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人類的歷史,也是一部科技史。從燧人氏的鑽木取火、火藥的發明,到智慧型手機的問世,人類的生活就在科技的驅動之下,發展出不同的時代文明。同理,當代台灣的歷史,也可以看成是一部科技創新史。從早期的石化、鋼鐵、汽車、家電等民生科技,再到近期的電腦、網路、面板、半導體等資訊科技,各個階段的社會活動總是離不開科技的形塑,而各個階段的代表性企業,從台塑、裕隆,到宏碁、台積電,不只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來源,也是維持社會安定的重要基石。科技的創新,讓台灣得以脫離落後國家的困境,走入國際市場與社會,建立鮮明的台灣主體意識。科技就像可以點石成金的魔法棒,為了扭轉乾坤、改變命運,我們總是汲汲營營於找尋新科技,發掘創新的機會。
科技改變了台灣,台灣也改變了科技。台灣的卓越工程製造能力,促使個人電腦的普及流行,也讓半導體的垂直分工成為可行的獲利模式。2000年代中期聯發科的晶片組,讓中國的山寨機可以突破外國專利的束縛,加速低價手機的市場競爭與發展。沒有工研院的利他精神,台灣的創新系統就很難與中小企業發生相輔相成的效果。《西遊記》裡由太上老君所打造的天河定底神珍鐵,放在東海龍王的宮殿裡,就是一根定海神針,但落到孫悟空的手中,就變成了千變萬化的如意金箍棒。當科技走進台灣,有時就像將兩顆輕的原子核對撞後產生一顆較重的原子,並在過程中釋放出新能量的核融合效果;有時候又像是兩個互斥的磁鐵,找不到融合的空間。科技的發展,總是充滿各種社會可能性,有時回到過去、有時又回到未來,例如台灣硬碟機的發展,儼然看到台灣汽車工業許多場景的複製,而台積電的先進製程,則改變摩爾定律的進展,加速引領台灣走向新科技的未來。
這本書記錄的是1970年代之後,資訊科技在台灣地區發展的近半世紀故事。科技之事,族繁不及備載,我選了六個對象,在此書進行探討,並將它們連貫起來,在行動與制度、英雄與時勢的對話之中,鋪陳出科技創新的發展道路。本書的六個案例故事,不只分別對應到過去這幾十年間,最具有代表性的台灣科技興衰與成就,這些產業活動與組織創新,也都是剛好伴隨我的學術歷程而自然開展。
第一個科技案例是1970年代以後,在台灣蓬勃發展的個人電腦產業,這也是我1991年開始撰寫博士論文的研究對象。記得那時我這個菜鳥學生,常常奔波在各大電腦公司之間進行訪談,在跌跌撞撞的過程中,建立了我對台灣資訊業的初步印象。1995年我學成返國後,第一年的工作是在淡江國貿系,雖然只待了一年,但後來繼續兼任了好幾年,期間也指導了幾位淡江的研究生,他們所探討的對象也都跟個人電腦有關。我對電腦產業的研究一直延續到2000年代初期,這段期間也陸續出版了一些論文。個人電腦不只打開了我對於科技創新的研究興趣,也是讓我這個長期受社會科學訓練的學者,得以克服研究科技產業時常會遇到許多技術理解障礙的試金石。在個人電腦之後,科技創新就自然而然成為我研究的主軸。
因為研究個人電腦的關係,連帶引申出我對於硬碟機的注意,這也就是本書所收錄的第二個科技案例。在大家高聲談論電腦王國的時代,硬碟機就像是個空白鍵,雖然一開始的發展是敲鑼打鼓,但後來變成視而不見。我對硬碟機的研究,主要是我從淡江國貿轉往清華工業工程與工業管理、從商學院轉往工學院任職期間所進行。硬碟機的技術層次,比起個人電腦更深也更複雜。因為在清華工學院的耳濡目染與薰陶之下,讓我學會用工程的方法解構硬碟技術,進一步加深我對於「科技」兩個字的認識。事實上,科技管理領域的大師級人物如Steven Barley、Kathleen Eisenhardt等人,他們所任職的系所也剛好是跟清華工工相對應的史丹佛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系。對我而言,走過清華工學院,就像是劉姥姥進大觀園,總懷著忐忑不安的心,但也因置身新奇環境而獲得學習成長的機會。
台灣硬碟機是個失敗的案例,在硬碟機之後,很多相關從業人員轉往光碟機產業發展,所以我的研究也就隨之轉往光碟機。然而這個轉變只有持續很短的時間,原因很簡單,因為1990年代晚期台灣科技產業的重心,很大程度集中在面板身上,當很多學生都被吸引到面板產業工作時,老師也就不能免俗的選擇研究面板技術,這也就是本書第四章所收錄的案例。記得我在清華的第一個EMBA學生就是統寶的工程師,他的碩士論文就是研究面板產業,也因為這個機會,讓我有幸可以參訪到當年最為先進的面板工廠。我對面板產業的研究橫跨了清華工工與清華科技管理之間的系所轉換,中間還插入了一年意外的中興企管之旅。在這段約莫六、七年的時間裡,我幾乎都是在研究面板技術與產業,因為有了先前硬碟機的歷練,所以對於面板技術的掌握就比較得心應手,而且也因為對於硬碟機的研究頗有心得,讓我在分析台灣面板的發展時,能夠有一個可以隨時拿來比較的對象。
