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能不能夠改變我們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曼古埃爾
文學大師曼古埃爾是閱讀的愛好者,自從出版了他的成名作《閱讀地圖》之後,似乎就與書籍產生不可劃分的關係。當我們的世界興起許多暴力和不寬容態度後,這次他以嶄新觀點進行審視,剖析每一個社會都千方百計尋找自身的定義,但每一條邊界都既排外又包容,那麼,究竟我們為什麼會在一起?
他憑藉其商標式的機智與博學,提議了一個新穎的探討方法:我們不妨看一看夢想者、詩人、小說家、散文家和電影製片人的意見,到底該怎樣來建構社會。說不定我們所講出的故事,掌握了可用於開啟人們內心世界的秘密鑰匙。從卡桑德拉到傑克.倫敦、從《吉爾伽美什史詩》到《二○○一太空漫遊》那部電影裡面的「霍爾」電腦、從《唐吉訶德》到《冰原快跑人》,曼古埃爾把我們當今世界的個人實務與政治實況,拿來跟神話、傳說和故事的世界進行比對,找出了二者之間既迷人又具啟發性的相似處。
他深度剖析「故事」裡各種隱含的意義,討論了二十一世紀「說故事的人」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故事」是否擁有改變整個世界的巨大力量。曼古埃爾同時也提到科技發展對文學及出版產業所帶來的傷害,尤其是對於作者(說故事的人)。此書不僅討論閱讀的藝術,並且提出「故事」改變世界的可能性。
本書特色
本書是由曼古埃爾2007年的演講以及CBC的廣播節目整理而成。
作者簡介: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Alberto Manguel)
為享譽國際的選集編者,翻譯家,散文家,小說家和編輯,並寫出了許多部榮獲重要獎項的暢銷書,其中包括《虛擬處所辭典》和《閱讀地圖》等等。阿爾維托.曼古埃爾出生於布宜諾斯艾利斯,一九八二年移居加拿大多倫多市成為加拿大公民,目前則定居法國,曾獲頒法國文化部「軍官級藝術及文學勳章」。曼古埃爾此外更獲得無數的獎項和榮譽,其中也包括古根漢學術獎。
梅西公民講座(The Massey Lectures Series)
梅西公民講座是由加拿大廣播公司、阿南西出版社(House of Anansi Press),以及多倫多大學梅西學院共同主辦。此系列講座創始於一九六一年,旨在紀念前任加拿大總督文森.梅西(Vincent Massey)閣下,並且在廣播電台提供一個論壇,供當代思想大師針對我們這個時代的重要課題發表演說。
本書內容源自二○○七年梅西公民講座──《字句之城》。其播出時間為二○○七年十一月,乃加拿大廣播公司「思想系列」當中的一環。該系列的製作人是菲利普.寇特(Philip Coulter),執行製作人則為伯尼.勒克特(Bernie Lucht)。
舉辦二○○七年度「加拿大廣播公司梅西公民講座」的時候,文學大師阿爾維托.曼古埃爾以嶄新觀點進行審視,剖析我們社會當中如何興起了暴力性的不寬容態度。我們許多人都同意,「種族民族主義」(ethnic nationalism)的終結是一件好事。我們正致力於建設能夠促進「公民民族主義」(civic nationalism)的社會,並且創造出可被全民接受的一整套價值觀。然而某些事情出了差錯:法國的種族騷亂、荷蘭的政治謀殺、英國的炸彈攻擊事件──它們是否皆為「多元文化實驗」失敗時所呈現的徵候?我們為什麼如此難以生活在一起,即便其他各種的替代方案都已被證明是駭人聽聞?
