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試閱
第一章 俄羅斯對獨立國協的外交政策
崔琳
壹、前 言
俄羅斯在國際上的目標是維護邊境地區安全並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以解決國內問題。對俄羅斯來說,其地緣政治、安全利益、大國地位、對外戰略,以及俄羅斯未來如何重新崛起,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與獨立國協的關係。在蘇聯解體之初,基於對來自西方國家資金援助之需求與親西方的對外政策影響下,俄羅斯對於前蘇聯範圍的近鄰國家並無明確的戰略認知與政策,然而隨著獨立國協成立及其後的局勢發展,以及西方所主導的北約東擴計畫逐步明朗,俄羅斯政府認知到,建立以其為主導的獨立國協,作為抗衡北約、維護勢力範圍且維持大國地位的政治、經濟與軍事的聯合體,已經是刻不容緩的戰略任務。
如同獨立國協地區內有親俄國家與親西方國家一般,關於俄羅斯對獨立國協政策的研究主題也存在著俄羅斯觀點與西方觀點兩種差別。西方的觀點認為俄羅斯將獨立國協各國視為其勢力範圍(Spheres of influence),在此範圍內俄羅斯不但極力打造威權主義帝國,而且其他的大國必須盡量減少在該區域的影響角色,例如傑克森(Nicole J. Jackson)便認為,俄羅斯有意無意的影響對促進中亞地區非自由民主的政治統治發生了直接和間接的作用;他的文章指出,俄羅斯運用「思想與規範的擴散」、「經濟和文化的力量」、「低調但戰略性的硬實力」,以及「區域組織的發展」四個關鍵的外部因素加強中亞地區的獨裁統治政體;經由區域的威權學習方式,俄羅斯也加強了自己的獨裁。陶斯楚普(Jakob Tolstrup)也有同樣的立場,他透過「製造穩定」和「製造動盪」兩項政策,說明俄羅斯是如何對其「近鄰」地區不斷加強獨裁者的脅迫能力,且破壞了該區域內各國的民主化,故俄羅斯在前蘇聯地區是一個具有影響力的負面外部因素。此外,克拉莫(Mark Kramer)也在文章中指出,在俄羅斯與獨立國協各國的政治關係發展中,最明顯的就是對專制領導人的接納,他認為無論是葉爾欽或是普欽都不願在獨立國協地區為促進自由民主而努力;相反的,俄羅斯政府尤其是普欽執政期間,最樂見獨裁者支持俄羅斯利益,並堅定的使其國家與獨立國協同一陣線。
然而,俄羅斯學者特列寧(Dmitri Trenin)認為獨立國協是俄羅斯的特殊利益範圍(Spheres of interest),而非勢力範圍;從蘇聯解體、獨立國協成立,到其後的一切發展都說明了俄羅斯的利益仍然是在整個蘇後空間,但莫斯科的影響力已經大不如前,無法居於主導地位;對於俄羅斯在獨立國協地區推動威權獨裁的指控,特列寧指出,目前的俄羅斯領導人並不排斥民主,而是擔心美國所推動的民主政策;俄羅斯政府懷疑,美國等西方國家擴大民主的真正目的是要擴張其在獨立國協的勢力範圍,甚至在俄羅斯設計一場顏色革命。另一位學者茨岡可夫(Andrei P. Tsygankov)指出克里姆林宮旨在維持前蘇聯地區之穩定和安全,而不是參與一個帝國建設項目。無論是在烏克蘭、高加索或中亞,普欽看到對俄羅斯的安全和經濟現代化更好的條件,是透過非正式的外交影響力和軟實力來談判,而不是對獨立國協各國主權的削減,因此雖然克里姆林宮的利益並非總是與西方一致,俄羅斯使用軟實力可能與西方國家維護穩定、促進經濟發展、政治多元化和尊重宗教寬容等目標得以兼容。
基本上,本文也同意特列寧的觀點,認為俄羅斯對獨立國協外交政策與是否促進該地區的民主化並無直接的關係。俄羅斯選擇與獨立國協境內的親俄政府合作,發展友好關係,以強硬態度對待與西方關係密切的政府的作為,的確很容易形塑出反對獨立國協各國政府民主化的形象,但是這未必是出於對威權獨裁真正的偏好,反而顯示出俄羅斯對「親俄」或「親西方」政權的優先考量。此外,從俄羅斯與獨立國協關係的互動,以及與該地區其他大國勢力的博弈過程來看,俄羅斯政府的政策幾經調整、改變,其中亦不乏軟硬兼施之作為。因此本文旨在探討俄羅斯對獨立國協的外交政策,從政治、經濟與軍事以及人文與社會等方面說明其對獨立國協政策之作為,並針對足以牽動該政策的相關因素進行分析。
貳、獨立國協對俄羅斯之戰略意義
從俄羅斯官方的相關文件和政府官員所發表的言論來看,獨立國協各國始終都是俄羅斯外交的優先對象,俄羅斯視獨立國協內的各個成員國為特殊的近臨國家,並且將該地區作為自己的利益空間。俄羅斯對獨立國協的戰略目標不僅在整合獨立國協各成員國的政治和經濟,進而成為二十一世紀國際舞臺上的重要一環,也在保障獨立國協地區之區域安定,並鞏固自身在該地區的地位與影響力,使這些國家成為俄羅斯的戰略盟友和夥伴。「俄羅斯外交與國防政策委員會」便指出,「在二○一七年前俄羅斯對前蘇聯地區將保持一系列戰略優勢」:雖然俄羅斯不是前蘇聯地區各國唯一的出口市場,但仍是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並且俄羅斯的勞動市場為前蘇聯各國提供數以百萬計移民賺錢的機會,是他們在國內家庭的生活來源。此外,俄羅斯的武裝力量在前蘇聯地區內沒有相匹敵者。儘管目前莫斯科不能獨自確保該地區的安全,但莫斯科參與地區事務的程度還是很高且具有決定性作用;俄羅斯的國際市場及其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地位,使俄羅斯對該區域的意見不容被忽視。對俄羅斯而言,獨立國協地區具有安全與經濟兩方面的戰略意義:
一、俄羅斯需要安全的周邊環境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俄羅斯原本即是一個具有明顯地緣政治特徵的國家,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形成自身獨特的地緣政治優勢,以及由之而產生的國家利益空間,因此獨立國協地區既是其俄羅斯傳統影響力所及區域,也是地緣政治上的重要緩衝和屏障區。以西邊而言,波羅的海三國加入北約後,位於獨立國協歐洲部分的白俄羅斯、烏克蘭和摩爾多瓦三國便成為俄羅斯抵擋西方勢力的最後屏障,這便意味著俄羅斯國家邊界直接與北約軍事力量相接觸,不但失去原有緩衝地帶,也在地緣政治上逐漸遠離歐洲中心,被迫邊緣化且威脅到俄羅斯的強國戰略。
此外,位於外高加索地區的喬治亞、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三國,南鄰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環繞黑海,不僅與俄羅斯的北高加索地區緊密相連,也是裏海和中亞地區油氣資源的重要過境管道。同樣的,地處歐亞大陸也擁有豐富資源的中亞五國,一方面提供俄羅斯相關產業如棉花、石油等重要物資,另一方面也是俄羅斯阻擋南部伊斯蘭激進派、恐怖主義和以及毒品、槍支走私等犯罪活動影響的緩衝地帶。對俄羅斯而言,控制外高加索與中亞這些地區,不但具有經濟價值,更能獲得政治的主導權。然而,在美國支持下,亞塞拜然、喬治亞和土耳其三國於一九九九年十一月簽署了關於巴庫-提比利斯-傑伊漢石油管道協議,該管道於二○○六年正式使用,使美國既打通不受俄控制的裏海石油外運通道,又可藉保護管道為由在該地區駐軍,因而成為牽制俄羅斯能源外交的一條重要路線。在中亞二十世紀九○年代俄羅斯尚可控制著中亞地區的政治軍事局勢,但九一一事件後美軍透過反恐行動大舉進駐中亞,雖然削弱了與車臣非法武裝關係密切的塔利班勢力對俄羅斯的滲透及威脅,但阿富汗戰爭結束後,美軍繼續透過與中亞國家簽訂雙邊協定使其駐軍合法化,同時增加對中亞國家的援助,擴大在中亞地區的影響,使俄羅斯對這些地區的影響力相對地下降。
