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復興二十年傳奇經典】
崑曲之美深深打動白先勇,成為其創作的永恆靈感之源
由當代文學大師領路,一同走進崑曲的魅力世界
★ 新增二十週年紀念版全新序言 ★
★集結牡丹一百、牡丹兩百慶演專家賞析,演出團隊心得感想★
★ 封面由書法名家董陽孜親筆題字 ★
★ 增加多幅精美外景劇照 ★
崑曲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瑰寶,集百戲之大成,素有「百戲之母」之稱。
白先勇認為,崑曲不僅是藝術表現的巔峰,更是中國人情感的具體詮釋。
白先勇長期致力於崑曲的復興與推廣工作,並自許為「崑曲義工」。
探索崑曲的悠久歷史與無窮魅力,感受這一藝術形式所帶來的心靈震撼!
自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世界首演,《白先勇說崑曲》同步問世後,便成為崑曲復興的重要見證之作。二十年來,青春版《牡丹亭》巡演全球,演出超過五百場,觀眾逾百萬,掀起崑曲藝術的全新風潮。
此次推出的二十週年紀念版,收錄白先勇撰寫的全新序言,回顧崑曲復興的曲折歷程,記述他如何從1987年重返上海、南京與崑曲結緣,至2003年製作青春版《牡丹亭》,並以此作品推動崑曲從國內舞臺走向國際的感人故事。
書中保留過往珍貴的訪談與評論,包括與崑曲名家華文漪、張繼青、蔡正仁,以及與重量級學者余秋雨、許倬雲的對談,對傳字輩大師的致敬,同時記錄了青春版《牡丹亭》製作階段的各個重要里程碑。
全新紀念版新增多幅精彩的外景照片,並特邀書法名家董陽孜題字,以其氣韻生動的筆觸詮釋崑曲之美,為本書增添典藏價值,讓讀者在字裡行間與封面書藝中感受崑曲的雅韻悠長。《白先勇說崑曲》不僅是一部對崑曲藝術深刻探討的著作,更是一部充滿文化復興熱情的生命之書,邀您一同感受崑曲之美,領略百戲之祖的藝術風華。
作者簡介:
白先勇
1937年生,廣西桂林人。臺大外文系畢業,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Writer's Workshop)文學創作碩士。
白先勇為北伐抗戰名將白崇禧之子,幼年居住於南寧、桂林,1944年逃難至重慶。抗戰勝利後曾移居南京、上海、漢口、廣州。1949年遷居香港,1952年來臺與父母團聚。1963年赴美留學,1965年獲碩士學位,赴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任教中國語言文學,1994年退休,投入愛滋防治的公益活動和崑曲藝術的復興事業,製作青春版《牡丹亭》巡迴兩岸、美國、歐洲,獲得廣大迴響,從「現代文學傳燈人」,成為「傳統戲曲傳教士」。1997年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圖書館成立「白先勇資料特藏室」,收錄一生作品的各國譯本、相關資料與手稿。曾先後獲國家文藝獎、元智大學桂冠文學家獎、北京中國音樂學院太極傳統音樂獎、全球華文文學星雲獎貢獻獎,2021年獲頒臺灣大學名譽博士、臺北文化獎。
白先勇是小說家、散文家、評論家、戲劇家,著作極豐,短篇小說集《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紐約客》,長篇小說《孽子》,散文集《驀然回首》、《明星咖啡館》、《第六隻手指》、《樹猶如此》、《八千里路雲和月》、《白先勇的文藝復興》,舞臺劇劇本《遊園驚夢》、電影劇本《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孤戀花》、《最後的貴族》等。兩岸均已出版《白先勇作品集》。小說多篇曾改編為電影、電視、舞臺劇,並翻譯成多國文字。關於白先勇文學創作的研究,兩岸均不斷有學者投入,人數眾多,面向多元,形成白先勇文學經典化現象。
2011年起致力整理父親白崇禧傳記,出版《父親與民國:白崇禧將軍身影集》、《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與廖彥博合著)。2014年在臺灣大學開設《紅樓夢》導讀通識課程,將畢生對《紅樓夢》的鑽研體會傾囊相授,並出版《白先勇細說紅樓夢》、策劃編纂《正本清源說紅樓》。
章節試閱
我的崑曲之旅:兼憶一九八七年在南京觀賞張繼青「三夢」
一
很小的時候我在上海看過一次崑曲,那是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梅蘭芳回國首次公演,在上海美琪大戲院演出。美琪是上海首輪戲院,平日專門放映西片,梅蘭芳在美琪演崑曲是個例外。抗戰八年,梅蘭芳避走香港留上鬍子,不肯演戲給日本人看,所以那次他回上海公演特別轟動,據說黑市票賣到了一條黃金一張。觀眾崇拜梅大師的藝術,恐怕也帶著些愛國情緒,景仰他的氣節,抗戰剛勝利,大家還很容易激動。梅蘭芳一向以演京戲為主,崑曲偶爾為之,那次的戲碼卻全是崑曲:〈思凡〉、〈刺虎〉、〈斷橋〉、〈遊園驚夢〉。很多年後崑曲大師俞振飛親口講給我聽,原來梅蘭芳在抗戰期間一直沒有唱戲,對自己的嗓子沒有太大把握,皮簧戲調門高,他怕唱不上去,俞振飛建議他先唱崑曲,因為崑曲的調門比較低,於是才有俞梅珠聯璧合在美琪大戲院的空前盛大演出。我隨家人去看的,恰巧就是〈遊園驚夢〉。從此我便與崑曲,尤其是《牡丹亭》結下了不解之緣。小時候並不懂戲,可是〈遊園〉中〈皂羅袍〉那一段婉麗嫵媚、一唱三嘆的曲調,卻深深印在我的記憶中,以致許多年後,一聽到這段音樂的笙簫管笛悠然揚起,就不禁怦然心動。
