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四百年的歷史,先民「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充滿辛酸,沾滿血淚,艱辛開發,但求溫飽。真正的國家政策,大力開發的時代,則始自日本治臺時期。到了「中華民國在臺灣」時期,更發揚光大,全力建設,歷經六十多年的慘淡經營,臺灣已經建設成為一個真正民主政治和繁榮景象的新興國家。
「從古到今,從島到國」,簡單八個字,用來描述臺灣四百年歷史的演進。
本書特色
一為臺灣「從古到今」,依時先後,分章敘論,層次分明,以期讀者一目了然,易讀易懂。尤其,對於「中華民國在臺灣」時期的最重要課題,例如:「聯合國內中國代表權問題」、「臺灣地位未定問題」、「美國對兩岸政策的始末」、「臺灣政黨輪替的始末」、以及「兩個中國的由來和臺灣問題的未來」等等,不但提出見解,並加分析。言人所未言,論人所未論。以期完整留史,避免遺珠。
二為對於臺灣史上,曾經統治過臺灣的荷蘭、明鄭、清朝、日本以及中華民國政府的來龍去脈和興衰起落的過程,都做簡單扼要的介紹,以期讀者瞭解這些外來統治者的崛起過程和治臺緣由,使臺灣史和世界史接軌,使臺灣史不脫離國際政治。由於臺灣的重要戰略地位,臺灣早已成為列強的競技場,臺灣史成為世界史的重要一課。
三為史學界自古有一句名言:「當代人不治當代史」,以免「禍從文出」,得罪當道,被羅識為「文字獄」。可是,自從一九八七年七月十四日,蔣經國總統宣佈解除戒嚴以後,國人得到言論和出版自由,治史者得以就事論事,暢所欲言。因此,本書非但走筆論述至二零一一年為止,更對蔣介石、蔣經國以及李登輝等三位當代大人物,論其功過得失,試作歷史評價,就教於賢遠先進,以匡不逮。
四為筆者世居臺灣長達四分之三個世紀,從日治末期到中華民國階段,長期駐臺,身歷其境,眼見寶貴史實特多。例如:日本警察政治的威力、美軍取得臺海制定權、美軍轟炸臺灣、二二八事件的腥風血雨、萬年國會與終身總統、蔣經國的治國智慧與十大建設、臺灣的經濟奇蹟、人口變動、教育發展、社會變動以及更新政治與政常輪替等等,盡收眼底、盡入腦中、盡載書中,以期完整留史,善盡治史責任。
作者簡介:
陳世昌
生於民國二十八年
學歷:民國五十四年高考及格,民國五十六年政大法學碩士,民國六十六年教育部頒發「教授證書」。
經歷:台南家專講師、南台工專教授、吳鳳工專校長、崑山科技大學教授退休
著作:《清末民初外患史》、《中國近代史概要》、《中國近現代史精要》
章節試閱
第一章臺灣的史前時期
第一節臺灣的史前史
歷史,是人類經驗和活動的紀錄,是一群人在一片土地上的生活情形和活動方式的寫照。這些人類經驗、生活精彩以及活動方式等綜合起來,便構成文化。文化用文字表達出來,便是歷史。
可是人類在未發明文字以前,已有文化存在,稱為史前文化,也稱史前史。史前文化因為沒有文字記載可資瞭解和研究,一般而言,是藉傳說或器物的流傳而使後世得知其存在。但傳說的年代一久,便會失誤或失傳,無法得知祖先活動的歷史真相。唯有器物的流傳勉可代替文字的功能。況且器物的流傳年代久遠後也難免流失或失傳。最後,祇有依靠考古學家們的努力辛勞,從古代遺址去發掘地下的古物或寶藏,等古物出土後再加研究和分析,以便推知祖先的文化和歷史內容。此種從遺址出土的古物去研究史前文化,也只不過是研究和推知的初步論述而已,尚不能完完全顯現歷史文化的原貌或真相。