二、俄羅斯與獨立國協各國在經濟面仍具互賴關係
俄羅斯與獨立國協各成員國原有的生產連結在蘇聯解體後無法完全切斷,彼此在經濟面仍有相當程度的依賴關係。當代發展研究所(Институт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ИНСОР)主席尤爾根斯(Игорь Юргенс)指出,俄羅斯與獨立國協的經濟聯繫是建立在獲取獨立國協的礦產原物料,以確保自己的資源基礎、擴大俄羅斯產品市場、獲得其他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透過在原料加工領域共同計劃的實施,以避免獨立國協各國的貿易商品彼此之間不合理的競爭等方面。相反的,獨立國協各國迫切需要俄羅斯的財政捐助以及優先進入俄羅斯市場。因此維持雙方市場便是俄羅斯與獨立國協各國的選擇。
但是獨立國協在俄羅斯的對外貿易已大幅下降:從一九九四年占百分之二十四,至二○○九年已降至百分之十四點六。目前獨立國協各國(包括俄羅斯)的貿易額也從二○○四年的百分之二十七降至二○一○年的百分之二十一;跟歐盟國家的百分之六十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美國、加拿大、墨西哥)的百分之四十五相較是相對低的數據。即使如此,二○一○年俄羅斯當代發展研究所在其發表的「俄羅斯在獨立國協的經濟利益和任務」的報告中依然要求將獨立國協國家經濟合作的收益,與俄羅斯在前蘇聯地區的長遠和戰略利益聯繫起來,進一步加深獨立國協之整合以達到形成共同經濟空間之目的。因此該報告提出了以下的經濟利益和目標:
─ 建立獨立國協共同經濟空間,並廣泛向歐盟和亞太地區開放,完成歐亞強國的使命;
─ 開放獨立國協各國礦產原料基地,鞏固自己的資源基礎,取得稀有礦產資源,以提高自己在世界原料市場及保障國際能源安全的角色;
─提升俄羅斯在獨立國協自由貿易區範圍內的影響力;
─ 透過在初級原料加工領域共同計畫的實施(例如精煉有色金屬、礦物肥料生產等方面),避免與獨立國協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出現非理性競爭;
─ 基於日益嚴重的俄羅斯人口問題,以及來自獨立國協各國的勞工移民對俄羅斯勞動條件適應等因素,向獨立國協國家開放勞動力市場;
─ 吸引獨立國協各國俄語流利的知識精英,填補俄羅斯「智力」向西方外流的空缺,加速俄羅斯經濟的創新進程;
─ 在具有戰略利益的領域(國防、核能、航空與航太產業)確保穩定且具前瞻性的合作;
─ 建立獨立國協範圍內的邊境貿易,以促進並造就俄羅斯邊境地區全面經濟發展;
─利用獨立國協包括交通運輸領域在內的地緣戰略潛力。
基於蘇聯解體以來地緣政治的變化以及能源政治的新局勢,獨立國協地區成為大國勢力角逐的焦點,也使俄羅斯面臨到失去這些緩衝帶的困境,縮小現有的地緣政治優勢。因此維持俄羅斯在獨立國協地區的原有的政治、經濟影響力,是俄羅斯的必然選擇。
參、俄羅斯對獨立國協政策之實踐
一、政策之形成與調整
俄羅斯朝野在國家獨立之初即已認知到,以往政經同盟建構的國際政治體系已被經濟力量所主導之國際經濟結構體系所取代,經濟安全與經濟發展是全球各國所追求的目標;在無重大而急迫的安全危機下,俄羅斯的當務之急應是發展經濟以增強國力,且外交工作應積極營造有利的國際環境,以獲取經濟發展所需之資金與技術。有鑒於此,葉爾欽執政初期採取了親西方政策,以尋求歐美國家的資助。在此對外政策的主導下,俄羅斯政府便認為應擺脫獨立國協各國所帶來的經濟包袱。在當時的俄羅斯決策者們看來,其他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不僅是經濟上的負擔,而且對於俄羅斯來說,也是文化上、精神上和政治上的異類疆域」。俄羅斯應該擺脫對前蘇聯其他加盟共和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所承擔各種代價昂貴的責任,且在西方的幫助下很快地完成自己當前最迫切的任務,復興經濟,完成民主改革並重新成為世界強國。
然而,傾向西方的外交政策隨即出現轉變。一方面由於西方國家對俄羅斯仍懷有戒心,不僅所提供的經濟援助常無法落實,或是在給予經濟援助之時,又同時對其他前蘇聯國家增加影響力,使俄羅斯倍感威脅;另一方面,親歐美政策也中斷了俄羅斯與其他獨立國協成員國原有的經濟互補關係,使經濟發展反而蒙受巨大損失。此外,由於蘇聯解體初期多處發生民族衝突和內戰,不但導致居住在獨立國協各國的俄羅斯人蒙受傷害,也造成大量難民流入俄羅斯,使俄羅斯與這些國家的關係更形惡化。基於經濟與安全的考量,從一九九二年中葉起,俄羅斯政府開始逐步修正其對外政策,除了繼續加強與歐盟的合作外,也開始重視獨立國協各國間的經濟整合,以及在軍事安全領域的合作以確保地區的穩定。
一九九三年四月三十日,葉爾欽總統公布了「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明確闡述了對獨立國協問題的重視,指出俄羅斯的改革、國家危機的克服,以及俄羅斯與俄羅斯人的生存將受到俄羅斯與獨立國協以及其他鄰近國家關係直接影響。然而,基於當時俄羅斯政府依舊採取親西方的外交路線,因此對俄羅斯在獨立國協地區的角色與政策尚不明確,直到一九九四年因為北約開始考慮東擴,以及西方國家對獨立國協事務的介入日漸加重,俄羅斯政府開始重新思考對該地區的政策。當一九九五年九月北約研究機構公開發表了「北約擴大研究」,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也公布了「俄羅斯聯邦對獨立國協國家的戰略方針」。該戰略方針不僅是俄羅斯對獨立國協政策的框架和基本任務,也反映了它對獨立國協的戰略需求。其中指出:發展與獨立國協各國的關係合乎俄羅斯聯邦的切身利益,並且是使俄羅斯融入全球政治和經濟結構的一個重要因素。俄羅斯對獨立國協各國的主要政策目標是建立一個整合各國經濟和政治,在國際社會中具有合法地位的聯盟。故其基本任務乃在確保在政治、軍事、經濟、人道與法律各方面的穩定;促進獨立國協各國政治與經濟的安定,以展開對俄友好政策;強化俄羅斯在蘇後空間體系內成為主導力量,以提升獨立國協之整合過程。
普欽時期俄羅斯對獨立國協政策之基礎也定位在持續加強獨立國協一體化,且繼續維護獨立國協存在兩方面,不過與葉爾欽試圖融入西方的做法不同,普欽選擇與西方整合。二○○○年一月頒布的「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構想」不僅將獨立國協內整合進程的弱化、獨立國協邊界地區出現的衝突視為對俄羅斯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之一,也將整合俄羅斯與獨立國協成員國、進行有效的軍事安全合作、保證獨立國協成員國集體邊界安全等方面作為保障俄羅斯國家安全的重要任務。同年六月所頒布的「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指出:俄羅斯將發展與獨立國協所有國家的睦鄰關係和戰略夥伴關係,根據與獨立國協各國整合的階段與進程,界定自己與整個獨立國協、各種次地區機制的合作,調解獨立國協國家的衝突,發展在軍事政治、經濟和安全領域的合作。
