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主義 vs. 民族主義
看台灣選舉,常覺得像看賽馬,一般多在議論哪匹馬領先,哪匹馬落後,哪匹馬新加入或退出。不過這次大選卻不只是賽馬,也不是藍綠對決,而是看不見的兩股思潮在正面碰撞。
一邊是挑戰者的「理性主義」,另一邊是衛冕者的「民族主義」。用英文說就是Rationalism vs Nationalism。賭注之大恐怕也是前所未見,因為牽涉的不只是哪匹馬出線,或政黨輪替不輪替,而是台灣的安危存亡。
「台灣民族主義」從李登輝時期就已萌芽,只是一直忸怩作態,欲語還休。蔡總統上台後變得較露骨,而挑戰她的賴清德還更直白。估計選戰越熾烈,會越沒有遮掩。
它的核心有感性面與理性面。感性上它堅持「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不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大部分民進黨人士對「中國人」的排斥心理可說根深蒂固。蔡總統似也從來不曾認同這個血緣。深綠出身的柯文哲講了「兩岸一家親」,犯了大忌,當然必傾全黨之力撻而伐之。
理性上,「台灣」要與「中國」全面切割。不但堅不接受「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一中」或「一國兩制」,而且政府間也不再接觸,不談判,更不妥協。兩岸經濟、社會、文化的連結要積極弱化,外交與軍事的對抗越加強烈。宣傳上則全面忽視大陸的「機會」成分,只強調它的「威脅」,以凝聚台灣內部的抗中意志。
為了避免當年陳水扁因躁進而激起的國際反彈,蔡政府表面雖說「維持現狀」,實際卻像孵小雞一樣,在薄薄蛋殼的掩護下,藉「改革」之名改造台灣的權力結構,以待時機成熟時破殼而出,以新的「民族」及「國家」身分亮相。
這個「民族主義」的胚胎孕育於蔡總統當年主持的「兩國論」。經過二十年的成長茁壯,它運氣好到恰巧碰到美國把美中關係由「交往」調整為「競爭」(不同於「對抗」),所以蔡政府自以為靠山堅定而充滿自信。但運氣不好的是,它也剛好碰到中共的東亞實力大幅上升,連靠山美國都深感心有餘而力不足。
如果「台灣民族主義」經過明年一月類似「台獨公投」的選戰洗禮而再獲勝,中共的對台政策將徹底失敗,而習近平在國內必會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回顧二○○八年大選時馬英九勝券在握,而中共軍力仍略遜美國一籌,北京卻依然動員對台備戰以防民進黨僥倖連任。如今兩強東亞軍力已成伯仲,美國多個智庫甚至告誡已向北京傾斜,難道北京還願隱忍,再與「台灣民族主義」和平共處四年,並肩跨越中共建黨一百週年的二○二一年及習近平新任期的二○二二年?屆時包括軍事威脅的強烈大陸冷氣團極可能排山倒海地朝台灣撲來。美中關係當然也走到攤牌的關口。
如果此時華府願為台灣付出巨大代價,兩強就會交鋒,而首當其衝的台灣自然非死即傷。如果美國估計力有未逮,以致口惠而實不至,或出兵卻不耐久留,大陸當然就可完成世紀性的統一大業。如果雙方都不願兵戎相見,透過談判來解決。台灣就變成砧板上的那塊肉。任何「如果」,台灣都逃不掉幾十年來最大的災難。
幸運的是,不願被「台灣民族主義」推進這個絕境的台灣民眾還有另一個選擇,那就是「理性主義」。它緣於一意孤行的蔡政府只顧精神勝利,完全忽視台灣民眾在經濟與安全上的現實需要。去年九合一選舉顯示,目前台灣主流民意已從「民族主義」,轉向「理性主義」,超越藍綠、政黨、省籍、地域、年齡的分野,一切以理性務實為導向。高雄韓國瑜市長就是站在這個浪頭風尖上橫掃全台的。
