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陳簡齋詩集箋注之行於世者凡二種。一、增廣箋注簡齋詩集三十卷,宋胡穉撰。二、須溪先生評點簡齋詩集十五卷,評者元劉辰翁,注人未詳。後者刪節胡箋,存其大要,而又別有增益,凡所增者,悉加「增注」二字以為識別,故稱劉評本或增注本,似即須溪門人所為。胡箋流行甚廣,商務四部叢刊影印宋本、中華四部備要重排本之外,又有民國十年蔣國榜覆刻宋本。增注本則僅有日本靜嘉堂文庫藏元刻及明刻本、及日本覆刻明嘉靖時期朝鮮刻本,元明刻本久成珍秘,覆刻亦不多見,蓋此本雖甚為重要,而至今在國內尚未見流行。今錄此本較胡箋添出之注文,題為「增注」;又取予平日涉獵宋人文集筆記詩話及官書雜史所獲資料,撰為「補箋」,以有關南渡前後時事掌故者居多,是皆舊注所未盡也;前人有和簡齋詩者,亦均附錄於原作之後;近人夏敬觀有選注本,商務印書館出版,極簡略,今採其注數條,題為「夏注」。合此三者,即所謂「彙注」。胡箋通行已久,讀簡齋詩者皆有其書,故從省略。全書卷數次第,悉依胡箋本,以便利學者參照閱讀。惟據增注本添出「次周漕韻」等七首,見第二十六卷。外集無舊注,今為補作,亦稱「補箋」,僅及大略,未能詳盡。
簡齋詩集之版本,合存佚計之,共有八種,其全名及簡稱如下:
胡穉箋注三十卷本(胡箋)。
劉辰翁評增注十五卷本(劉評,亦稱增注本)。
舊鈔無評注十五卷本(舊鈔。此本有沈曾植(子培)手批,今藏國立中央圖書館)。
聚珍版叢書分體十六卷本(聚珍)。
四庫全書本(四庫)。
此兩種內容相同,僅有極少數異文,故予所撰「簡齋詩集考」作一種計而總稱之為分體本。
吳興本。
武岡本。
閩本。
以上全集八種。前五種現存;後三種久佚,僅見劉評增注引錄武岡本及閩本少數異文。此外又有現存選本三種,選錄詩篇甚多,可資校勘,其全名及簡稱如下:
元方囘瀛奎律髓(律髓)
明潘是仁簡齋集選(潘選。此為潘選宋人詩集之一,國立中央圖書館藏。)
清吳之振宋詩鈔(宋詩鈔)
以上各種版本之詳細情形及其異同得失,見本書附錄「簡齋詩集考」及其補遺。今彙合諸本互為校勘,即所謂「合校」。胡箋最通行,故用為底本。胡箋誤者正之,衍脫者刪補之;他本異文確勝於胡箋者從之,可以兩存者仍從胡箋。凡此諸端,撰為校勘記,列於各首注文之前,庶使讀簡齋詩者有一精善之讀本。蔣國榜覆刻宋本附錄馮煦所撰校勘記,僅以聚珍四庫及莫友芝鈔校等三本校訂胡箋本,其餘諸本均未據校。而莫氏所據以校訂者,則又僅有聚珍及四庫,或以己意改定,非所見有別本。予所校勘,蓋較莫馮為詳審。然予校僅及簡齋詩本文,馮則兼校胡氏箋注,多所是正,馮校亦未可廢也。以上所論,為胡箋之三十卷,其外集一卷,則僅有四部叢刊影印之元人寫本及沈曾植手批之舊鈔十五卷本附收,此兩本同出一源,異文極少,予亦有校記,附於外集各篇之後。
合校彙注之外,本書之另一附帶項目為輯評。所輯錄者:元人劉辰翁(須溪)、方囘(虛谷)、清人查慎行(初白)、馮舒(已蒼)、馮班(定遠)、紀昀(曉嵐)、近人沈曾植(子培)等七家評,及歷代各家詩話筆記文集中所載評語也。劉評錄自增注本;沈評錄自沈氏手批十五卷本;方紀兩家評錄自瀛奎律髓刊誤;初白二馮評語則自中央圖書館藏馮氏手批律髓及寒齋所藏嘉慶時盛灝元過錄查馮批本律髓合並錄出,蓋二馮批閱此書不止一次也。綜論全集者與予所撰「簡齋詩集考」彙為附錄,分論諸篇者各附於其篇之後,前人評論陳詩之語大致已備。劉方紀三家評及各家詩話筆記皆有列本,予今所為,不過輯錄之勞;初白二馮及沈評,則只有僅存孤帙之手跡或過錄本,若不及時整理流傳,世易時移,必致湮沒,是誠當務之急矣。
簡齋一生專力為詩,他文不多作,今據諸書輯為「陳簡齋文輯存」一卷,附於集末,吉光片羽,略存鱗爪。簡齋詞集名「無住詞」,僅十八首,胡箋及增注均附收,胡箋在三十卷之外自為一卷,增注為第十五卷,今亦用詩集例校箋之,所據校者則為毛刻宋六十家詞、吳訥唐宋名賢百家詞、及花菴詞選等書。簡齋之詩文詞悉盡於此,而不以「全集」名者,其作品以詩為主故也。
民國六十三年秋,鄭騫序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