九一一事件後美軍與西方影響力大舉進入中亞,且獨立國協內部的矛盾也逐漸深化,普欽政府開始調整其獨立國協政策:正視獨立國協地區多元化發展的政治現實,不再充當資助獨立國協各國家經濟、回歸本地提供能源的角色,也不再著眼於阻止美國和歐盟勢力進入獨立國協地區,將政策的主要目標定位在制定大國在該地區的遊戲規則的權利上。二○○五年的獨立國協喀山峰會是俄羅斯推行獨立國協政策的一個新起點,在會中普欽明確指出,獨立國協成立的宗旨和目標是建立在一種過時的形式和運作方法之上;保留獨立國協,提高工作效率,符合所有獨立國協成員的利益,並且發展和完善獨立國協亦是其成員國共同未來的前提;故當務之急乃是排除混亂和崩潰,為建立更緊密的關係而展開有效工作。二○○七年三月二十七日俄羅斯外交部公布「俄羅斯聯邦外交政策概論」也重申了與獨立國協國家的關係依舊是俄羅斯外交的重點,「俄羅斯的安全和經濟利益集中在該區域,其挑戰也肇端於此」。俄羅斯重新調整獨立國協政策目的是為「構建一種對夥伴國富於吸引力,且逐步過渡到具實質意義的市場與民主機制」。
二○○八年七月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公布了新的「俄羅斯聯邦對外政策構想」,依舊將獨立國協作為俄羅斯外交的優先方向,也重申了普欽時期所確定的政策原則:俄羅斯重視與獨立國協國家的友好關係,以及俄白聯盟國家、歐亞經濟共同體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發展;提出俄羅斯將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調整與獨立國協每個國家的友好關係,與具有意願的國家發展戰略夥伴關係和同盟關係。不再把加強俄白聯盟國家作為對獨立國協政策的首要任務,而是著重進一步發展歐亞經濟共同體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
自二○○八年俄喬衝突後,梅德韋傑夫闡述了俄羅斯外交政策上的五原則:俄羅斯承認國際法基本準則之優先地位;世界應多極化,俄羅斯不能接受由一個國家做出所有決定的世界格局;俄羅斯不希望和任何國家對抗,將與歐洲、美國和世界其他國家發展友好關係;外交政策優先方向必然是保護本國公民生命和尊嚴與境外企業的利益,實施侵略的任何人將被追究責任;像世界其他國家一樣,俄羅斯在友好國家地區享有特殊利益。該五項原則說明了獨立國協是俄羅斯領導人的首要關注,俄羅斯對獨立國協的任何措施都涉及一些取捨,而且也有助於推動某些目標,當必須做出權衡取捨時,優先考慮的依舊是對獨立國協的政策。其後,俄羅斯對獨立國協政策更積極,不但在當年九月成立「獨立國協事務、海外僑胞暨國際人文合作署」(Рос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о, Rossotrudnichestvo),負責處理對獨立國協各國的經濟外交與人文合作。在承認南奧塞提和阿布哈茲的獨立地位後,俄羅斯政府又同時加緊調解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納卡衝突」和摩爾多瓦的「德涅斯特河沿岸」問題,以避免衝突擴大。
此外,俄羅斯將注意力轉向推動更有效的一體化組織,如歐亞經濟共同體和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等。面對全球金融危機,俄羅斯一方面提供白俄羅斯、吉爾吉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貸款,並且在歐亞經濟共同體成立一百億美元反危機基金,以克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俄羅斯也透過貸款,強化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並擴大其在中亞的軍事存在,俄羅斯提供白俄羅斯二十億美元貸款,換得白俄羅斯同意把自己的防空防禦體系與俄羅斯合為一體;向吉爾吉斯斯坦提供二十億美元貸款與一億五千萬美元的援助,吉爾吉斯斯坦則宣布關閉馬納斯的美國空軍基地。二○一○年在烏克蘭大選中親俄的亞努科維奇(В. Ф. Янукович, V. F. Yanukovych)當選總統,俄烏關係迅速好轉,爭辯已久的加入北約、天然氣價格和過境費、克里米亞海軍基地的使用等問題也都獲得解決。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三國海關聯盟於二○一○年七月六日開始運作,在歐亞經濟共同體內的俄哈白統一經濟空間的協議預計從二○一二年一月一日起生效,俄羅斯十多年來努力尋求的獨立國協經濟一體化邁出了第一步。由於經濟聯繫密切,除了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有意加入關稅同盟和統一經濟空間,俄羅斯也希望說服烏克蘭加入。
二、 面對獨立國協地區的複雜局勢,俄羅斯採取多種手段維繫和鞏固在獨立國協內的主導地位
(一)政治
在政治方面,俄羅斯一直努力保護、支持其利益並願意與其建立密切關係的政府和領導人,特別是自二○○○年起一連串發生在前蘇聯地區的政治革命,使得俄羅斯政府對這些親俄政府的鞏固更是不遺餘力。烏克蘭的橙色革命,不但造成莫斯科支持的人選亞努科維齊當選無效,也使得俄羅斯政府原本希望組成一個結合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的共同經濟空間,進而成為共同的政治和安全結構的計劃落空。俄羅斯政府相信,這些動盪完全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透過一些非政府組織對地方和基層活動提供民主援助的結果,故從二○○五年開始阻止政治騷亂、降低西方影響便成為俄羅斯政府在其國內,以及對獨立國協政策之主要作為。
俄羅斯政府一方面以強硬態度對待與西方互動密切的國家,另一方面對親俄的政府則給予高度的認同,即使這些政府出現扼殺民主改革之作為,在西方各國的眼中是主張專制獨裁的國家,但俄羅斯政府依然支持。例如,二○○五年五月烏茲別克斯坦軍隊對安集延(Андижан, Andijan)的抗議民眾開火掃射,在美國與歐盟同聲譴責總統卡里莫夫(Ислам Каримов, Islam Karimov)時,俄羅斯總統普欽與卡里莫夫會面,對卡里莫夫「穩定局勢,恢復正常」之作法予以肯定,並認同卡里莫夫對極端宗教勢力,和外國勢力的精心策劃之指控,指出俄羅斯已獲得關於受過訓練的戰士從阿富汗基地滲入烏茲別克斯坦的情報,且確定這些武裝分子都集中在鄰近地區。在烏茲別克斯坦與西方關係急劇惡化的同時,俄羅斯政府繼續加強與卡里莫夫政權的關係,並展開了一連串的軍事與安全合作。自二○○五年中期,與亞塞拜然、塔吉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領導人會面時,普欽政府多次強調卡里莫夫在安集延事件決斷的重要性;俄羅斯官員在公開和私下也呼籲這些國家以及烏茲別克斯坦終止接受西方援助。二○○六年白俄羅斯舉行總統大選,俄羅斯與其他獨立國協國家共同譴責西方試圖干涉白俄羅斯總統選舉結果,表示選舉結果的合法性是勿庸置疑的。透過頻繁的高層互訪和密切的政治對話等方式,俄羅斯全面加強與白俄羅斯、亞美尼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奉行親俄政策國家的戰略合作關係,擴大了在經貿、能源、交通、軍事、軍事技術、安全等領域的合作。
