179公分。倫敦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5-8 泰納(Joseph M. W. Turner):《黛朵創建迦太基》(Dido building Carthage; or, the Rise of the Carthaginian Empire),1815年展出。油彩、畫布、155.5×232公分。倫敦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5-9 泰納(Joseph M. W. Turner):《尤里斯嘲弄獨眼巨人》(Ulysses deriding Polyphemus─Homer’s Odyssey),1829年。油彩、畫布、32.5×203公分。倫敦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5-10 泰納(Joseph M. W. Turner):《鐵美黑赫號戰艦被拖去拆毀》(The 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 up),1838年。油彩、畫布、91×122公分。倫敦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5-11 泰納(Joseph M. W. Turner):《雨、蒸汽與速度》(Rain, Steam and Speed),1844年展出。油彩、畫布、91×122公分。倫敦國家畫廊(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圖5-12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暴風雨海景》(Rainstorm over the Sea),約1824-25年。油彩、紙、畫布、23.5×32.6公分。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
圖5-13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海上暴風雨──布來頓》(Stormy Sea, Brighton),約1828年。油彩、紙、畫布、16.5× 26.7公分。耶魯英國藝術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圖5-14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漢普斯德望向倫敦》(View at Hampstead, Looking towards London),1833年。水彩、11.4× 19.1公分。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圖5-15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舊薩倫》(Old Sarum),1834年。水彩、30×48.7公分。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圖5-16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雙彩虹風景》(Landscape with a Double Rainbow),1812年。油彩、畫布、33.7×38.4公分。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圖5-17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天空與彩虹習作》(Sky Study with Rainbow),1827年。水彩、網線紙、22.5×18.4公分。耶魯英國藝術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圖5-18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從草坪看索爾斯堡教堂》(Salisbury Cathedral from the Meadows),1831年。油彩、畫布、151×189公分。泰德畫廊(Tate Britain)。
圖5-19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漢普斯德雙彩虹》(London from Hampstead with a Double Rainbow),1831年。水彩、灰紙、19.7×32.4公分。倫敦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