2005年,清華科管所迎來第一屆博士班學生,敏芬也就在那時開始跟著我從事研究工作。因為同時間史欽泰院長從工研院退休後,轉而加入清華科管所行列並擔任科管院院長一職,因為這一層的關係,敏芬在尋找她的博士論文題目時,工研院很自然的走進了她的個案清單。再加上我曾經在《工研院三十年》一書中,撰寫其中的一章,也因此對於工研院有些基本認識,最後我們就決定來探討工研院的創新歷程。原本的計畫是完成一本工研院的專書,但計畫總趕不上變化,很多原因讓這個構想未能付諸實現。但不管如何,從2005到2010年五年多時間裡,我們幾乎都在研究工研院,本書的第五章記錄的也就是這段期間最主要的研究成果。
2011年,也就是適逢民國百年,政大發起「中華民國發展史」寫作計畫,我受邀撰寫其中的科技發展一章,我邀請很會寫故事的李傳楷老師跟我一起合作,當時我們也一起撰寫大陸山寨機發展的論文。因為這個計畫的機會,讓我得以好好回顧並整理台灣科技產業歷年來的發展,在結合當時我很感興趣的互動觀點之後,提出了對於台灣科技新族群的興起與演化過程的另類解釋。在這個時間點,我也跟我的好同事林博文老師進行了許多科技政策的研究計畫,我的博士班學生詠青也在這時加入,協助我蒐集了許多台灣科技業的風雲實錄,這些都是我完成本書第六章的重要資料來源與源頭活水。
到了2016年,也就是在完成《創新六策》一書之後,我開始有了將我對於台灣科技產業的研究彙整成書的想法,再加上我從2016年起,借調到科技部服務,在一個接一個幾乎無間斷的會議中,每天想的與做的都是關於科技的現在與未來,因此寫書的動機也變得更加強烈。但對於如何落實這個構想,總覺得還欠缺了重要的一環,也就是半導體的發展,特別是現今被認為是台灣最有競爭力的企業台積電。在我的博士生俊彥的協助下,我開始專注於研究台積電;也就在這個時候,我覺得我對於行動與制度之間關係的掌握才真正成熟。其實從1996年我來到清華大學以後,對於台灣半導體與台積電的關注,一直是個現在進行式,每年我在EMBA與MBA的「策略」課堂裡,最大宗的在職生就是來自於半導體,我所指導的學生裡也陸陸續續都會有台積電的員工。對於半導體與台積電的研究,可以說一直都是我在清華大學工作的日常事務,希望本書第七章所描述的台積電創新過程,能夠忠實反映出我從學生們身上所學習到的寶貴知識。
除了以上的台灣科技多樣面貌外,我在本書的第一章裡將科技管理的相關理論,做了一個全面性的回顧,並據此導引出我對於全書的分析邏輯與解釋各章之間的相關性。在本書的最後一章,我則彙整本書所有的案例、故事與素材,提出一個新的「創新路徑」分析架構,來統整行動與制度、英雄與時勢之間的歷史走向與動態關係。另外,我將各章關於台灣科技業發展的研究方法獨立拉出來成為本書的「附錄」,我的目的不只是清楚交代本書的研究過程,也是提供其他有志於質性研究的同儕或學子,一個可以參考的專文。
本書終於完成了,要感謝的人很多,除了以上所提及的學生、同事外,還包括曾經修過我課的許多清華學子們,他們都在課堂上聽過我對於台灣科技產業的研究心得,他們也是給我最多回饋的讀者。我要特別謝謝清華科管所2019年入學的學生,因為我在「創新與技術策略」課程裡,曾指定他們每週閱讀一章本書的初稿,學生們除了協助我找出很多錯字之外,也提了很多問題,讓我可以更精進很多的分析。也謝謝我的博士生淑珍與朱康,在本書出版前的最後階段,幫助我完成最後的校稿工作以及許多繁瑣的行政流程。身為質性工作者而言,也都不可避免的一定會感謝曾經接受過我們訪談的對象,他們的想法與經歷,都是不可取代的研究素材。謝謝清華大學給了我一個可以自由思考、恣意揮灑的工作環境,也謝謝科技部這麼多年來的經費支持,讓我與我的研究生們可以從事我們認為有趣的研究題目。
能夠將自己多年來的研究心得成書並與大家分享,是一件很高興的事,特別是在例行的研究工作之中,因為與不同人事物的緣分,而投入創作台灣科技發展的另類事蹟與故事。回首既往,科技萬千、台灣爭渡,這是一個由英雄與時勢共同打造的創新路徑。
「無限事,從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