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生於荒亂年月、默默承擔憂患,
卻以最真自我回應時代、擁抱時代的理想之人。
2020年BBC熱播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重要參考作品
史學大家洪業唯一專述,中外學界公認關於杜甫研究最重要的著述。
據說詩人的生活通常由三個「W」組成:酒(Wine)、女人(Women)和文字(Words)。其他詩人可能如此,但杜甫不是。杜甫的三個「W」是:憂慮(Worry)、酒(Wine)和文字(Words)。
——洪業
民國燕京學人洪業的鍾情代表作。詳述杜甫詩歌作品背後的大唐紀事,跟隨杜甫一生行跡,感受時代變換、家國動盪、人民悲喜,從其流傳後世之著名詩作,體現詩人所見之心。
杜甫一生歷盡美好和滄桑,宛若大唐縮影。從年少即展才智,與詩朋酒友裘馬輕狂,而後胸懷抱負卻礙於官場權計而不第,看透朝綱百態。對人民仍懷有深情掛念的他,以詩為聲,紀事寫實。本書將杜甫生平事件搭配詩作兩相對照,更能體會其作品被譽為「詩史」之深意。細數詩作裡呈現的各種面向:對國勢大傷的戰禍之況、朝廷制度所導引之失序、社會傾斜之憤恨不義,以及一般常民因政局而承受面對的悲歡離合。這些描寫,奠定了杜甫在文學上不可取代的地位,而能稱得上中國最偉大詩人之名。
洪業的傳記書寫除寄寓個人感情,更有抒懷明志之意。全書援引杜詩達三七四首,融合史事,逐一析釋,力求考實詩人生平蹤跡。譯者曾祥波專研杜詩,研、譯相得,譯筆生動流暢。書末附錄加收〈我怎樣寫杜甫〉、〈再說杜甫〉兩篇;另選錄洪業英譯杜甫巔峰之作七律〈秋興八首〉,中英對照,可資賞鑑。
▍專文導讀
◆ 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忘情力推
◆ 白先勇|作家
◆ 哈金|旅美華裔作家
◆ 徐國能|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 董橋|作家
◆ 廖偉棠|詩人
名家薦語
洪業是史學大家,著作等身,但他那本英文著作《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仍是他在漢學界最具影響的一本傑作。
——白先勇|作家
我愛杜詩愛了幾十年,始終說不出愛在哪裡,最後讀了洪業洪煨蓮的《杜甫》(T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才找到了愛的根源。
——董橋|作家
從中國古老的歷史世界中,將形神一體的杜甫召喚到二十世紀的現代世界;以英文鮮活的再現而讓西方人真正了解杜甫何以偉大、何以是中國的「詩聖」。
——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選擇洪業為重要參考,是因為其撰寫的杜甫英文傳記仍是至今最好的著述
——邁克爾・伍德(Michael Wood)|英國歷史學家、BBC紀錄片撰稿、主持人
作者簡介:
洪業 (1893-1980)
號煨蓮(William)。福建侯官人。現代著名史學家、教育家1893年生於福州。幼讀私塾,1905年科舉廢除後,考入濟南新式學堂山東師範附屬中學。十三歲時父親以楊倫《杜詩鏡銓》帶領進入杜甫的世界。長大後,以《聖經》為首要絕世之書,次之便是杜詩。後回福州,進入美國傳教士創辦的鶴齡英華書院就讀,並由此獲資助赴美留學。
先後就讀於衛斯理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協和神學院,獲得文學學士、文學碩士、神學學士等學位。1923年回國,被聘為燕京大學歷史系教授,任大學文理科科長,先後兼任歷史系主任、大學圖書館館長、研究院文科主任及導師等。創辦《燕京學報》,並以哈佛燕京學社引得編纂處主任總纂哈佛燕京學社《引得》64種。1946年春赴美講學,1948至1968年兼任哈佛大學東亞系研究員。1980年逝於美國。
