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9 項符合

空凍:空間的生與死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9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作者對於空間的觀察非常細微,文...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7/01/05
作者對於空間的觀察非常細微,文字間散發出豐富的人文情感,最後幾章精彩的旅遊心得,真的非常棒非常好看!
空凍:空間的生與死 空凍:空間的生與死

作者:邱詠婷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3-08-25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博客來
圖書名稱:空凍:空間的生與死

內容簡介

  心理需要地理的歸屬,這是現代人普遍疏離的解藥。房地產商把家或塑造家的方式行銷給我們,政客與藝術家哀悼家的消失,又努力地創造新的地方。只有我們要直到失去,才會驚覺那曾經擁有的樂園,早已被都更之名所剷平,取而代之的是,垂直的貧民窟與同形的購物中心。現代世界如果叫作速度和方位,時空壓縮讓人從起點直接進入終點,讓人無所不在卻又不在,它讓地方膚淺,它讓空間擬真。全球化進一步催化了符號化,它讓人從任何地方出發,卻又不通往任何地方。我們的世界正被無地方化(placeless)和非地方化(nonplace),前者讓人對於自我的完整體認存疑,後者讓人扮演安適其位的外來者。兩者的驚悚提問經常是,我們迷路了嗎?資本家始終貼心的安撫,放心還有這裡!消費地景奇觀總是展示它那與生俱來的令人失憶,任何人只要經過那裡,都會遺忘自己的美好曾經!

本書特色

  面對國內眾聲喧嘩卻又空洞的都市空間論述,本書以她前衛的批判打破寧靜,而她精準的預言與跨越時空的空間思維,是系列連續的對立思辯,資本的與社會的,全球的與在地的,都市的與鄉村的,地景的與城市的,當代的與傳統的,實體的與虛擬的。總的來說,本書揭示空間的生與死,不過是一場空洞、變動、凍結的反覆錯置與輪迴。

作者簡介

邱詠婷

  重回臺大,讓我反思了自己的學術生命。「空間」,它花了我在柏克萊大學的所有時間在理解,從如何製作(making)一扇窗開始,日式窗shoji的90x90開口,最美的視野才是她的潛臺詞。從一扇窗、評圖、教學甚至迷戀於熬夜,因為好奇讓我誤闖了亞歷山大博班理論課,Wholeness提醒了我「建築可以有感覺?」(Can architecture have feeling?)從二個小時的提問,到用盡了各種方式,一路從學士碩士建築景觀都市計畫到博士城鄉,從美國加拿大歐洲最後回到了臺灣,學術探索從文化研究到社會學,批判的問,詩意的尋。柯比意本來說建築可以解決城市問題,段義夫不談space談place,而夏鑄九說space只是tectonic,列夫符爾說,我們要的是spaces的空間生產,Taufuri說,那是意識型態!於是我選擇遺忘建築設計,怡情於古蹟想像於社區,最終尋解的仍是空間:他的不在與我的不再,而所有的空洞沒有終結,分秒同步進行。《空凍》揭示的「空間」,不是space也非place,如同已消逝的舟山路海外會之於我,與當年口試的我及老師們的問題意識與坐在階梯上的聆聽,是當下未曾遺忘的所有影像、黑白裙與馬尾,是一種更高階命定的空間幻影(no-thingness or spatial silhouette)。

  現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所專任副教授

  學歷∕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哲學博士、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 環境設計學院學士及建築專業碩士March

  經歷∕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專任助理教授、臺北醫學大學通識兼任助理教授、中原大學景觀設計學系專兼任助理教授、美國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環境設計中心研究員與課程助教

 

目錄

推薦序一 全球都市轉化下建構都會特質的空間與社會計畫
推薦序二 令人倒吸一口冷氣的空凍
緒論 空間的不在與不再

第一篇 空洞:消費地景
第一章 天空之城Inside Out
第二章 奢華空間Outside In

第二篇 空動:欲望地景
第三章 廢墟了的城City in Ruining
第四章 空動了的家Homing City

第三篇 空凍:鄉愁地景
第五章 鄉愁的價格Price of the Place
第六章 倫巴的想像Any Where延伸閱讀

 

