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同運舵手 祁家威(自詡「同運老不休」)、社團法人台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理事長暨祁家威婚姻平權釋憲案義務律師 許秀雯 專文導讀!
♡ 藝人 安心亞、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 呂欣潔、金曲歌后 彭佳慧、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劉宏恩、設計師 聶永真 齊聲感動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序)
☆真人真事改編,轟動全球的世紀性判決,婚姻平權界最具劃時代意義之案!
☆「二十世紀福斯」搶下電影版權,由《暮光之城》電影製片懷克‧戈弗雷與《生命中的美好缺憾》製片人馬蒂‧鮑文共同監製,《星際大戰:俠盜一號》編劇克里斯‧魏茲操刀劇本!
☆本書案件勝訴當日,歐巴馬、希拉蕊、女神卡卡、碧昂絲、李奧納多、凱蒂‧佩芮、J.K.羅琳等各界名人紛紛表示支持,全球知名企業Apple、Youtube、Google、Facebook、可口可樂更以彩虹商標響應愛的勝利!
☆收錄作者獨家臺灣特別版序
數百萬人視為理所當然之事,卻是他們耗盡畢生心力仍難以達成的願望。
相戀二十年,卻無法成為彼此合法的伴侶,
死亡證明中的配偶欄空白一片,徒留無盡遺憾。
為了捍衛所愛,他們決定向這個國家發起史無前例的挑戰──
愛,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也是每一個人的權利。
吉姆與約翰相愛超過二十年,然而在他們所居住的俄亥俄州,他們的性取向被視為原罪,長期遭受歧視及邊緣化,遑論爭取任何權利。
二○一三年,美國數州開放了同性婚姻。罹患漸凍人症的約翰,生存全仰賴醫療機器,卻仍甘冒病情惡化的風險,與吉姆飛至馬里蘭州結婚,以完成最後的心願。這場歷經艱辛的婚禮,經由媒體報導,造成熱烈轉載,感動全美。
遺憾的是,回到保守的俄亥俄州,吉姆與約翰的婚姻依舊不被承認;若約翰離世,他的死亡證明將註記為「未婚」。在法律層面上,這對相愛二十載的伴侶,將被迫成為毫不相干的兩名陌生人。為了捍衛彼此間的愛情,吉姆與約翰聘請民權律師艾爾,以「死亡證明」為契機,向俄亥俄州的同性婚姻禁令、乃至於美國聯邦憲法,發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臺灣名人感動推薦】
「美國的同性婚姻爭權過程是那樣的有血有肉有皮有骨,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同婚平權之路,真是充滿有情有義有愛有憾的元素,令人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臺灣同運舵手 祁家威
「推薦大家閱讀本書,不僅因為其中有精采的訴訟策略、布局與法庭角力,還因為其中每一個為平權而站出來的同志及異性戀盟友,值得被更多人認識──改變世界是可能的,即使是從小處著手。」
──伴侶盟理事長 許秀雯
「在推動婚姻平權的這些年中,我聽見、看見許多故事,都和《愛的勝利》一樣,是一個個面對困難但勇敢不懈的人,用他/她們的生命衝撞體制、改變世界,縱使必須充滿淚水一次次地訴說,但因為我們真摯地相信愛與分享的力量,世界終往更加自由與平等的方向去。」
──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 呂欣潔
「我們花了生命的一大半,終於找到人生的另一半。對比於愛,法律的認證永遠相對廉價甚至不配,卻長久以來鄉愿且重重地支配了許多人的幸與不幸。相愛是一個簡單的概念,獲得祝福卻是一路走來最困難的實踐。」
──設計師 聶永真
【國外名人響應愛的勝利】