其學術名篇有〈考利瑪竇之世界地圖〉、〈禮記引得序〉、〈春秋經傳引得序〉、〈杜詩引得序〉、〈蒙古祕史源流考〉、〈破斧〉等。所撰〈禮記引得序〉於1937年獲法國巴黎茹理安(儒蓮)獎金。主要著述見《洪業論學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Tu Fu:China’s Greatest Poet(美國︰哈佛大學出版社,1952)。
譯者簡介:
曾祥波
四川大學中文系文學學士,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博士。曾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東亞系作訪問學者。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章節試閱
引論
中國八世紀的詩人杜甫,作為中國的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莎士比亞、彌爾頓、彭斯、華茲華斯、貝朗瑞、雨果及波德賴爾,被介紹給西方。為何一位詩人會被比作如此眾多、各不相似的詩人?質而言之,杜甫不能被視為他們中的任何一位。杜甫是獨一無二的。
即使在成千上萬的中國詩人當中,杜甫也是獨一無二的。他是唯一一位隨著時間流逝而聲名與日俱增的詩人。在杜甫的時代,他並非廣為人知,但當他去世四十年之後,詩人們開始意識到杜甫是最偉大的詩歌藝術大師之一,而一些詩人則毫不猶豫地認為他是最出色的一位。杜甫去世三個世紀之後,學者們真摯地搜集、編纂和注釋他的詩作。在杜甫詩作的光照之下,他們開始研究其生平事件,從而將杜甫的詩作置於其生平與時代之中去理解。對杜甫詩歌的迷戀,
引發了對杜甫個人的尊崇,而對杜甫生平細節越來越多的了解又進一步加深了對其詩歌的尊崇。
若干世紀以來,總有批評家挑出這個或那個在他們心目中優於杜甫的詩人。然而,絕大多數中國史學家、哲學家和詩人都把杜甫置於榮耀的最高殿堂;這是因為,對他們來說,當詩人杜甫追求詩藝的最廣闊的多樣性和最深層的真實性之際,杜甫個人則代表了最廣大的同情和最高的倫理準則。如果列出杜甫作品選本和全集各種版本的目錄,將數以百計。如果一份名單試圖完全涵蓋杜甫研究和注釋的著述,則會數以千計。
即使在今天的中國,當所有道德和文學的標準被拋進質疑和混淆之中,杜甫在人們心中的位置、他的魅力和他所受到的尊崇卻依然如故,未曾經受挑戰。一方面,那些主張絕對權力以維持現狀的人士以杜甫為號召,因為他始終不渝地站在政府的立場上,毫不猶豫地反對叛亂。另一方面,那些支持流血革命的極端左翼人士也援引杜甫為例證,因為他描繪出了最為催人淚下的苦難場景,大聲呼喊出對不公平現實的最為憤慨的譴責。一方面,研習文學的老派學生崇拜杜甫繁複典雅詩文中反映出來的淵博學識,那些詞彙、典故源於各種各樣的歷史和文學典籍,恰如其分地被用於他所要描寫的主題和情境。他們如癡如醉於杜甫既能嚴格遵循不同詩歌體裁的格律,又能靈活變通地加以拗救處理。而另一方面,提倡打破舊習的學生,又為杜甫從形式和語言上大膽涉及新內容而感到歡欣鼓舞。
本國文學的鼓吹者指出,傳統的文學語言束縛鮮活的情緒和創造性的思想,而杜甫常常使用方言俗語,由此他們驕傲地宣稱杜甫是最早挑戰僵死的文學傳統語言的大師之一。如果要從古往今來的詩人詩作中去攫出這些字句篇章,不難看出杜甫的影響遍及外在形制與內在氣質,這類例子成百上千。
想要了解杜甫的西方學生最好先參考《中國名人大辭典》(Chinese Biographical Dictionary),大體說來,此書極為便利,易於理解,由著名漢學家、劍橋大學教授翟理斯(Herbert Allen Giles)編撰。在幾乎所有歐洲語言關於杜甫的簡短說明中,翟理斯對杜甫的描述留下的痕跡宛然可見。例如1934年,一本關於杜甫蜀中詩歌的選本被譯為英文出版,序言中附有對詩人生平的介紹,許多說法都是從《中國名人大辭典》中逐字轉襲而來的。不幸的是,翟理斯的介紹頗難令人愜意。令人吃驚的是為何如此之短的篇幅中居然有如此之多的訛誤?