第二次在上海再看崑曲,那要等到四十年後的事了。一九八七年我重返上海,恰好趕上「上崑」演出《長生殿》的最後一場。「上崑」剛排好《長生殿》三個多小時的版本,由蔡正仁、華文漪分飾唐明皇與楊貴妃。戲一演完,我縱身起立,拍掌喝采,直到其他觀眾都已散去,我仍痴立不捨離開。「上崑」表演固然精彩,但最令我激動不已的是,我看到了崑曲──這項中國最精美、最雅致的傳統戲劇藝術,竟然在遭罹過「文革」這場大浩劫後,還能浴火重生,在舞臺上大放光芒。當時那一種感動,非比尋常,我感到經歷一場母體文化的重新洗禮,民族精神文明的再次皈依。大唐盛世,天寶興亡,一時呈現眼前。文學上的聯想也一下子牽繫上杜甫的〈哀江頭〉、白居易的〈長恨歌〉:「人生有情淚沾臆,江水江花豈終極」、「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等到樂隊吹奏起〈春江花月夜〉的時刻,真是到了令人「情何以堪」的地步。
從前看《紅樓夢》,元妃省親,點了四齣戲:〈家宴〉、〈乞巧〉、〈仙緣〉、〈離魂〉,後來發覺原來這些都是崑曲,而且來自當時流行的傳奇本子:《一捧雪》、《長生殿》、《邯鄲夢》,還有《牡丹亭》。曹雪芹成書於乾隆年間,正是崑曲鼎盛之時,上自王卿貴族如賈府,下至市井小民,對崑曲的熱愛,由南到北,舉國若狂。蘇州是明清兩代的崑曲中心,萬曆年間,單蘇州一郡的職業演員已達數千之眾,難怪賈府為了元妃省親會到姑蘇去買一班唱戲的女孩子回來。張岱在《陶庵夢憶》裡,記載了每年蘇州虎丘山中秋夜曲會大比賽的盛況,與會者上千,采聲雷動,熱鬧非凡。當時崑曲清唱是個全民運動,大概跟我們現在臺灣唱卡拉OK一樣盛行,可見得中國人也曾是一個愛音樂愛唱歌的民族。由明萬曆到清乾嘉之間,崑曲獨霸中國劇壇,足足興盛了兩百年,其流傳之廣,歷時之久,非其他劇種可望其項背。而又因為數甚眾的上層文人投入劇作,將崑曲提升為「雅部」,成為雅俗共賞的一種精緻藝術。與元雜劇不同,明清傳奇的作者倒有不少是進士及第,做大官的。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也寫過傳奇《續琵琶》,可見得當時士大夫階級寫劇本還是一件雅事。明清的傳奇作家有七百餘人,作品近兩千種,存下來的也有六百多,數量相當驚人,其中名著如《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等早已成為文學經典。但令人驚訝不解的是,崑曲曾經深入民間,影響我國文化如此之巨,這樣精美的表演藝術,到了民國初年竟然沒落得幾乎失傳成為絕響,職業演出只靠了數十位「崑曲傳習所」傳字輩藝人在苦撐,抗戰一來,那些藝人流離失所,崑曲也就基本上從舞臺消失。戰後梅蘭芳在上海那次盛大崑曲演出,不過是靈光一現。
南京在明清時代也曾是崑曲的重鎮。《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寫風流名士杜慎卿在南京名勝地莫愁湖舉辦唱曲比賽大會,竟有一百三十多個職業戲班子參加,演出的旦角人數有六、七十人,而且都是上了妝表演的,唱到晚上,點起幾百盞明角燈來,高高下下,照耀如同白日。歌聲縹緲,直入雲霄。城裡的有錢人聞風都來捧場,雇了船在湖中看戲,看到高興的時候,一個個齊聲喝采,直鬧到天明才散。這一段不禁教人看得嘖嘖稱奇,原來乾隆年間南京還有這種場面。奪魁的是芳林班小旦鄭魁官,杜慎卿賞了他一只金杯,上刻「豔奪櫻桃」四個字。這位杜十七老爺,因此名震江南。金陵是千年文化名城,明太祖朱洪武又曾建都於此,明清之際,金陵人文薈萃,亦是當然。
二
一九八七年重遊南京,我看到了另一場精彩的崑曲演出:江蘇省崑劇院張繼青的拿手戲「三夢」──〈驚夢〉、〈尋夢〉、〈痴夢〉。我還沒有到南京以前,已經久聞張繼青的大名,行家朋友告訴我:「你到南京,一定要看她的三夢。」隔了四十年,才得重返故都,這個機會,當然不肯放過。於是託了人去向張繼青女士說項,總算她給面子,特別演出一場。那天晚上我跟著南京大學的戲劇前輩陳白塵與吳白匋兩位老先生一同前往。二老是戲曲專家,知道我熱愛崑曲,頗為嘉許。陳老談到崑曲在大陸式微,忿忿然說道:「中國大學生都應該以不看崑曲為恥!」開放後,中國大學生大概都忙著跳迪斯可去了。當晚在劇院又巧遇在南京講學的葉嘉瑩教授,葉先生是我在臺大時的老師,我曾到中文系去旁聽她的古詩課程,受益甚大。葉先生這些年巡迴世界各地講授中國古典文學,抱著興滅繼絕的悲願,在華人子弟中,散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根苗。那天晚上,我便與這幾位關愛中國文化前途的前輩師長,一同觀賞了傑出崑曲表演藝術家張繼青的「三夢」。
