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決父母內心最終極的焦慮,消弭史上最難解的教養戰爭!◎
當孩子被霸凌、成績突然退步、交了壞朋友時……該怎麼辦?!
「沒意見爸爸」VS..「想太多媽媽」
世界上最無解的教養戰爭,就發生在你家!
亞洲「最專業、最具影響力」的兒童與青少年問題指導醫師 吳恩瑛,
提出57個爸爸VS.媽媽的教養衝突話題&歧異解決技巧,
個別擊破父母的終極不安和內心O.S.!
如何「在心裡放一台翻譯機」? 什麼又是「健康夫婦對話法」?
為什麼要規定小孩折好棉被、不准挑食、成績要顧好……?
這些都是「為了小孩好」?爸爸和媽媽之間最大的教養爭執,
往往其實只是爸爸和媽媽「不同的自我滿足」所使然!
扮演老公/老婆、爸爸/媽媽的角色時,
最難以啟齒、可能連你(妳)自己都沒察覺的深層不安、焦慮和脆弱,
其實都可以用「對的方法」來化解。
在無法重來、不能忽略的教養戰場上,
讓你做好全新的父性/母性進化準備!
唯有夫妻雙贏,才是幸福教養的完全解答。
本書特色
Point1 專業兒童心理醫師從教育現場個案&實例出發,
依子女身心發展階段和問題,最詳盡&最精闢的講解
Point2 百萬父母都需要的教養困境解答參考書,最一針見血、最完整實用!
Point3 最貼近家人心理,完整剖析爸爸、媽媽、孩子的思考邏輯~家人溝通不NG!
本書重點
惶恐不安的父母們!
請依照各種不同的衝突狀況(教養戰場),找出你們的解決之道!
「只有了解自己和另一半對於教養小孩的不安感、衝突點的源頭,一步步學習與面對,才能深刻理解真正的教養之道、喚醒內在深層的母性和父性力量。父母變得堅強可靠,孩子也能茁壯成長!」
Situation1 媽媽怎麼了?爸爸怎麼了?
‧母親的焦慮擔憂VS..父親的沉默疏忽,在孩子面前盡顯衝突!
Situation2 面對孩子的學習情況
‧幼兒教育/校園不適應症/成績不好/不願意學習/要出國學外語嗎?……
Situation3 面對孩子的交友關係
‧被霸凌/霸凌同學/和異性交往/獨來獨往/遇上壞朋友/和朋友吵架……
Situation4 人性、健康、安全問題
‧誘拐、綁架、性犯罪/金錢觀教育/雙薪家庭/孩子生病時/外貌被歧視……
Situation5 幸福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幸福的孩子
‧想要成為好伴侶&好父母,一定要甩掉的7個敵人!
被害意識/執著/以自我為中心/無力感/無視/生氣/依賴心
【給這樣的爸爸&媽媽】
◆ 25~50歲,對於子女各階段教養感到惶恐不安、無所適從的父母
◆ 在教養問題上,與另一半盡顯衝突、難以化解歧異者
◆ 明明是想關心孩子,卻總是造成反效果、搞不懂孩子想法的困擾父母
◆ 想進一步理解孩子的思考方式和處境,避免親子溝通隔閡者
◆ 想給孩子溫暖支援、「教出好小孩」的好父母
作者簡介:
吳恩瑛
專業兒童與青少年問題指導醫師
韓國延世大學醫學院醫學博士。
成均館大學、首爾三星醫院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及臨床教授。
曾任亞洲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及教育學院特殊教育科系教授,多次在美國神經精神醫學會學術大會及國際學會發表論文。經常受邀到海內外各大學校演講與學術活動研討。
目前為韓國SBS《我的孩子變得不同了!》和EBS《60分鐘父母》節目固定來賓,為廣大家長朋友提供珍貴的教養妙計。現為兒童虐待預防專門委員與吳恩瑛青少年中心、學習發育研究所所長,以及延世大學醫學院客座教授與兒虐預防中心專責委員、吳恩英幼兒青少年精神科診所暨學習發展研究所院長。
在韓國受封為「最專業、最具影響力」的兒童與青少年問題指導醫師,對於教養問題有深刻的研究和心得,提出獨樹一幟的專業建議,至今已成功解決百萬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教養衝突。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檢測]父母的教養壓力
若養育壓力過高的話,那麼就表示您正處在不安的狀態下。由於養育小孩的過程中,有很多事情都是無法預測的,所以產生不安的情緒也是理所當然的,這是因為若自己的不安感強烈,那麼也會使養育壓力變大之故。進行檢測時,請回想自己為人父母以後的樣子,並誠實作答。
問題 完全
不會(1) 不怎
麼會(2) 一半
一半(3) 大致
如此(4) 完全
如此(5)
1 我認為我很會處理事情
2 我對為人父母的職責不會徬徨
3 有很多事情妨礙我的生活
4 有了孩子以後,和老公之間發生很多預料外的問題
5 我覺得我很孤單,沒有什麼朋友
6 有了孩子以後,我依然在做我想做的事情
7 我熱愛生活,並享受生活
8 為了我的孩子,我可以放棄很多事情
9 我變得和以前不同,不再對其他人有所關心
10 每次參加聚會都感到無聊
11 我認為我是個好爸媽
12 孩子總是作讓我高興的事情
13 我希望孩子喜歡我、和我親近
14 孩子比我所想的還不會對我綻放笑容
15 孩子有時候故意做一些事情來煩我
16 孩子學習新事物的速度比我預期的還要慢
解釋 2號、3號、7號、8號、9號、10號、11號、12號、15號是針對父母角色作用之問題。如果這幾項問題的分數總合高於32分的話,就表示您的養育壓力很高。但,在此須注意9號與10號是採取逆向採分的。4號、5號、6號、16號則是檢測身為父母所感受到的挫折與不安之問題。若這幾項問題的分數總合高於15分,則表示您的養育壓力很高。
第二章
同床異夢,指的是父性與母性在遇到特定的養育狀況時,父母雙方抱持著相互各異的想法。一旦交錯的拋物線,只會漸行漸遠,最終只殘留孩子的徬徨與迷惘。
本章主要探討在孩子教育、交友關係、人性、健康、安全等各種問題上,爸爸與媽媽各抱持著什麼不同想法,又是怎麼表現出父性與母性,協助你/妳尋找最適切的養育態度。
惶恐不安的父母們, 請依照各種衝突狀況,找出你們的解決之道!