當然,其中有些訛誤是這位博學的編撰者從中國學者那裡承襲來的,這倒能輕易辨識;令人困惑不解的是少數荒唐可笑、頗為離譜的訛誤,它們絕非源於中國學者。經過一番研究,我最終回溯到德理文(d’Hervey)和雷慕沙(Remusat)同樣不準確的說法,它們可能是西方語言中對杜甫生平加以研究的最早文字。此事見載於北京耶穌會傳教士錢德明神父。
引論
中國八世紀的詩人杜甫,作為中國的維吉爾、賀拉斯、奧維德、莎士比亞、彌爾頓、彭斯、華茲華斯、貝朗瑞、雨果及波德賴爾,被介紹給西方。為何一位詩人會被比作如此眾多、各不相似的詩人?質而言之,杜甫不能被視為他們中的任何一位。杜甫是獨一無二的。
即使在成千上萬的中國詩人當中,杜甫也是獨一無二的。他是唯一一位隨著時間流逝而聲名與日俱增的詩人。在杜甫的時代,他並非廣為人知,但當他去世四十年之後,詩人們開始意識到杜甫是最偉大的詩歌藝術大師之一,而一些詩人則毫不猶豫地認為他是最出色的一位。杜甫去世三個世紀之...
推薦序
導讀:今古相接的「書寫與閱讀」
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一、洪業「今古相接」的書寫杜甫
我為知名史學家洪業先生的鉅著《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撰寫〈導讀〉,事頗躊躇。原因不是太難讀,不知如何引導閱讀;而是很容易讀,同樣也不知如何引導閱讀。
很容易讀是由於這本書行雲流水的筆調、浪起波伏的節奏,以及客觀知識與主觀感思、想像交織的意象,已讓一千多年前的詩人杜甫,鮮活的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實在沒有霧遮煙迷的視障,導讀似乎有些多餘;然而,閱讀卻也不是村婦看戲那麼表象,臺上鑼鼓喧闐,唱作熱鬧,臺下一回笑一回哭,就算是看懂門道了。越是容易閱讀,可能越多因為淺出被輕忽而過的深入之意。
因此,我必須在乍然不知如何引導閱讀之後,比一般讀者更精心的尋覓某些因淺出被輕忽而過的深意;引導讀者也能得之於心,而體會到洪業究竟要建構一個如何偉大、如何可稱之為「詩聖」的杜甫!
這部杜甫的傳記除了很容易閱讀的正文之外,還有正文前的〈自敘〉、〈引論〉,附錄中的〈注疏卷自敘〉、〈我怎樣寫杜甫〉、〈再說杜甫〉,以及中譯者曾祥波的〈洪業及其《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這幾篇文章,讀者應該先讀過,因為它們是正文生產過程以及品管的履歷,能引導我們了解洪業如何從中國古老的歷史世界中,將形神一體的杜甫召喚到二十世紀的現代世界;以英文鮮活的再現而讓西方人真正了解杜甫何以偉大、何以是中國的「詩聖」。
他能寫出這樣一部特殊的杜甫傳記,是因為他對於杜甫不但「頌其詩,讀其書」,同時也「知其人,論其世」;更甚的是悲其世而愛敬其人,再更甚的是洪業也悲己之世而愛敬自己。簡言之,洪業是以自己的性情、人格、心志以及對時代及自我的生命存在體驗,去閱讀、理解杜甫這個「人」與他的「詩」以及「時代」情境,因而愛之敬之,終而書之。
這就讓我想到杜甫所敬愛的老大哥李白,李白於前代詩人最投契而敬愛的是南齊謝朓。謝朓做過安徽宣城太守;李白讀其詩,旅居宣城幾年,時常尋訪謝朓遺跡。某日,他站在「謝公亭」,想像二百多年前,謝朓就在這裡送別好友范雲;李白微妙的感知到,謝朓彷彿就在這座以他為名的亭中,兩人知心對語。於是詩人悠然吟出:「今古一相接,長歌懷舊遊。」是的,能懂李白之與謝朓「今古一相接」,推而能懂洪業之與杜甫「今古一相接」,我們才能真正讀懂他所書寫的杜甫。其實,中國古代士階層對於以「人」為中心的「史」,都能體會到它的意義與價值,就在「今古一相接」這種超越時空,人之與人相契共感的生命存在情境中。「歷史」從來都不是僅供學術研究,科學實證的知識客體。