「你不僅是個很棒的模範,更將持續為這個國家帶來改變……我非常以你與你的丈夫為榮。」──美國總統歐巴馬親自致電吉姆.歐柏格斐
「最棒的是,能夠住在一個將婚姻平權合法化的國家。」──希拉蕊‧柯林頓
「愛的勝利終能凌駕於歧視之上。」──女神卡卡
「愛的勝利,永不嫌晚。」──碧昂絲
「他們要求在法律面前擁有同等尊嚴與地位,而憲法同意了!」──李奧納多‧狄卡皮歐
「能夠生而為美國人真是太好了……愛,就應該超越歧視與偏執!」──凱蒂‧佩芮
「哇!婚姻平權又迎來歷史性的一日!」──J.K. 羅琳
「今天,是平等、堅持不懈與愛的勝利。」──蘋果公司執行長提姆‧庫克
「歷史的天秤終於再度向正義傾斜了。」──《生命中的美好缺憾》作者約翰‧葛林
【各界讚譽】
「《愛的勝利》令人動容,面對歧視毫無畏懼,勇敢見證愛與承諾。內容有如當頭棒喝,讓我們知道最高法院的每項判決背後,都是具有血肉之軀的美國人站在命運的天秤上。」──《馬利與我》作者約翰‧葛羅根
「愛戰勝一切。當今的社會忘了愛有多強大,愛讓人充滿能量,愛也代表善良,《愛的勝利》正能反映這點。如果你曾告訴自己:『我不可能戰勝命運』,這本書絕對適合你,因為你絕對不會忘記吉姆‧歐柏格斐和律師艾爾‧葛哈斯坦盡心竭力為平權奮鬥。這本書必將成為經典之作。」──電影《永不妥協》之原型人物艾琳・布羅克維奇
「《愛的勝利》實屬真正的勝利,文筆爐火純青。」──揭穿水門事件的記者鮑勃‧伍德沃德
「無論你對同性婚姻的個人感受為何,《愛的勝利》凸顯一個根本事實:或許愛不能戰勝一切,但美國確實為世人挺身而出,支持自由並伸張正義。」──《華盛頓郵報》專欄作家凱斯琳‧帕克
【媒體推薦】
「不乏小說的敘事張力……刺激緊張且引人入勝……精彩刻畫美國社會……尋找刺激非小說題材的讀書會絕對要看。」──《書單雜誌》星級書評
「能夠見證這改變歷史的一刻,是件非常珍貴且特別的事。」──《華盛頓郵報》
「這扣人心弦的故事起因於一個罹患不治之症的病人,其背後代表的公平與正義,將導致一個重要的判決:婚姻權適用於所有美國人。」──《洛杉磯郵報》
「讀者將徹底被這些故事所吸引,深陷其中。」──《出版人週刊》
作者簡介:
黛比‧森斯普Debbie Cenziper
《華盛頓郵報》調查記者,曾獲普立茲新聞獎、甘迺迪新聞獎與金匠調查報導獎。
吉姆‧歐柏格斐Jim Obergefell
本書主角,「歐柏格斐訴霍奇斯案」當事人。曾任多家企業的訓練和科技人員,二○一三年起進行婚姻平權運動及訴訟,《華盛頓郵報》稱他「最高法院同婚案的代表」、網站「政客」評為二○一五年「五十大領航人物」、《外交政策》雜誌列作二○一五年「全球百大思想家」,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將他稱為「名留青史的人物」。
譯者簡介:
王上豪,台大外文系、政大斯語所畢業,專職中英俄譯者,譯有《鳴響雪松》系列叢書四本。熱愛翻譯,人生似乎也只會翻譯。
章節試閱
序言
二○一三年七月十六日
永別的時刻不遠了。他的丈夫命在旦夕,只要在漫漫長夜聽到有人輕敲房門,就是永別的時刻,但新婚才五天的吉姆・歐柏格斐不願去想喪禮。在如此晴朗的七月早晨,辛辛那提市的天氣酷熱難耐,丈夫約翰・亞瑟從臀部到腳趾的痙攣奇蹟似地消失後,終於可以在病榻上坐起身來。
約翰沒有辦法戴上婚戒,手指會因為戒指的重量而發疼。他赤身躺在電毯下,避免衣物造成皮膚發燙。他現在只剩下說話的能力,卻也常常喘不過氣來而沙啞,因此必須聚精會神,深吸幾口氣,才能勉強發出幾個音節和聲音。吉姆還得彎下腰來,才能聽到他的聲音。一個曾能發出宏亮笑聲的人,如今只能用氣音說話,每每都讓吉姆感到無比打擊。但是這五天以來,約翰卻能奮力地說出一個完美的詞。
老公。
晚安,老公。早安,老公。我愛你,老公。
疾病來得突然,就在兩年前約翰四十五歲生日過後,他的左腳變得難以行動,彷彿拖著四、五公斤的重量。自此,他們所知的一切開始崩塌、改變。漸凍人症的診斷結果似乎將他判了死刑:這種神經疾病會攻擊大腦和脊髓的神經細胞,最後奪走全身肌肉的運動能力,包括幫助空氣進入肺臟的橫隔膜。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即漸凍人症)會讓患者窒息而死。