譯者簡介:
周全
民國四十四年出生於臺北市,臺大歷史系畢業、德國哥丁根(Guttingen)大學西洋史碩士及博士候選人,通六國語言。譯者曾旅居歐美二十年,先後擔任德國高中及大學教師、俄國高科技公司總經理、美國及巴哈馬高科技公司行銷總經理,現從事撰著及翻譯。譯作有《一個德國人的故事》、《破解希特勒》、《閱讀的女人危險》、《趣味橫生的時光》、《金錢的歷史》、《從俾斯麥到希特勒》、《庇里牛斯山的城堡》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故事能夠繁衍故事」曼古埃爾如是說,他像是一名領航者,帶領我們穿越書中的幽境,從字句中建構我們的身分與現實,表達我們的經驗,也提供我們想像未來和尋訪答案。──李家同
◆曼古埃爾的好,不僅在於他的記憶力,總是能指出別人所看不到的歷史角落,告訴我們這個有多麼好玩;更在於他的想像力,那些充滿趣味卻不好捉摸的東西,可不是誰都能說得清楚的。──傅月庵
名人推薦: ◆「故事能夠繁衍故事」曼古埃爾如是說,他像是一名領航者,帶領我們穿越書中的幽境,從字句中建構我們的身分與現實,表達我們的經驗,也提供我們想像未來和尋訪答案。──李家同
◆曼古埃爾的好,不僅在於他的記憶力,總是能指出別人所看不到的歷史角落,告訴我們這個有多麼好玩;更在於他的想像力,那些充滿趣味卻不好捉摸的東西,可不是誰都能說得清楚的。──傅月庵
章節試閱
第一章卡桑德拉的聲音
首領與智者的自豪均屬枉然,
他們沒有詩人,他們一命嗚呼!
他們徒勞無功地策劃,徒勞無功地流血,
他們沒有詩人,如今已然作古!
──賀拉斯,《歌集》IV:9(亞歷山大.波普,一七三三年譯本)
語言是我們的公分母。
阿爾弗雷德.德布林乃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某天有人在一份調查表格中詢問他為何會從事寫作。德布林的答覆為:這是一個他拒絕向自己提出的問題。他表示「已完成的書籍讓我興趣缺缺」,因為他只對正在撰寫之中,亦即「將要出來」的書籍感興趣。對德布林而言,寫作就是一個從我們的現狀通往未來的篩選動作──那是言語的不斷流動,讓字句得以成形,並且表達出永遠處於塑造過程之中的現實。「方法在藝術當中沒有用武之地,傻念頭會比較好」,德布林在一封寄給義大利詩人馬里內蒂的信函中如此寫道,因為馬里內蒂在一九○九年二月二十日的巴黎《費加洛報》提出建議,認為藝術家應當採用「未來主義的方法」來發揮自己的技藝,並且擁抱「行動、暴力,以及工業所帶來的改變」。德布林告訴他那位熱情洋溢的同行:「你不妨走向你的未來主義,但我將繼續維護我自己的德布林主義。」不過到底什麼叫做「德布林主義」呢?
阿爾弗雷德.德布林曾經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擔任德國陸軍軍醫官,然後前往柏林市東部的貧民區開設自己的診所,並且於其最著名的小說,一九二九年推出的《柏林亞歷山大廣場》當中,淋漓盡致地描繪出該市區的特質。德布林是一個充滿各種尷尬矛盾的人:一個在人生晚期皈依了天主教的普魯士猶太人;一個反對俄國革命教條的激進社會主義者;一個仰慕弗洛伊德,卻懷疑精神分析學說的精神病理學家;他主張一種活力充沛、不斷牴觸自身規則的文學,卻在《聖經》的傳統篇章裡面,尋覓自己小說中的基本神話題材。其探討主題是二十世紀世界之中不斷變換的身分,但他的英雄卻是一個名叫「約伯」、來自舊約聖經的凡夫俗子──受苦而不懦弱、發聲但不刺耳,是無妄之災受害者的模範典型。