張繼青的藝術果然了得,一齣〈痴夢〉演得出神入化,把劇中人崔氏足足演活了。這是一齣高難度的做工戲,是考演員真功夫的內心戲,張繼青因演〈痴夢〉名震海內外。〈痴夢〉是明末清初傳奇《爛柯山》的一折,取材於《漢書.朱買臣傳》,及民間馬前潑水的故事。西漢寒儒朱買臣,年近半百,功名未就,妻崔氏不耐飢寒,逼休改嫁,後來朱買臣中舉衣錦榮歸,崔氏愧悔,然而覆水難收,破鏡不可重圓,最後崔氏瘋痴投水自盡。這是一齣典型中國式的倫理悲劇:貧賤夫妻百事哀。如果希臘悲劇源於人神衝突,中國悲劇則起於油鹽柴米,更近人間。朱買臣休妻這則故事改成戲劇也經過不少轉折。《漢書.朱買臣傳》,崔氏改嫁後仍以飯飲接濟前夫,而朱買臣當官後,亦善待崔氏及其後夫,朱買臣夫婦都是極厚道、極文明的,但這不是悲劇的材料。元雜劇《朱太守風雪漁樵記》最後卻讓朱買臣夫婦團圓,變成了喜劇。還是傳奇《爛柯山》掌握了這則故事的悲劇內涵,但是在《崑曲大全》老本子的〈逼休〉一折,崔氏取得休書後,在大雪紛飛中竟把朱買臣逐出家門,這樣凶狠的女人很難演得讓觀眾同情,江蘇省崑劇院的演出本改得最好(劇名《朱買臣休妻》),把崔氏這個愛慕虛榮、不耐貧賤的平凡婦人刻劃得合情合理,恰如其分,讓張繼青的精湛演技發揮到淋漓盡致。她能把一個反派角色演得最後讓人感到其情可憫、其境可悲,這不是件容易的事,這就要靠真功夫了。張繼青演《朱買臣休妻》中的崔氏,得自傳字輩老師傅沈傳芷的真傳。沈傳芷家學淵源,其父是「崑曲傳習所」有「大先生」尊稱的沈月亭,他自己也是個有名的「戲包袱」,工正旦。張繼青既得名師指導,又加上自己深刻琢磨,終於把崔氏這個人物千變萬化的複雜情緒,每一轉折都能準確把握投射出來,由於她完全進入角色,即使最後崔氏因夢成痴,瘋瘋癲癲,仍讓人覺得那是真的,不是在做戲。《朱買臣休妻》變成了張繼青的招牌戲,是實至名歸。我們看完她的〈痴夢〉,大家嘆服,葉嘉瑩先生也連聲讚好。
在南京居然又在舞臺上看到了〈遊園驚夢〉!人生的境遇是如此之不可測。白天我剛去遊過秦淮河、夫子廟,亦找到了當年以清唱著名的得月臺戲館,這些名勝正在翻修,得月臺在秦淮河畔,是民國時代南京紅極一時的清唱場所,當年那些唱平劇、唱崑曲的姑娘,有的飛上枝頭,變成了大明星、官太太。
電影明星王熙春便是清唱出身的。得月臺,亦是秦淮水榭當年民國時代一瞬繁華的見證。我又去了烏衣巷、桃葉渡,參觀了「桃花扇底送南朝」李香君的故居媚香樓。重遊南京,就是要去尋找童年時代的足跡。我是一九四六年戰後國民政府還都,跟著家人從重慶飛至南京的,那時抗戰剛勝利,整個南京城都漾蕩著一股劫後重生的興奮與喜悅,漁陽顰鼓的隱患,還離得很遠很遠。我們從重慶那個泥黃色的山城驟然來到這六朝金粉的古都,到處的名勝古蹟,真是看得人眼花撩亂。我永遠不會忘記爬到明孝陵那些龐然大物的石馬石象背上那種奮亢之情,在雨花臺上我挖掘到一枚脂胭血紅晶瑩剔透的彩石,那塊帶著血痕的彩石,跟隨了我許多年,變成了我對南京記憶的一件信物。那年父親率領我們全家到中山陵謁陵,爬上那三百九十多級石階,是一個莊嚴的儀式。多年後,我才體會得到父親當年謁陵,告慰國父在天之靈抗日勝利的心境。四十年後,天旋地轉,重返南京,再登中山陵,看到鍾山下面鬱鬱蒼蒼,滿目河山,無一處不蘊藏著歷史的悲愴,大概是由於對南京一份特殊的感情,很早時候便寫下了〈遊園驚夢〉,算是對故都無盡的追思。臺上張繼青扮演的杜麗娘正唱著〈皂羅袍〉: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賞心樂事誰家院
在臺下,我早已聽得魂飛天外,不知道想到哪裡去了。
三
離開南京前夕,我宴請南京大學的幾位教授,也邀請了張繼青,為了答謝她精彩的演出。宴席我請南大代辦,他們卻偏偏選中了「美齡宮」。「美齡宮」在南京東郊梅嶺林園路上,離中山陵不遠,當年是蔣夫人宋美齡別墅,現在開放,對外營業。那是一座仿古宮殿式二層樓房,依山就勢築成,建築典雅莊重,很有氣派,屋頂是碧綠的琉璃瓦,挑角飛簷,雕梁畫棟,屋外石階上去,南面是一片大平臺,平臺有花磚鋪地,四周為雕花欄杆。臺北的圓山飯店就有點模仿「美齡宮」的建築。宴席設在樓下客廳,這個廳堂相當大,可容納上兩百人。陳白塵、吳白匋幾位老先生也都到了,大家談笑間,我愈來愈感到周圍的環境似曾相識。這個地方我來過!我的記憶之門突然打開了。應該是一九四六年的十二月,蔣夫人宋美齡開了一個聖誕節「派對」,母親帶著四哥跟我兩人赴宴,就是在這座「美齡宮」裡,客廳擠滿了大人與小孩,到處大紅大綠,金銀紛飛,全是聖誕節的喜色。蔣夫人與母親她們都是民初短襖長裙的打扮,可是蔣夫人宋美齡穿上那一套黑緞子繡醉紅海棠花的衣裙,就是要比別人好看,因為她一舉一動透露出來的雍容華貴,世人不及。小孩那晚都興高采烈,因為有層出不窮的遊戲,四哥搶椅子得到冠軍,我記得他最後把另外一個男孩用屁股一擠便贏得了獎品。那晚的高潮是聖誕老人分派禮物,聖誕老公公好像是黃仁霖扮的,他揹著一個大袋子出來,我們每個人都分到一只小紅袋的禮物。袋子裡有各色糖果,有的我從來沒見過。那只紅布袋很可愛,後來就一直掛在房間裡裝東西。不能想像四十年前在「美齡宮」的大廳裡曾經有過那樣熱鬧的場景。我一邊敬南大老先生們的酒,不禁感到時空徹底地錯亂,這幾十年的顛倒把歷史的秩序全部打亂了。宴罷我們到樓上參觀,蔣夫人宋美齡的臥居據說完全維持原狀,那一堂厚重的綠絨沙發仍舊是從前的擺設,可是主人不在,整座「美齡宮」都讓人感到一份人去樓空的靜悄,散著一股「宮花寂寞紅」的寥落。
四
