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是《思想》第50期,專輯是「思想的力量:俯仰50」,邀請多位重量級學者談思想給人帶來的力量,內容包括:從中國思想來的思想、「大思想」與「小思想」:大象房間政治思想速寫、思想的創造力、觀念的勢力:以1911年前後史事為例的討論、情感的力量:啓蒙與年輕一代、沒有思想便沒有未來、思想作為一種志業:至暗時刻的知識人省思、思想的力與歷史、「思想力量」在於「逆反思想」以敞開「共生空間」等9篇。
作者簡介:
編者
思想編輯委員會
本書作者
榮 劍(獨立學者)
郝 建(北京電影學院教授)
楊儒賓(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陳冠中(香港大學及香港浸會大學榮譽院士)
吳 思(歷史學者)
王汎森(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許紀霖(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張 倫(法國塞爾.奇鵬多瓦茲大學教授)
唐小兵(華東師範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陳正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
賴錫三(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
陸符嘉(英國牛津大學講座教授)
丁學良(香港科技大學教授)
章節試閱
情感的力量:啟蒙與年輕一代
許紀霖
年前,《思想》編者向我邀稿,今年聯經雙喜臨門:公司創辦50周年、《思想》雜誌50期喜慶。雜誌將以「思想的力量」為主題,出版專輯。我注意到。聯經公司的生日是5月4日,這恐怕並非偶然,五四是近代中國的啟蒙運動,這正是聯經這半個世紀所肩負的使命所在。
五四過去一百多年了,承繼啟蒙大業的聯經年過半百,而中國大陸的第二次啟蒙,也接近半個世紀了。然而,啟蒙在中國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啟蒙在公眾心中是否還有「思想的力量」?假如日漸式微,那麼癥結何在,有何新的路徑能夠跟上時代,繼續未盡的啟蒙事業?
剛剛過去的年歲之交,台海兩岸分別了發生了兩年大事,大陸一邊是上海的萬聖節,年輕一代以cosplay的另類文化展示,震撼了全國和全球;台灣一邊是年輕選民跳出藍綠的政治二分,投票給民眾黨,形成前所未有的三足鼎立格局。誰贏得了年輕人,誰就擁有未來。無論是選票還是文化,皆是顛撲不破的永恆邏輯。那麼,啟蒙大業何嘗不是如此呢?
思想啟蒙與學術研究不同,其不僅發生在學術共同體內部,而且啟蒙的誕生,就是現代公共領域的產物。啟蒙本身就是一個現代事件,哈貝馬斯所描述的以沙龍、報紙、雜誌為媒介的公共領域,是啟蒙賴以運作的社會文化建制。公共傳媒的每一步發展、每一次技術進化,都會同步地改變啟蒙的傳播方式,受眾群體、乃至啟蒙的內容本身。
現代媒體的發展,經歷了印刷媒體、視聽媒體和網路媒體三大階段。古騰堡的現代印刷術,使得現代的報紙、雜誌和流通的書籍,在技術上成為了可能,因而也造就了17世紀的新教改革和18世紀的啟蒙運動,現代知識分子的誕生,正是印刷革命的產物。到了20世紀,隨著廣播與電視的出現,知識分子不僅以間接的文字,而且以直接的視聽形象,出現在公眾面前,擁有了更直觀的感覺衝擊力。而到了20世紀末,網路媒體的橫空出世,既是對傳統知識分子的挑戰,又提供了知識/真理生產與傳播的新的空間。
當代中國大陸的思想啟蒙,從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大略而言,經歷了兩個大的階段,第一階段,是從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這20年,以報紙、雜誌和書籍為核心的印刷媒介。80年代最有影響的啟蒙媒介是《讀書》雜誌(如今是碩果僅存)、《世界經濟導報》、《文匯月刊》、《青年論壇》、《走向未來》叢書、《文化:中國與世界》等等。90年代以後除了《讀書》之外,還有《東方雜誌》、《炎黃春秋》、《南方週末》、《南方都市報》、《新京報》、《東方早報》、《財經雜誌》、《財新雜誌》、《經濟觀察報》等等。第二階段是從2000年延續至今的網路媒體的崛起,先是印刷媒介的副產品,隨後與後者並駕齊驅,這十年來其社會影響已經碾壓印刷媒體。
新的網路技術的湧現,讓新媒體每隔3-5年,就發生一次新的更新迭代,這二十年網路媒體的變化,遠超過去的二百年。新媒體的更新反覆迭代,以中國大陸為例,大致經歷了四個時代:BBS時代、微博時代、自媒體時代和短視頻/社交媒體時代。這四個時代,既相互反覆迭代,又彼此交叉。啟蒙知識分子在這四個時代所扮演的角色和位置,是非常不同的,簡單地說,呈現出一條從中心到邊緣的下降路線。 BBS時代是印刷媒介向網路媒體的過渡期,依然是公共知識分子唱主角;到了微博時代,以演藝圈和企業家明星為核心的網路意見領袖(大V)開始替代知識分子,占據了舞台的中心;在自媒體時代,各種知道分子和追求流量的公眾號在資訊的生產和傳播、其對社會公眾的影響力,全面勝出啟蒙知識分子;而到了近五年的短視頻和社交媒體時代,以文字為中心的印刷媒介,不再是以形象和圖像為中心的短視頻對手,各種視頻博主、直播網紅爭相鬥豔,啟蒙知識分子徹底退出了公共傳媒的C位。