臺灣是中國大陸東南沿海外面的一個巨島。由於臺灣和中國大陸中間隔著臺灣海峽,遙海相望,又由於中國大陸幅員遼闊,自古以來,歷朝歷代,只重陸權,忽視海權。因此,在歷史上,中國大陸的歷朝歷代,雖知有臺灣的存在,但稱號不一,而且從不佔領臺灣,從不統治臺灣,更遑論開發臺灣了。
在十六世紀世界海權發達以前,臺灣一直孤懸海外,成為海上荒島。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在臺灣設官立治,統治臺灣。臺灣島上只有原始居民,沒有政府組織。這些原始居民各自謀生,自生自滅。此為臺灣最早的「荒島時期」,也就是臺灣的史前史。
第二節 臺臺灣遺址的發掘
臺灣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四百年前西班牙人和荷蘭人進佔臺灣才開始的。為要瞭解臺灣的史前史,近百年來,許多熱心的中外考古學家們不辭辛勞,努力奔走臺灣各地,調查發掘的結果,已經發現了上千處的史前遺址。研究和分析出臺灣史前史的文化特色,略可窺其梗概。茲舉其犖犖大者,按照時序先後,列表介紹如下:
第三節臺灣海峽的形成
從上表所列,可知考古學家們已經在臺灣島上陸續發掘出許多原始人類的頭骨化石,和大象、犀牛、野豬、野牛、古鹿等巨獸的化石碎片;也發現許多黑陶文化和彩陶文化的遺物和化石。這些考古學上的發現,在在證明了史前時期的臺灣島上,不但生息著亞洲大陸上相同的人類和巨獸,而且有中國大陸上相同的文化。因此,地質學家們推斷:在人類智識末開,海上交通工具尚未發達以前,人類和巨獸如果想要從中國大陸渡海來臺,無異緣木求魚。由此,他們相信在史前時代,臺灣原本和中國大陸連成一體,後來在幾千年前或幾萬年前,才形成今天的臺灣海峽。把臺灣和中國大陸隔成兩岸。
至於臺灣海峽是如何形成的,因為史無可考,自然而然產生兩派說法。一派主張因為地球的地層大變動,地層斷裂,中間陸沉了,才造成今天的臺灣海峽。別一派則主張在地球的第四冰河期晚期的時候,今天的臺灣海峽還是陸地,人類和巨獸都可由中國大陸的華南地區來到臺灣,後因冰河期結束,冰河消退,才造成今天的臺灣海峽。上述兩派說法,不論孰是孰非,都言之成理。可是由於臺灣海峽的陸沉使臺灣和中國大陸隔成兩岸,則是事實,無可否認。
臺灣海峽形成後, 使臺灣孤懸海外,也使臺灣的開發遠落後於中國大陸。至於因為臺灣海峽形成以後,其原有的許多山頂部分,則露出海面,形成了今天擁有六十四個小島嶼的澎湖列島。由於澎湖列島的地理位置,剛好介於臺灣和中國大陸之間,使得澎湖列島較臺灣本島更早為漢人所發現,很自然就成為漢人從中國大陸移民到臺灣的跳板和前進基地。
第四節原住民的原委
一、原住民與南島語系
在臺灣形成海鳥以前的島上原有居民和動物,經過千年萬年的長期的天災或瘟疫的摧殘而自生自滅,是可想而知的。可是後來從何時開始重新有人類居住在島上?因為沒有任何文字記載的歷史流傳後世,所以到今天這個問題,大家都茫然無知,依然是個大謎題。不過,在十六世紀漢人開始移民臺灣和西方勢力進入臺灣以前,臺灣島上已經有很多「原住民」生活在這片四季如春,土壤肥沃的西部平原上。
臺灣的原住民,大體上可以分為平埔族和高山族兩類。古時候的平埔族和高山族,他們跟中國大陸系統的黑陶文化和彩陶文化,可以說風馬牛不相及,完全沒有任何關連。那麼這些原住民來自何處呢?