對於像喬治亞希望與西方更加密切的國家,俄羅斯政府則以強硬的方式對待。自蘇聯解體以來因為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提獨立問題、打擊車臣分離主義、潘基西峽谷問題、間諜風波、石油管線鋪設和裏海油氣資源分割等爭執,俄、喬雙方的矛盾一直有增無減。二○○八年俄喬軍事衝突,以及俄羅斯其後承認南奧塞提和阿布哈玆為獨立國家,更加說明了俄羅斯政府的目標是透過喬治亞局勢不穩定,導致薩卡什維利政權危機,並且對其他獨立國協國家警告。因此就在二○○八年俄喬戰事之後,摩爾多瓦總統沃洛寧(Владимир Воронин, Vladimir Voronin)與俄羅斯梅德韋傑夫會面時表示:摩爾多瓦政府密切關注且認真看待俄喬事件,且承諾將會保持克制,不讓類似事件發生,以避免德聶斯特河沿岸(Приднестровье, Transnistria)的局勢惡化。
由此看來,俄羅斯政府似乎是反對民主改革,支持專制獨裁,如學者Kramer所指,「俄羅斯的政策顯然不是希望促進民主、主權國家,或平等地與獨立國協各國內互動。相反的,俄羅斯與獨立國協國家的關係,尤其是在顏色革命之後,旨在維持一個主導位置,維護俄羅斯的經濟利益,防範在任何獨立國協國家發生民主動亂或大規模選舉抗議」。不過筆者認為俄羅斯的獨立國協政策與是否促進該地區的民主化並無直接的關係。如同前述,俄羅斯對獨立國協戰略目標是在促使獨立國協成為經濟和政治一體化的國家聯合體,保障獨立國協地區安定,以維持一系列戰略優勢及其作為區域大國的主導性位置。因此,俄羅斯勢必要弱化西方勢力對該地區在政治、經濟與軍事各方面的影響力,並降低獨立國協各國被分裂的趨勢。俄羅斯選擇與獨立國協境內「遠離」西方的親俄政府合作,發展友好關係,以強硬態度對待與西方關係密切的政府之作為,自然就形成其反對獨立國協各國政府民主化的形象。
(二)經濟
與獨立國協各國的經濟互動方面,俄羅斯主要是透過其能源戰略作為主導獨立國協、鞏固其影響力之方式。由於在蘇聯時期俄羅斯與獨立國協國家均同在一個計劃經濟體制之下,彼此的經濟聯繫十分緊密,特別是能源的供應體系相互連結,因而為俄羅斯加強對該地區的控制提供了先決條件。在二十世紀九○年代為了促進獨立國協的凝聚力,俄羅斯對獨立國協其他成員國實施經濟補貼,由於當時世界天然氣和石油的價格低廉,故俄羅斯對獨立國協能源出口補貼的成本並未因此過高。然而自二○○○年後,國際能源價格持續升高,為俄羅斯發展經濟和恢復國力提供了有利機會。俄羅斯政府根據國家利益制定其對外能源戰略,不僅保證俄羅斯經濟發展,在外交上也影響著俄羅斯與獨立國協各國的關係。基於地理位置以及各項建於蘇聯時期的基礎建設,俄羅斯不僅是天然氣的提供者,也是天然氣過境經銷商和管理者,並持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儲量和第八大石油儲量,故其目標是完全掌控能源開採、生產和運輸路線。對俄羅斯而言,白俄羅斯、烏克蘭是關乎俄羅斯能源貿易正常運行的過境運輸國,而中亞與高加索的裏海地區資源儲量豐富,強化對這些地區油氣資源的控制,不僅可以保證俄羅斯的能源安全,也可提高俄羅斯在全球能源市場中的地位。因而加強對獨立國協地區的影響,也成為俄羅斯掌控國際能源定價權和獲取國際能源市場主導權的關鍵。
俄羅斯對獨立國協國家的能源外交手段包括掌控「供給」和「運輸」兩方面,即一方面以浮動價格供應高度依賴的鄰國天然氣,另一方面則是提供他們俄羅斯的天然氣管道,向歐洲輸出能源。在能源供應上,友好國家會享受到低於市場價格的油氣資源,否則就會得到如歐盟國家一般的市場價格,這對於大部分經濟欠佳的獨立國協國家來說是一大打擊。烏克蘭、白俄羅斯和摩爾多瓦都遭受過莫斯科切斷天然氣的待遇,最後他們別無選擇,只能支付俄羅斯要求的價格,就算與俄羅斯友好的國家設法延遲價格上漲,但也未能抵擋俄羅斯的漲價要求。像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亞美尼亞這類太窮無法支付更高的價格,或是無力償還舊能源債務的國家,則被迫以其國內能源基礎設施、生產和運輸支付的方式換得少許能源獨立。至於像喬治亞和摩爾多瓦與俄羅斯不那麼友好的國家,除了在他們的分裂地區(德涅斯特,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提)可以獲得俄羅斯天然氣的國內低價格外,這些國家都必須面臨漲價的命運。從二○○五年到二○○八年初,價格不斷調升,喬治亞和亞塞拜然大約調漲百分之兩百九十,摩爾多瓦和白俄羅斯漲了的百分之一百二十,烏克蘭也上升了百分之九十五,不過二○○八年賣給獨立國協國家的天然氣的價格仍低於歐盟客戶百分之四十。
儘管俄羅斯提供親俄的獨立國協國家能源上的補貼,但是其能源戰略的主要趨勢除了進一步使歐盟和獨立國協各國之間的價格均衡外,也同時保留具選擇性的政治操縱。例如,俄羅斯與烏克蘭多年存在的天然氣出口價格和過境運輸問題,隨著二○一○年親俄的亞努科維奇(Viktor Yanukovich, Виктор Ф. Янукович)當選烏克蘭總統而出現轉變:俄羅斯對烏克蘭天然氣價格降低百分之三十,天然氣工業公司的損失將由俄羅斯財政預算彌補;並且擴大雙方能源領域的各項合作,包括能源運輸、加工、儲存、銷售,油氣利用,以及電力和核能等。俄羅斯所提供的優惠價格使烏克蘭在二○一○年及二○一一年可節省七十億美元。另外,為影響歐洲主導的「納布科」(Nabucco)天然氣管道計畫,保持自身在對歐盟天然氣出口上的主導地位,俄羅斯從二○○九年六月開始不斷增加由亞塞拜然沙赫-傑尼斯(Shah Deniz,Шах-Дениз)天然氣田進口天然氣,並且於二○一○年一月宣布,擬購買亞塞拜然全部出口天然氣;相對的亞塞拜然則可以換得俄羅斯在納-卡問題上的支持。
同樣的,俄羅斯的過境運輸策略也被用在中亞的天然氣出口國。由於中亞在地理上被裏海和俄羅斯隔離,沒有可選擇的天然氣出口替代路線,故俄羅斯實際上是一個買方壟斷的買家。土庫曼斯坦是唯一個在短期內有自己的供應武器應對俄羅斯的中亞天然氣出口國,但最終也不得不面對其地理現實,接受長期有利於俄羅斯的解決辦法。二○○三年兩國簽署了長期天然氣供應協定,預計到二○二五年俄羅斯從土庫曼斯坦購買的天然氣將增至八百億立方米。這意味著土庫曼斯坦天然氣幾乎完全被俄羅斯壟斷,再度使歐盟主導的「納布科」天然氣管道將面臨無氣可供的可能。
(三)軍事
儘管俄羅斯軍隊在獨立以後曾面臨嚴重的困境,俄羅斯仍舊保持著優於其他獨立國協國家強大的軍事能力,並且歷任總統都力求與其他獨立國協國家進行多邊的軍事合作。一九九二年五月獨立國協各國簽定集體安全條約,二○○二年獨立國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立(Организация Договора о Коллектив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Collective Security Treaty Organization),成員國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其宗旨是建立獨立國協國家集體防禦空間,提高聯合防禦能力,防止並調解獨立國協國家內部及獨立國協地區性的爭端。俄羅斯將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作為外交工具,以促使其成員國團結。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在東歐地區的合作是以「俄白軍事政治同盟」關係為基礎建構。白俄羅斯是獨立國協東歐三國中唯一加入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國家,也是與俄羅斯軍事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國家。