但「民族主義」仍有強大的內聚力與動人的感染力。「理性主義」雖暫居主流,但迄今仍較鬆散、抽象、被動。為了落實「理性主義」,除了盡早選拔具代表性的候選人外,還要研擬一整套能務實解決問題的政策綱領。而且這套綱領不能像縣市選舉那樣只處理經濟議題,還要讓台灣民眾在當前詭譎的美中台情勢中感到更安全。
這不是簡單的任務,卻仍是可行的。為了台灣還能繼續「小確幸」,這也是唯一的路。
台灣大選的外部因素
在藍綠同時上演高潮迭起的初選大戲時,一齣外部干預台灣大選的「武俠片」也正等著搬上銀幕。這不是第一次,但它的衝擊絕對比過去任何一次更重、更直接、更多樣化。
以前最大的干預來源是對岸的中國大陸。美國通常是善意的旁觀者,只在中共兩次軍事動員時派出航母以為震懾。大陸出手最重的首推一九九六年的「文攻武嚇」。二○○○年,中共吸取教訓,只「文攻」而不「武嚇」。二○○四年連宋配看似必勝,就不再「文攻」或「武嚇」。二○○八年因擔心類似「三一九槍擊案」的意外重演,北京雖不「文攻」,卻默默「武備」以防民進黨僥倖勝選時武力解決。二○一二及一六年,中共實力大增,信心也大增,所以也沒有「文攻武嚇」。現在離明年一月的投票日雖還有段時日,但以下四個外部變化必使這次大選出現截然不同的面貌。
第一,自民主化以來台灣對外力干預一直避之唯恐不及;但現在的蔡總統似乎毫不掩飾地把外力拉進我們的大選。譬如她的參選聲明竟然不向國內民眾宣布,而是在美國的CNN發表。她最近刻意延後民進黨的黨內初選,也有可能是靜待美國因素發酵,讓她在這個領域的絕對優勢能夠助她一臂之力。
去年九月川普為了把焦點從「通俄門」轉移,曾經指控中共也介入美國的上次大選。國土安全部隨後表示中共確曾試圖影響美國「輿論」,卻沒有證據顯示它曾影響「選舉」。但蔡政府很快打蛇隨棍上,不但把九合一選舉失利歸咎於中共介入,立委蕭美琴最近甚至到華府呼籲美台應合作新的「政治作戰」以抵抗中共的「政治滲透」。
第二,華府對台灣大選的態度已從過去的「善意旁觀」向「積極警戒」轉變,雖然還沒有像它在委內瑞拉(支持挑戰者)及以色列(承認戈蘭高地主權)那樣到「直接介入」的程度。然而華府政學媒界普遍的「拒中」心態已使他們越來越接近「親美反中」的民進黨,而疏遠「親美和中」的國民黨。其中部分也因為國民黨這兩年自己放棄長期友好的對美關係,讓美國聽不到台灣另一半聲音。
因為偏聽,美國就輕易相信蔡總統「維持現狀」的空洞宣示,而無視民進黨幾乎全面推翻馬前總統時期兩岸談判與交往的事實。
因為偏聽,美國也幾乎無視蔡政府假「轉型正義」之名,力圖全面掌控權力機構甚至民間團體的反民主事實;大選在即竟連立場亟需中立的中選會都不放過。
因為偏聽,美國更無視蔡總統才上任一年支持度就掉到且一直盤旋在三○%上下,沒有好轉。他們與蔡本人好像都沒有認知到,蔡低迷的主因是她讓民眾失去了基本的安全感與幸福感,而不是中共的干擾。
這一連串的偏聽造成美國立場的偏頗,且導致它對九合一選舉結果的誤判。
第三,由於美中在台海軍事實力對比的改變,中共對美國軍事介入的戒懼似已大幅降低。日前中共戰機穿越海峽中線,及後來二十四架軍機及五艘軍艦在台灣附近演訓,都是向美台展示,它的海空軍不僅可以比美國軍艦來得容易,來得快,而且數量可以多到幾乎飽和台海及台灣島的上空。
第四也最微妙的就是台灣民眾態度的轉變。過去台灣民眾一直排斥中共的文攻武嚇,但蔡政府罔顧國人的安全及經濟困境,只顧掌權及拉美抗中,使民眾對中共介入的反彈不如過去強烈。原本「親美」的國人發現華府只把「反中」視為「親美」,而不承認「和中」也可以「親美」後,也開始對美國產生疏離感與不信任感。主要綠媒最近哀嘆美國在台影響力已經「出現了詭譎的轉變」,連美國「前官員罕見地一再讚聲」都救不了高雄選情。
這四大變化(民進黨引進外力、美國偏聽偏袒、中共力大膽大、民眾對美中印象改變),個個都是前所未見。年底藍綠刀光劍影,這四箭再齊發,將如何衝擊大選效果實難預估。看來真的只有「天佑台灣」了!