然則,我們閱讀洪業「今古相接」的書寫杜甫,豈能不對洪業「知其人」而「論其世」?這幾篇正文之外的文章很重要,能讓我們貼切的了解洪業帶著什麼樣的個人際遇、時代處境、治學歷程與方法,去書寫杜甫。更重要的是洪業究竟因於什麼樣的心境而能真正的了解杜甫、書寫杜甫;又基於什麼樣的文化性動機、目的,而以英文向西方讀者詮釋杜甫的偉大。這些看似外緣的條件,其實已先於正文而滲透到正文中,成為釀造正文內容品質風味的要素。中譯者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曾祥波副教授很懂杜甫及其詩,也很懂洪業以及他書寫《杜甫》的用心。譯筆雅暢,同時也能為這本書補充一些說明性的附註,並提出若干與洪業對話的不同意見。這樣說來,這幾篇文章已相當具有「導讀」的作用,乃是打開閱讀《杜甫》之門的鑰匙。
洪業懂了自己,能與杜甫「今古一相接」而真懂了杜甫;那麼我們是否也能懂了自己,而與過世四十幾年的洪業「今古一相接」而真懂了洪業,也因此真懂了洪業所真懂的杜甫。假如在洪業、曾祥波那幾篇文章的「導讀」之餘,我還能為一般讀者再做有意義的「導讀」,那就是一種有機性的閱讀原則:閱讀偉大人物的傳記,從來都不只是獲得一堆由文獻而來的客觀知識;而是因為懂了那個偉大人物而懂了自己,迴向過來,也因為懂了自己而懂了那個偉大人物。人文典籍的閱讀是生命存在感知的精神閱讀,而不僅僅是記問之學的知識閱讀。
二、讀其書,必須先知其人
讀其書,必須先知其人。洪業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為什麼他矢志書寫《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
洪業(1893-1980)是近現代非常重要的知名史學家,福州侯官縣人。哈佛燕京學社與學報的創立及發展,學社所主持中國古籍引得的編纂,他都是重要的靈魂人物;曾任燕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兼主任。這就是他一生自我實現的文化、教育理想事業,即使一九四○、五○年代,因為中國陷入戰亂而長期旅居美國,他仍然惦念著燕京、惦念著典籍引得的編纂。
洪業一方面接受家學的傳統教養,十三歲,第一次接觸杜詩,就是父親遞給他的楊倫《杜詩鏡銓》。此外,李白詩、白居易詩、《唐詩三百首》等典籍都讀過。同時,父親也教他如何翻檢詩韻,習作五七言律詩。他就這樣扎下厚實的國學根柢。二方面他又接受西學,二十二歲,自福州鶴齡英華書院畢業,隔年就赴美留學。幾年間,獲得俄亥俄州衛斯理大學文學士、哥倫比亞大學文學碩士、紐約協和神學院的神學士。這樣看來,他原初所學習的專業,其實是文學與神學,而不是嚴格定義下的史學。文學與基督宗教信仰是形塑他人格、心志的兩大要素,故而「情」與「誠」就是他的人格特質。
他一生的學術著作並不是以帝王將相、重臣名宦為中心,典章制度、朝代興亡為議題的正統史學,主要是典籍文獻的考信;清代辨偽學大家,以《考信錄》聞名的崔述(東壁)就是他的學術模範。從這樣的學術淵源,我們在閱讀他的《杜甫》時,也才能理解這部書為什麼總是一方面瀰漫著主觀感思、想像與詩性的敘述語言;而一方面又非常講求文獻的客觀信度,經常指摘這個說法錯誤,那個文獻偽造。從這樣的學術淵源,我們也才了解,洪業雖然自許「一生治學,所用的都是科學方法」,這是西學所指引的路數;然而在書寫《杜甫》時,卻又活現著「今古一相接」的文化靈魂,這是中國人文傳統所凝立的主體精神。
洪業就活在晚清以降,一個天崩地裂,風翻雲湧的時代;歷經「五四」新文化運動、對日抗戰、國共鬥爭;烽火綿延、苦難不歇。而文化也面臨著中西交鋒,傳統與現代衝突的變局。1937年,日軍攻陷北平,混亂中,洪業屹然在燕京大學為《春秋經傳引得》寫序。1941年,日軍佔領燕京大學校園,逮捕十二位教授,關進監牢,洪業就在其中。他要求能讓家人送一部杜詩,給他排遣待死的心緒,卻被拒絕。受苦半年,幸而獲釋。在獄中,他已默定來日如能活出監牢,研究杜詩,撰述文章,必是終身志業之一。
戰後,1946年,他到美國哈佛大學、夏威夷大學,短期擔任客座教授。這幾年間,國共第二階段內戰正烈,經濟蕭條,滿目瘡痍。1949年,國民黨政府被迫遷臺,共產黨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1950年,韓戰爆發。世亂如此,究竟要羈旅美國,還是回歸故鄉?洪業必須抉擇。1948年起,洪業擔任美國哈佛燕京學社研究員;但是,哈佛大學並沒有給他正式的教職,家庭經濟有些窘迫。半生顛沛,兩鬢已霜的洪業,就彷彿攜家流離入蜀的杜甫,究竟要終老斯土,還是歸鄉?洪業最終痛苦的抉擇,放棄回國,放棄燕京大學的文化、教育事業。從此,流落異鄉三十幾年;1980年,在麻州劍橋市寓居,病劇,彌留之間,向身邊的親友講著福州家鄉土話。在他深沉的意識中,從來不曾遺忘祖國、故鄉。