這幾年來,崑曲在臺灣有了復興的跡象,長年來臺灣崑曲的傳承全靠徐炎之先生及他弟子們的努力,徐炎之在各大學裡輔導的崑曲社便擔任了傳承的任務。那是一段艱辛的日子,我親眼看到徐老先生為了傳授崑曲,在大太陽下騎著腳踏車四處奔命,那是一幅令人感動的景象。兩岸開放後,在臺灣有心人士樊曼儂、曾永義、洪惟助、賈馨園等人大力推動下,臺灣的崑曲欣賞有了大幅度的發展,大陸六大崑班都來臺灣表演過了,每次都造成轟動。有幾次在臺灣看崑曲,看到許多年輕觀眾完全陶醉在管笛悠揚載歌載舞中,我真是高興:臺灣觀眾終於發覺了崑曲的美。其實崑曲是最能表現中國傳統美學抒情、寫意、象徵、詩化的一種藝術,能夠把歌、舞、詩、戲揉合成那樣精緻優美的一種表演形式,在別的表演藝術裡,我還沒有看到過,包括西方的歌劇芭蕾,歌劇有歌無舞,芭蕾有舞無歌,終究有點缺憾。崑曲卻能以最簡單樸素的舞臺,表現出最繁複的情感意象來。試看張繼青表演〈尋夢〉一折中的〈忒忒令〉,一把扇子就搧活了滿臺的花花草草,這是象徵藝術最高的境界,也是崑曲最厲害的地方。二十世紀的中國人,心靈上總難免有一種文化的飄落感,因為我們的文化傳統在這個世紀被連根拔起,傷得不輕。崑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一種戲劇藝術,曾經有過如此輝煌的歷史,我們實在應該愛惜它、保護它,使它的藝術生命延續下去,為下個世紀中華文化全面復興留一枚火種。
我的崑曲之旅:兼憶一九八七年在南京觀賞張繼青「三夢」
一
很小的時候我在上海看過一次崑曲,那是抗戰勝利後的第二年梅蘭芳回國首次公演,在上海美琪大戲院演出。美琪是上海首輪戲院,平日專門放映西片,梅蘭芳在美琪演崑曲是個例外。抗戰八年,梅蘭芳避走香港留上鬍子,不肯演戲給日本人看,所以那次他回上海公演特別轟動,據說黑市票賣到了一條黃金一張。觀眾崇拜梅大師的藝術,恐怕也帶著些愛國情緒,景仰他的氣節,抗戰剛勝利,大家還很容易激動。梅蘭芳一向以演京戲為主,崑曲偶爾為之,那次的戲碼卻全是崑曲:〈思凡〉、〈刺虎...
推薦序
推薦序
賞心樂事:白先勇的崑曲情緣
劉俊(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賞心
白先勇與崑曲結緣要從半個多世紀前說起。那是一九四六年,抗戰勝利後不久,白先勇隨家人來到上海,在美琪大戲院看梅蘭芳和俞振飛的崑曲演出。那次梅、俞兩位大師演出的曲目為〈思凡〉、〈刺虎〉、〈斷橋〉和〈遊園驚夢〉。是時白先勇十歲,第一次接觸崑曲。雖然「一句也聽不懂,只知道跟著家人去看梅蘭芳。可是〈遊園驚夢〉中那一段〈皂羅袍〉的音樂,以及梅蘭芳翩翩的舞姿」,卻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裡。
此次幼年時觀賞到的崑曲的視聽之「美」,在二十年後迴盪出它迷人的「音」與「色」。一九六六年,當白先勇為小說〈遊園驚夢〉的表現方式幾度探索仍不滿意之時,是崑曲給了他靈感。於是,崑曲不但成了他小說直接描寫的對象,而且小說中幾個人物的命運也與崑曲的命運暗合在一起。這篇小說,既引入了崑曲的「美」,同時也借助崑曲表現歷史的滄桑、人物的命運並以之結構不同的時空,小說的命名也出自崑曲《牡丹亭》──崑曲在小說〈遊園驚夢〉中的作用,可謂大矣!而湯顯祖的《牡丹亭》,則經由白先勇的〈遊園驚夢〉,以「現代」的方式,又「活」了一次。
小說〈遊園驚夢〉是白先勇與崑曲結下的文字緣,當根據他的小說而改編的舞臺劇《遊園驚夢》於一九八二 年和一九八八年分別在臺灣、大陸成功上演的時候,白先勇與崑曲的情緣則由紙面延伸到了舞臺。這部當時造成轟動,在兩岸舞臺劇演出史上也將占有重要地位的舞臺劇,一個重要的突破就是將崑曲帶入現代舞臺劇之中,觀眾在觀看舞臺劇表演的同時,還能直接欣賞到崑曲的「美」──崑曲在這個舞臺劇中既是一個「角色」,參與劇情,同時也是一個自足的「美」的世界。
舞臺劇《遊園驚夢》中崑曲的直接現身,無疑使白先勇與崑曲的情緣更深更濃。一九八七年,白先勇以美國加州大學教授的身分受邀赴復旦大學講學,有上海、南京之行。此次在大陸,他的最大收穫,就是在上海看了上崑演出的《長生殿》,在南京看了張繼青演唱的「三夢」(〈驚夢〉、〈尋夢〉、〈痴夢〉),並與大陸崑曲界人士結緣。後來大陸版舞臺劇《遊園驚夢》請華文漪擔任女主角,一九九二年在臺北製作由華文漪主演的崑曲《牡丹亭》,一九九九年在臺北新舞臺與張繼青舉行「文曲星競芳菲」對談會,均為這次大陸之行的「前因」所生發的「後果」。
幼時留下的崑曲印象和記憶、筆下小說世界中的崑曲「復活」、舞臺劇中真正崑曲的立體呈現,可以說是白先勇崑曲情緣的三個重要階段。白先勇之所以對崑曲念念不忘,是因為崑曲的「美」深深地打動了他。「崑曲無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詞藻美,集音樂、舞蹈及文學之美於一身,經過四百多年,千錘百煉,爐火純青,早已達到化境,成為中國表演藝術中最精緻、最完美的一種形式。」
白先勇的這段話,道盡了他對崑曲的欣賞和深清。面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綜合藝術的精華,白先勇對它的精緻和完美,體會甚深。對於《長生殿》「大唐盛衰從頭演起,天寶遺事細細說來」的興亡起落和愛情悲劇,白先勇有無限的感慨;而《牡丹亭》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唯美浪漫「至情」,亦令白先勇深為迷醉。
崑曲使白先勇深切感受到:中國人的音樂韻律、舞蹈神髓、文學詩性和心靈境界,盡在崑曲之中。崑曲在某種意義上,成了白先勇文化精神和美學理想的藝術寄託,崑曲給他帶來的,是無盡的審美愉悅和恆久的賞心快感,而崑曲有了白先勇(們)這樣的知音,也使它在新的歷史時期獲得了復興的機緣和重振的幸運。