「只有了解自己和另一半對於教養小孩的不安感、衝突點的源頭,一步步學習與面對,才能深刻理解真正的教養之道、喚醒內在深層的母性和父性力量。父母變得堅強可靠,孩子也能茁壯成長!」
Q:小學成績該注意嗎?
爸爸O.S.
我不希望孩子變成學習奴隸,小學的時候可以多玩一點沒關係。我覺得不用過度要求孩子的成績,只要孩子可以跟朋友好好相處,享受快樂的童年就可以了。我不知道小學的成績到底是有多種要,但也沒有任何資料顯示小孩子必須從小開始就要擁有良好的課業成績,總之孩子只要有個快快樂樂的童年不就好了嗎?
媽媽O.S.
其實我覺得很不安。大家都說小學的成績就足以左右孩子大學入學的表現,而且別人家的孩子也是從小就開始去補習班學習各種才藝,那真的一點也不誇張。跟別人家比起來,我們孩子只上3間補習班,就跟放牛吃草沒啥兩樣,這樣下去的話,我們小孩就要落後別人,被老師、同學瞧不起了。可是老公他偏偏就是不懂……
80分就很好了,妳還在嚷嚷什麼? VS. 這……應該要送去補習才行吧?
現在就讀小學5年級的珉秀,這次期中考的數學成績得到了80分。珉秀的媽媽在老公下班回家後,憂心忡忡地告訴了老公這件事:「這次期中考,珉秀的數學只考了80分而已,怎麼辦?我們是不是應該送去補習班?還是有什麼其他方法可以加強她的數學呢?」
「80分就已經很好了,我以前都沒考得這麼好呢?妳別緊張了。」
「我朋友小學時成績也很爛,可是現在當律師啊!他還不是從高中才開始用功讀書,後來就考上第一志願的大學了。」
可是,現在的小學生們真的很會唸書,加上考60分以下的小孩子還得接受學校的輔導教學,所以現在的媽媽對於成績非常敏感,他們不像上一代的媽媽從孩子上了中學以後才開始要求孩子的成績,而是從小學就開始要求起。尤其現在很多班級平均成績將近90分,若孩子成績未滿80分的話,就屬於成績差勁的那一群,媽媽對此感到憂慮不堪,但爸爸卻只會把少數例子當作通例(例如:每次都吊車尾的孩子長大以後上了第一志願),這更加深了媽媽的不安。很多媽媽都抱怨老公平時忙著工作,沒時間關心孩子教育,也不來了解老婆們的心情,只想用極少數的例子來掩蓋問題所在。媽媽對於孩子的過度擔心是正常的,如果他們發現孩子的成績不如平均水準,他們會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夠用心照料孩子所致。
另外,對他們來說,這也是憂心變成了事實,所以加深了長久以來的不安感。當媽媽越覺得不安,他們就認為必須解決這個問題。而亞洲媽媽就有越不安越快速採取行動與對策的傾向。亞洲的媽媽在收集教育小孩的情報上,就好像是一個接合器(Early Adapter:想要比任何人都還要早接觸或適應新產品、新情報、新技術的人。爸爸由於實際上並不甚了解現今教育現況與相關情報,而且陪伴孩子的時間也較少,所以對於孩子教育的所有基準都仍舊停留在以前的水準;媽媽則是充分發揮接合器的角色作用,隨時接收最新的教育資訊,幾乎可達教育專家的水準。由於爸爸不清楚各項資訊,也不了解孩子的狀況,所以跟媽媽相比,對於教育的慾望並不高,同時也沒辦法接受孩子教育的變化,就父母雙方的教育資訊敏感度來說,媽媽已先進了5~10,但爸爸卻是落伍了20~30年。也因此,父母雙方對孩子的教育存在著相當大的思想歧異。
可能會有很多爸爸認為自己很了解現代的教育狀況,不過由於他們所接觸到的管道多為報章雜誌,因此與現實狀況產生了一些落差,因為報紙或新聞中所報導的消息多半都是較不尋常的特例。
不管是那些力爭上游的案例也好,還是因為過度的課外教育而導致孩童產生情緒障礙的問題,全都不是一般的通例,約有98%的爸爸主要只接觸到這樣的報導,所以他們不會了解孩子們的真正狀況,因此老是被媽媽奚落。
所謂的基準是必須依照現實狀況訂立的,但也不能因此作出過度反應。如果孩子的成績落後於班上同學的平均水準,那麼確實該多加關心注意,可是也不能因此小題大作,把這樣的問題當作是世界末日般嚴重,該注意的是孩子解題的基本概念有無,而不是成績高低。只要孩子的基本概念正確,那麼就有改善的空間,若基本概念有誤,那麼孩子日後在學習上就有可能遇到困難,因此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找出問題點,並積極幫助孩子確保學習的基本概念,因為所謂的學習正是知識的累積。就像高塔或階梯一樣,如果基盤不穩,那麼越往上行肯定是越艱難、越不穩固的,我們希望父母們千萬不要忽略了這點,也千萬要記住,對於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來說,最重要的不是父母的面子或尊嚴,而是孩子的基礎學習。幫助孩子均衡發展認知能力就是父母的責任。
如果孩子的認知能力不均衡,或是出現遲緩現象,此時父母就要針對不足之處從旁協助。我們並不是要強求考90分的孩子必須考到100分,而是要父母們注意孩子的發展,協助他們在義務教育中達到一般平均水準。如果孩子持續低於平均水準,而父母也袖手旁觀、放任不管的話,那麼孩子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缺陷。