洪業的著述都是短幅的論文,《杜甫》是唯一的專書。而且中國古代了不起的詩人那麼多,杜甫竟是他所敬所愛唯一的選擇。除了杜甫之外,他沒有費過那麼多的心力、那麼大的篇幅,去書寫其他任何一個詩人。與杜甫並稱的「詩仙」李白,太浪漫、太飄逸、太不踏實了;距離士人所關懷、所要改善的世界有些疏遠。這不是洪業的性情、人格與心志,杜甫才是。
我們了解洪業的性情、人格、心志與時代處境、身世際遇,總會不斷閃爍著杜甫的身影,兩人真的那麼相似。而他編纂《杜詩引得》並作序,又書寫《杜甫》,竟然是他在獄中就已許下的心諾。這樣,我們懂了洪業,也就懂了他為什麼對杜甫情有獨鍾,也大體懂了他所懂的杜甫。至於細節處,就由個人用心去體會吧。
導讀:今古相接的「書寫與閱讀」
顏崑陽(輔仁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
一、洪業「今古相接」的書寫杜甫
我為知名史學家洪業先生的鉅著《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撰寫〈導讀〉,事頗躊躇。原因不是太難讀,不知如何引導閱讀;而是很容易讀,同樣也不知如何引導閱讀。
很容易讀是由於這本書行雲流水的筆調、浪起波伏的節奏,以及客觀知識與主觀感思、想像交織的意象,已讓一千多年前的詩人杜甫,鮮活的呈現在讀者的眼前,實在沒有霧遮煙迷的視障,導讀似乎有些多餘;然而,閱讀卻也不是村婦看戲那麼表象,臺上鑼鼓喧闐,唱作熱鬧...
目錄
導 讀 今古相接的「書寫與閱讀」/顏崑陽
自 敘
引 論 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
第一章 記一不識十 西元712—735年(長安—吳越)
第二章 快意八九年 西元736—745年(長安—兗州—偃師—洛陽—陳留—兗州)
第三章 騎驢三四載 西元745—749年(長安)
第四章 陵厲不飛翻 西元749—752年(長安)
第五章 故山歸興盡 西元752—755 年(長安)
第六章 東胡反未已 西元756—757 年(奉先—長安—鳳翔—三川羌村)
第七章 萬國兵前草木風 西元757—758年(長安—華州—洛陽—華州)
第八章 一歲四行役 西元759年(秦州—成州同穀—劍州—漢州)
第九章 此生那老蜀?西元760—762年(成都)
第十章 何地置老夫?西元762—766年(梓州—綿州—漢州—梓州—閬州—梓州—成都—戎州—忠州—夔州雲安)
第十一章 夔子之國杜陵翁 西元766—768年(夔州)
第十二章 孤舟增鬱鬱 西元768—770年(夔州—江陵—江陵公安—嶽州—潭州—衡州—耒陽—潭州)
結 語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索 引
附 錄
注疏卷自敘
我怎樣寫杜甫
再說杜甫
洪業英譯杜甫詩選(〈秋興八首〉中英對照)
代譯後記 洪業及其《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曾祥波
初版補記/曾祥波
再版說明/曾祥波
第三版後記/曾祥波
《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創作及出版因緣始末
導 讀 今古相接的「書寫與閱讀」/顏崑陽
自 敘
引 論 天吳及紫鳳,顛倒在短褐
第一章 記一不識十 西元712—735年(長安—吳越)
第二章 快意八九年 西元736—745年(長安—兗州—偃師—洛陽—陳留—兗州)
第三章 騎驢三四載 西元745—749年(長安)
第四章 陵厲不飛翻 西元749—752年(長安)
第五章 故山歸興盡 西元752—755 年(長安)
第六章 東胡反未已 西元756—757 年(奉先—長安—鳳翔—三川羌村)
第七章 萬國兵前草木風 西元757—758年(長安—華州—洛陽—華州)
第八章 一歲四行役 西元759年(秦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