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媽媽幾塊錢?」「走!買一個媽媽!」
親子間的愛與關係當如何估算?一家翻轉日常邏輯的媽媽專賣店,
邀請你一起來討價還價!
某天放學回家時,哥哥發現媽媽不在家,正在玩玩具的妹妹也不知道媽媽去哪裡了。等到天黑,哥哥決定帶著妹妹去找媽媽,他們找遍了媽媽常去的地方,卻仍然沒有媽媽的蹤影,走著走著,前方竟然出現了一家媽媽商店,媽媽會在裡面嗎……
如果這世界上竟有一家專賣媽媽的商店,裡面會是什麼樣子呢?
《媽媽商店》是一個顛覆日常邏輯的親子故事,作者潘家欣以幽默的情節、懸疑的劇情,刻畫了一對兄妹尋找失蹤媽媽的奇幻旅程,意外來到一家媽媽商店,開啟了一段親子間獨有又極具衝擊性的拉扯與對話。
林廉恩則以豐富的構圖、類漫畫的分鏡、特寫,誇張的大小對比,精采表現故事中每個人心境的細微變化。書中設計兩幅大拉頁,展示了眾人期待的媽媽形象以及想要做自己的媽媽,描繪出微妙又充滿戲劇性的親子關係。
★當親子衝突發生時,正是教養關係進化的開始
《媽媽商店》大膽的刻畫了當代媽媽經常面對的困境與議題,包含孩子與家庭對媽媽這個角色的要求,以及媽媽心中想做自己的渴望。甚至是媽媽的價值怎麼計算?愛與關係如何估算?
不妨藉由這本書開始,和孩子討論在他們心中媽媽是怎樣的存在?「好」媽媽是什麼樣子?當對話開啟了,衝突或許會產生,但這正是關係與愛進化的開始。
媽媽同聲按讚:
Sylvie/晨熹社繪本書店主理
水腦/圖文作家
何聖理/「尼奧媽的單身派對」主持人
余琬儒(魚丸醫師)/兒醫四寶媽
吳俞萱/詩人
林蔚昀/作家
胡致莉/「欖仁媽媽說故事」製作人
夏夏/詩人
許妮婷/小漁村心理諮商所所長
陳姸伶/也想要被賣掉的職能治療師媽媽OT莉莉
陳培瑜/資深讀者
黃之盈/心理師
劉亞菲/繪本,生活練習
盧怡方/「後青春繪本館」主編
諶淑婷/文字工作者
彎彎老師/「一起來彎樂」
(以上依姓名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潘家欣
1984年春天出生,台南人。圖像與文字跨域創作者。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楊牧詩獎等,著有詩集《負子獸》、《雞卵糕仔雲》等八冊;藝術文集《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向26位藝壇大師致敬的家常菜》;散文集《玩物誌》;插畫作品《暗夜的螃蟹》、《虎姑婆》、《童言放送局:日治時期臺灣童謠讀本(2)》等。
繪者簡介
林廉恩
出生和生長於台灣。擅長使用複合媒材拼貼、壓克力顏料和水性蠟筆,還在持續研究新媒材。喜歡畫城市和風景、植物等等,創作內容多以當下的感受或是生活經驗為主題,屬於先有畫面才會有文字的創作類型。曾獲得2014美國3X3當代插畫獎及2015、2018、2022波隆那兒童插畫獎、2021波隆納拉加茲文學類首獎及2021金鼎獎。著有《快點!快點》、《HOME》、《母親記事》、《森林裡倒下了一棵樹》等。
作者序
作者的話
雖然也不是不可以但還是希望不要被小孩賣掉
看完這本書,讀者們心裡應該都會浮現魔法阿媽的經典台詞:「把你阿媽賣掉!」
不過,《媽媽商店》的靈感來源並不是魔法阿媽,而來自吾女蘑菇。蘑菇是個有趣的孩子,常常講出驚人又通透的話。有一次聊到買某樣東西錢不夠,蘑菇就說:「那把媽媽賣掉吧!」作為被即將被賣掉的當事人並不生氣,腦中迅速浮現一個荒謬場景:成群孩子牽著媽媽帶去二手店賣掉,那該有多熱鬧?於是,《媽媽商店》初稿就誕生了。
書中有幾處頗為挑釁,比如說:媽媽是可販賣的資產嗎?媽媽是小孩的所有物嗎?如果有兩個以上的小孩那要怎麼平分?書中妹妹一時財迷心竅把媽媽賣掉了,難道不用被處罰嗎?以及,媽媽的價值怎麼計算?一百萬?一千萬?五十塊?家庭勞務的付出如何被定價?愛與關係又當如何估算?