吉姆看著約翰,看著兩人曾經共枕眠的臥房。在這漆成淡黃色的房間裡,擺了一張因為約翰重量而下沉變大的病床。吉姆早已搬到客房去睡,但是今天早上,他在約翰床邊的椅子已經坐了數個小時。他一直看著電視新聞,聲音大到足以蓋過氧氣機持續發出的咻咻聲。一條管線繞過約翰的耳朵,插進他的鼻孔灌入氧氣。他的房間坐西朝東,吉姆拉開了百葉窗簾,讓約翰可以照到太陽。
這一天,他們正在等候一位訪客。
吉姆非常緊張,因為即將來訪的是一位三十年來常與辛辛那提市打官司的民權律師。下午兩點過後不久,艾爾・葛哈斯坦來到他們位於市區的公寓、輕敲家門。他面帶善意的笑容,雙頰殘留一點灰色的鬍碴,感覺像是匆匆忙忙趕過來。他調整了一下細框眼鏡,伸出手來與吉姆握手,友善地緊緊抱住對方。
艾爾一路跟著吉姆,沿著走廊走到臥房,約翰此時正靠著枕頭等待。艾爾把公事包放到地上,幾乎沒有去看那張笨重的病床。葛哈斯坦家共有六個孩子,艾爾的妹妹罹患了多發性硬化症。每到週六早上,艾爾都會坐在她的床邊喝著咖啡,等候妹妹的看護人員。
他彎下腰,輕輕搭著約翰的肩膀,對著他說:「和我說說你們的婚禮吧。」
「說出『與你結為連理』是我這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刻。」吉姆說,看向約翰覆在毛毯下的虛弱身體,腦中想起以前笑容滿面、一頭蓬鬆金髮的修長男子。
他們在辛辛那提市同居二十餘年,這個地方橫跨俄亥俄河谷,遍布山地與丘陵。他們從未想過在此結婚,因為俄亥俄州選民不贊成同性婚姻,即便州政府允許同性婚姻,聯邦政府也不予以承認。然而,就在三週前,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為同志族群捎來了重要的一勝,認定依照州法締結的同性婚姻享有完整的聯邦權益,包括醫療、社會安全福利、榮民服務、住宅和稅務,於是吉姆和約翰特地飛到馬里蘭州結婚。私人專機上,約翰脆弱的身體時時刻刻都接著醫療器材。
「他受了很多苦。」吉姆告訴艾爾,「你愛的人必須經歷一番折磨和不適,才能做到數百萬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一想到就覺得挫折又難過。」
「我希望受到公平的對待。」約翰奮力而緩緩地說出每一個字,「我希望在我死後,法律可以照顧吉姆。」
艾爾專心聆聽而不做筆記。二十年前,他才四十出頭,一邊照顧三個孩子,一邊靠著微薄的勝訴抽成執業。當時,辛辛那提市的選民更改了市憲章,永遠明文禁止為了保障同志族群不受居住和就業等歧視政策立法。對艾爾來說,這是一個專斷且充滿仇恨的條文,為此,他在聯邦法院提出訴訟。他有將近五年的時間義務訴訟;官司結束時,他更對這座城市、法院和法律的適用性心生質疑。他還曾考慮關掉律師事務所,舉家搬離辛辛那提市、改行去教書。
他懷疑自己是否還有能力接下另一個重大的同志人權官司,但是在六月二十六日,「美國訴溫莎案」的判決宣告《捍衛婚姻法(Defense of Marriage Act)》的某項關鍵條文違憲,讓十五多年來「婚姻為一男一女結合」的唯一定義走入歷史。聯邦最高法院的安東尼・甘迺迪大法官在判決書中寫道,該法是在告訴同志伴侶:「他們有效締結的婚姻不值得獲得聯邦政府的承認。」
艾爾的事務所積滿灰塵,樓下設有公車站牌,且可俯瞰聯邦法院。門廊貼著蘿莎・帕克斯(註1)的海報,茶水間公告欄上釘著恐嚇信件。艾爾每天深夜就在這裡研究俄亥俄州於二○○四年由多數選民表決通過的同性婚姻禁令。他發現了一項重大的法律邏輯不一之處。
俄亥俄州禁止堂(表)兄弟姊妹和未成年者結婚,但若這樁婚姻是在他州締結,則會予以承認。這種「儀式地」的規定來自一個由來已久的法律原則—「契約締結地法」,此由拉丁文書寫的法律詞彙,意思是「締結契約時所在地的法律」。然而這種原則在俄亥俄州並未一體適用,在他州締結的同性婚姻將排除在外。艾爾心想,溫莎案判決後,如果聯邦法院必須比照異性婚姻、公平承認同性婚姻的話,那麼像俄亥俄州這種地方不是也得承認同性婚姻嗎?