我們建議媽媽可以陪伴孩子一起解題,一起從錯誤中學習,來取代對孩子的絮叨,同時我們也希望對於孩子成績過度敏感的媽媽,省思自己渴望提高孩子成績的理由是否出自於自己的自尊心。我們可以看到媽媽的聚會中,話題永遠圍繞在孩子的成績上打轉,如果自己的孩子成績不如人,那麼媽媽就會感到羞愧,不敢和人交談。可是我們必須知道,孩子的學習是為了成長與發展所必須的過程,那是孩子本身的課題,與父母的顏面或尊嚴無關,父母只是協助孩子成長的助手,絕不能利用孩子的成績來滿足自我的尊嚴。
還有一種狀況也值得我們思考。當媽媽要求孩子一定要考滿分,爸爸卻說考個80分就可以時,孩子面對來自父母雙方不同的指令與要求時,會作何感想?有的孩子會認為媽媽為難自己,爸爸的要求才是合情合理;有的孩子則會認為媽媽認可自己的能力才提出這種要求,但爸爸卻瞧不起自己、貶低自己的能力。有時候也有爸爸會認為孩子喜歡自己勝於不停要孩子考高分的媽媽,但不見得所有孩子都會這麼想,事實上,大部分的孩子並不會因此喜歡爸爸多於媽媽。不管是爸爸也好,還是媽媽也好,孩子們對於每天和自己相處,事事關心自己的人都有深厚的感情。他們對於嘮叨著課業的父母是既討厭又感謝的,那是因為他們相信爸爸和媽媽都是愛自己的。
爸爸特別要注意的就是這點。如果爸爸不懂得將自己內心的關愛、擔憂、惋惜等情緒表現出來,那麼肯定受到妻兒的誤會,被認為自己是毫不關心家人的失格爸爸。尤其是爸爸在家的時間相對於太太較少,所以若不坦率表示自己的真心,孩子是不可能會了解的。這一點也就是孩子多半傾向母親那邊的理由,因為他們不管是和媽媽吵架,或是挨媽媽的責罵、得到媽媽的稱讚,都是直接又明白的情感交流。
爸爸也必須對孩子的小學成績有所關心。很多爸爸在小學時期對孩子成績沒有任何表示,到了高中以後才突然表示意見,那是因為他們意識到高中成績將會對大學入學有所影響。我們再次提醒各位父母,教育在何時都是很重要的,只有從小學時期便付出關心,才能準確了解孩子發展水準,並對孩子產生認同感。
Q:當孩子被霸凌!
爸爸O.S.
我們孩子被欺負了?是誰被欺負?這意思是說我們家小孩被人家看扁了?不可能!我的孩子才沒有這麼弱!應該只是孩子打鬧著玩罷了。如果被別人打了,那就打回去啊~不打就被人以為我們家孩子很弱!
MOMMY’S THIINK
我們孩子被人家欺負,你怎能無動於衷?你這樣還算是爸爸嗎?現在難道不應該馬上去學校找出那個壞蛋,並要老師給個交代嗎?你都不想想我們孩子該會有多麼痛苦!這個時候爸爸就該挺身保護小孩啊!
確定是被霸凌嗎?不是孩子在鬧著玩? VS. 我們孩子被霸凌?太令人難過了!
每當我們快要忘記時,一定又會冒出霸凌的新聞來喚醒大家的回憶。其實我們常可聽到被霸凌的孩子無法忍受痛苦,自行結束生命的可怕新聞,每當這種新聞出現時,很多父母親也會擔心自己的孩子遭受到相同待遇。沒錯,其實我們的孩子是有可能被霸凌的,根據韓國青少年政策研究院在2009年所發布的資料來看,小學生約莫8.3%、中高中生約3.9%都曾被霸凌過。也就是說,100名中有8名、10名有1名曾遭受過霸凌。(編註:根據2011年台灣兒童福利聯盟基金會《台灣校園霸凌現象調查報告》資料:18.8%學童經常被霸凌,而將近10%會霸凌別人,其中以「關係霸凌」和「言語霸凌」最為常見。)
霸凌這個字眼是從1990 年中半以後出現的,隨著資訊流通、各種流行文化的諸多影響(尤其是日本動畫),孩子們多有模仿,所以霸凌的問題逐漸發生,而且隨著時間越來越長,霸凌的狀況也越來越嚴重。到了現代,霸凌的嚴重性已加劇,驚常伴隨著校園暴力,很多孩子承受不了壓力,走上自殺一途,再也不像以前孩子只是討厭上學,接受精神治療就可以解決。
現在因為霸凌而來接受診療的孩子已越來越多。當媽媽知道孩子在學校受到霸凌時,都會感到痛心不已,甚至失去理智。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受害者的母親氣呼呼地去找加害者父母理論,而加害者的父母死命請求原諒,有時受害者的家人氣不過,還會堅持要提出告訴。可是爸爸卻意外地冷靜,認為不需要過度激動,還會告訴太太提出告訴並不容易,最好還是雙方和解。但媽媽是聽不進去的,還會認為身為老公就該支持自己,結果孩子的問題又導致夫妻雙方引起爭吵。
為什麼爸爸會這樣呢?這是因為爸爸在認為需要解決問題的同時,也會生氣自己的孩子太過軟弱,對孩子產生了一點厭惡的心態。由於爸爸認為堅忍與力量都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他們認為這都是因為自己的孩子和朋友間鬥輸了,才會被人欺侮到底,雖然自己的孩子很可憐,也很氣其他孩子欺負自己的孩子,但他們更氣的是為什麼只有自己的孩子會被人欺負。所以很多爸爸也會這樣告誡孩子:「你也打回去!爸爸幫你負起責任!人家打你,你就更大力打回去!」但其實會被霸凌的孩子根本就不是會和人動手腳的孩子,爸爸這種建議反而讓孩子極度困惑,無法理解爸爸的用意,更覺得自己無法達到爸爸的要求而羞愧不已。爸爸的反應會隨著受到霸凌的是兒子或女兒而有所不同,如果是女兒受到霸凌,那麼爸爸是絕對保護女兒;如果是兒子受到霸凌,那麼爸爸會覺得這孩子真是沒出息。其實這是因為社會觀念中,女生需要被保護,而男生要堅忍勇敢,不能軟弱,爸爸就是受到這觀念影響罷了。父母之間的戰爭也就是由此開始。