歷史學家們從骨骼、語言、風俗及文化等方面去觀察,發現他們頗似南島語系。南島語族是世界上一個很大的民族,廣佈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島嶼國家。包括: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夏威夷、美拉尼亞、新幾內亞、索羅門等等都是。其分佈地區:東自太平洋上的復活島(Easter Island),西到非洲東岸的馬達加斯加(Madagascar);北從臺灣,南到紐西蘭(New Zealand)。地區分佈之廣,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人口約有兩億左右。至於南島語族的國家島民又發源自何處呢?很多歷史學者猜測源自臺灣,然後再漸漸向外擴散移居。另一說法是:日本歷史學者的研究,因為日本曾經統治臺灣半個世紀,所以他們對此一問題,頗富興趣。他們認為臺灣的原住民是當唐朝貞觀年間(距今約一千四百年前),馬來半島發生大水災,一大批流浪失所的馬來人,就紛紛靠著原始帆船或竹筏,漂洋過海,經年累月,逐島躍進,冒險到臺灣來避難,終於到達臺灣西部平原落地生根,傳宗接代,形成了今天臺灣島上的原住民。
(參見種村保三郎著:臺灣小史,頁二十二。)
二、平埔族漸漸消失
原先,平埔族是居住在蘭陽平原,經臺北盆地,到南部的海岸大片平原地帶;高山族則散居在平埔族住區再往內陸的山岳地帶。到十七世紀,世界海權興起西方人東來以後,西班牙人和荷蘭人陸續進佔臺灣沿海地帶,尤其此時的漢人移民到臺灣也日益眾多,平埔族的生活便漸漸和漢人打成一片。那時,因為滿清政府頒佈三條渡臺禁令,禁止中國沿海居民攜家帶眷到臺灣,只准男子單身赴臺,剛好那時的平埔族大多數為母系社會。這樣一來,很多冒險渡海來臺的單身漢紛紛入贅於平埔族家庭。所以,過去臺灣南部普遍流傳一句俗語說:「有唐山公,沒唐山媽。」(唐山指的是中國大陸)即是此意。漢番通婚,血統混合,傳宗接代下去,平埔族大體上已經漢化。平埔族和漢人大體上沒有什麼不同,難分彼此。平埔族漸漸消失。現在,大臺南市的隆田和新市等地區,都是從前平埔開墾的地方。所以,直到戰後臺灣,隆田還是叫做「番仔田」,新市還是叫做「番社」。至於高山族,因為處居深山或後山,較不與外界接觸往來,較不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他們的文化依然如故,保存著他們在人類學上的特徵。因此,在滿清統治臺灣的時候,就把接受漢化的平埔族,叫做「熟番」,把根本不服從政令的高山族,叫做「生番」。
三、高山族轉型為原住民
在古書裏,所描寫的高山族是文化落後,兇悍野蠻的原始民族。例如:一九五九年臺灣銀行經濟研究社出版的陳第所著「東番記」一書裏。曾收錄明朝末年沈有容所著「閩海贈言」裏曾記載:「方夷人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洋海島中,..性好勇,喜鬥。..鄰社有隙則興兵,期而後戰,疾力相殺傷,次日即解怨,往來如初,不相仇,所斬首剔肉存骨,懸之門,其門懸骷髏多者,稱壯士。地暖,冬夏不衣,婦女結草裙,微蔽下體而已,無揖讓跪拜禮。無曆日文字」。此書中所稱「東方夷人」即指古時候的臺灣山胞,描出其相殺斬首及原始衣著的風俗文化。又依據連橫所著:「臺灣通史」一書裏,曾.及吳鳳故事。大略稱:漢人吳鳳於康熙末年擔任阿里山通事(通事意指翻譯官),負責與曹族山胞貿易。那時候的曹族山胞,性兇猛,射獵為生。素有要求通事每年提供二個漢人男女人頭給山胞,作為秋收祭神之習俗。吳鳳到任後,認為無罪而殺同胞,是不仁不義不智的惡習,此風不可長,誓必革除。因此,吳鳳向山胞長老們敷衍再敷衍五年後,山胞忍耐不住,憤怒之餘,殺掉吳鳳。吳鳳死後,山區瘟疫大作,同時山胞經常在山間看到吳鳳驅馳山中。山胞迷信以為吳鳳顯靈警戒。於是,山胞長老們成群結隊,到吳鳳家裏,跪地求饒,發誓今後不敢再殺漢人。阿里山從此安定,尊稱吳鳳為阿里山神,並立「吳鳳廟」祭祀。吳鳳廟現在還在,並未廢除。