圖5-20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巨石陣》(Stoneheng),1836年。水彩、紙、38.7×59.1公分。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圖5-21 康斯塔伯(John Constable):《巨石陣》(Stoneheng),1820年。鉛筆、紙、11.4×18.7公分。倫敦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圖5-22 寇克斯(David Cox):《多佛海景》(Dover from the Sea, 1831),1831年。水彩、13×15.6公分。伯明罕博物館與藝術畫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圖5-23 寇克斯(David Cox):《拉弗安城堡》(Laugharne Castle, Caermarthenshire, South Wales),約1833年。水彩、20.9×30.5公分。伯明罕博物館與藝術畫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圖5-24泰納(Joseph M. W. Turner):《拉弗安城堡》(Langhorne Castle),約1833年。From Picturesque Views in England and Wales, vol. 2.
圖5-25 寇克斯(David Cox):《太陽、風與雨》(Sun, Wind, and Rain),1845年。水彩、石墨、黑色粉筆、紙、46.4×60.5公分。伯明罕博物館與藝術畫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圖5-26 泰納(Joseph M. W. Turner):《蘭開斯特沙地》(Lancaster Sands),1818年。水彩、28×39.4公分。伯明罕博物館與藝術畫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圖5-27 寇克斯(David Cox):《渡沙地》(Crossing the Sands),1848年。油彩、畫板、26.37×37.9公分。伯明罕博物館與藝術畫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圖5-28 寇克斯(David Cox):《阿爾弗斯頓沙地》(Ulverston Sands),1835年。水彩、紙、60.5×85.5公分。伯明罕博物館與藝術畫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圖5-29 寇克斯(David Cox):《翩曼海灘》(Penmaen Beach),1852年。水彩、鉛筆、蘇格蘭紙、57.1×82.5公分。伯明罕博物館與藝術畫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圖5-30 寇克斯(David Cox):《十字路》(The Cross Roads),1850年。油彩、畫板、16.5×25.4公分。伯明罕博物館與藝術畫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圖5-31 寇克斯(David Cox):《夜間火車》(The Night Train),1856年。水彩、28.5×30.1公分。伯明罕博物館與藝術畫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圖5-32 寇克斯(David Cox):《在荒野中挑戰暴風雨的公牛》(The Challenge: A Bull in a Storm on the Moor)。水彩、黑色粉筆、粗紙、45.4×64.8公分。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
圖6-1 林內爾(John Linnell):《肯內爾河》(The River Kennel),1815年。油彩、畫布、45.1×65.2公分。劍橋費茲威廉博物館(Fitzwilliam Museum, Cambridge)。圖6-2 林內爾(John Linnell):《柯林斯農莊》(Collins’s Farm),1831-34年。油彩、畫板、15.4×37.5公分。倫敦博物館(Museum of London)。
圖6-3 林內爾(John Linnell): 《諾亞──大洪水前夕》(Noah─Eve of the Deluge), 1848年。油彩、畫布、144.7×223.5公分。克利夫蘭藝術博物館(Cleveland Museum of Art, Ohio)。
圖6-4 林內爾(John Linnell):《暴風雨》(The Storm或稱The Refuge),1853年。油彩、畫布、90.2×146.1公分。費城藝術博物館(Philadelphia Museum of Art)。 圖6-5 林內爾(John Linnell):《暴風雨欲來》(A Coming Storm),1873年。油彩、畫布、127 x 167.7公分。格拉斯哥藝術畫廊與博物館(Glasgow Art Gallery and Museum)。
圖6-6 林內爾(John Linnell):《日落豐收歸:最後一車》(Harvest Home, Sunset: The Last Load),1853年。油彩、畫布、88.3× 147.3公分。倫敦泰德畫廊(Tate Britain)。
圖6-7 林內爾(John Linnell):《薩里風景》(A Surrey Landscape),1858年。油彩、畫布。英國波爾頓藝術畫廊(Bolton Art Gallery, Lancashire)。
圖6-8 林內爾(John Linnell):《荒野夕陽》(Sunset over a Moorland Landscape),1850年代。油彩、畫板、21.3×25.6公分。劍橋費茲威廉博物(Fitzwilliam Museum, Cambridge)。