推薦序一

  全球都市轉化下建構都會特質的空間與社會計畫一、我們已經置身在二十一世紀的全球資訊資本主義與網絡社會(network society)之中了,面對空間與社會的巨變,臺灣要如何因應?我們看到了全球都會區域(metropolitan regions)的浮現,如大倫敦、大巴黎、荷蘭由阿姆斯特丹、鹿特丹為主的環形城市、德國的多中心都會區域、北加州灣區、溫哥華西雅圖、新加坡柔佛、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從洛杉磯到墨西哥境內的所謂「南方」,關東地區東京、橫濱到大阪、神戶、名古屋、京都、關西地區……以至於在高鐵通車之後,新的臺灣西海岸都會區域的浮現。這時,城市做為節點,創新氛圍成為要件,以及,由於資本的國際化,在殘酷的全球經濟競爭中,同時伴隨著生態危機、區域差距、空間隔離與社會的片斷化與碎片化。都會區域的浮現必須面對,因此,都會治理(metropolitan governance)成為共同的挑戰。奧運、世博、美術館,不只是運動會、展示會與文化園區而已,事實上是巨型計畫(mega-projects),一再被當作帶動區域發展的跳板,加速了全球化下的都市轉化(urban transformation)。都市轉化的過程發生在都市化升級過程中,這種趨勢甚至被愛德華.蘇雅(Edward Soja)稱為是區域的都市化(regional urbanization)。

  二、都市轉化過程中一些值得注意的新現象(一)畢爾包效應(Bilbao effect):首開城市行銷(city marketing)之濫觴西班牙的畢爾包(Bilbao),一九九七年用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設計的古根翰美術館做為支點,挑起畢爾包都市轉化的歷史策略。每年一百萬訪客,開幕甫三年即為巴斯克區域創收五億美元經濟活動,改變了一個三線工業城市,衰退的造船工業的製造業城市的命運,轉化為文化旅遊的城市,期望能更進一步成為創意產業的節點。由於畢爾包對都市政策、規劃、以及都市設計的掌握,即使古根翰美術館本身造價一再追加,仍然成功造就了城市的第二春。畢爾包與古根翰美術館,首開城市行銷(city marketing)濫觴。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都市設計的建築傳統是「紀念碑的城市」與「城市美化運動」,專業者僅僅「以空間形式的品質追求生活的品質」,過去一百年的規劃史已說明了其徒然。這是規劃師最常犯的毛病,也難逃烏托邦宿命。到了一九六○年代,城市的意象是塑造城市特色時對主體的人文主義思考角度,城市的地標(landmarks)也是市民認同的都市造物(urban artifacts),成為一個夢想的符號(sign),譬如,巴黎的艾菲爾鐵塔與雪梨的歌劇院之所為。今天,首先,城市意象與形象(image)已經被視為商品,是城市競爭時市場行銷工具(city marketing),品牌化就成為地方政府關心的課題,也因此,都市形式的獨特性(uniqueness)成為都市企業主義(entrepreneurialism)對壟斷地租(monopoly land rent)的追求。畢爾包與古根翰美術館開啟了近十三年都市奇觀(urban spectacles)與象徵爭奪(contesting symbolic)的經驗複製,譬如說,(1)在法國東北的梅茨,龐畢度梅茨中心(Pompidou-Metz),由(土反)茂(Shigeru Ban)與尚.葛斯廷(Jean de Gastines)設計:二○一○年五月開幕時,總統尼古拉.薩科齊官方致詞中直截了當地說「期待龐畢度梅茲分館能成為法國洛林區域經濟復興的前鋒。」(…expecting Pompidou-Metz to spearhead a financial revival across France’s strained Lorraine region…)   (2)在法國北部的羅浮宮朗斯分館(Louvre-Lens),SANAA(Kazuyo Sejima + Ryue Nishizawa,妹島與世+西澤立衛)設計,將在二○一二年開幕。(3)以及二○○七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Abu Dhabi)旅遊發展暨投資公司宣布的快樂島(Saadiyat Island,Island of Happiness)文化園區複合體,全世界最大的規劃與設計的跨國公司,美國AECOM負責規劃,保育紅樹林與島嶼生態資源、建構低碳社區、全島三分之一保持為開放空間,以及更一舉包括了被稱為吊掛四人組(H.A.N.G.)的四位明星建築師,札哈.哈蒂(Zaha Hadid)的表演藝術中心、安藤忠雄(Tadao Ando)的海事博物館,以及,尚.努維爾(Jean Nouvel)的羅浮宮阿布達比分館、法蘭克.蓋瑞(Frank Gehry)的古根翰美術館阿布達比分館。這真是巨型計畫,屬大,就能達到目標嗎?它的目標所展現的價值觀是什麼呢?(4)人口不到二十萬,小小的以色列特拉維夫霍隆(Holon,Tel Aviv),猶太裔的旅歐建築師,朗.阿倫德(Ron Arad)的設計博物館,把紅色鋼彩帶之下的真正企圖說明得更清楚,市長摩提.沙森(Motti Sasson)期待,「它能支撐城市轉化為以色列設計與文化的核心。」(…it will anchor the city transformation into a nexus for Israeli design and culture) 這時就必須加上韓國首爾的最新消息。特拉維夫霍隆與首爾是最值得留心其成敗的兩個個案,值得做進一步的經驗研究。