.樂事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白先勇把對崑曲的摯愛,由自己個人化的欣賞──賞心,擴展為更具社會性的弘揚和推廣行為,並以此為樂事。白先勇對崑曲之愛由賞心發展到賞心樂事並重,源自他這樣的認識:崑曲的「美」,不能只限於他個人或社會上的少數人才能欣賞,而應該讓社會上更多的人乃至整個中華民族、全世界都能認識到崑曲的價值,欣賞到這一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精緻和完美。為此,他在臺灣、香港、北美和大陸,為了崑曲的復興,不遺餘力,熱心奔走,甘當義工。
一九九○年,白先勇在媒體上發表與華文漪的對談,交換對崑曲的看法,並了解大陸崑曲人才培養的歷史。一九九二年,在白先勇的策劃推動下,海峽兩岸崑曲名伶首次合作,在臺北製作了崑曲《牡丹亭》──那是臺灣觀眾第一次真正看到三個小時的崑曲,連演四天,轟動一時,並由此在臺灣社會掀起崑曲熱。在以後的歲月裡,白先勇或參與計畫運作,或與名家對談(許倬雲、張繼青、岳美緹、張靜嫻),或接受採訪現身說法,或撰文介紹崑曲的發展歷史和美學特徵⋯⋯為在臺灣推展崑曲,白先勇盡心盡力,樂在其中。
在他的提倡、促成、推動和影響下,臺灣的崑曲演出市場空前活躍,大陸幾大崑劇團得以多次赴臺演出(最盛大的一次是一九九七年大陸五大崑班在臺灣集體登場),大陸「一流演員」在臺灣輪番上陣展示崑曲美,既使大陸的崑曲演藝人才獲得一展身手的機會,也有助於臺灣培養出能夠充分領略崑曲美的「一流觀眾」。應當說,崑曲能夠在臺灣形成熱潮,海峽兩岸崑曲的表演和觀賞能夠在互動中不斷提高,白先勇厥功甚偉。
除了在臺灣推展崑曲,白先勇還把弘揚崑曲的志業擴大到整個世界。在香港、休士頓、紐約、溫哥華、上海、北京、蘇州,凡是與崑曲相關的場合,都能看到白先勇的身影。他以演講、訪談、觀賞、撰文等各種不同的方式,引發崑曲的話題和熱潮,並憑藉自身的影響力,在世界範圍內致力於恢復、形塑、伸張崑曲的形象,為崑曲的復興發聲,把崑曲「美」的形象播撒到全世界。當二○○一年五月十八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崑曲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時,白先勇在世界各地以各種方式宣揚崑曲「美」的歷史已有近二十年了。
為了從根本上復興崑曲,新世紀伊始,白先勇又將對崑曲的弘揚,落實為再造一個「原汁原味」的崑曲樣本──青春版《牡丹亭》。所謂「原汁原味」的樣本,是指崑曲原本發源於蘇州(崑山),崑曲悠揚綿遠的唱腔和吳儂軟語的道白,由蘇州的崑劇團來表演當然最道地──這是一層意思,更深一層的意思則是指保有崑曲的原有特色,而拒絕任何有損崑曲的「創新和改革」。至於「青春版」,則是要用精美、漂亮、青春來表現《牡丹亭》中杜麗娘和柳夢梅的青春愛情,使他們的這段掙脫束縛、感動鬼神、超越死亡的愛情充滿青春的魅力和活力,以吸引年輕的觀眾。為此,在演員的挑選上,白先勇力排眾議,啟用新人沈丰英、俞玖林擔綱主演。為了提升年輕演員的藝術水準,保證青春版《牡丹亭》的藝術質量,白先勇又請來了崑曲大師汪世瑜、張繼青作為藝術指導,手把手地為青年演員教戲、說戲。為了讓崑曲藝術代有傳人,綿延不絕,白先勇又力促老一輩崑曲大師收徒授藝,讓年輕演員行跪拜大禮,使崑曲的薪傳獲得禮儀的約束和師承的保證。這樣,在打造青春版《牡丹亭》的過程中,既排出了一本精品大戲,又培養鍛鍊了新人,還使崑曲的傳承擁有了師生關係的「合法」性,可謂一舉數得。
看到青春版《牡丹亭》正日趨完美,白先勇深感欣慰。為了這齣戲,他在一年多的時間,往返奔波於海峽兩岸,從劇本的改編,到演員的挑選,從場地的落實,到經費的籌措,巨細靡遺,殫精竭慮,為的就是要打造出一個他心目中理想的《牡丹亭》。白先勇從個人對崑曲的欣賞,到大力宣揚推廣崑曲,再到製作這齣大戲,經歷了他崑曲情緣的另一個三階段。這其中的所有努力,說到底是為了圓他的一個夢想:當二十世紀以來中華文化在西化浪潮面前節節敗退、自卑自棄的時候,崑曲這個中國文化後花園中「精品中的精品」,應該可以成為華夏兒女重新找回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有力憑證──崑曲情緣的背後,深隱著的是白先勇對傳統文化現代命運的思考和回應。
悠揚的笛聲已經響起,青春版《牡丹亭》的大幕就要拉開,讓我們和白先勇一起,賞心、樂事,看崑曲奼紫嫣紅開遍。
推薦序
賞心樂事:白先勇的崑曲情緣
劉俊(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賞心
白先勇與崑曲結緣要從半個多世紀前說起。那是一九四六年,抗戰勝利後不久,白先勇隨家人來到上海,在美琪大戲院看梅蘭芳和俞振飛的崑曲演出。那次梅、俞兩位大師演出的曲目為〈思凡〉、〈刺虎〉、〈斷橋〉和〈遊園驚夢〉。是時白先勇十歲,第一次接觸崑曲。雖然「一句也聽不懂,只知道跟著家人去看梅蘭芳。可是〈遊園驚夢〉中那一段〈皂羅袍〉的音樂,以及梅蘭芳翩翩的舞姿」,卻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裡。
此次幼年時觀賞到的崑曲的視聽之「美」,在二十年後迴盪...