吳鳳的故事,在戰後臺灣,曾被載入小學教科書當作教材,勉勵小學生要學習吳鳳「殺身成仁,捨身取義」的偉大精神。可是,戰後臺灣,國民政府發展教育,教育普及深山。阿里山的曹族,民智已開,水準提高,甚至優秀子弟紛紛接受高等教育,認識到此一教材是對他們祖先的奇恥大辱,而於一九八七年九月九日成群結隊,到嘉義縣政府抗議,要求刪除教科書中的「吳鳳神話」,並要求更改「吳鳳鄉」為「阿里山鄉」。這兩件事,後來都如願以償。不僅此也,內政部也從善如流,接受原住民團體的要求,於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八日核定,原稱曹族的原住民,名稱改為鄒族。企求洗刷污名。
高山族,在清朝時代被稱為「生番」,到了日本統治時代認為名稱不雅,改稱為「高砂族」。
臺灣接收後,國民政府為與日本統治有所區別,又將「高砂族」改名為「山胞」或「山地同胞」。到一九九四年,又俯順輿情,將「山胞」一詞改稱為「原住民」。表示他們是原先就居住在臺灣的主人翁,而且是比漢人先到臺灣的同胞。此一易名,不但還給「高山族」一個公道,而且讓他們引以為傲。
第五節原住民的人口及分佈
原住民早先在臺灣原野獵鹿獵豬,過著自由奔放的狩獵生活;或在山間的溪流網魚射魚,過著自由自在的原始生活。雖帶有些野蠻味道,卻象徵著無憂無慮的安逸生活。在荷蘭治臺初期,原住民約有二十多萬人。不幸,到十七世紀以後,他們不斷地被荷蘭人、鄭成功、漢人及日本人等外來的統治者所侵伐或迫害,而退居深山或後山,環境艱困,生活不易,人口就漸漸減少。到日本統治末期,人口僅剩十六萬多人。現在的原住民雖仍深居內山,可是戰後臺灣,國民政府大力開發山地對外交通,加上普及教育,扶植農產等措施,原住民的生活已全面改善,人口的成長也水漲船高,已超過荷蘭治臺初期的二十多萬人而增加到五十一萬多人。現在,除雅美族仍居住於離島的蘭嶼而外,其他的原住民依然居住山區。雖然,生活水準已大為提高,人口也日益增多,人為的迫害沒了,但天然的災害如颱風、暴雨、地震等天然災害的侵襲尚存,無法倖免。臺灣原住民的不幸遭遇,頗似美國西部開拓史上的印地安人一樣。那時候,篷車英雄的白人們以近代化的步槍武器,把手持弓箭長槍的印地安人趕入了山區。
高山族在日本統治時代,於一九三五年起日本學者們提出「九族說」。亦即包括: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魯凱族、卑南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等九族。往後一直被普遍接受,沿用不變。但從二零零一年以來,又有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等五個部族,先後被政府核定為「原住民」。因此之故,今天的原住民共有十四族。現在原住民的總人口數約五十一萬多人。
第一章臺灣的史前時期
第一節臺灣的史前史
歷史,是人類經驗和活動的紀錄,是一群人在一片土地上的生活情形和活動方式的寫照。這些人類經驗、生活精彩以及活動方式等綜合起來,便構成文化。文化用文字表達出來,便是歷史。
可是人類在未發明文字以前,已有文化存在,稱為史前文化,也稱史前史。史前文化因為沒有文字記載可資瞭解和研究,一般而言,是藉傳說或器物的流傳而使後世得知其存在。但傳說的年代一久,便會失誤或失傳,無法得知祖先活動的歷史真相。唯有器物的流傳勉可代替文字的功能。況且器物的流傳年代久遠後也難免流失或...