當親子衝突發生時,我認為正是教養關係進化的開始,也是照顧者與孩子討論價值觀的重要契機。
廉恩對此書詮釋極為靈動,我尤其喜歡她畫出媽媽被賣掉以後偷得半日閒的輕鬆感,以及看到孩子們著急時促狹的表情。而在創作過程中,作者、繪者與編輯彥彤討論最為激烈的,其實是媽媽被賣掉時讀的那本書——媽媽到底要讀霸氣總裁,還是讀村上春樹,還是讀《查泰萊夫人和她的情人》?最後,我們埋下了另一本書的哏,就留給讀者們去追尋了。
另外,很遺憾的是:考慮再三,我最後屏除了爸爸的出場。亞洲父親的普遍「不在場」,是埋在這本書底下的一顆惱人豌豆——如果爸爸在場,媽媽是不是不會被賣掉?如果爸爸在場,被賣掉的又會是誰?
p.s.猜猜看:蘑菇當年賣媽媽,要賣多少錢?
繪者的話
我有點想被賣掉,在二手商店睡到不醒人事
最一開始是家欣找我畫這本書,看了這個故事我馬上就決定要畫。我本來就是家欣的粉絲,人生第一次買的詩集就是家欣的作品,另一方面是我太喜歡故事裡的媽媽,那種要回家又不想回家的樣子跟我自己有部分重疊,甚至腦海中都已經能看見媽媽的表情,真是有趣!
另一個吸引我的點,是關於媽媽這個角色被數字價值化的部分。媽媽竟然可以賣?讓你薯條吃到飽的媽媽是高價的媽媽?愛睡覺的媽媽是被丟棄的二手媽媽?被賣掉的媽媽就一定是難過的嗎?也許她很開心!這部分延伸出很多想像跟討論。
這本書的合作過程蠻順利,決定要做這本書之後,我先畫了幾張預想的畫面,就找了聯經的編輯彥彤,也順利拿到出版合約。之後就是關於分鏡跟圖文配合的討論調整,一切都暢通無礙的進行著。
唯獨到了最後討論是什麼書讓媽媽看到不想回家時,大家有點無法抉擇,提出了像是村上春樹、霸道總裁、漫畫等等的選項,因為媽媽看什麼書會影響到她的形象,也考慮到挪用他人作品名稱可能有各種疑慮等等,所以我們想了好一陣子才定案,最後採用的是一個只有繪者才知道含意的自肥書名。
希望大小朋友在讀這本書的時候都能感受到和我們做這本書時相同的趣味和思考,小朋友回家好好抱一下辛苦的媽媽,大朋友也給體貼的孩子買支霜淇淋,皆大歡喜!
作者的話
雖然也不是不可以但還是希望不要被小孩賣掉
看完這本書,讀者們心裡應該都會浮現魔法阿媽的經典台詞:「把你阿媽賣掉!」
不過,《媽媽商店》的靈感來源並不是魔法阿媽,而來自吾女蘑菇。蘑菇是個有趣的孩子,常常講出驚人又通透的話。有一次聊到買某樣東西錢不夠,蘑菇就說:「那把媽媽賣掉吧!」作為被即將被賣掉的當事人並不生氣,腦中迅速浮現一個荒謬場景:成群孩子牽著媽媽帶去二手店賣掉,那該有多熱鬧?於是,《媽媽商店》初稿就誕生了。
書中有幾處頗為挑釁,比如說:媽媽是可販賣的資產嗎?媽媽是小孩的所有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