作者序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二十週年紀念新版序)
白先勇
《白先勇說崑曲》這部書是二○○四年三月間在蘇州崑劇院青春版《牡丹亭》來臺北國家戲劇院世界首演的前夕出版的,可以說是替青春版《牡丹亭》公演暖身的一本書。當時誰也沒有料到這齣由我擔當總製作人,集合兩岸三地文化精英、劇曲精英共同打造的崑劇,一演二十年,全世界巡迴超過五百場,觀眾八十萬,二○二四年三月重回臺北國家戲劇院舉行二十週年慶演,而且主要演員還是原班人馬,可以說一齣戲啟動了崑曲復興。
可是回顧《白先勇說崑曲》裡一些文章,可以看出我如何一步一步踏上崑曲復興的命運軌跡。〈驚變〉及〈我的崑曲之旅〉這兩篇記載我一九八七年重返中國大陸,在上海南京看到兩臺崑劇的一些感想。經過天翻地覆,三十九年後重回上海南京,有說不盡的滄桑,講不盡的感慨。可是最值得記述的都是我在上海看到上崑的《長生殿》,在南京看到張繼青的〈三夢〉。復旦大學邀請我作訪問教授,在上海住了兩個月,在我要離開上海的前兩天,我看到了上崑蔡正仁、華文漪兩位臺柱搬演的全本《長生殿》,蔡、華兩人正值演藝功夫的巔峰,那晚的戲演得精彩絕倫,把大唐盛世,天寶興衰搬上了舞臺。謝幕時,我跳起來鼓掌喝采,心情之激動無以復加,我不僅是為那晚的戲鼓掌,我原以為文革十年,崑曲的血脈是被斬斷了的,沒想到那晚在上海的舞臺上,我們有「百戲之祖」之稱的崑曲竟然又浴火重生,大放光芒。我當時心想:這樣了不起的藝術一定不能讓它衰微下去。那時佛家說的動心起念,我已暗暗許下復興崑曲的心願了。
離開上海,我去了南京,我早就聽聞南京江蘇省崑劇團有位名角張繼青,是旦角祭酒,有「張三夢」之稱,擅演《牡丹亭》中之〈驚夢〉、〈尋夢〉以及《爛柯山》之〈痴夢〉,我託人與省崑情商教請張繼青,在省崑朝天宮院內特別演出一場「三夢」,那晚我跟南京大學的戲劇名家陳白塵、吳百匋去觀劇,葉嘉瑩先生恰好在南大講學,那晚她也去了。張繼青的崑曲藝術果然了得,她的〈尋夢〉無疑的是崑曲演唱中之一道里程碑,一座巍巍高峰,無人能及,那晚我完完全全陶醉在那婉轉纏綿,一唱三嘆的水磨調中了。離開南京前,我在美齡宮宴請張繼青,與她從此結上幾十年崑曲香火之緣。二○○三年我開始製作青春版《牡丹亭》,便邀請張繼青擔任藝術總監,專門指導女主角沈丰英(杜麗娘),把張派藝術傳給了她的衣缽弟子。
一九九三年,新象邀浙江崑劇團到臺北演出,兩位碩果僅存的「傳」字輩老傅姚傳薌、鄭傳鑒也隨團到了臺北,我有幸見到這兩位崑曲界的傳奇人物,並作了一次簡短的訪問:〈認識曲在文化上的深層意義〉。崑曲自晚明到清朝乾嘉時代,興盛了兩百多年,當時獨霸中國劇壇,後來逐漸衰落,被京劇取代;民國初年,崑曲幾乎從舞臺消失,幸虧蘇州有一批有心人士如穆藕初、張紫東等人,於一九二一年成立「崑曲傳習所」,招收了四十位科班學生,每個人的名字中間有一個「傳」字,意喻傳承的意思,就是靠這一班受過嚴格訓練的「傳」字輩學生,日後把命懸一絲的崑曲命脈流傳下去。當今像蔡正仁、華文漪、張繼青、汪世瑜等崑曲大師們,都是傳字輩老師傅的弟子。張繼青的〈尋夢〉便是姚傳薌教授的。〈尋夢〉是一折高難度的戲,空臺獨角演唱三十分鐘,沒有一身功夫,很難吸引住觀眾。
一九五五年浙江崑劇團由幾位傳字輩老師傅排出了一齣《十五貫》,由周傳瑛、王傳淞、鄭傳鑒等人扮演,到北京演出,轟動一時,有「一齣戲救活了一個劇種」之說。傳字輩老師傅們身上有六百折戲,他們對於崑曲的傳承,立了大功。
《白先勇說崑曲》這部書中還有幾篇對談、訪談,彌足珍貴,〈崑曲的魅力 '演藝的絕活〉是一九九○年我在美國洛杉磯跟崑曲皇后華文漪作的一次對談。華文漪是我極為敬佩的表演藝術家,她在《長生殿》中飾楊貴妃,風度高華,體態婀娜,不作第二人想。一九八八年,上海青話導演胡偉民把我的舞臺劇《遊園驚夢》搬到大陸演出,女主角便選中了華文漪上跨行演出,華文漪崑旦本色,有杏花煙雨江南風情,《遊》劇從廣州、香港演到上海,頗得好評,那時像《遊園驚夢》這種形式的舞臺劇,在大陸還是頭一遭,十分轟動,本來一九八九年要進北京演出,遭逢「六四」,戛然而止。華文漪定居洛杉磯後,一九九二年我邀請她到臺北國家戲劇院演出上崑版全本《牡丹亭》,那是臺灣觀眾第一次在舞臺上看到全本崑曲扮演,四場戲全都滿座,後來華文漪帶團又到巴黎演出。二○○八年,由我牽線把華文漪、岳美緹兩人合演的上崑版《玉簪記》傳給了蘇崑,由沈丰英、俞玖林擔綱,《玉簪記》是華、岳兩人的絕活,當年她們兩人就是憑這齣戲獲得了梅花獎,沈丰英有幸,繼承了華文漪的真傳。前年華文漪不幸病逝,崑曲界缺了一角,令人無限哀思。