隨著俄、白雙方整合的深化,兩國的軍事政治合作關係提供了莫斯科一個面對歐洲的主要戰略前線,以及俄羅斯與加里寧格勒飛地的連結,是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框架內的安全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高加索區域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內的合作則相對複雜。亞美尼亞一直是俄羅斯堅定的盟友,也是目前高加索地區唯一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一九九七年八月俄羅斯與亞美尼亞簽署了友好合作與軍事援助條約,俄羅斯在亞美尼亞部署士兵並與亞美尼亞武裝力量共同保衛獨立國協的外部邊界。不過喬治亞、亞塞拜然與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關係較為複雜,兩國曾於一九九三年加入該組織,亞塞拜然希望在調解亞美尼亞的納-卡衝突時獲取有利地位,喬治亞則希望平息國內阿布哈茲的分離主義傾向。但是在俄羅斯與亞美尼亞建立實質性的同盟關係以後,喬治亞、亞塞拜然便分別質疑俄羅斯在解決納-卡衝突問題上偏袒亞美尼亞,且支持喬治亞境內的阿布哈茲分離主義,故兩國於一九九九年條約到期後,宣布退出集體安全條約組織,致使該組織發展遭受阻礙。
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在中亞地區的安全合作較有成效,它具有提升俄羅斯在該地區的戰略地位,並阻止伊斯蘭武裝分子攻擊之雙重任務。這主要是因為伊斯蘭極端主義、恐怖主義和民族分離主義威脅著中亞國家的安全,由於單靠自身的力量無力解決此問題,因此對俄羅斯有較強的安全依賴。在蘇聯解體後不久,俄羅斯政府便開始重視對伊斯蘭極端主義及恐怖主義的對抗,一直維護其陸海空基地並透過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長期與獨立國協各國在中亞和高加索地區合作,共同打擊恐怖主義和伊斯蘭極端主義。反恐任務不僅是俄羅斯政府對北高加索和中亞地區的基本看法,也被大多數中亞各國政府認同。因此,對俄羅斯的武裝部隊和國家安全機關而言,在俄羅斯境內與獨立國協的反恐任務仍可能是主要的合作項目。
儘管俄羅斯學者特列寧認為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是一個鬆散、僅提供了俄羅斯與獨立國協國家政治協商、有限程度的協調,和國防與安全機構之間相互運作的聯盟;但俄羅斯在獨立國協內的軍事優勢,使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發展成為一種以俄羅斯為中心的單向關係,這也使得俄羅斯在該組織內的主導地位與影響力更加穩固。目前,俄羅斯國防部和三軍在八個獨立國協國家,以及南奧塞提和阿布哈茲有二十五個軍事基地。這些軍事部署主要是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以不同模式進行部署安排,例如,白俄羅斯涵蓋了其境內所有俄羅斯士兵的費用,而哈薩克斯坦則在其領土上賺取重要基地和軍事試驗場豐厚的租金。就算大多數獨立國協國家已對俄羅斯駐軍採取相對嚴格的規章制度,但即使違反規定卻也很少受到制裁。例如,從二○○三年至二○○八年俄喬衝突爆發之前,俄羅斯空軍屢次侵犯喬治亞領空沒有受到懲罰;在一些國家,尤其是摩爾多瓦、喬治亞、塔吉克斯坦,俄羅斯地面部隊也已經涉入這些國家的國內政治問題。
(四)人文與社會的軟實力外交
除了上述政治經濟與軍事方面,加強對獨立國協地區人文與社會合作的軟實力外交也逐漸受到俄羅斯政府的重視,尤其是在語言、宗教、教育、歷史,以及科技產品,如軟體和DVD等方面。這些軟實力影響所及的對象不是政府和精英,而是社會中的群眾。在中亞,儘管關於以前蘇聯時期對俄羅斯的歷史仇恨與敏感性依舊存在,但是與俄羅斯在文化方面的聯繫也沒有中斷,甚至不斷增長。在一些國家努力促進當地語言發展的同時,俄語仍是整個在獨立國協地區商業、就業和教育的通用語言。此外,在日益多元的外來文化影響下,中亞青年仍舊觀看俄羅斯電影和電視,購買俄羅斯的軟體、CD和DVD。
二○○一年十月在莫斯科的俄國同胞代表大會發起,以及各地區的支持協助下,克里姆林宮在二○○三年撥款兩億一千萬盧布支援在前蘇聯地區的俄羅斯僑民,二○○四年該基金又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俄羅斯語言」的聯邦計劃在俄羅斯、前蘇聯和其他歐洲國家實施;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斯拉夫大學也已成功運作。儘管一些獨立國協的民族主義精英極力反對在公共和社會生活中使用俄語,仍有數百萬人喜歡以俄語交談、做生意。此外,俄羅斯政府也越來越關注到電子媒體所提供的新機會,俄語在網路上被列為第十個最常使用的語言。許多人還是比較喜歡連結俄羅斯電信網絡,一方面是基於對俄語的熟悉,另一方面是因為無法切斷的歷史連結。
相繼出現的顏色革命使俄羅斯政府體認到美國等西方國家透過非政府組織以及公共外交等方式,推廣自身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理念所展現出的「軟實力」的勝利,故儘管二○○八年以來一連串發生的紛爭,如俄喬衝突、俄烏天然氣紛爭,以及俄白牛奶風波,俄羅斯政府也越來越重視軟實力的展現和國家形象的形塑。例如,克里姆林宮所支持的民主與合作研究所(Институт демократии и сотрудничества, Institute for Democracy and Cooperation),在巴黎和紐約成立了辦公室,其任務是向西方對俄羅斯的誤解進行辯解,並對西方的人權和民主的做法進行研究與調查。它的第一本出版品《橘色網絡:從貝爾格勒到比什凱克》(Оранжевые сети: от Белграда до Бишкека, Orange Networks: from Belgrade to Bishkek, 2008)概述俄羅斯對西方的民主推廣力度的反應,特別是西方運用科技影響獨立國協各國國家革命。此外,克里姆林宮正日益擴大其行銷俄羅斯計劃,該計畫贊助很多親克里姆林宮的網站,並考慮以互聯網內容產生間接影響力。二○○九年五月底,俄羅斯總統辦公室成立了「國際形象委員會」,進一步加強俄羅斯的對外公關和軟實力建設,修復和改善俄羅斯的對外政治形象,減弱在二○○八年以來俄羅斯一些重大決策的負面影響。
肆、 影響俄羅斯與獨立國協關係互動的因素
獨立國協地區在俄羅斯的對外政策中扮演著特殊的角色,俄羅斯是推動獨立國協一體化合作的關鍵動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主導這個地區事務的首要力量。從俄羅斯與獨立國協各國關係互動來看,其政策主要是受到:1.在政治方面的民主化與各國主權因素,2.經濟面的能源因素,以及3.軍事安全方面的北約東擴和北高加索安全等因素的影響,而其中所涉及到的國家除俄羅斯與獨立國協各國以及西方(歐盟與美國)外,還有亞洲新興的中國與印度。
一、在政治方面的民主化與各國主權因素