一九三三年在新登台的納粹政權威脅下,德布林就像其他許多德國知識分子那般,舉家前往法國避難。過了七年等到巴黎被佔領之後,他又經由一條穿越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危險路徑,輾轉來到美國。那裡曾經有人提供過幾份工作給他,其中包括在好萊塢撰寫劇本:《忠勇之家》那部電影裡面,便有幾個場景被認為是出自其手。但德布林於流亡時期備感孤立,無法在客居地找到共通的語言。當一位留在納粹德國的寫作同行提出指責,表示那些移民出去的作家們在外面享受了「扶手椅和安樂椅」之後,德布林對此的答覆是:「從一個國家逃往另外一個國家──失去了你所知道的一切以及所有曾經滋養過你的事物、不斷處於逃難狀態、在仍然強健的時候長年如乞丐般度日、過著流亡的生活──我的『扶手椅』和『安樂椅』看起來就是這副模樣。」不過即便在流亡時期的孤立環境下,德布林卻按照他自己的講法,繼續「被寫作的本能所把持」。
戰爭結束後,德布林在一九四七至一九五六年之間寫出了他最強有力的一些書籍,而語言本身──曾經遭到濫用的德國語文──便在很大程度內成為那些著作當中的主角:他在《一九一八年十一月》那部長篇小說中,顯示出威瑪共和時期對字義的逐漸濫用,如何一步步導引出第三帝國的濫用權力;在《亞馬遜三部曲》中,以十七世紀巴洛克風格的辭藻,反映出今日帝國主義的邪惡本質;他甚至在《哈姆雷特,或漫漫長夜有盡頭》一書中想像出來,一個未來社會如何藉由心理分析的批判性語言治癒了自己的創傷。可惜的是,或許除了《柏林亞歷山大廣場》之外,德布林的作品多半已經無端遭到遺忘。但儘管如此,我相信他對語言的概念至今依然完全有效,此即語言是一種同時用於形塑和理解現實的工具。對德布林來說,語言是一種有生命的東西,它並非「重新說出」我們的過去,而是要把它「表現出來」:「它強迫現實展示自我,而且它鑽入現實的深處,鉅細靡遺地揭露人類所處條件的基本情況。」事實上,它讓我們知道,為什麼我們會在一起。我們人類大多數的官能都是單獨進行的:我們呼吸、走路、吃飯或睡覺的時候都不必假手他人。可是我們需要別人做為說話的對象,並且把我們所說的話反射回來。德布林宣稱,語言就是愛別人的一種形式。
當語言現身於我們遙遠的史前時代(或許在五萬年前左右),成為一種「有意識的溝通方法」之際,它被要求是一個共通的工具,建立在約定俗成的世界詮釋方式上面。那使得一群男男女女相信(無論其證據再怎麼不明確),他們具有同樣的參照點,而且他們所發出的聲音解譯了以類似方式被感知到的現實。
這種世界現實是由語言召喚出來的,而古生物學家告訴我們,當它首度被呈現給我們的意識時,是一種宛如魔法般神奇的有形物:我們在剛開始的時候,會覺得字句就好比流水或行雲那般,不僅佔有時間,而且也佔有空間。美國心理學家朱利安.傑恩斯主張:經過長時期的語言演進,等到文字大約於五千年前被發明出來以後,人腦在解譯書寫符號之際會製造語音來感知文字,被閱讀的字句進入我們的意識時,因而是物理上的實體。根據傑恩斯的看法,「公元前第三千紀時的閱讀實務,所以或許就是要『聽見』楔形文字,亦即在看見圖像符號的時候把讀音幻想出來,而非像我們這般靠視覺來閱讀音節。」如同我們已經曉得的,語言不光是把現實講了出來,它同時也讓現實得以存在:它是一種透過字句來進行的「召喚」動作,並且透過對現實事件的記載──我們所稱的「故事」──來加以完成。
第一章卡桑德拉的聲音
首領與智者的自豪均屬枉然,
他們沒有詩人,他們一命嗚呼!
他們徒勞無功地策劃,徒勞無功地流血,
他們沒有詩人,如今已然作古!
──賀拉斯,《歌集》IV:9(亞歷山大.波普,一七三三年譯本)
語言是我們的公分母。
阿爾弗雷德.德布林乃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某天有人在一份調查表格中詢問他為何會從事寫作。德布林的答覆為:這是一個他拒絕向自己提出的問題。他表示「已完成的書籍讓我興趣缺缺」,因為他只對正在撰寫之中,亦即「將要出來」的書籍感興趣。對德布林而言,寫作就是一個從我們...
推薦序
為什麼我們會在一起?