  (二)營造亞洲的畢爾包的要害:二○一○年漢城/首爾(Seoul)獲選為World Design Capital(WDC,世界設計之都)首爾的吳世勛市長提出「漢江復興」、「南山復興」及「街道復興」三大目標。主要是為了漢江及其周圍街道的綠地,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他成立了副市長級的「設計首爾總拓本部」,負責監督及執行各項工作。從私人企業到國家政策全力配合,南韓的設計產業蓬勃發展。韓國設計振興院的統計,吳世勛當市長時,南韓設計的總產值七兆韓元,今已上升到十五兆韓元。首爾也經過兩任市長改選,徹底從一個工業城市蛻變為藝術之都。首爾有高度企圖將締造亞洲版的「畢爾包效應」。札哈.哈蒂(Zaha Hadid)將東大門歷史與文化的地方空間,整合在流動空間之中,其中包括博物館、展覽室與常設服裝表演場、綠化巿區的公園等。預定在二○一一年完工。 副市長鄭慶源(Chung Kyung-won),也是韓國科技大學(KAIST)教授,說:「用設計的力量,在都市場合中,推動經濟、社會、以及文化的發展」(to use design to foster economic,soci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in urban settings)。這是首爾推動都市轉型的經濟動力。這時,我們值得看看長三角都會區域的最南緣,寧波地方,靠著自己的經濟力量,建成杭州灣跨海大橋,直接縮短了與中心城市的全球節點──上海,之間的來往距離,在這種形勢之下,一個唐代建立的的小城鎮,正在推動的城鎮轉型經驗,新舊城相結合,以十二個民間手工藝博物館為基礎,吸引設計產業,做為周邊紡織業技術升級的創新節點,值得我們參考。這就是邀請黃永松演講「長三角城鎮轉型的個案——寧波慈城與天工之城」的意義。