就民主化而言,二○○三年和二○○四年發生在喬治亞以及烏克蘭的顏色革命,使俄羅斯政府開始支持鎮壓民主改革的獨立國協國家以杜絕政治騷亂,因此不論是西方政府或是西方學者都認為,俄羅斯政府試圖停止獨立國協地區內的民主化,甚至莫斯科被稱為是,介於共產國際和神聖同盟之間的「威權國際」(Authoritarian Internationale)的核心,不僅支持獨裁地位、對抗鄰近地區的民主革命,也反對世界各地的西方民主。對此俄羅斯學者特列寧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目前的俄羅斯領導人並不懼怕民主,而是擔心美國所推動的民主政策。俄羅斯政府懷疑,美國等西方國家擴大民主的真正目的是要促進其在獨立國協的勢力範圍,並對俄羅斯領導人施加壓力。「克里姆林宮不是那麼在意發生在喬治亞還是烏克蘭的民主實驗,相反的,倒是非常介意美國和華盛頓用它對付俄羅斯其統治者的力量與決心。克里姆林宮對「橙色革命」最輕微的解讀是,使得烏克蘭親西方;但較嚴重的看法則是,這是一次美國即將在俄羅斯設計一場顏色革命的彩排。因此任何一個獨立國協國家的顏色革命幾乎會對俄羅斯的政策產生深遠影響。目前俄羅斯在獨立國協國家中較擔心,未來十年顏色革命會在白俄羅斯發生。俄羅斯外交與國防政策委員會便認為,白俄羅斯已成為俄羅斯與美國、歐盟爭奪的目標。如果莫斯科採取一系列有利於明斯克的政治和經濟措施,那麼白俄羅斯就將成為俄羅斯可靠的運輸走廊,和俄羅斯向波蘭、波羅的海經濟拓展的前哨,俄白雙方也將成為蘇後地區能源一體化的典範;然而如果白俄羅斯在歐盟和俄羅斯之間奉行隨機應變政策,繼續沿保守的政治機制和行政命令的經濟模式道路走下去,而莫斯科不針對明斯克擬定出深思熟慮的戰略,那麼未來白俄羅斯可能重複烏克蘭的腳本。
此外,基於獨立國協國家政治、經濟自主性日益強化,俄羅斯的獨立國協政策也因此受到影響。各國奉行大國平衡的全方位外交,透過與美、歐、日、中、印加強交往,逐漸增強自己的獨立性;除喬治亞要求加入北約外,摩爾多瓦以及亞美尼亞亦把加入歐盟作為國家中長期發展目標;白俄羅斯對與俄羅斯建立聯盟國家持高度謹慎態度,尤其天然氣危機後,白俄羅斯允許歐盟在明斯克設立代表處,以平衡俄羅斯影響。哈薩克斯坦也努力在中亞地區增加其影響力,烏茲別克斯坦雖在安集延事件後向俄羅斯靠攏,但也不忘修補與美國的關係。此外,獨立國協各國的主權也表現在接受或拒絕他國在其領土的駐軍。對於九一一後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等國接受美國駐軍,俄羅斯實際上沒有充分理由、也沒有能力強行阻止美國和西方勢力進入獨立國協地區。
二、經濟面的能源因素
雖然能源供應被俄羅斯作為影響獨立國協各國,以達到政治和經濟目的的手段,不過基於歐美西方國家、中國及印度的能源需求與相關利益,以及能源價格等因素,使得俄羅斯對獨立國協政策在能源經濟方面的權衡必須考慮到這些面向。首先,在國際能源市場和獨立國協能源合作中,俄羅斯遇到來自美國、歐洲和其他國家之競爭。長期以來,中亞國家的油氣出口主要靠過境俄羅斯的管線輸往國際市場,但俄羅斯的能源價格轉入市場行情後,這些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便努力減少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積極轉向美國和歐盟,這便與華盛頓的「管道政治」不謀而合。對美國而言,隨著對進口石油依賴程度不斷加深,美國主張能源開採和運輸多元化,避免過分集中於某個國家或地區,以減少對世界和美國的能源安全所造成的威脅。因此美國希望藉由新能源管線鞏固外高加索乃至整個中亞和裏海地區的政治獨立,降低俄羅斯的影響力及其對中亞能源的壟斷。對歐洲而言,從俄羅斯與烏克蘭、白俄羅斯的天然氣爭端、俄羅斯與喬治亞的軍事衝突,到天然氣歐佩克的成立,讓大部分歐洲國家都感受到過分地依賴俄羅斯的能源政治和能源經濟,已經威脅到歐洲國家的能源安全,因而歐盟也主張能源供給多元化,但也盡量擺脫美國從地緣政治、軍事等方面與俄羅斯對抗的作法,希望與俄羅斯建立長期穩定的地緣能源經濟關係。因此儘管俄羅斯的能源貿易條件存在各種威脅和批評,歐洲與俄羅斯的合作仍不受喬治亞危機的影響,依舊是俄羅斯石油天然氣的主要購買者。故歐盟和美國在開發獨立國協能源供應(特別是天然氣的替代路線)與俄羅斯的能源利益相悖,不僅影響其與西方的關係,也為俄羅斯的獨立國協外交政策增添變數。在俄羅斯普遍存在一種觀點:俄羅斯從不懷疑與西方的能源合作;但是在西方不斷使俄羅斯確信西方願意看到俄羅斯成為繁榮強大的夥伴的同時,俄羅斯也看到另一面事實:西方國家仍持續將能源問題政治化,尤其在裏海能源問題上激化其他國家與俄羅斯的矛盾。
其次,中國和印度也都有確保其天然氣和石油來源之需求。中國和印度對能源需求的激增是二○○八年年中帶動國際市場價格的主要因素,並且在未來除非全球經濟持續衰退和國內政治動盪限制了中、印的經濟增長,否則中、印對能源的需求依然是持續增加。在此情況下,如果中、印(特別是中國)與俄對能源安全產生分歧,勢必引發雙邊關係緊張,進一步牽動俄羅斯在獨立國協的政策;但該情況應該不會出現,因為基於俄羅斯仍將致力在整個獨立國協地區享有供應中、印天然氣的最大控制權,故無論是透過建設新的天然氣管道,或與中亞國家建立分銷安排,俄羅斯基本上仍具有最大決定權。
最後,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價格若快速持續的下降,也勢必會影響俄羅斯與獨立國協各國關係,或破壞俄羅斯全球能源貿易的作用。由於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和俄羅斯國有石油公司長期被俄羅斯政府當成政治工具,用於支持其內外政策,故常有與公司的最佳利益相悖之作為。此外缺乏足夠持續投資及有效管理,使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在二○○七年時的產量還停留在一九九九年的水準,營運成本(除了稅收之外)也從每桶四點九美元上升至十四點八美元,即使擁有許多來自政府的實質性優惠,公司的債務依舊日益擴大。金融海嘯期間,外國進口需求下降迫使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降低產量,天然氣價格的暴跌也使俄羅斯天然氣工業公司利潤大幅減少。這種情形說明無論是全球經濟衰退,或意外地轉向替代能源所導致天然氣世界價格長期的下滑,將使俄羅斯失去在獨立國協最有力的槓桿,無法隨心所欲的利用其天然氣資源去處理與其他獨立國協各國的關係,以達其政治和經濟目的。例如,就在二○○八年八月的俄喬戰爭結束後,亞塞拜然就在十一月十三日至十四日於巴庫召開的能源首腦會議上簽訂了兩項協定,一項是為鄰邦喬治亞供應五年天然氣的協議,另一項是與哈薩克斯坦簽訂年出口兩千五百萬噸石油的協議。
三、軍事安全方面的北約東擴和北高加索安全因素
與美國等西方國家最大問題來源是未來的北約東擴和歐盟深入喬治亞或獨立國協。從俄羅斯的角度來看,北約給予烏克蘭、喬治亞成員國資格,也可能允許其他獨立國協國家加入,莫斯科必然強烈反對。從二○○八年的俄喬衝突即可說明俄羅斯將盡一切可能阻止喬治亞、烏克蘭,或任何其他獨立國協國家加入北約。如果北約在未來十年仍繼續在獨立國協地區不斷擴大其影響力,可能引起莫斯科不良的反應。事實上,俄羅斯在獨立國協地區的軍事優勢,恐怕是北約也無法挑戰。北約在俄羅斯尚未進入南奧塞提時便提出抗議,但卻完全無法阻止該戰事的發生;北約各國也無法迫使俄羅斯取消在獨立國境內的軍事部署,雖然西方國家的領導人從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取得莫斯科從喬治亞和摩爾多瓦撤軍,調整回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的書面承諾,但北約一直未能迫使俄羅斯兌現這一承諾。俄羅斯決定在二○○七年七月暫停其參加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在南奧塞提和阿布哈茲部署一個更大數目的俄羅斯軍隊、西方不斷增長的矛盾,以及二○○八年俄喬衝突這幾個因素,使俄羅斯軍隊在未來數年繼續留在喬治亞和摩爾多瓦領土的可能性大增,特別是在南奧塞提和阿布哈茲地區。即使無法獲得國際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提為獨立國家,在南奧塞提附近和阿布哈茲領土的俄羅斯軍隊也說明了不是第比利斯或北約,而是俄羅斯才有對這兩個實體政治命運的最終發言權。