爸爸傾向於告訴孩子該懂得反擊,較少針對問題起因進行解決,媽媽對於爸爸的這種態度無法理解,又覺得不能好好保護自己的孩子,感到心疼不已,更將爸爸的行為看做是怪罪自己的孩子。媽媽希望爸爸可以到學校跟老師見面,並當面跟加害者的父母講個清楚,也希望爸爸以家長的身分,做家人堅強的後援。如果爸爸並未如媽媽的想法積極對應,媽媽會認為爸爸是袖手旁觀、若無其事,而感到被背叛與失落的感覺。為什麼爸爸要將大事化小呢?其實爸爸非常不想承認孩子被霸凌的事實,當承認的那一瞬間,就等於承認自己的孩子是被人看扁了,所以他們傾向把事情看做是孩子間的打鬧,而不是霸凌。這可不是袒護加害者,只是不想承認自己的孩子沒有出息。
至於被霸凌的孩子,心裡又是怎麼想的呢?受到霸凌的孩子,是不願意自己的生活狀況被家人得知的。有一位媽媽曾經來我這裡進行諮商,這位媽媽有個就讀高一的孩子,已經被霸凌六個月之久,他哭著對我說:「千萬不要告訴爸爸,被他知道我就完蛋了。也不要告訴哥哥。媽,你也不要讓學校知道。」由於他的孩子不想讓周圍的人知道,所以這位媽媽也只好聽從。
這位孩子的父親是個典型的平凡爸爸,儘管如此,孩子也不希望讓爸爸知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問題。在孩子的心裡,媽媽是為了自己犧牲一切的人,但爸爸卻無法忍受自己的缺點,這是因為孩子與爸爸之間有種微妙的本能性「權威概念」。男人對男人之間,總是不喜歡顯露自己軟弱的一面,那讓人感到羞恥,這是孩子潛意識裡的反應。以這個案例來說,最後這個爸爸是當作不知道,並與媽媽討論過後,和加害學生見了面,並到我這裡來進行協商,完善地解決問題。
當孩子受到霸凌時,就要徹底以孩子為中心來解決問題,因為孩子是犧牲者,不管是任何理由,孩子都是最辛苦的。父母一定要徹底了解並保護孩子,而且一定要教導孩子,不管任何理由,都不能欺侮別人,同時也要告訴孩子:「我想你已經跟我發出過求救訊號了,都是我疏忽了,真是對不起。現在開始,我會好好保護你。」、「你現在一定很難過,謝謝你告訴我這些,爸爸和媽媽不管用什麼方法,一定不會讓這種狀況再度發生。」對於受到霸凌或是性侵害的孩子,父母的對應態度一定要積極才行,千萬不要覺得丟臉就想要隱瞞或是忽視問題,也不要追究孩子的責任有無。要記住,加害者才是犯錯的人。
除了父母親自己,也要讓孩子了解並擁有這樣的觀念。父母親必須表示出積極對應的態度,這樣才能治癒孩子心中的傷痛,所以爸爸千萬不要為了自己的面子而有所遲疑,一定要積極協助孩子。
小學低年級通常不會出現霸凌現象,了不起就是孩子間的打鬧,真正有組織的霸凌狀況是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出現,到國中1、2年級是最為嚴重的。到了國中3年級以後,這樣的狀況會開始緩和,等到進入高中,霸凌的狀況也就自然消失。霸凌者通常都是性格上有問題的孩子,如果這些孩子沒有接受治療,那麼進入高中以後也不會有所改變。會逐漸收手的都是一旁沉默不語、袖手旁觀的孩子,他們都是因為擔心自己也被霸凌,所以才噤聲無語,不過等到上了高中以後,就會慢慢地規勸別人。當班上風氣被改變以後,以前的霸凌者也會看朋友的臉色,霸凌現象自然而然就會減少。
若問我個人對於霸凌的意見,我會建議父母親一定要積極處理,直接與加害者見面談談,因為霸凌不是小孩子間的玩鬧,而是帶給受害者莫大精神傷害的行為。我建議父母可以先私下打探誰是加害者,並在校門口等待加害者,與加害者面對面的談談。如果一開始就質問對方是誰、知不知道自己又是誰,對方一定會惶恐,連忙推託什麼都不知道。
這時千萬不要朝對方大吼小叫,也不要威脅對方,而要堅定有力地告訴對方自己是受害者的父母,並且表明自己的來意,詢問對方為什麼要霸凌同學。霸凌者可能不置可否,也可能全盤否認,此時不要要求對方日後必須跟自己孩子好好相處,因為那絕對無法解決問題。這時應該告訴對方,自己在校門口等他是因為知道他還小,願意給他一個機會反省,同時也要警告他這是最後一次機會,如果將來又發生相同問題,那麼將會給他一個教訓,請警方介入處理,如果對方不開心,也歡迎他回去轉告父母。最後一定要叫對方不要再跟自己的孩子有來往,只要他一靠近自己的孩子,就視為不懷好意,必將採取行動保護自己的孩子,因為霸凌者最常使用的理由就是:「我只不過是想和他親近點,鬧著他玩罷了!」。
Q:當孩子霸凌其他人時……
爸爸O.S.
在家裡明明就是個乖小孩,沒想到在外頭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在你身上花了多少心思,結果你去霸凌別人!你叫我要怎麼在別人面前抬的起頭?