  (三)對照選舉政治下臺灣的都市轉化與此相對照,臺北市一則將市中心可貴的大面積公有地透過BOT手段做商業開發,巨蛋、廣慈育幼院等都是案例,臺北市中心的密度只會再提高,而不見都市服務的積極改善,都市功能的有效轉化;二則在選舉的政治壓力下,推出都市更新政策,藉助房地產資本的力量,摧動每一位房地產主人的貪婪之心,不但將強化晉紳化(gentrification),或者說空間蝕刻(space etching),而且很容易激化為階級侵入(class invasion),甚至簡直就是引爆空間的戰爭(space war)。這個政策將使臺北市的房地產高級化,加深社會隔離(social segregation)與空間片斷化(spatial fragmentation),以及最後徹底改變臺北市的都市形式與風貌。除了已經居住並擁有臺北市中心房產的人之外,臺北都會區中心城區將成為一般市民難以入住居大不易的地方。當然,臺灣經驗中,還得包括在臺中失敗了的札哈.哈蒂的古根翰。為何失敗?又是惡質的地方政治作祟。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大故宮計畫,故宮前原衛勤學校校址的文創產業園區計畫。以故宮收藏品的舉世文化能量,這個計畫成功的機會很大,但是這一手好牌,要如何打才會達到目標呢?要害在何處呢?前面所述,除了臺中的古根翰已經出局之外,其他所有城市,都還得必須通過會一再發生,而且頻率愈密的金融海嘯與全球經濟危機的挑戰,才能知其成敗!總之,這是全球資訊化資本主義下的文化商品化與流動空間的表現,所共同編織的網絡社會中全球城市的都市奇觀(urban spectacles)。對照於被網絡社會中流動空間所具備的數位、圖像與符號,對地方空間所形成的巨大象徵威力,以及,被目中無人的偶像建築師(icon architects)的威望,所完全鎮攝,評論家馬克.克里斯多(Marc Kristal)說:「好的都市設計與規劃,遠比一棟單棟的建築物重要。」(Urbanism, good city building single icon building)克里斯多比較傾心於法國波爾多,採用透過不那麼誇張引人注目的輕軌電車系統來連結起老城中心與城郊的作法。楊子葆則進一步指出波耳多的經驗來自於史特拉斯堡(Strasbourg)輕軌,這是社會黨市長候選人對於都市交通必須與都市生活結合的價值堅持。史特拉斯堡也曾在二○○七年被莫諾克(Monocle)雜誌選為最宜居的城市。而更令人吃驚與尊敬的城市是荷蘭的無交通標誌城市瑪欽加(Makkinga,2006),在這個小型城市,三十公里速限之下,取消了一八六八年起做為都市創新而發明的交通號誌,汽車就能與市民的都市生活共生。私人小汽車與市民的都市生活共生,這個理想狀態與社會關係,在某些義大利中世紀小城,如山默麗塔(Sermoneta),因為城中的居民兼駕駛者對小城與其步行居民的高度尊重,而得以實現。以及,在一個大型城市,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二○○六年提出在城市中心建立擁擠稅十八個控制節點,二○○六年獲致的成果為百分之三十居民通勤或通學使用腳踏車或步行,百分之六十一居民在通過壅塞稅收取點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斯德哥爾摩人每人每年平均排放碳四公噸。而一般瑞典人與芬蘭人六點五公噸,美國人則是二十二公噸。在二○一○年,斯德哥爾摩獲得歐洲的綠色首都表揚。斯德哥爾摩市民真是令人尊敬,壅塞稅收取計畫實施七個月之後,二○○六年九月推動公投斯德哥爾摩市民投票:百分之五十三贊成,但是,永久嗎?百分之六十點八說不。對於國家的信任程度,市民顯示出來對己身權利的認識與對其自主性的把握。交通運輸,可不只是工程建設的基本設施而已,它是城市的價值表現,是對未來展望的視野。這被法國人稱為「建築」(Architecture)。這是西歐文化中的老爭論,在全球化下資產階級借屍還魂,甚至,借建築設計之手,帶著一絲歷史與文化的自傲,向急切求發展的世界輸出。其實,建築僅是象徵表現,前述這些地方的期待是區域發展,這不是蓋一棟房子能解決的事。如何築巢引鳳?如何有助創新企業落地,鑲嵌在地方的苗床?或是,如何提升區域學習與創新的能力?這些才是關鍵。在全球媒體頻繁曝光之下,前面所引述的不同層級的政治人物如此關心的目的之後,都市轉化與城鎮轉型背後的社會經濟動力值得我們進一步深究。審視二十一世紀的全球資訊資本主義所引動的空間與社會的巨變,所誘發的區域發展深處,其實關係著一種新的資訊技術革命產生的地方特質,或者說,都會特質(metropolitan characters),它關係著以知識與資訊為基礎所發揮的合能效果,或者說,綜效(synergy)的能力,而且還直接關係著工商業與社會上的應用。既有的研究已經告訴我們,創新氛圍(milieux of innovation)的熔爐,需要國家在長期政策上的發動角色,創新的企業家,市場的驅動,以及社會的活力。國家與市場交互作用,技術創造的文化與個人快速成功的角色模型刺激的分散化創新,成就為一種區域創新(regional innovations),再加上社會動力的創新(social innovations)所支持的一些有想像力的計畫,它們彼此之間的介面,或者說,網絡擴散,造成了新資訊技術的開花結果。這才是網絡社會都市轉化的要害所繫。於是,我們可以看到,文建會所支持的宜蘭的傳統藝術中心,當年十分可惜地,在選址時未能接受專業上的建議:讓傳藝中心的基地進入宜蘭市,補充宜蘭縣政府與宜蘭監獄外移之後城市空間空洞化的危機,而不只是因為財務考量而全然成為商業空間。這樣,歌仔戲等傳統曲藝與民俗技藝,就能與宜蘭城市的真實市民生活相結合,傳統藝術中心就有機會成就為一種活的都市公共空間,而不會像現在這樣,即使規劃師與建築師的專業表現都算稱職,也還是一個假裝的街道布景。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土地,原來是低窪的養蝦池,將其改造為一個平時宜蘭地方人不會去,也去不了,只有外來觀光客在假日才會去的文化旅遊園區。也更不必說,日後營運管理上委託商業資本操作,使得傳統曲藝演出與民間手藝人的技藝展現,就像失去了靈魂的空殼,空間不容易獲得地方社會的生命,不能營造為地方,技藝文化也就難以為繼。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地方社區在都市轉化與城鎮轉型過程中的重要性與艱難挑戰。