俄羅斯的獨立國協政策,特別是對亞塞拜然和中亞,也可能受到在北高加索地區或喬治亞再次爆發的戰事所影響。雖然車臣戰事已結束,但北高加索的其他地區,特別是印古什和達捷斯坦的局勢仍不穩定。如果戰爭在該地區全面復發,像第二次車臣戰爭時與喬治亞的各種問題與紛爭(如進行跨境空襲)便很容易再發生。北高加索地區新的軍事衝突也可能對俄羅斯與中亞國家的關係有不良影響,伊斯蘭極端主義不論是從北高加索,或是從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蔓延到中亞地區,俄羅斯政府會以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協議,協助維持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這些中亞國家的穩定與安全。因為在二十世紀九○年代初俄羅斯政府便已經投入了大量的軍隊與財富,協助塔吉克斯坦處理因為宗教與民族問題所引發的內戰,故俄羅斯現在也不會袖手旁觀。
伍、結 論
俄羅斯視獨立國協內的各成員國為特殊的近臨國家,並且將該地區作為自己的利益空間,雙方不僅有經濟面的互賴關係,獨立國協也是地緣政治上的重要緩衝和屏障區。然而基於蘇聯解體後獨立國協地區成為大國勢力角逐的焦點,使俄羅斯面臨到失去這些緩衝帶的困境,縮小現有的地緣政治優勢。因此維持俄羅斯在獨立國協地區的原有的政治、經濟影響力是俄羅斯的必然選擇。
在政治方面,俄羅斯擔心美國等西方國家擴大民主的真正目的是要促進其在獨立國協的勢力範圍,並對俄羅斯領導人施加壓力,因此俄羅斯一方面透過頻繁的高層互訪和密切的政治對話等方式,全面加強與親俄政府的關係,並擴大在經貿、能源、交通、軍事與安全等領域的合作。另一方面,對於與西方來往密切的國家,則以強硬的方式對待,並弱化美國等西方勢力對該地區的影響力,降低獨立國協各國被分裂的趨勢。俄羅斯在經濟和能源的利益是為鞏固能源供應者和分配者的主導地位。透過「供給」和「運輸」的掌控,並保留具選擇性的政治操縱手段,加強對獨立國協地區的能源控制,掌握國際能源價格和市場的主導權。在軍事和國家安全方面,俄羅斯政府始終尋求更加實質內容的集體安全條約,並在反恐、情報和邊境安全問題與獨立國協各國政府密切合作。俄羅斯的軍事優勢使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發展成為一種以俄羅斯為中心的單向關係,這也使得俄羅斯在該組織內的主導地位與權力更加穩固。有鑒於美國等西方國家透過非政府組織以及公共外交等方式的勝利,加強對獨立國協地區人文與社會合作的軟實力外交逐漸受到俄羅斯政府的重視,俄羅斯政府不但在俄羅斯、前蘇聯和其他歐洲國家推廣俄羅斯語言,也越來越重視軟實力展現和國家形象的形塑。俄羅斯的國家行銷計劃贊助許多親克里姆林宮的網站,加強俄羅斯的對外公關和軟實力建設,改善俄羅斯的對外政治形象。
獨立國協各國主權與民主化、能源、北約問題和北高加索安全等因素影響著俄羅斯對獨立國協之政策。隨著獨立國協各國的自決,以及各種勢力在該地區的競逐持續激烈,獨立國協的歷史、經濟和政治聯繫已逐漸減弱,各國紛紛在原蘇聯勢力範圍之外的地緣政治和經濟領域內發揮作用,企圖在國際舞臺上建立自己政治的獨立性與影響力。獨立國協各國的經濟、勞動力和過境資源將繼續成為西方國家和俄羅斯激烈競爭的對象,西方將積極利用資訊和其他資源對抗俄羅斯增強的影響。獨立國協國家的發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於俄羅斯與歐盟、美國、中國關係的發展,以及俄羅斯本身政治現代化和經濟現代化的程度,故為維護在獨立國協地區的利益,俄羅斯將在保持對鄰國政治和經濟影響的必要性,以及願意為此付出的代價之間尋求平衡,並制定出能達到自己目標的整體戰略。
參考文獻
一、中文資料
王彥,「獨立國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安全合作模式分析」,外交評論:外交學院學報,5期(2007年),第37-42頁。
左鳳榮,「俄羅斯外交華麗轉身」,南風窗,第15期(2010年),頁82-84。
姜毅,「獨」或「聯」依然是個問題,當代世界。第11期(2009年),頁34-36。
高淑琴,賈慶國,「俄羅斯能源外交:理論學說的形成及發展趨勢」,東北亞論壇,總第94期(2011年第2期),頁61-67。
陳小沁,「透析俄羅斯能源外交的地區實踐」,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5期(2010年),頁38-43。
「梅德韋傑夫宣佈俄羅斯外交政策五項原則」,俄新網,http://2006.rusnews.cn/eguoxinwen/eluosi_duiwai/20080901/42254527.html (2011. 04. 28)
萬成才,「俄羅斯2010年國際環境獲得較大改善」,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2011-4-5。http://www.cfis.cn/details.asp?board_ID=12&topic_ID=224 (2011.05.28)
鄭羽,獨聯體(1991~200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顧志紅,「評俄羅斯的新獨聯體政策」,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第2期(2006年),頁28-33。
「俄烏擴大能源合作,中間商或重返天然氣貿易」,俄羅斯新聞網,http://big5.rusnews.cn/xinwentoushi/20100428/42774952.html (2011.04.30)
「烏克蘭今年將節約天然氣款30億美元,明年40億美元」,俄羅斯新聞網,http://big5.rusnews.cn/guojiyaowen/guoji_cis/20100421/42769052.html (2011.04.30)
俄羅斯外交與國防政策委員會著,萬成才譯,未來十年俄羅斯的周圍世界─梅普組合的全球戰略(北京:新華出版社,2008)。
赫德蘭(Stefan Hedlund)著,李承紅譯,「危機中的俄羅斯:一個超級能源大國的終結」,俄羅斯研究,總第162期(2010年第2期),頁40-63。
二、英文資料
Bank of Finland, “Pricing of Russian Natural Gas, 2005–2007,” January 2008.轉引自Kramer, Mark. “Russian Policy toward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Recen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Vol. 55, No. 6 (2008), p. 10.