一九九九年臺北新舞臺邀請張繼青到臺北表演《牡丹亭》(六折)、《爛柯山》,十一月二十一日我跟張繼青在新舞臺作了一場演前暖身對談〈文曲星兢芳菲〉,張繼青當場示範演唱了《牡丹亭》、〈尋夢〉中〈忒忒令〉、〈江兒水〉兩支曲版。對談中張繼青說到她當年如何向傳字輩老師傅姚傳薌、沈傳芷學藝,苦練成材,她自述老師傅賞了她兩碗飯吃,〈尋夢〉、〈痴夢〉成了她的招牌絕活。張繼青對待藝術認真、教學嚴謹,她在青春版《牡丹亭》女主角沈丰英身上下足了功夫,硬把她塑造成張派傳人。張繼青前年也去世了,曲終人杳,大師風範教人無盡懷念。
我還訪問了當時是上海戲劇學院的院長余秋雨〈與余秋雨論《遊園驚夢》的文化美學〉,一九九二年華文漪受邀來臺北演出《牡丹亭》,《聯合文學》舉辦了一場湯顯祖與《牡丹亭》的研討會,邀請了余秋雨來臺灣參加會議,並觀賞華文漪的《牡丹亭》。
這篇訪談便是那時紀錄下來的,我和余秋雨談到中國文化的大問題。我把他那本文采灼灼的名著《文化苦旅》引進臺灣,由爾雅出版,這本書在臺灣立即造成轟動,衝擊到文化界、學界,《文化苦旅》變成了爾雅的長暢書,其中有幾篇文章被選入大、中學校的課本。《文化苦旅》在臺灣造成轟動後,重返大陸,受到更加盛大的歡迎,火紅了許多年,成為文化散文的經典之作。
青春版在巡演的歷程中,有幾場特別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第一百場,二○○七年五月十一至十三日,青春版《牡丹亭》在北京展覽館演出,由文化部主辦,香港寶業集團董事長劉尚儉贊助兩百萬人民幣。展覽館劇場很大,有兩千多個座位,我們的宣傳做到十足,連地鐵站、公車上都有我們的海報,三天的票一售而空。二○○四年,青春版《牡丹亭》在臺北首演,三年間達到一百場。這齣戲已經到過美國演出,也進到一系列如北大等名校公演,演員的演技已達成熟,而且處在最佳狀態。第一百場三天的戲,大大成功。觀眾許多是青年學生,反應熱烈。第一天女主角沈丰英的〈尋夢〉三十分鐘獨角戲,精彩表演把兩千多名觀眾緊緊鎖住。那是沈丰英演得最好的一場〈尋夢〉,連她的師傅張繼青也點頭稱讚。第二天男主角俞玖林登場,重頭戲是〈拾畫〉,又是三十分鐘的獨角戲,俞玖林水袖滿臺飛舞,身段無一不美,坐在我旁邊文化部副部長王文章不禁讚嘆:「這個小生簡直演得旁若無人!」第一百場,男女主角俞玖林、沈丰英都大出風頭。百場的慶功宴我們設在故宮的建福宮,那是老佛爺慈禧太后宴客的地方。那晚慶功宴是香港何鴻毅家族基金支持的,海內外文化界人士冠蓋雲集,臺灣的主創人員都去了,服裝設計導演王童、書法家董陽孜等,在《末代皇帝》飾演慈禧太后的電影明星也從美國飛來看戲,參加慶功,我們笑稱:「老佛爺又回到建福宮宴客了!」
我們編製了一本一百場紀念特刊,《牡丹一○○》一共有兩百頁,收集多篇學者專家以及兩位崑曲大師張繼青、汪世瑜的文章,他們從各種角度寫下對青春版《牡丹亭》搬演到一百場的感想看法。這些文章都未在其他報刊上登載過,是一批珍貴史料,現今特地收入《白先勇說崑曲》中。
二○一一年,一百場四年後,青春版《牡丹亭》來到了兩百場,這時,青春版《牡丹亭》已經於二○○八年到歐洲英國倫敦、希臘雅典演出,二○○九年到東南亞新加坡公演。同時又進入大江南北多所著名大學義演,培養了廣大學生群觀眾。二○一一年兩百場慶演,是青春版《牡丹亭》演出史上另一道重要的里程碑,這次我們在北京國家大劇院隆重演出。國家大劇院有幾個演藝廳,最大的一間是歌劇廳,有兩千多座位,金碧輝煌,設備一流,但歌劇廳只演大型歌劇、歌舞劇,傳統戲曲只能到旁邊一間中型一千個座位的演藝廳。青春版《牡丹亭》二百場是崑曲史甚至戲曲史上一件大事,我們堅持要在歌劇廳上演,幾番交涉,不得要領,我只好寫信給國務院主委劉延東,她總管全國教育文化,我的論點是崑曲已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遴選為人類口述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是世界性的文化藝術,既然西方的歌劇都可以在國家大劇院歌劇廳登臺,我們自己的表演藝術崑曲也應該可以登上歌劇廳。劉延東批示下來,國家大戲院大門大開,我們同時在大劇院有四百坪大的東展覽廳展出青春版《牡丹亭》七百多張照片,有兩面螢光牆,展出一個月,這次展覽由台達電支持。二百場我們更新了演員服裝、道具,這一大筆費用由趙廷箴文教基金會贊助,二百場三天仍然滿座,觀眾從各地趕來,反應火熱,北京王淑琪女士捐贈三百套學生票,我把北京幾所大學的學生都招攬來觀賞青春版《牡丹亭》,學生歡天喜地進到國家大劇院。
