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譯序(節錄)
吳鄭重
第一次讀到珍‧雅各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是一九九四年在倫敦政經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LSE)讀博士班第一年的時候。當時是臺灣城市變化最快速的階段,也是永續發展議題被炒得火熱的年代,而我正在為我的博士論文尋找可能的方向,沒事就泡在學校的圖書館裡面,進行一連串以城市和永續發展為主軸的廣泛搜尋和閱讀。
已經記不得是怎麼找到這本書的,但是當時它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不是因為它的內容,而是書的外觀—是由企鵝出版社出版,一本破破爛爛的「小書」。熟悉英美小說的讀者一定知道,大部分英美小說都是用一種輕巧的平裝袖珍開本裝訂,方便一般讀者攜帶和閱讀,讀完之後也好「處理」。看起來破爛則是因為它的年歲和所用的材料,顯得極不稱頭;和相鄰大開本、大部頭的精裝巨著相比,實在不像是擺在大英政治與經濟科學圖書館裡面的學術專著。由於當時我才剛剛開始接觸有關都市研究和建築規劃的相關理論,還有英國的城市尺度和街道特色都迥異於書中所描述的美國城市經驗,再加上我在臺北生活了三十年的「混亂秩序」體驗,總之,書中許多被都市研究和建築規劃學者讚譽為真知灼見的觀點,對我而言,只覺得稀鬆平常,是婦孺皆知的「常識」。比起埃伯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帶有社會主義精神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y),或是科比意(Le Corbusier)融入公社色彩的馬賽公寓,實在遜色許多。最多也不過是一個小女子對過去城市的浪漫懷舊,怎麼看都和「偉大」和「經典」扯不上邊,不知道為什麼西方學者這麼大驚小怪?
再次注意到這本書,是好多年後在世貿書展買的一本由紐約市立圖書館出版的《世紀好書》(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s Books of the Century)(牛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中,對於這本書的介紹。《世紀好書》是紐約市立圖書館為了慶祝該館的百年紀念(一八九五—一九九五),從六百二十萬冊的所有館藏中選出十二類共計一百六十七本的各類經典好書。珍‧雅各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赫然名列「經濟與技術」類十一本經典名著中的其中一本,其他十本並列的當代經典分別是托爾斯坦‧韋伯倫(Thorstein Veblen)的《有閒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 An Economic Study of Institutions, 1899)、馬克思‧韋伯(Max Weber)的《基督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1904)、亨利‧亞當斯(Henry Adams)的《亞當斯論教育》(The Education of Henry Adams, 1907)、約翰‧凱恩斯(John M. Keynes)的《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1936)、菲德列克‧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的《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 1944)、彌爾頓‧費德曼(Milton Friedman)的《消費函數理論》(A Theory of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1957)、約翰‧加爾布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的《富裕社會》(The Affluent Society, 1958)、海倫‧李維特(Helen Leavitt)的《超級高速公路—超級惡作劇》(Superhighway—Super Hoax, 1970)、厄恩斯特‧舒馬克(Ernst Friedrich Schumacher)的《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 A Study of Economics as if People Mattered, 1973)和艾德‧克羅(Ed Krol)的《整個網際網路:使用者指南與目錄》(The Whole Internet: User’s Guide & Catalog, 1992)。
這時候臺北捷運已經通車,一○一大樓和高鐵也在興建當中,有愈來愈多東南亞的跨國移工逐漸聚集在臺北街頭,同時也有愈來愈多的臺商從深圳和上海向其他中國城市前進;現代化的臺北正在被全球化的洪流所吞噬。而我以倫敦作為研究地區的博士論文《都市社會永續的概念:協調倫敦的日常生活與制度結構》(The Concept of Urban Social Sustainability: Coordinating Everyday Life and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in London)正在改寫成學術專書,後來和海倫‧賈維斯(Helen Jarvis)及安迪‧普拉特(Andy C. Pratt)合寫成《都市的神祕生活:日常生活的社會再生產》(The Secret Life of Cities: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of Everyday Life),在二○○一年由Pearson Education/Prentice Hall出版。透過臺北—倫敦的交叉比對,這時候我已經幡然省悟,歐美都會城市在二十世紀近百年間陸續喪失,現在回頭努力追求卻徒呼負負的珍貴城市資產,其實就是臺北及所有臺灣城市的基本都市形態—混合使用(mixed-use),以及因之而來的城市活力與便利的都市生活。這對凡事都得跟著歐美的發展途徑—尤其是美國老大哥的寶貴經驗—照錯一次才稱得上進步的臺灣,有非常重大的啟發。我們不應該再妄自菲薄,盲目地為了追求現代化和全球化,就把許多好的文化傳統和城市資產一併拋棄,這樣反而得不償失。而是應該積極汲取在地的智慧和發展出我們自己的都市理論,讓生活城市的活力和魅力帶領臺灣邁向全球化的時代。
後來剛好在亞馬遜網路書店看到珍‧雅各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有出「當代圖書館」(Modern Library)經典系列七十五週年紀念的「精裝」版(一九九三),而且還有很大的折扣,於是就買回來重新細讀。這一重讀,對照過去幾年在倫敦的生活經驗,還有回國之後看到臺北的種種變化,愈發覺得珍‧雅各從日常生活出發的「婦人之見」,才是理解城市運作和營造都市生活的正確途徑。於是想把這本書當作大學部的課堂補充教材,卻發現這麼重要的都市經典,坊間竟然一直沒有適當的中文譯本。
這讓我回想到自己在念大學的時候,當時念的是經濟系,有幾個好朋友提議組織一個讀書會。剛開始是讀約翰‧加爾布雷斯的《不確定的年代》(The Age of Uncertainty, 1977),後來覺得作為經濟系的學生,不能只啃個體經濟、總體經濟、貨幣銀行、財政學等別人整理好的教科書,於是開始讀西洋經濟思想史裡面提到的一些近代經濟學的原典。從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的《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開始讀起,記得那是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出的一系列經濟學名著翻譯叢書裡面的第二本,共分上、下兩冊;上冊是周憲文老師翻譯的,下冊是張漢裕老師翻譯的。現在回想起來,課堂上教的那些教科書和考試考的東西沒有一樣記得,但是臺灣銀行那一系列白色封面的經濟學名著翻譯,至今依然印象深刻。後來一路讀到約翰‧凱恩斯的《就業、利息和貨幣的一般理論》,大家讀得迷迷糊糊,加上大三、大四之後,有人忙著留學考試,有人準備就業,讀書會也就不了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