我將透過斷簡殘編,透過互不關聯的片段來處理此問題的每一個面向,因為從知識的一個領域轉換到另一個領域的時候,可激發出閱讀的樂趣與熱情。假如我是以連貫的形式來撰寫拙作各個章節,並逐一闡述所選擇主題的話,它們肯定將變得更加完整、更加全面、風格更加高雅。但是我畏懼冗長的文本,而您──尊貴的讀者──有辦法透過少數隨機選取的細節來掌握整體,在領悟開頭部分之後就能夠知曉結尾。──賈希茲,《動物之書》,公元九世紀
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把國家拼湊起來或拆解開來的實際做法,衍生出兩種完全相反的動能。其中之一著眼於擴充「社會」這個概念,於是在「凝聚各國」的幌子下,回歸到一種修訂版的帝國主義模式──各個成員彼此「無尊卑之別」,並且將這種大雜燴稱做「西方世界」或「阿拉伯國家聯盟」、「非洲邦聯」或「環太平洋國家」、「南錐地區」或「歐洲聯盟」。其中之二則把社會的範圍縮減到最小公約數,成為建立在古老的種族或宗教根基之上的部落甚或家族,例如:外聶斯特共和國、巴斯克地區、魁北克、伊斯蘭教什葉派或遜尼派的社群、科索伏等等。在這兩類案例當中(複合社會或單一社會),我們所構思成形的每一個社會都千方百計尋找自身的定義──無論是以綜合性的多元觀點來看待自己,或者是完全反其道而行。每一條邊界都既排外又包容,而各種對「國家」的連續重新定義就彷彿「數學集合論」裡面的圓圈一般,既彼此重疊又相互交叉。在「國籍」與「全球化」、「地方性的忠誠」與「自願或被迫移居國外」等等不同定義的夾擊下,無論對個人或社會而言,「身分認同」這個概念已經變得模糊不清。我們處於這種無休止的波動之中,應該用何種名目來稱呼個體和團體呢?與別人的互動關係如何界定了我們自己,又如何界定了我們的鄰居?在社會中的生活帶來了哪些後果、威脅,以及責任?我們所講的語言──亦即讓我們彼此溝通的工具──到底出了什麼事情?追根究柢,為什麼我們會在一起?
當我向隆納.萊特表示(他曾在幾年以前的梅西公民講座中,針對「進步」這個概念發表了非常精闢的演說),本人的講題或許將取名為「為什麼我們會在一起?」以後,他的反應是:「難道還有替代性的選擇嗎?」當然沒有替代性的選擇。無論幸與不幸,我們都是群居動物,或出於詛咒或受到祝福而必須生活在一起。我的問題並不意味著另有替代方案可尋。相反的是,其目的在於設法了解:共同生活能夠帶來哪些好處和不良影響,以及我們如何可將這種對共同生活的想像訴諸文字。
此次講座的主題就是對困惑的表白──與其說它是一個問題,倒不如稱之為一系列的問題;與其說它是一種論證,倒不如稱之為一連串的觀察。我發覺隨著年月的消逝,自己在許多領域內(諸如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科學等等)的不足知識,已經日益得到改善。與此同時,我一輩子隨興閱讀的習慣等於替自己留下了一本「摘錄簿」,而我在其字裡行間發現,自己的想法已經用他人的言詞表達了出來。我在「說故事」這個領域內比較無拘無束,更何況故事不同於科學公式,並不期待(其實是排斥)清晰明確的答案,我因而得以優遊其中,不會感覺被迫一定要提出解決方案或建議。或許由於這個緣故,此次講座系列將出現一些無法令人滿意之處,因為我所提出的問題,到頭來必須繼續成為問題。比方說:我們為什麼要從字句裡面尋找身分的定義,而說故事的人在此探索過程當中扮演怎樣的角色?語言本身如何決定了、限制了,以及擴大了我們對世界的想像?我們說出的故事如何協助我們感知自己和感知他人?無論是對是錯,這些故事是否有辦法為整個社會帶來一種認同感?並且讓人得出結論:故事能不能夠改變我們和我們所生活的世界?
──阿爾維托.曼古埃爾,二○○七年於蒙迪翁
為什麼我們會在一起?
我將透過斷簡殘編,透過互不關聯的片段來處理此問題的每一個面向,因為從知識的一個領域轉換到另一個領域的時候,可激發出閱讀的樂趣與熱情。假如我是以連貫的形式來撰寫拙作各個章節,並逐一闡述所選擇主題的話,它們肯定將變得更加完整、更加全面、風格更加高雅。但是我畏懼冗長的文本,而您──尊貴的讀者──有辦法透過少數隨機選取的細節來掌握整體,在領悟開頭部分之後就能夠知曉結尾。──賈希茲,《動物之書》,公元九世紀
上個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把國家拼湊起來或拆解開來的實際做法,...
目錄
導 言 為什麼我們會在一起?
第一章 卡桑德拉的聲音
第二章 《吉爾伽美什史詩》的泥板
第三章 巴別塔的磚塊
第四章 唐吉訶德的書本
第五章 霍爾電腦的螢幕
致謝詞
註釋
譯名對照表
導 言 為什麼我們會在一起?
第一章 卡桑德拉的聲音
第二章 《吉爾伽美什史詩》的泥板
第三章 巴別塔的磚塊
第四章 唐吉訶德的書本
第五章 霍爾電腦的螢幕
致謝詞
註釋
譯名對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