圖6-9 帕麥爾(Samuel Palmer):《夜禱返家》(Coming from Evening Church),1830年。混合媒材、紙、30.2×20公分。倫敦泰德畫廊(Tate Britain)。
圖6-10 帕麥爾(Samuel Palmer):《月亮與星星伴著牧羊人和羊群》(A Shepherd and his Flock under the Moon and Stars),約1827。黑色與棕色墨、白色樹膠水彩、10.8×13公分。耶魯英國藝術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圖6-11 帕麥爾(Samuel Palmer):《滿月下的牧羊人》(Shepherds under a Full Moon),約1826-30年。筆、棕色墨、樹膠、紙板、11.8×13.4公分。牛津艾許莫里安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xford)。
圖6-12 帕麥爾(Samuel Palmer):《滿月》(The Harvest Moon),1833年。油彩、紙、22.2×27.6公分。耶魯英國藝術中心(Yale Center for British Art, Paul Mellon Collection)。
圖6-13 帕麥爾(Samuel Palmer):《七葉樹田園》(Pastoral with a Horse Chestnut Tree),約1831-32年。水彩、鉛筆、紙、33.4×26.8公分。牛津艾許莫里安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xford)。
圖6-14 帕麥爾(Samuel Palmer):《羊群與星星》(The Flock and the Star),約1831年。墨汁、鉛筆、紙、14.9×17.75公分。牛津艾許莫里安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xford)。
圖6-15 帕麥爾(Samuel Palmer):《明亮的雲》(The Bright Cloud),約1833-34。油彩、色膠、紅木板、23.2×31.7公分。曼徹斯特藝術畫廊(Manchester Art Gallery)。圖6-16 帕麥爾(Samuel Palmer):《水車》(The Watermill),約1848年。水彩、樹膠、51.3×71.2公分。牛津艾許莫里安博物館(Ashmolean Museum, Oxford)。 圖6-17 帕麥爾(Samuel Palmer):《亞平寧之夢》(A Dream in the Apennine),1864年展出。樹膠水彩、紙、66×101.6公分。倫敦泰德畫廊(Tate Britain)。
圖6-18 帕麥爾(Samuel Palmer):《古典河景》(Classical River Scene),約1878年。水彩、樹膠、卡片紙、23.1×35.2公分。倫敦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圖6-19 帕麥爾(Samuel Palmer):《梯若重建祖傳田園》(Tityrus Restored to his Patrimony),約1874年。水彩、樹膠、卡片紙、50.2×69.9公分。伯明罕市博物館與藝術畫廊(Birmingham Museums & Art Gallery)。
本書《自然與情感交融──英國浪漫時期風景畫的天空》,主標題中的自然是指宇宙大自然,亦特別是指以科學角度觀看的自然。我很贊同康斯塔伯(J. Constable)晚年所強調風景畫應「是科學的,亦是詩意的。」這是理性與感性兼顧的創作觀點,需先理性客觀地觀察自然景物,再融入作者的個性情感或思想情懷。畫家的想像力是否被全面激發、自身的情感是否能完全投注,端看描繪的對象對其有多少吸引力。本書副標題的天空,是本書的主角,其是每一幅風景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天空景象是瞬間變幻,無固定形態,畫家如何能捕捉其形貌與神韻呢?若與地面上的景物、人物、動物或建築物相比較,顯然天空是風景畫中最詩意、最抽象、最自由、且變化無窮的元素。有趣的是,天空景象在浪漫時期特別受到德國和英國畫家的重視,尤其是英國,其中以泰納(J. M. W. Turner)、康斯塔伯、寇克斯(D. Cox)、林內爾(J. Linnell)、帕麥爾(S. Palmer)等五位畫家最具代表性。為何是浪漫時期的英國呢?有何特別的時代背景呢?而這五位畫家的天空各有何獨特性呢?
我對西方風景畫中天空元素的注意,寇克斯是最早的激發者。留英第一年因常至伯明罕博物館與藝術畫廊看畫,很快就被寇克斯畫作中簡單寬廣且風雨交加的天空所吸引,接著就注意到康斯塔伯一幅幅頗具動感的天空習作,並漸擴及到英國其他風景畫家。隔年就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最初即以中英繪畫對天空描繪之比較作為論文範疇,指導教授Roderick Whitfield乃建議我去倫敦學院(UCL),旁聽Andrew F. Hemingway開設的三門有關英國1750年至1850年風景畫課程。然終因範圍太大且自身能力有限,最後僅以黃山畫派大師中最擅長描繪煙雲變幻的梅清為主題(“The Paintings of Mei Qing (1624-1697)”, 1994)。