何為啟蒙?幾十年來的中國知識分子普遍相信康德的那句名言:「有勇氣公開運用自己的理性」。啟蒙就是以理性化解愚昧,啟蒙就是思想的力量。民眾之所以陷入愚昧而不知,乃是因為缺乏現代的知識和思想的智慧。假如國民擁有了更多的現代觀念和思維方法,那麼專制制度的思想基礎便土崩瓦解。我思故我在,現代人的本質就是一個理性的存在。到了90年代,大陸的啟蒙知識分子內部圍繞著人文精神與世俗主義、自由主義與新左翼等重大問題,發生了尖銳的分裂與衝突,然而對立的雙方依然在啟蒙的延長線上:相信自己是理性的、明智的,對方則是愚蠢的、不智的。前文所述的第一階段,是印刷媒體為媒介的公共場域,知識分子們主要以公共寫作作為論述的方式,儘管在論戰當中雙方都帶有某些意氣的成分,但基本上依然是說理的,儘管各自有各自的理,互不通約、雞同鴨講。
在社交媒體的最初時期BBS時代,由於BBS技術形式和展示方式依然具有印刷媒體的特點(只是多了一層即時的交互性),擅長說理的公眾知識分子依然是BBS之中設定議程、掌控主題、叱吒風雲的英雄。
然而,從微博的誕生到自媒體的湧現,公眾知識分子一步步讓位於公共意見領袖和無所不知、無所不議的「知道分子」,有限的字數(微博140個字)和博取流量的壓力,讓更多的網路公眾人物和職業寫手明白,與其說理、以理性的論證說服公眾,不如以更簡單粗暴的煽情或者嘩眾取寵的「標題黨」策略,吸引大眾的眼球,收割更多的流量。於是在公共領域,煽情代替了說理,情感的力量開始挑戰理性的權威。
近五年來,隨著視頻、特別是抖音(Tik Tok)、視頻號、小紅書、嗶哩嗶哩等的流行,社交媒體的主流從文字轉向了圖像,因而塑造了年輕一代新的閱讀習慣和思維方式。啟蒙原來是借助思想的力量,通過抽象的價值符號輸出,訴諸於受眾的大腦,從而改變他們的思維和觀念。然而,以圖像為中心的短視頻時代,徹底顛覆了傳統啟蒙賴以存在的生理與心理基礎,圖像以直觀、即時的最短路徑,繞過大腦皮層,直接訴諸於受眾的心靈,刺激他們的情緒,無須理性思考,看到即得到,聽到即獲得,有一種直接的、交互感染力的廣場效應。
情感的力量:啟蒙與年輕一代
許紀霖
年前,《思想》編者向我邀稿,今年聯經雙喜臨門:公司創辦50周年、《思想》雜誌50期喜慶。雜誌將以「思想的力量」為主題,出版專輯。我注意到。聯經公司的生日是5月4日,這恐怕並非偶然,五四是近代中國的啟蒙運動,這正是聯經這半個世紀所肩負的使命所在。
五四過去一百多年了,承繼啟蒙大業的聯經年過半百,而中國大陸的第二次啟蒙,也接近半個世紀了。然而,啟蒙在中國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啟蒙在公眾心中是否還有「思想的力量」?假如日漸式微,那麼癥結何在,有何新的路徑能夠跟上時...
作者序
致讀者
《思想》出到了第50期,我們規劃推出「思想的力量:俯仰50」做為專輯。一份刊物的第50期,算不上什麼值得一提的成就;何況從2006年至今,歷時18年只出了50期,這樣的效率應該感到慚愧才是。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的編委們勉力編出這份刊物,支撐至今,必須借此機會感謝無數的作者提供精彩的文章,各地的讀者提供精神支援,以及聯經出版公司(特別是編輯部的幾位同仁)不計成本的熱心支持。《思想》是一份跨越幾個華人社會的文化事業,也只有靠著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這份微小的過渡性成果。
於「思想的力量」專輯,已經寫有序言,大致介紹了該專輯的用意。本期另有幾篇文章,都有突出的份量和意義,請讀者不要錯過。首先要提到榮劍先生用長文回顧戰後日本的「近代之超克」的論述史。「近代之超克」原本是二戰期間一些日本知識分子,為了賦予日本所發動的大東亞戰爭和太平洋戰爭某種「世界史哲學」的意義,所營造出來的一套東洋文明特殊主義。到了戰後,竹內好、溝口雄三等學者先後「火中取栗」,推陳出新,繼續發展這套主題。適逢中國崛起,亟需尋找自己的獨特而非西方的發展道路,建立一套不受西方支配的世界秩序。這時候,「近代之超克」顯然有參考的價值。在中國大陸,孫歌教授以鮮明的問題意識「尋找亞洲」,積極引介竹內好和溝口雄三,影響所及,在大陸和台灣都有學者沿著這個方向努力。
榮劍的文章詳細整理了這套複雜的論述之歷程,對讀者會很有幫助。他在敘述之外多有批評,相信觀點迥異的讀者們也可以包容。不過這篇文章所提出來的種種問題,在今天是有當下的現實意義的。當年一批日本知識人,為了爭奪「誰的近代性」,竟然熱烈支持日本發動戰爭,帶給周邊國家人民包括日本自身慘烈的死傷犧牲,終結於廣島和長崎的非人道毀滅,最後盟軍軍事佔領日本本土,給日本強加了西方體制。回顧之下,「世界史的哲學」竟是這樣捉弄知識人的輕佻的嗎?