媽媽O.S.
不可能!我們家小孩這麼乖,怎麼可能欺侮別人?你們是不是搞錯了?就算我的小孩會那樣,一定是事出有因。會不會是我哪
裡做得不好?他對我們有什麼不滿嗎?還是發生了什麼難以啟齒的事情?我怕刺激到孩子,不敢直接問他,好悶啊!
你是沒事做嗎?為什麼去欺侮別人? VS. 不可能!我們家乖小孩才不會欺負別人!
我想有很多父母都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會欺侮別人,但前往醫院諮商的父母之中,最多是因為自己的孩子疑似霸凌同學,才來求診的。首爾市曾在2010年進行過青少年危機實態調查。根據調查結果顯示,首爾市內國小、國中、高中在學的學生共1萬2949名,其中有過被朋友欺侮經驗者占10.5%,曾欺侮朋友者則占9.9%。霸凌別人或參與集體霸凌之經驗者,遠比我們想像中的多(編註:台灣的情況請見P.144 )。
雖然我們的孩子未曾說出口,但估計也有相同經驗。參與霸凌的理由則是出乎意料的平凡,最常見的理由就是被霸凌者「自以為」,諸如:自以為漂亮、自以為錢多、自以為自己很棒、自以為自己很會讀書……等。也有些人是因為朋友霸凌別人,自己也跟著欺侮他人,還有一些是覺得霸凌別人很有趣才以欺負人為樂。另外,通常會霸凌別人的孩子在團體中都具有領袖者地位,這是父母難以想像之處。這些領導者為了嚴懲團體中其他出風頭的孩子,便施以暴力、霸凌他人。
若要了解集團領袖為何會霸凌他人,就需要了解霸凌的機制。霸凌現象有幾個特徵:第一,具有「一般性」。很多被霸凌的孩子都不具備被欺侮的理由,而霸凌者也不像是會欺侮人的壞孩子。
第二,具有「持續性」。簡單地說,一旦被霸凌,就一直會被霸凌,而且不管理由合理與否,霸凌是一直持續發生的。這和我們的思考特性有關,在東亞傳統文化中,有大部分都必須要經歷一段時間去思考,才能理解其涵意,現今社會發展快速,我們的文化哲學並未能追上時代發展與變遷的速度,孩子們並不能徹底學習生命尊重(為什麼不能欺侮朋友)與他人的權力尊重(重視別人的權利如同自己的權利),也無法掌握傳統文化內在的價值觀。另外,我們也沒有自我反省並修正錯誤的基本概念。當我們發現發生霸凌時,必須先思考是誰的錯,並改正自己的行為,但因為瞬息萬變的社會使得這樣的省思機制大幅喪失,所以同樣的錯誤就會一犯再犯。
第三,來自「集團壓力」。由於我們是單一民族,所以我們很強調團體內的一致性。隨著時代的變遷,雖然我們已蜕變成尊重個人個性與創意的時代,但在家庭、學校、社會、國家裡仍如以往般追隨集團的氛圍。其中較為特出的人,會被領袖指責,若沒有進行改正的話,則會被處罰與孤立。在這樣的過程中,會有主動進行嚴懲的人,也有沉默不語的人,此時的沉默意在表示自己也討厭出風頭的人。因此,就算我們的孩子沒有任何問題,也有可能成為霸凌者之一,那就是校園霸凌的機制。不過大部分的父母都不相信也不認為自己的孩子會霸凌別人,就算真的發生這種狀況,也會擔心孩子是不是對父母有所不滿、或是孩子在青春期發生了什麼困難,沒辦法對自己開口。有些媽媽因為怕刺激到孩子,也不敢開口問孩子,所以便求助專家,請專家代為詢問孩子的狀況為何,這些做法都算是很值得讚許的。
不過,這些媽媽卻對老公們大有不滿。他們不滿老公忙於工作,疏忽了孩子,認為都是因為這樣才讓孩子產生問題。儘管如此,媽媽的潛意識裡並不希望問題能夠很快獲得解決,因為這樣他們才能向老公提出抗議。很多媽媽每次和孩子對話時,末尾必定說:「要是你爸爸有用一點,你也不會這樣!」這不僅對孩子的問題不積極處理,反而只是一味包庇孩子。雖然孩子有可能是因為跟爸爸的關係不佳,才惹出很多問題,但霸凌的問題出在孩子身上,並不是爸爸,倘若媽媽只是包庇孩子並將一切過錯推給爸爸,那麼孩子會認為自己沒有犯下錯誤,一切都是爸爸的錯。很多媽媽都會無意中犯下這種問題,這對改正孩子行為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爸爸聽到孩子霸凌別人時,心裡頭有兩種想法。一是孩子變得討人厭。他們不能理解自己為了孩子盡心盡力,為什麼孩子還要做出這些問題行為,同時內心也暗自竊喜,高興孩子並不是被霸凌的受害者。在前者的想法之下,爸爸很容易感情用事,讓孩子覺得尊嚴受到傷害,因為他們很容易傳達出「你是個壞小孩」的訊息,而非「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行為」。也就是並非將焦點擺在問題行動上,而將焦點針對孩子個人。這會讓孩子產生混亂,認為爸爸不喜歡自己、不相信自己,從而與父親關係變差。而後者的心態則反而強化了這些有問題的行動。假如爸爸說:「男孩子都會這樣的!」那麼孩子會認為沒辦法打贏人家就不是男人,會覺得自己被瞧不起,更強化了霸凌的行為。
