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假新聞政治:知識論的弔詭
2016年1月,台灣舉行總統大選,完成第三次政黨輪替。台灣人作息如常。
2016年6月,英國舉行是否脫離歐盟的公民投票,脫歐派以1%票數勝出。英國首相驚訝到不敢置信的表情,透過新聞報導,傳送到全球觀眾面前。
2016年11月,川普出人意料贏得美國大選,新聞媒體更是跌破眼鏡。為了準備這個大新聞,多數媒體已預先做好「美國首位女總統柯林頓」報導,不料結果卻大翻盤。
英、美兩起事件引發全球熱議,相同的現象就是假新聞。很多人認為,民主就快要淹沒在假新聞中了。所有認真、誠實與理性的個人與團體,都可能因此輸掉選舉(Morozov, January 8, 2017)。英國牛津字典因此採用「後真相」(Post-truth)來形容2016年「虛假新聞」能夠影響公投、國家大選的荒謬事件。《芝加哥論壇報》(Chicago Tribune)則為此註解:「客觀真實已無法形塑民意,情感與個人信念則取而代之。」(Truth is dead. Facts are pass'e.)(Wang, November 17, 2016)自此開始,全球高度關注假新聞如何影響資訊傳播、民主政治等嚴肅課題。
2018年,台灣在全球假新聞罩頂的氛圍中,舉辦十項公民投票與九合一選舉。當時,台灣的媒體生態已發生轉變;除了傳統媒體既有的競爭外,附屬於傳統媒體的新網路媒體、新興網路媒體等,更是形成強勁的網路新聞競爭態勢;再加上蓬勃的臉書、Line、YouTube、Instagram等社群媒體,訊息傳播快速,大大增加選舉熱度,假新聞也迅速滲入台灣的民主選戰中。在2018、2020年國內的兩次國內選舉中,出現的「網軍」、「殭屍帳號」等政治動員高手,迅速地闖入選舉陣地,利用新興的社群平台創造聲量,出現各式違背民主認知的行為,導演一場又一場虛構與真實交錯的台灣選舉。
第一節 迎合虛假的後真相時代
假新聞並非新鮮產物,但假新聞能形成真實且巨大的政治影響力,確實前所未見。假新聞泛指意圖欺騙的不正確資訊和偏見,目的是要撼動社會對真實的理解,並在很多事例上引發懷疑(Blaber, Coleman, Manago, & Hess, 2019)。同時,假新聞形成於不那麼在意「真實」的「後真相」時代,讓「假新聞」與「後真相」成為資訊混亂時代的相關名詞。「後真相」意指民眾更願意相信能夠迎合他們的情感與個人信仰的資訊,而非去搜尋事實與客觀的資訊(Cooke, 2018, p. 2)。也因此,牛津辭典挑出「後真相」為2016年的年度名詞。“post”在此並不是「之後」(after)的意思,更恰當的說法是「無關的」(irrelevant),也就是「無關真實」(Berghel, 2017, p. 80)。
時至後真相時期,社群媒體時代來臨,每一個新聞事件都可能創造出一個社群(Little, 2012);社群媒體漸漸成為新聞來源,甚至可以反過來提供新聞記者方便、低廉的新聞與資訊(Broersma & Graham, 2013)。因為假新聞可以在臉書平台接觸到數以千萬計的人,以致影響力遠超過往昔(Keith, 2017);數位時代使情形變得更不利(Frederiksen, 2017)。巴克萊(Barclay, 2018)是一名關心媒體識讀的圖書館員,他著手撰寫一本有關假新聞的著作。他認為要把假新聞形容成客觀觀點,幾乎是不可能的事(Barclay, 2018)。
相對於「真實」(truthiness),「後真相」在於強調動機與情感,是人們消費資訊、搜尋資訊、選擇資訊、迴避資訊與使用資訊的準則。這個想法,有助於理解人們如何消費資訊,以及為什麼人們容易受假新聞影響(Cooke, 2018, p. 5)。在後真相時代中,人們更常因情感與心理因素而消費資訊,較不是訴諸認知。從假新聞的案例來看,後真相時代更能催生吸引注意力的假新聞(Sismondo, 2017)。