十九世紀中期,英國最權威的藝術評論家兼畫家羅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於1843-1860年間完成《現代畫家》(Modern Painters)一書共五冊,其對藝術的發展、古代大師,以及當時畫家皆有極犀利的評論。羅斯金早年就跟隨費爾丁(Copley Fielding, 1787-1855)、哈定(James Duffield Harding, 1798-1863)、普羅特(Samuel Prout, 1783-1852)等水彩畫家學畫,奠定他以客觀的觀察為創作依據。另外,他從小就對氣象學有興趣,於1839年出版一篇頗受注意的文章〈論氣象學現況〉(“Remarks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該文對大氣中光和色彩的觀察相當精確。由《現代畫家》一書中對雲的論述,可知羅斯金對英國化學家兼氣象學家豪爾德(Luke Howard, 1772-1864)於1803年所提出雲的型態分類很熟悉。他在該書用了約十分之一的篇幅,由科學與藝術的角度探討天空,其中對雲的分析最詳盡。他雖未深入介紹雲形成的諸物理現象,但努力去分析雲的形狀、組織及意義,故經由其論述與附圖,讀者遂能了解雲在天空中組成時的美與複雜。他在1856年由古典風景畫談論到中世紀及現代風景畫時,說明中世紀畫家的興趣在於穩定、清晰、明亮,而現代風景畫家的興趣轉向那些瞬間變化、消逝的事物,且期望由不可能把握及困難了解的景物中求得滿足與指示。他提出現代風景畫首先最讓我們震撼的是「多雲」(cloudiness),認為如果要給予現代風景藝術一個通用且具特性的名稱,那麼「雲的貢獻」(the service of clouds)應是最恰當的。
羅斯金所指的現代即是當時,涵蓋維多利亞初期,然主要是指浪漫時期,他認為當時英國畫家普遍喜愛徐風、灰暗氛圍,也注意雲的真實型態與霧的細緻刻畫,且細心描繪日出、日落,及日出日落時雲與霧的現象。他在《現代畫家》中不厭其煩地稱讚泰納(Joseph. M. W. Turner, 1775-1851)的風景畫,尤其是其畫天空的特色。他指出「雲的貢獻」是當時風景畫的特色,這種將以往風景畫所關注的對象由「地面景物」轉移到「天空景象」的觀點是創見。然而極為可惜,在當時並未引發共鳴或異議,且之後亦未引起學界的關注。至今不但未見到質疑其觀點的論述,亦未見有依其論述而加以深入探討者。羅斯金當年的觀察是否真確?當時英國風景畫的真正特色是什麼?這是本書撰寫的動機。羅斯金雖提出新穎的觀察,且論述到天空各種景象,但他並未進一步說明是什麼因素,導致天空這元素在浪漫時期的風景畫具有如此重要的分量,是否有哪些特別的時空背景?除了泰納,他並未深入探討當時還有哪些畫家重視速寫或描繪天空,且他們各自如何呈現天空?是否有時代共通性?此外,他更未提及有哪些畫論家或畫家特別討論到描繪天空的諸問題,他們的論述內容有何異同?這些圍繞著「天空」的議題皆是本書分析的重點,期望透過對這些議題的研究,我們不僅能判斷羅斯金的獨特觀察是否正確,更重要的是對英國浪漫時期的風景畫能有更清晰與深刻的了解。
西方自十七世紀以來對自然科學的研究日益進步,至十八世紀很多學科已有長足的發展。不過氣象學發展較為遲緩,至十九世紀初才開始有成果。豪爾德在1803年發表了具代表性的〈雲的變化及其形成、懸浮、解散的原則〉(“On the Modifications of Clouds, and on the Principles of their Production, Suspention, and Destruction”)一文,該文將雲的型態分為七種。在此之前很少有具實質內涵的藝術家或科學家在這領域有所突破,對當時頂尖的藝術家與科學家而言,這是相當令人興奮的新領域。他們首次面對這一巨大的自然景象寶庫,他們熱切渴望著原創力,期盼著自己可能是新視覺爭論的系統陳述者或是新真理的發現者。氣象學在英國興起時,正值歐洲浪漫美學思潮盛行,亦正逢戶外速寫流行、水彩畫興盛、光學與色彩學格外受重視,以及自然神學普及之時,因這種種時代氛圍的鎔鑄,再加上英國特殊海島地理環境,夏秋常出現滾動多變化的雲彩,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激發了很多畫家對天空中各種景象的興趣。
歐洲浪漫主義雖是當時觀念上和文化上的普遍潮流,但此主義並非是一有組織的運動,亦無確切的定義,而是一種社會文化特質,特別稱頌「個別性」(individual)。浪漫主義最主要是一種美學的現象,其反抗當時的理性美學標準,在視覺藝術上的反應是品味的改變,感受性(sensibility or feeling)變成最重要,因而對美的感覺異於先前,例如對哥德建築、荒蕪景色的偏愛。至於歐洲浪漫時期的時間斷限亦頗為分歧,英國浪漫主義的早期支持者有著名的文學家兼畫家布雷克(William Blake, 1757-1827)、柯爾雷基(Samuel Taylor Coleridge, 1772-1834)和華茨華斯(William Wordsworth, 1770-1850)等,但此運動直到十九世紀初才在英國真正生根,且自此主宰了英國的藝術和詩文近半個世紀,甚至在某些方面持續到該世紀末。本書所指浪漫時期涵蓋十八世紀後半期至十九世紀後半期,但以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期為主,這期間英國風景畫的發展亦達至巔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