有趣的是,同樣的訓誡出自平常關心孩子的爸爸與平常不那麼關心孩子的爸爸之口時,會有不同的效果。如果是平常不關心孩子的爸爸,等到問題發生時才來訓斥孩子的話,孩子會覺得不開心,認為爸爸事到如今才來干涉自己,也因此這樣的狀況下,不管怎樣訓誡都起不了作用。
所以我經常告訴因為孩子態度而受到衝擊的爸爸:「訓誡的效果是與爸爸對孩子的關心成正比的。」那麼,父母親該怎麼做呢?父母親一定要告訴孩子霸凌的行為是錯的,而且這樣的行動是必須改正的。父母可以藉著改正孩子行為,當作是一個教育機會。越是重大的問題,就必須製造環境與孩子對話。
與孩子面對面交談時,我們建議不要相視而坐,最好採「ㄱ」型座位,這是因為相視而坐容易給人敵對感。對話的途中,父母親可以不時摟著孩子的肩膀,更能提高對話的效果。在對話開始時,不要以高姿態對孩子說話,記住要心平氣和地說話,告訴孩子爸爸和媽媽有話要對他說,緩和孩子的情緒。當孩子坐下以後,首先必須告訴他這次對話的目的為何,而不是要責罵他,並詢問孩子霸凌他人的理由,表明自己想要協助孩子改正行為的用意,同時也要告訴孩子,爸爸和媽媽是不允許相同問題再度發生的,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反省,讓這次事件變成一次經驗。只要父母不要大吼小叫,並誠懇地和孩子對話,孩子大部分都會聽進去的。
不管是怎樣的問題,都是可以當作教育孩子社會規矩的好機會。父母們遇到孩子的問題時,千萬不要過度激動,而是要冷靜處理,越是嚴重的問題,父母就更需要彼此進行討論,千萬不要給另一半或孩子爸爸和媽媽中只有一位是關懷孩子的錯誤印象。只有父母雙方一同出面,孩子才會知曉問題的嚴重性。但是父母雙方在與孩子進行對話之前,一定要先討論過,並且共享相關的情報與彼此的意見。另外要注意的是,與孩子對話時,千萬不要放入太多個人情緒,因為那樣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做個人的抗議。很多時候,往往會因為個人情緒使得問題核心變得模糊,徒增彼此的不耐與不悅。
我孩子的班上在去年也發生了霸凌事件。有一天,兒子告訴我那個孩子的事情:那個孩子才剛轉學來不久,據說在以前學校是個很會惹事生非的人,而且他也為此感到洋洋得意,所以經常挑釁別人,找人打架。可是沒想到和人打了幾場以後,全都被人打得落荒而逃,幾次下來,班上的同學開始孤立那個孩子,雖然我的兒子並沒有主動去欺侮對方,但卻是個沉默的幫兇。這個時候,就算告訴兒子要愛護同學,他也是聽不進去的,那是因為他們認為有問題的是那個孩子。我告訴兒子:「那個孩子固然有需改正之處,但是誰可以幫他改掉自己的問題呢?」聽了這句話以後,兒子歪著頭開始思考。我接著再問:「是你們?還是老師?或是那孩子的父母?」這時兒子回答我是老師或那孩子的父母。我說:「沒錯,你們不能直接懲罰他。雖然你們也討厭他,但是可以改掉他行為的人不是你們,那不是你們該做的事情。」
這時,兒子問我:「可是不那樣做的話,他不會改進。」所以我告訴兒子:「那麼,你們要告訴老師,不是要你們去打小報告唷!你們要先互相討論過後,再去報告老師,告訴老師,同學們被那個孩子搞得很痛苦,請老師和他談談。」如果全班同學都在孤立或欺侮某位同學時,那麼光憑自己孩子一人是無法解決這事的,首先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思考事件的原因,並告知有效的方法。還要告訴孩子,不管是誰去霸凌同學,千萬不要袖手旁觀,雖然我們沒有必要和被欺侮的同學當好朋友(很難抗拒班上氣氛),但是至少在同學遭到欺侮時,拿出勇氣出聲制止,或是試著去做些什麼。
我想提醒在教育現場工作的人們,一般知道班上發生霸凌事件時,通常都會放防止霸凌的教學錄影帶給學生們觀賞,或是請教育專家到校演講,再不然就是趁著受害學生到保健室休息時,訓誡班上的同學。可是這樣的方式並不會讓霸凌者反省,反而還會使他們認為都是受害者的錯,害得全班同學得聽老師的嘮叨,從而讓霸凌行為變本加厲。想要解決霸凌問題,就要讓霸凌者產生愧疚心,最好的方式就是由旁觀者著手起。首先可以低調地請立場較為中立的孩子在霸凌時出聲制止,逐漸去改變班上的氣氛,以求斷絕霸凌問題的持續發生。
Q:孩子的安全問題!(誘拐、綁架、性犯罪等)
爸爸O.S.
這不是太寵孩子了嗎?不過就是要孩子跑個腿而已,也不想想在這個世界生存有多麼的艱辛,一定要培養孩子獨立的!老婆他實在是過分擔心了,孩子以後又不可能跟我們生活一輩子,這樣下去,孩子長大以後可要怎麼辦?
媽媽O.S.
雖然我們的孩子都知道回家的路,可是現在社會又不安全,獨自一人外出很容易被綁架,甚至遭到性侵犯啊!擔心孩子安全才是父母基本的責任吧?可是老公他卻說我太誇張,我真的覺得好悶!
這分明就是過度保護! VS. 自己上下學時,要是發生什麼事該怎麼辦?