要說明的是,在後真相時期,並未拒絕客觀的事實(facts)存在,只是須打消籠罩在事實四周的神祕性。舉例來說,認知學者致力於如何讓「符合現實」(correspondence to reality)的想法顯現真義,並能使某個陳述(statement)能夠就是一個事實。以科學事實來說,科學家在實驗室做實驗,並且接受同儕的檢驗。於是,科學家以真理人(truthers)的角色,賦予事實合法性(Fuller, 2018, p. 19)。
然而,社會科學無法在實驗室複製,假新聞使得原本強調具有事實客觀性的新聞真實受到影響。目前很多假新聞都是使用釣魚標題來吸引讀者,當今小報也同樣使用釣魚標題,報導時強調新聞的戲劇性大於正確性。換言之,當假新聞發生之時,新聞產業更要注意「低品質新聞」(low-quality journalism)與「混亂的產製」(production of confusion)(Cooke, 2018, pp. 3-4)。很不幸的,有些懶惰的記者從網路上找新聞卻不求證,甚至在他們的網站中,也會用筆名寫作。一旦問題出現,網站與所有內容都消失不見(Cohen, 2017, p. 82)。
假新聞也讓傳統新聞媒體的無冕王權威,受到強烈的質疑。2016年6月23日公投結果出爐後,英國多數主流媒體非常震驚。從英國公投的投票資料可知,當倫敦壓倒性支持參與歐盟時,英國北方卻投票退出。當時英國媒體的靈魂受到懷疑,怎麼會如此不了解英國北方民眾的心情?公投後,英國的菁英媒體被批評,完全誤解英國北部對歐盟的惡意。2016年美國總統選舉時,美國菁英媒體同樣因為川普取得白宮寶座而受質疑。這兩次政治投票似乎採用不同的方式去影響民意,並且產生一定成效(Bossio, 2017, p. 90)。由於民眾有關新聞的消費行為愈來愈複雜,新聞記者已經不再是訊息的中心了。有關社群媒體演算法的操控,特別是聚焦於優先性與新聞過濾的演算法,已能影響民眾的新聞消費習慣(Bossio, 2017, p. 91)。
2016年的兩起事件,說明民主快要淹沒在假新聞中,關鍵更在於數位科技與數位強權。強大的數位平台等基礎建設,造成假新聞、網路迷因與有趣的YouTube影音等得以瘋傳(Morozov, January 8, 2017)。在這樣的民主氛圍中,假新聞在其中找到舞台,更企圖引發真假難辨的政治事件。假新聞的政治策略,已經在不同國家發酵,並引發各種政治惡果。在美國人心中,2016年大選讓他們看到一場受到假新聞操縱的選舉,美國前總統川普不斷指責傳統新聞媒體製造假新聞;活躍於社群平台的極端言論,也藉著演算法壯大。網路上充斥太多來路不明、隱匿的帳號,卻能成功發動一次又一次的網路攻擊。
多元民主的核心是透過選舉進行政治決定的過程,選舉必須建立在追求真相的基礎上進行(Benkler, Faris, &Reberts, 2018)。選舉中的政治討論顯得複雜又繁瑣,並非只有「真」或「假」的問題,想找到一個完全「真」的政治,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在以真實為基礎的民主政治中,沒有唯一正確的結果(Farkas, 2020, p. 50)。
回想每一次的選舉,總會引發各式各樣的言論。政治就是這樣熙熙攘攘,每個陣營都選擇對自己有利的立場與觀點發言。選舉是民主國家定期舉行的政治活動,也是民主社會重要的磐石。選舉必須在公平、透明的前提下進行,是民主社會非常重要的價值。儘管不同黨派、參選人在選舉中叫囂、相互攻擊,人們總說:「這是民主的常態。」接著所有人都會接受選舉結果,這也顯現民主的珍貴。