二百場我們也印製了紀念特刊《牡丹二○○》,裡面亦收集多篇學者專家的評論,最難得的是蘇崑青春版《牡丹亭》的主要演員每個人都把他們的感想寫了下來,將來會成為珍貴史料,我們把二百場這些文章一併收入新編《白先勇說崑曲》裡,並增加多幅一百、二百場幕前幕後的照片。重編的《白先勇說崑曲》,可以說幾乎是一本新書了。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二十週年紀念新版序)
白先勇
《白先勇說崑曲》這部書是二○○四年三月間在蘇州崑劇院青春版《牡丹亭》來臺北國家戲劇院世界首演的前夕出版的,可以說是替青春版《牡丹亭》公演暖身的一本書。當時誰也沒有料到這齣由我擔當總製作人,集合兩岸三地文化精英、劇曲精英共同打造的崑劇,一演二十年,全世界巡迴超過五百場,觀眾八十萬,二○二四年三月重回臺北國家戲劇院舉行二十週年慶演,而且主要演員還是原班人馬,可以說一齣戲啟動了崑曲復興。
可是回顧《白先勇說崑曲》裡一些文章,可以看出我如何一步一步踏上崑...
目錄
【二十週年紀念新版序】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白先勇
【推薦序】賞心樂事:白先勇的崑曲情緣/劉俊
1. 驚變:記上海崑劇團《長生殿》的演出
2. 崑曲的魅力,演藝的絕活:與崑曲名旦華文漪對談
3. 認識崑曲在文化上的深層意義:白先勇訪「傳」字輩老藝人/姚白芳(記錄、整理)
4. 我的崑曲之旅:兼憶一九八七年在南京觀賞張繼青「三夢」
5. 與崑曲結緣:白先勇與蔡正仁對談
6. 白先勇與余秋雨論《遊園驚夢》所涵蓋的文化美學/姚白芳(記錄、整理)
7. 遊園驚夢二十年:懷念一起「遊園」、一同「驚夢」的朋友們
8. 白先勇的崑曲緣由:憶梅蘭芳與俞振飛/顏艾琳(整理)
9. 文曲星競芳菲:白先勇與張繼青對談/鄭如珊(整理)
10. 青春版《牡丹亭》:梅少文訪白先勇談崑曲/紫鵑(整理)
11. 絕代相思長生殿──文學與歷史的對話:白先勇與許倬雲的對話/鄭如珊(整理)
12. 跨世代的青春追尋:符立中訪談白先勇/符立中(撰文)
【牡丹一百】
1. 牡丹一百:青春版《牡丹亭》百場演出感言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總製作人、藝術總監
2. 恭賀青春版《牡丹亭》演出一百場
王蒙|當代著名作家
3. 護花天使:歡呼崑曲新一代的觀眾
汪世瑜|青春版《牡丹亭》總導演、藝術指導
4. 美哉,沈丰英
張繼青|青春版《牡丹亭》藝術指導
5. 驀回首,已過百場青春夢境:難忘《牡丹亭》一百場演出歷程
翁國生|青春版《牡丹亭》導演
6. 傳承.創新.古典.青春
周友良|青春版《牡丹亭》音樂總監
7. 製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啟示
蔡少華|江蘇省蘇州崑劇院院長、青春版《牡丹亭》製作人
【牡丹兩百】
1. 奼紫嫣紅兩百場: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場慶演感言
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總製作人、藝術總監
2. 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成功後的思考
汪世瑜|青春版《牡丹亭》總導演、藝術指導
3. 悠然飄香萬里行
張繼青|青春版《牡丹亭》藝術指導
4. 一往情深
奚淞|知名畫家、作家
5. 凝注、感動、永恆: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場慶演感言
許培鴻|攝影師
6. 靜靜地靠在我的身上
沈丰英|領銜主演(飾杜麗娘)
7. 青春印記:寫在青春版《牡丹亭》第二百場演出之前
俞玖林|領銜主演(飾柳夢梅)
【二十週年紀念新版序】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白先勇
【推薦序】賞心樂事:白先勇的崑曲情緣/劉俊
1. 驚變:記上海崑劇團《長生殿》的演出
2. 崑曲的魅力,演藝的絕活:與崑曲名旦華文漪對談
3. 認識崑曲在文化上的深層意義:白先勇訪「傳」字輩老藝人/姚白芳(記錄、整理)
4. 我的崑曲之旅:兼憶一九八七年在南京觀賞張繼青「三夢」
5. 與崑曲結緣:白先勇與蔡正仁對談
6. 白先勇與余秋雨論《遊園驚夢》所涵蓋的文化美學/姚白芳(記錄、整理)
7. 遊園驚夢二十年:懷念一起「遊園」、一同「驚夢」的朋友們
8. 白先勇的崑曲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