關於孩子的安全,父母們所遭遇到的問題包括了要不要讓孩子幫忙跑腿、孩子上學時要不要帶手機等。大部分的媽媽只要談論到這問題,就會擔心起孩子的安危,害怕孩子遭到誘拐、綁架,甚至是性侵害。相反的,爸爸卻認為這種想法實在是太寵孩子,擔心孩子以後無法獨立。所以很多太太們都認為先生一點也不擔心孩子的安全,但先生們覺得是太太過於保護孩子,擔心孩子以後無法在這社會上生存。簡單地說,父母在這一點上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就好像同樣喝著咖啡的兩人,其中一人關心咖啡的含量,但另一人卻在意價格的高低,沒有交集點。其實爸爸和媽媽的想法都是對的,但雙方就算繼續對話下去,也找不出一個共同的焦點,反而只會讓彼此認為對方不理解自己,徒增憤怒。在這種狀況下,爸爸或媽媽都會產生不安的情緒:爸爸擔憂因為太太的過度保護,使得孩子不能適應這個複雜社會,往後將無法獨立;媽媽則認為先生不關心孩子安全,連帶對先生的信賴感也大幅降低。
那麼,孩子又是怎麼想的呢?看著爸媽雙方衝突的模樣,孩子是會誤會父母的心思的。他們若站在媽媽的立場想,會感嘆爸爸沒有保護自己的意願,進而認定爸爸不是一個好爸爸;但站在爸爸的立場想時,又會覺得媽媽囉嗦一堆,不信任自己也不給自己一些自由的空間,而感到煩悶。雖然父母雙方都是為了孩子好,但是這些想法卻深深困擾孩子,所以像這種父母間的衝突,對於親子之間的關係是沒有任何助益的。
當爸爸和媽媽遇到雙方意見沒有共識的問題時,必須先思考彼此的著眼點與期望是否有所不同,不要因為和對方想法不同,就執著誰的意見必須優先,更不要因此而爭吵,而是要試圖找出可以滿足雙方的方法。我們希望爸爸和媽媽可以認真地聽取對方的意見,並站在對方的立場來看待問題,了解對方的想法與用意為何。如此一來,會發現其實對方的想法也是正確的,這樣彼此才能獲得真正的溝通。讓我們舉個例子,假設現在時間已晚,婆婆要孩子到住家附近的超市幫忙買個東西回來,這時孩子媽媽因為擔心小孩的安危,不希望孩子出門,但爸爸卻希望讓孩子成為懂事且願意幫助人的小孩,希望孩子可以幫忙跑腿。像這種狀況下,讓爸爸陪著孩子一起出門即可。「現在時間太晚了,孩子一個人出去很危險,不如你陪著孩子出門,然後由你指示他該做些什麼。」只要先講定原則,父母的擔憂就可以迎刃而解。
就算父母雙方的想法各有不同,但針對「孩子的安全問題」這點,考量到實際發生的可能性,父母務必要事先告知孩子處理方式,教導孩子怎樣保護自己的安全。爸爸切莫認為太太是過度保護小孩而嘮叨不休,反而應該是趁此機會陪伴孩子,並一一說明哪些地方可能發生危險,千萬不要獨自一人前往、或者在外很急想上廁所時,不要到大賣場上廁所,要去家裡附近的文具店或雜貨店等爸爸和媽媽都知道的地方借廁所……等孩子該隨時保持警戒的要項。另外,也別忘記教導孩子遇到危險時,記得立刻逃走並大聲呼救,務必讓孩子了解危險與對應方法,而不是簡單一句「不要去!」打發孩子,這樣孩子不知問題所在,更沒有辦法提升保護自己的能力。
若孩子只是幼童的話,那麼父母就務必陪伴孩子出門,尤其像搭娃娃車到幼稚園時,父母一定要接送孩子上下車。另外,如果孩子是小學低年級生,那麼父母可以陪伴孩子一起上下學,到了高年級以後再開始讓孩子學習一個人上下學,同時也教導孩子危機對應方法。但,就算是開始學習獨立的高年級生孩子,也不可讓他在晚上獨自一人出門,同時此時應該教導孩子遇到危險時,要記得用腿往歹徒的胸口或下體進行踢擊,並且高聲呼救,直到有人趕來幫忙以前,千萬不可搭上車子。還有一點需要父母注意的是,和以前相比,現在小孩的體育課時間已經大幅縮短,大部分的小孩都沒有很強健的體力,為了孩子的安全,父母應該盡量安排時間和孩子一起運動、鍛練體力。
第一章
[檢測]父母的教養壓力
若養育壓力過高的話,那麼就表示您正處在不安的狀態下。由於養育小孩的過程中,有很多事情都是無法預測的,所以產生不安的情緒也是理所當然的,這是因為若自己的不安感強烈,那麼也會使養育壓力變大之故。進行檢測時,請回想自己為人父母以後的樣子,並誠實作答。
問題 完全
不會(1) 不怎
麼會(2) 一半
一半(3) 大致
如此(4) 完全
如此(5)
1 我認為我很會處理事情
2 我對為人父母的職責不會徬徨
3 有很多事情妨礙我的生活
4 有了孩子以後,和老公之間發生很多預料外的問...
目錄
推薦序
序言
Chapter1 焦慮的母親與疏忽的父親
Situation No.1 媽媽怎麼了?爸爸怎麼了?
做不好的話該怎麼辦?vs. 小孩不都一樣?
媽媽、爸爸,究竟誰才是對的?
焦慮與疏忽的根源來自惶恐不安
Situation No.2 小孩子的問題,媽媽為什麼總是擔心大於一切?
媽媽們的不安是由來已久的本能
為什麼亞洲的媽媽們,近來更加的憂慮不安?
「我是誰?」的混亂,也是導致不安的原因之一
不安之下帶有罪惡感、歉意與慾望
40歲因為執著養育全能小孩、30歲因為嫉妒心而感到不安
Situation No.3 小孩子的問題,爸爸為什麼總是漠不關心?
一次只能處理單一事件的頭腦構造,被誤會為漠不關心
爸爸們不安的本質是「固執、迴避、不相信、警戒心」
40歲時無法溝通,30歲時要求扮演多重角色
傳統的父親形象到了現代被指責為「疏忽的父親」
Situation No.4 母親的焦慮與父親的疏忽在孩子面前盡顯衝突
不安的父母會對孩子過度干涉與控制
父母的不安也會成為孩子的焦慮
只有承認自己的焦慮才能進行穩定的教育
★PLUS PAGE 我有多麼的不安?