作者序
「從古到今,從島到國」,簡單八個字,用來描述臺灣四百年歷史的演進,是最貼切不過的實際寫照。遠在四百年以前,臺灣是個「海上荒島」,僅有原始居民,沒有政府組織。自從十六世紀世界海權時代來臨以後,西力東進,開始改變臺灣歷史。一六四二年,荷蘭人殖民統治臺灣三十八年,開啟了臺灣歷史。一六六一年,鄭成功三代在臺灣建立短暫二十三年的東寧王國,曇花一現,仍然脫不開殖民色彩。一六八三年,清朝統治臺灣長達二百一十二年,無為而治,臺灣無大開發。一八九五年起,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正好半個世紀,到處開發,建設良多,可惜是為富強日本,為日本的侵略戰爭預鋪道路。縱觀這段三百多年的歷史,臺灣一直處在外來政權的殖民統治。換句話講,此段期間和前此期間,臺灣一直是個「荒島」或「殖民地」的「海島」,不是個「國家」。
一九四九年十二月,蔣介石在國共內戰慘敗,落難臺灣。他把在中國大陸倉卒制定的「中華民國憲法」,張冠李戴,和盤移用臺灣。又把在大陸打敗仗的全班人馬,撤到臺灣,統治臺灣,開始了「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歷史。到這時候,臺灣史上第一次出現一個「國家」,名稱叫做「中華民國」。這樣一來,臺灣「從古到今」四百年的歷史,自然演進成「從島到國」了。
不過,「中華民國在臺灣」的歷史,極不尋常。因為蔣介石在臺灣,厲行極權政治,實施威權統治,憲法形同具文,民主流為空談。到一九七二年蔣經國時代開始,才改弦易轍,實施開明政治,為乃父「處理善後,並開創新局」。一九八八年,李登輝接棒,承先啟後,大刀闊斧,改革更新,又修憲成功。面對中共的傾力壓制,臺灣雖然演進成為一個「有實無名」的新民主國家,但不得改稱「臺灣共和國」,只得掛著「中華民國」的老招牌。由是觀之,臺灣這個新國家的誕生和演進,實是國共內戰的遺留或產物。
臺灣四百年的歷史,先民「蓽路藍縷,以啟山林」,充滿辛酸,沾滿血淚,艱辛開發,但求溫飽。可是,真正的國家政策,大力開發的時代,則始自日本治臺時期。到了「中華民國在臺灣」時期,更發揚光大,全力建設,歷經六十多年的慘淡經營,臺灣已經建設成為一個真正民主政治和繁榮景象的新興國家。因此,日治時期到現在,是臺灣史上最光輝燦爛最耀眼奪目之最重要一段歷史。
筆者有幸出生於日治末期,土生土長,迄今有七十多年的歲月,身歷其境,目睹並見證臺灣史上變動最大進步最快的此段歷史現況。況且我早年又受過高等文史教育,能辨別,知是非。臺灣四百年史的最重要最後這一段,不由我輩執筆留史,更待何人何時。由此緣故,我當仁不讓,鼓起勇氣,本著「見史不如知史,知史不如留史」的心境,下筆撰寫「臺灣演進史概論」一書,為國家社會留下忠實的歷史紀錄,善盡人生的永恆價值。
本書之特色有四:
一為臺灣「從古到今」,依時先後,分章敘論,層次分明,以期讀者一目了然,易讀易懂。尤其,對於「中華民國在臺灣」時期的最重要課題,例如:「聯合國內中國代表權問題」、「臺灣地位未定問題」、「美國對兩岸政策的始末」、「臺灣政黨輪替的始末」、以及「兩個中國的由來和臺灣問題的未來」等等,不但提出見解,並加分析。言人所未言,論人所未論。以期完整留史,避免遺珠。
二為對於臺灣史上,曾經統治過臺灣的荷蘭、明鄭、清朝、日本以及中華民國政府的來龍去脈和興衰起落的過程,都做簡單扼要的介紹,以期讀者瞭解這些外來統治者的崛起過程和治臺緣由,使臺灣史和世界史接軌,使臺灣史不脫離國際政治。由於臺灣的重要戰略地位,臺灣早已成為列強的競技場,臺灣史成為世界史的重要一課。