Jackson, Nicole J. “The role of external factors in advancing non-liberal democratic forms of political rule: a case study of Russia’s influence on Central Asian regimes”, Contemporary Politics, Vol. 16, No. 1, (2010), pp. 101–118.
Kramer, Mark, “Russian Policy toward the Commonwealth of Independent States: Recent Trends and Future Prospects”,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Vol. 55, No. 6 (2008), pp. 3–19.
Nygren, Bertil. “Putin’s Use of Natural Gas to Reintegrate the CIS Region”,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Vol. 55, No. 4 (2008), pp. 3–15.
Tolstrup, Jakob. Studying a negative external actor: Russia’s management of 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 in the ‘Near Abroad’, Democratization, Vol. 16, No. 5 (2009), pp. 922–944.
Trenin, Dmitri. Russias Spheres of Interest, not Influence, The Washington Quarterly, Vol. 32, No.4 (2009), pp. 3-32.
Tsygankov, Andrei P. “If Not By Tanks, Then By Banks? The Role Of Soft Power In Putin’S Foreign Policy”, Europe-Asia Studies, Vol. 58, No. 7 (2006), pp. 1079 – 1099.
«Акция в Андижане готовилась за пределами Узбекистана несколько месяцев». РИА “Новости”. http://www.rian.ru/incidents/20050628/40788757.html (28.04. 2011).
«Концепция национальной безопасност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утв. Указом Президента РФ от 10 января 2000 г. N 24)», Центр по изучению проблем разоружения, энергетики и экологии. http://www.armscontrol.ru/start/rus/docs/sncon00.htm (12.04. 2011).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 Дипломатический вестник МИД РФ, специальное издание, Январь, 1993.轉引自鄭羽,獨聯體(1991~200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頁241。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Независимой Газете, 11.07.2000, http://www.ng.ru/world/2000-07-11/1_concept.html (11.04. 2011).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2008». Президент России, http://news.kremlin.ru/acts/785/print (11.04.2011).
Лукин, Михаил, «Все Российские базы» Коммерсантъ Власть, №19 (723), 21.05.2007, http://www.kommersant.ru/doc/766827/print (30.04. 2011) .
«Обзор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Министерство Иностранных Дел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http://www.ln.mid.ru/brp_4.nsf/sps/3647DA97748A106BC32572AB002AC4DD (11.04. 2011).
«Об утверждении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курса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с государствами - участниками содружества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 InfoProvo- Законодательство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http://infopravo.by.ru/fed1995/ch02/akt12635.shtm (17.03. 2009).
Путин, В.В.. «Выступление Президента России В.В.Путина на пленарном заседании Совета глав государств - участников Содружества Независимых Государств», Казань, 26 августа 2005 года. Посольство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в Республике Молдова, http://www.moldova.mid.ru/press-slujba/pr_29082005.htm#2 (10.04. 2011).
Путин, В.В.. «Послание Федеральному Собранию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2005.04.25. Президент России, http://archive.kremlin.ru/appears/2005/04/25/1223_type63372type63374type82634_87049.shtml (11.04. 2011).
Симония, Н.А. Геоэнергетические интересы России в Центральной Азии // Мировая экономика и междунар.отношения, № 11, (2007) С.3-12. 轉引自高淑琴,賈慶國,「俄羅斯能源外交:理論學說的形成及發展趨勢」,東北亞論壇,總第94期(2011年,第2期),頁66。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интересы и задачи россии в снг»(Москва: Институт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 ИНСОР 2010), Институт современного развития, http://www.riocenter.ru/files/Doklad_SNG.pdf (24.04. 2011).
Федорова, Анастасия, «Россия и СНГ», Открытая экономика, http://www.opec.ru/1237889.html (24.04. 2011).
Ходько,Светлана. «Россию будут пиарить на Западе, Поддержанием международного имиджа страны займется Сергей Нарышкин», Независимая газета, 2009-06-17, http://www.ng.ru/politics/2009-06-17/1_image.html (08.05. 2011).
第一章 俄羅斯對獨立國協的外交政策
崔琳
壹、前 言
俄羅斯在國際上的目標是維護邊境地區安全並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以解決國內問題。對俄羅斯來說,其地緣政治、安全利益、大國地位、對外戰略,以及俄羅斯未來如何重新崛起,在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與獨立國協的關係。在蘇聯解體之初,基於對來自西方國家資金援助之需求與親西方的對外政策影響下,俄羅斯對於前蘇聯範圍的近鄰國家並無明確的戰略認知與政策,然而隨著獨立國協成立及其後的局勢發展,以及西方所主導的北約東擴計畫逐步明朗,俄羅斯政府認知到,建立以其為主導的獨立國協,作為...
目錄
序
主編序
第一章 俄羅斯對獨立國協的外交政策(崔琳)
第二章 俄喬衝突前後俄羅斯與北約關係之研究(連弘宜)
第三章 俄羅斯亞太能源強權之路:從俄羅斯能源政策探討俄羅斯遠東地區困境與俄中關係問題(許菁芸)
第四章 俄羅斯經濟外交的內涵與運用(魏百谷)
第五章 俄羅斯的現代化:外交政策的視角(林永芳)
第六章 俄羅斯媒體發展與新聞自由(邱瑞惠)
第七章 誘因政策與民主化過程:以塞爾維亞為例(楊三億)
第八章 蘇聯解體後的中亞:「民主」進程及其選擇(趙竹成)
第九章 戰略黑金磚:伊朗之內外在挑戰與出路(陳文生)
序
主編序
第一章 俄羅斯對獨立國協的外交政策(崔琳)
第二章 俄喬衝突前後俄羅斯與北約關係之研究(連弘宜)
第三章 俄羅斯亞太能源強權之路:從俄羅斯能源政策探討俄羅斯遠東地區困境與俄中關係問題(許菁芸)
第四章 俄羅斯經濟外交的內涵與運用(魏百谷)
第五章 俄羅斯的現代化:外交政策的視角(林永芳)
第六章 俄羅斯媒體發展與新聞自由(邱瑞惠)
第七章 誘因政策與民主化過程:以塞爾維亞為例(楊三億)
第八章 蘇聯解體後的中亞:「民主」進程及其選擇(趙竹成)
第九章 戰略黑金磚:伊朗之內外在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