Chapter2 惶恐不安的父母們!找出你們的解決之道
Ranking No.1 孩子的教育問題
對於孩子的教育,父母的想法是……
幼兒教材教育
D 現在一定要那個東西嗎?vs. M 別人也都會買給小孩
幼兒教育機關
D 讓孩子好好玩樂,為什麼要現在送去?vs. M 給孩子好的教育機會是我們的義務
小學成績
D 80分就很好了,妳還在不滿什麼?vs. M 這應該要送去補習才行吧?
為了教育問題搬家
D 很多鄉下的孩子也很會讀書!vs. M 還是大城市的教育環境比較好…
課外教育(補習)
D 在學校認真聽講就好了,上什麼補習班?vs. M 再這樣下去,我們家孩子會變成笨蛋!
出國學習外語
D 用功的孩子在國內一樣能講一口流利外語 vs. M 能為孩子做的,我們要全力給予!
成績忽然下降時
D 我看他都不讀書就知道了!vs. M 為什麼忽然這樣?是不是發生什麼事?
不願意讀書時
D 妳到底是怎麼教孩子的?vs. M 為什麼孩子都不讀書?
Ranking No.2 孩子的交友關係
爸爸vs.媽媽對於孩子交友關係的想法是……
被霸凌時
D 確定是被霸凌嗎?不是在鬧著玩?vs. M 我們孩子被霸凌?有多難過啊?
孩子霸凌同學時
D 你沒事做嗎?為什麼去欺負別人?vs. M 不可能!我們家小孩才不會欺侮別人!
朋友太多時
D 朋友多又怎樣?沒有任何問題!vs. M 會被壞孩子帶壞,不好好用功讀書
獨來獨往
D 總是獨來獨往?這哪有什麼問題?vs. M 好孤獨啊!看來我得出面了!
壞朋友
D真叫人失望,你居然跟這種人來往!vs. M 要是被帶壞了該怎麼辦?
異性朋友
D 我寶貝女兒交男朋友?不准!vs. M 這分明就是來妨礙我家小孩前途的!
與朋友吵架
D 不過是小孩子打鬧,好好解決吧!vs. M 我們家小孩子會有多難過啊?
Ranking No.3 人性、健康、安全問題
爸爸vs.媽媽對於人性、健康、安全問題的想法是……
體罰
D 不打一頓是要如何管教?vs. M 怎麼可以打小孩呢?不要打我的孩子!
訓育≠威脅和嘮叨
D 照你這樣教小孩,以後他連掙口飯吃都不會!vs. M 不好好叮嚀他,他哪知道要怎麼做?
孩子生病時
D 小孩子生病是難免的,去給醫生看看吧!vs. M 這樣下去會不會得什麼嚴重的疾病啊?
不好的飲食
D 其他小孩不也都會吃嗎?就給他吃吧!vs. M 不行!絕對不可以吃這種食物!
外貌歧視(肥胖、身高)
D 你這也算是孩子的媽嗎?孩子怎麼會這副模樣?vs. M 把孩子養成這樣,都是我這個媽媽的錯
偏食大作戰
D 不吃就別給他吃了!我們那時不過是沒得吃罷了!vs. M 怎麼可以不吃!不吃就無法長高!
孩子的安全(誘拐、綁架、性犯罪)
D 這分明就是過度保護!vs. M 自己上下學時,要是發生什麼事該怎麼辦?
Ranking No.4 生活整體的問題
爸爸vs.媽媽對於生活整體問題的想法是……
關於兩家長輩
D 老是講這些老問題幹嘛?vs. M 我受到這種待遇……
雙薪家庭、父親育兒
D 那麼擔心的話,就辭職別做了!vs. M 是我太不關心孩子了嗎?
托育
D 不都差不多?有什麼好煩惱的?vs. M 我一定要送到比較好的地方!
孩子的經濟教育
D 盡量不要給孩子錢比較好 vs. M 只有我們家小孩沒有零用錢不就太可憐了嗎?
孩子發生障礙時
D 繼續支援下去有什麼意義嗎?vs. M 都是我不好,孩子才會變成這樣的
★PLUS PAGE 當內心的不安加劇時……
Chapter3 幸福的父母才能教育出幸福的孩子
Solution No.1 想要成為幸福父母……
母性是守護孩子的神祕本能
全新的父性,請做好進化的準備吧
因為是自己的孩子,凡事就都得按照自己的意思來行動嗎?
想要改變孩子,自己就應先放低姿態
憂慮父母底下的犧牲品-「Super Kid」
Solution No.2 想要成為幸福的夫婦……
減低焦慮不安的健康夫婦對話法:傾聽與尊重!
丈夫與太太的對話。在心裡放台翻譯機吧
爸爸們,就算遇到不熟悉的領域也不要感到不安!
媽媽們,千萬不要過度認為自己正確無誤!
育兒與家務是最高貴的勞動
Solution No.3 若想成為幸福的人……
若不想因為不安而動搖,就要跟對方據實以告
若無法自覺這份憂慮,那麼這份不安感將會影響到孩子
魚與熊掌無法兼得,請相信你/妳此刻的選擇!
經常檢查自己心裡的憂慮警示
★PLUS PAGE 想要成為好伴侶&好父母,一定要甩掉的7個敵人!
被害意識/執著/以自我為中心/無力感/無視/生氣/依賴心
推薦序
序言
Chapter1 焦慮的母親與疏忽的父親
Situation No.1 媽媽怎麼了?爸爸怎麼了?
做不好的話該怎麼辦?vs. 小孩不都一樣?
媽媽、爸爸,究竟誰才是對的?
焦慮與疏忽的根源來自惶恐不安
Situation No.2 小孩子的問題,媽媽為什麼總是擔心大於一切?
媽媽們的不安是由來已久的本能
為什麼亞洲的媽媽們,近來更加的憂慮不安?
「我是誰?」的混亂,也是導致不安的原因之一
不安之下帶有罪惡感、歉意與慾望
40歲因為執著養育全能小孩、30歲因為嫉妒心而感到不安
Situation No.3 小孩子的問題,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