本期另一篇長文,就是陸符嘉先生探討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血腥悲劇之成因。以巴衝突是眼前世界關注的國際事件,加薩的人間慘劇尤其引人悲憤。我們考慮到時效性,不惜篇幅,趕在本期發表此文。標題中用的是「以阿衝突」而非「以巴衝突」,對此作者有所說明,請讀者注意。
丁學良先生用「離岸文化財」的觀點,比較香港的昔日光彩與台灣今天的條件。隨著香港近年的「脫胎換骨」,他稱台灣為「離岸中華文化財的頭號中心」。這篇文章的有趣之處,正是它在大陸、香港,以及台灣讀者的心裡會引起的反響可能大異其趣。台灣人面對這樣的美譽如何反應,是避之不及?受之有愧?還是願意承擔相應的責任?那就只能任人猜想了。
最後,本期副標題用了「俯仰50」,意思並不明朗,在此需要做一點說明。編輯這50期刊物,甘苦的感受都有。但是在漫長的過程中,我們始終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規劃專輯,安排文章,不曾受過外來的壓力和干涉,無論政治上還是財務上。這種出版和發表的自由,在中文世界完全不能視之為當然,所以我們非常珍視。但在享受這種自由的同時,我們更意識到自己的責任重大。我們要向誰負責呢?說到最後,我們願意套用「仰不負於天,俯不怍於人」這樣的傳統(因而抽象)的意象來要求自己。「俯仰」的用意,主要是自惕和自勉。
另一方面,「俯仰」也有時光須臾消逝的含意。確實,《思想》出刊50期,積累了超過千萬字的珍貴文字,想起諸位作者們投注心力寫作,編者以莊重的心情編輯每一期,如是之間居然將近20年時光已經消逝。俯仰之間,我們留下了思想史的紀錄。這一層意思,在此不能不記上一筆的。
致讀者
《思想》出到了第50期,我們規劃推出「思想的力量:俯仰50」做為專輯。一份刊物的第50期,算不上什麼值得一提的成就;何況從2006年至今,歷時18年只出了50期,這樣的效率應該感到慚愧才是。但是無論如何,我們的編委們勉力編出這份刊物,支撐至今,必須借此機會感謝無數的作者提供精彩的文章,各地的讀者提供精神支援,以及聯經出版公司(特別是編輯部的幾位同仁)不計成本的熱心支持。《思想》是一份跨越幾個華人社會的文化事業,也只有靠著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成就了這份微小的過渡性成果。
於「思想的力量」專輯,已經...
目錄
日本戰後的「近代」之爭及中國迴響:從丸山真男、竹內好、子安宣邦、溝口雄三到孫歌(榮 劍)
紅色迴旋曲:1978年以來的中國電影與政治(郝 建)
思想的力量:俯仰50
從中國思想來的思想(楊儒賓)
「大思想」與「小思想」:大象房間政治思想速寫(陳冠中)
思想的創造力(吳 思)
觀念的勢力:以1911年前後史事為例的討論(王汎森)
情感的力量:啓蒙與年輕一代(許紀霖)
沒有思想,便沒有自由與未來:關於「思想的力量」的散記以賀《思想》刊發50期(張 倫)
思想作為一種志業:至暗時刻的知識人省思(唐小兵)
思想的力與歷史(陳正國)
「思想力量」在於「逆反思想」以敞開「共生空間」(賴錫三)
思想評論
關於目前以阿衝突(阿克薩洪水行動)的基本認知(陸符嘉)
離岸文化財中心:香港,台灣(丁學良)
致讀者
日本戰後的「近代」之爭及中國迴響:從丸山真男、竹內好、子安宣邦、溝口雄三到孫歌(榮 劍)
紅色迴旋曲:1978年以來的中國電影與政治(郝 建)
思想的力量:俯仰50
從中國思想來的思想(楊儒賓)
「大思想」與「小思想」:大象房間政治思想速寫(陳冠中)
思想的創造力(吳 思)
觀念的勢力:以1911年前後史事為例的討論(王汎森)
情感的力量:啓蒙與年輕一代(許紀霖)
沒有思想,便沒有自由與未來:關於「思想的力量」的散記以賀《思想》刊發50期(張 倫)
思想作為一種志業:至暗時刻的知識人省思(唐小兵)
思想的力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