可是這項發現過於虛無縹緲,直到一位共同朋友向艾爾介紹了約翰和吉姆,分享他們飛到馬里蘭州結婚的故事。艾爾下意識地衝到文件櫃,找出之前案件留下來的死亡證明。他從俄亥俄州衛生局掃描這份文件後,立刻發現他要的東西。「就是這個。」他喃喃自語。三天後,他前去拜訪約翰和吉姆。
吉姆起身離開倒水,艾爾跟著他走進飯廳,拿出那份死亡證明。「你一定沒想過這個吧,畢竟誰會一結婚就去想死亡證明。」
艾爾指到欄位十:婚姻狀況。
艾爾指到欄位十一:未亡配偶。
吉姆從未仔細看過死亡證明,於是跟著艾爾的手指看了又看。艾爾解釋,他們的婚姻在俄亥俄州根本不存在,約翰死後會被視為未婚,而吉姆自認會填上自己姓名的未亡配偶欄也會留白。死後,他們將是陌生人。
「約翰生平最後一張官方文件會是錯的。」艾爾輕輕地說。
一想到約翰不顧骨頭疼痛、皮膚發燙,也要飛到八百多公里以外的地方結婚,吉姆開始覺得頭疼。「我不相信。」他邊說邊用手背拭去淚水,「我真的無法相信這種事。」
全國的律師和同運倡議團體都把重心放在更大的目標,推動全美五十州承認同性婚姻,但是艾爾看到的是更小、更急迫且切身相關的需求,一個美國法院從未完整探討的需求。他問吉姆:「你想不想為了自己和約翰,談談這個問題的解決方法,為俄亥俄州的所有同志朋友做出改變?」
吉姆不確定他們的餘生能不能打完一場聯邦訴訟,但是當他回到走廊看著約翰、看著床頭櫃上的婚戒,他心裡再也沒有猶豫。他不曉得這場官司會如何發展、結果會是如何,但是他在約翰的同意下,接過艾爾拿出來的文件,簽下自己和約翰的名字。在黃色臥房的昏暗燈光下,吉姆與丈夫對俄亥俄州三百三十萬選民所同意納入州憲法的同性婚姻禁令,發起了史無前例的挑戰。
註1 蘿莎・帕克斯(Rosa Parks, 1913-2005),美國爭取黑人權利的重要人物,一九五五年因在公車上拒絕讓座給白人乘客而遭逮捕,引發聯合抵制蒙哥馬利公車運動。
序言
二○一三年七月十六日
永別的時刻不遠了。他的丈夫命在旦夕,只要在漫漫長夜聽到有人輕敲房門,就是永別的時刻,但新婚才五天的吉姆・歐柏格斐不願去想喪禮。在如此晴朗的七月早晨,辛辛那提市的天氣酷熱難耐,丈夫約翰・亞瑟從臀部到腳趾的痙攣奇蹟似地消失後,終於可以在病榻上坐起身來。
約翰沒有辦法戴上婚戒,手指會因為戒指的重量而發疼。他赤身躺在電毯下,避免衣物造成皮膚發燙。他現在只剩下說話的能力,卻也常常喘不過氣來而沙啞,因此必須聚精會神,深吸幾口氣,才能勉強發出幾個音節和聲音。吉姆還得彎下腰來,才能聽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