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好感三要素──共感、美感、歡迎感
因為一項設計要獲得好感,需要下列三種元素。
共感:適合度。一眼就了解商品為何種行業性質。
美感:外型、顏色的適度=造型的完成度,讓人不覺得有不好的異樣感。
歡迎感:具公開的情報、明朗的開放感,讓人覺得受到歡迎。
三種元素當中最困難是第(1)項。只要稍微具有水準的人都能夠好好呈現第(3)項,而第(2)項需要才能與訓練,因此非常依賴設計人的能力。不過,如果透過科技匯整數據並自動化生產,除了設計人之外的70%的一般人都可以製作出水準以上的成品。
設計是「好感力」的技術
人們認為,設計是一般人感性無法理解的世界。這是因為沒有活用共感語言這項機制的緣故。
所謂的「設計」工作,最早出現19世紀、1850年的倫敦。因為當時工業革命的關係,和鄰國產生激烈的市場競爭,需要大量製造成品以降低成本,但光只有技術力無法抓住消費者的心。為了抓住消費者的心(獲得消費者的共感力),得做些附加的價值,設計因此而誕生了。也說是說,設計是藉由形狀或顏色以抓住消費者的心的技術。
而且,一般認為設計人懂設計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從1850年開始社會就期望設計人可以完全表現出他們所想要的設計成品,其實不然。
譬如:網頁設計的合格品,不論美國或是日本頂多只有5%,超市的商品設計也只有10~20%左右的合格品而已。設計人只是偶然設計出合格品而已。
一般人對設計的印象,是創造美麗外形與魅力配色的工作。的確,造型力對設計而言是重要的工作。但是,光這樣只是達到3感之一的美感,欠缺重要的共感是無法產生「好感」的。
成為對社會有用的技術
現今的設計融合了藝術與哲學,跨越現代藝術,獲更高的美感表現。設計師推出人們意想不到的美麗形式,提出具有趣味的空間,這的確是只有藝術力能展現的世界。然而,這些只是設計所謀求的要素之一。沒有同時達到三感的需求,就不是因應社會要求的生的設計技術。
作者簡介
內田廣由紀
日本專業的設計研究單位「視覺設計研究所」所長。1940年生。日本大學藝術學部畢業後,任教於東京藝術大學、武藏野美術大學、東京造型大學、女子美術短期大學等校。1975年創立「視覺設計研究所」,進行視覺設計的研究與專書出版。著有《簡單學會平面設計》《簡單學會廣告設計》《好感度版面設計法則》《好感度配色法則》《網頁設計初級講座》《網頁設計好感度調查報告》等設計類書籍。其作品以客觀、考究為長,收集的資料之豐富,在日本設計類教學書籍中,佔有一席之地。
內田先生研究視覺設計的熱情,展現在其「視覺實驗室」研究多年所歸納出的「設計的語言」。這套知識系統,將抽象的設計概念具體化,使這一門艱深的學問,成為人人皆可運用的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