變了形的大小三角
幾年前我曾經提過大小三角的概念。「大三角」指的是美國、中國大陸與台灣的關係。「小三角」指的是共產黨、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關係。大小三角的內外互動大致就決定了台灣的命運。
很多專家不否認小三角,但普遍質疑大三角,說台灣這麼小,怎麼能算一角?我通常很有信心地回答,台灣雖小猶大,因為不論在戰略或戰術層次,美國與中國大陸都高度重視台灣,有好幾年美中重視台灣甚至到台灣可以「一條尾巴搖兩條狗」的程度。事隔若干年,今天我已不敢那麼篤定了。
大三角的變形,主因當然是台灣實力的迅速衰退。台灣最風光的時候,它的經濟總量曾經是整個大陸的三分之一。現在卻只有大陸的二十分之一,還大幅落後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等五個省分。後面很快就會趕上的還有四川、湖北、河北、湖南、福建等五省。由於兩岸在經濟、軍事及其他方面差距的快速拉大,大陸雖然在戰略上依然高度重視台灣,但在戰術層次已經相當輕視台灣。過去二十年北京緊盯台灣政局及朝野作為,經常做出反應。現在它卻多半默不出聲,鎮定如恆。顯然北京已經自信滿滿,成竹在胸,不怕台灣玩出它的手掌心。
美國亦然。商人出身的川普總統本來就比較急功近利。他既無「面」的全盤戰略眼光,也少有「線」的連動思考,只有「點」的短期決策。針對任何一「點」,他又只關注美國可能的經濟收益,不太在乎民主價值甚至地緣利益。譬如,他處理北韓問題時,經常只顧自己放言恫嚇,完全不在乎身處最前線的南韓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不僅至今派不出新的駐韓大使,還堅持要廢除南韓極為重視的《美韓自由貿易協定》,逼得南韓必須自闢南北韓和解蹊徑。南韓是保衛美國最重要盟邦日本的門戶,川普對它態度尚且如此。台灣的政軍經地位難道比南韓更重要?答案非常明顯。
所以隨著兩岸力量對比的消長,大三角已經變成美中兩強的雙邊遊戲。兩岸關係與美台關係都越來越附屬於美中關係。美中兩強都不需要特別爭取台灣的善意,因為大陸已經認定台灣政府只有惡意,沒有善意,而美國根本不需做太多努力,台灣自己就把熱臉貼過來。台灣既自我貶值成美中手中的「台灣牌」,當然難免成為一方或雙方的籌碼或(及)犧牲品。
「小三角」的情況如何?過去紅藍綠都有一定的實力,它們的互動構成了非常微妙的三角平衡。我曾經簡化這平衡為「二打一」,也就是兩個對付一個。請看:藍綠合作保衛台灣,對抗紅;藍紅合作反對台獨,對抗綠;紅綠平行努力消滅中華民國,對抗藍。紅藍綠這種既合作又鬥爭的格局,就形成小三角的平衡。
現在小三角也變了形,主因當然是藍的力量式微。國民黨不但輸了最近的大選,而且大選後一直萎靡不振。不少觀察家都指出,蔡總統上任以後台灣越來越向「一黨專政」的道路上邁進。
少了一角的小三角當然立即失衡。沒有藍的緩衝,紅綠就直接對抗。同時,原來藍綠合作保衛台灣的力量立即少了一半,使台灣的防衛力量更加虛弱。原來藍紅合作反對台獨的力量也立刻減少一半,獨派因此可以更大膽地「去中國化」及趨獨,而大陸內部遏制台獨的聲浪也變得更焦躁急切。紅綠兩相激盪,任何事都有可能。
最危險的是,台灣許多人常以為大陸領導人內外挑戰太多,無暇顧及台灣問題,所以台灣大可好整以暇,從容面對。事實上由於台灣直接牽動大陸跨階層、跨年齡的民意,而習近平又是歷來最了解台灣的領導人,所以習在內部非常容易受到台灣議題的牽制,他的轉圜空間及犯錯空間也最小。他如延任,必將帶領國家從「大破」走向「大立」。台灣多快會成為他「大立」的一部分?會不會變成他克服其他挑戰的一張牌?都值得我們關心。
作為大三角最小的一方,台灣應該立基於「和」,不宜強「鬥」。如果「鬥」,台灣永遠是受傷最重的一方,如果「和」,台灣卻會是獲利最多最直接的一方。內部追求和諧,外部尋求和解,設法凝聚內部及兩岸最大的共識,才是台灣立身處世的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