三為史學界自古有一句名言:「當代人不治當代史」,以免「禍從文出」,得罪當道,被羅識為「文字獄」。可是,自從一九八七年七月十四日,蔣經國總統宣佈解除戒嚴以後,國人得到言論和出版自由,治史者得以就事論事,暢所欲言。因此,本書非但走筆論述至二零一一年為止,更對蔣介石、蔣經國以及李登輝等三位當代大人物,論其功過得失,試作歷史評價,就教於賢遠先進,以匡不逮。
四為筆者世居臺灣長達四分之三個世紀,從日治末期到中華民國階段,長期駐臺,身歷其境,眼見寶貴史實特多。例如:日本警察政治的威力、美軍取得臺海制定權、美軍轟炸臺灣、二二八事件的腥風血雨、萬年國會與終身總統、蔣經國的治國智慧與十大建設、臺灣的經濟奇蹟、人口變動、教育發展、社會變動以及更新政治與政常輪替等等,盡收眼底、盡入腦中、盡載書中,以期完整留史,善盡治史責任。
歷經三年多的辛勤耕耘,本書終於完稿問世。倘能為國家社會留下忠實的歷史紀錄,為讀者們增廣對臺灣史的認識,增進鄉土情誼,由而愛臺灣,求和平,願民生,是所至禱。
「從古到今,從島到國」,簡單八個字,用來描述臺灣四百年歷史的演進,是最貼切不過的實際寫照。遠在四百年以前,臺灣是個「海上荒島」,僅有原始居民,沒有政府組織。自從十六世紀世界海權時代來臨以後,西力東進,開始改變臺灣歷史。一六四二年,荷蘭人殖民統治臺灣三十八年,開啟了臺灣歷史。一六六一年,鄭成功三代在臺灣建立短暫二十三年的東寧王國,曇花一現,仍然脫不開殖民色彩。一六八三年,清朝統治臺灣長達二百一十二年,無為而治,臺灣無大開發。一八九五年起,日本殖民統治臺灣,正好半個世紀,到處開發,建設良多,可惜...
目錄
自序
第一章臺灣的史前時期
第一節臺灣的史前史
第二節臺灣遺址的發掘
第三節臺灣海峽的形成
第四節原住民的原委
第五節原住民的人口及分佈
第二章臺灣的海權時期
第一節臺灣的重要地理條件
第二節中國漢人開始移民臺灣
第三節西歐列強開始覬覦臺灣
第四節荷蘭統治臺灣時期
第五節明鄭統治臺灣時期
第三章清朝統治臺灣時期
第一節臺灣棄留與消極治臺
第二節鄭成功與施琅
第三節清初的偷渡客
第四節清初偷渡客開發臺灣的經過
第五節清初臺灣開發的幾個重要問題
第六節民間械鬥與抗官民變
第七節清末臺灣開港與社會變動
第八節涉外事件與沈葆楨開山撫番
第九節臺灣建省與劉銘傳自強新政
第十節臺灣發展南北易勢
第四章日本統治臺灣時期
第一節明治維新與馬關條約
第二節臺灣獨立與軍民抗日
第三節臺灣總督與殖民統治
第四節民族運動及抗日事件
第五節移風易俗與教育發展
第六節戰時臺灣與工業發展
第七節臺灣建設與開發規模
第五章臺灣接收與殖民統治
第一節從開羅宣言到日本投降
第二節臺灣的權力真空時期
第三節臺灣接收與日人遣送
第四節二二八事件
第六章兩蔣治臺與威權統治
第一節蔣介石的反攻大陸時期
第二節威權統治與白色恐怖
第三節蔣經國的開明政治時期
第七章兩岸關係與美國政策
第一節兩岸關係的演變
第二節聯合國之中國代表權問題
第三節臺灣地位未定問題
第四節兩岸的外交爭奪戰
第五節中美建立與臺灣關係法
第六節美國外交與美、中、臺三角關係
第八章更新政治與政黨輪替
第一節臺灣的地方自治
第二節李登輝的更新政治時期
第三節臺灣政黨輪替的實現
第九章回顧與前瞻
第一節臺灣史的回顧
第二節臺灣問題的未來
自序
第一章臺灣的史前時期
第一節臺灣的史前史
第二節臺灣遺址的發掘
第三節臺灣海峽的形成
第四節原住民的原委
第五節原住民的人口及分佈
第二章臺灣的海權時期
第一節臺灣的重要地理條件
第二節中國漢人開始移民臺灣
第三節西歐列強開始覬覦臺灣
第四節荷蘭統治臺灣時期
第五節明鄭統治臺灣時期
第三章清朝統治臺灣時期
第一節臺灣棄留與消極治臺
第二節鄭成功與施琅
第三節清初的偷渡客
第四節清初偷渡客開發臺灣的經過
第五節清初臺灣開發的幾個重要問題
第六節民間械鬥與抗官民變
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