也因此,了解政治並不具備「客觀性」(objectivity)後,這個世界並不會因此失去意義。相反地,民主政治無法反映客觀的事實,卻可以反映所有光譜上的人們受政治影響的結果。民主就是競爭的多元主義(agonistic pluralism)的政治體系,它促使所有公民去影響論述並形塑社會(Farkas, 2020, pp. 50-51)。
既然政治本來就不具備客觀真實的特質,以致所有政治論述在民主場域中競爭,選民依個人所見,行禮如儀地完成投票。政治人物上上下下,都是依照選票多寡而定。既然如此,2016年後引發的後真相危機,必然有其特殊的因素導致。
本書認為,特殊的數位傳播因素,造成虛假新聞得以與真實新聞並列,甚至比真實新聞更吸睛。在假新聞形成後,接著形成假新聞政治,反噬新聞真實與民主政治的價值。
新聞與政治不同。新聞是有「客觀」真實的。古典新聞學要求新聞記者秉持客觀精神,報導親眼所見、親耳所聞的事實。如果眼見耳聞的訊息互相衝突,則並非沒有真實,而是記者難以掌握。因此,新聞記者必須反映多元聲音,把所有的意見都寫出來,交由讀者判斷。至於記者沒有看到、聽到的事,則必須進行查證,如果判定為假,就不能出現在媒體中。
古典新聞學僅有一百餘年發展史,常遭譏笑是年輕淺薄的學科。然而,必須承認,古典新聞確定新聞傳布的專業與倫理,能將假訊息降到最低。新聞與政治關係密切,選舉更常因新聞報導斷生死。即使政治能成功影響新聞,卻依然只能在新聞求真的框架下進行。政治常覺得,在真實新聞的影子下,總是綁手綁腳。
新聞崩盤後,政治藉著假新聞找到活路,於是形成今日的假新聞政治。
然而,本書並不想討論新聞崩盤的各種原因,是因為傳統新聞的瓦解,與時下正風行的數位網路世界最為相關。到了數位時代,已經完全顛覆傳統新聞由上而下的傳播秩序。由新聞媒體主導的傳播已經千瘡百孔,在數位網路的挑戰下更是日趨下風,只是眾多訊息來源之一,不再具有特權。缺乏真實守門員的情況下,大量的訊息與論述在數位世界流竄。人們以點擊代替投票,最多人點擊的內容自然吸引最多眼球。
問題在於,數位時代的網民是否等同於古典理性時期的公民?數位時代的民意又是如何塑造?與數位科技有何關係?在刻意傳播失真的假新聞之外,更發現因為傳播科技,延伸發展的數位亂象,也一併納入假新聞的範疇中。美國在2016選舉後,曾經檢討劍橋分析公司操縱社群媒體,幫助川普團隊搜集選民資訊一事。網路世界的種族主義與右翼興起,右翼分子經常動員白人至上等仇恨言論,並製造陰謀論等。這些事件與言論讓人們對現實的理解出現紛歧,也讓美國對自己的國家治理,產生極大的困難(Benkler, Faris, &Reberts, 2018)。
台灣雖然也承受了假新聞的危害,卻未能建立共同對抗假新聞的共識。行政院為對抗假新聞,推出即時新聞澄清專區。〈中國國民黨〉粉專則自製文宣指出,發布假新聞和操作假新聞是民進黨選舉的奧步(2018年10月16日)。也因此,對於如何解決假新聞仍然各說各話。
雖然政治不具備客觀真實,起源於新聞客觀真實的事實查核,卻成為判定訊息真假的主要方式。事實查核的真假判定是以不同來源的檔案資料為基礎,已是政治新聞學(political journalism)很重要的一環,並認為事實查核可以增加傳播的正確性(Nieminen & Rapeli, 2019)。又因為「言論自由市場」(marketplace of ideas)關乎的是個人想法(ideas),無關事實(facts);事實查核關心的是事實,只能查核事實。這都使得政治類的假新聞變得更為敏感,必須謹慎對待,以免引發言論自由的問題(Waldman, 2018, p. 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