  (四)社區營造:名古屋與臺北間的越界交流名古屋長者町的都市再生與社區營造,面對的是嚴重的產業危機。因此,有些城市面臨轉型過程,就採取結合地方社會動力的社區營造過程,摸著石頭過河,面對產業轉型與空間轉化的壓力,如關西都會區域中名古屋老的市中心,長者町,做為原來的纖維布料產業的中心,先是在臺灣,後是中國大陸的連續競爭壓力下,長期陷入產業危機。原有的工業用的企業建築物逐步面臨拆除,有些暫時成為停車場,等待會下一步的商業辦公大樓進入清場。怎麼辦呢?地方的企業團體邀請延藤安弘教授組織起社區營造的工作室,開始研擬都市再生的策略。這真是艱難的挑戰。對照臺灣西海岸都會區域中的臺北市老市中心,大稻埕,迪化街的布業批發的轉型,市中心活化與保存,是值得雙方建立起交流對話的平臺,共同越界,交換摸著石頭過河的經驗。這也就是我們邀請登琨艷提出他的構想,「臺北市老中心的再生—永續城市裡的避難所?臺北市迪化街的市井文化講堂構想」,一同分享的價值所在。登琨艷的構想是協助大稻埕迪化街脫胎換骨,創建一種新形態的都會生活,一方面,避免晉紳化;另一方面,讓迪化街成為市中心生活消費的時尚,扭轉原來的沒落頹勢,成就都市新亮點。換句話說,提供傳統人文活動,卻是都市中新的簡樸生活的實踐。這個文化講堂藉著文創產業創造力的升進,提升城市的競爭力,經由創造力開發的講座與創造力集體修習營,成就個人創造力的修習所。其實,創新,可以來自靜坐內省的忘我狀態,智慧,是藉由修行而來。我們必須反省五四之後知識份子之所為。

  (五)可持續發展的新目標前述韓國首爾營造亞洲的畢爾包的目標中,很特殊地,面對全球都會區域共同面對的生態危機,提出為了漢江及其周圍街道的綠地,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的了不起目標。一般而言,環境意識,在當前已經滲入了社會制度,環境的價值已經成為教育上必須確立的的專業責任,也贏得了政治上的訴求,成為二十一世紀的聖杯,然而,它的代價則是說與做之間的落差,政策與執行的距離,經常可持續發展,在企業與官僚體系案牘勞形的日常實務中,被扭曲為表裡不一的實踐。這時,更值得我們關注,在臺灣都市轉型過程中,若以永續城市做為目標,水的管理是面對未來全球變遷與氣候異常時必要的都市與區域政策之一,必須未雨綢繆。因此,李鴻源由「臺灣的都市轉型與水管理」,勾畫方向,更屬必要。由國土規劃開始,到臺北都會區的防洪計畫以堤防圍堵,保護都市建成地區,有如鯀的治水法;以及高雄都會區將原有湖泊池塘溼地掩埋,破壞了大地調節機制,都是都市轉化過程所必須根本檢討的事。而臺灣行政機構執行時的本位主義,缺乏橫向聯繫,更是政策執行過程所必須克服的關鍵。政府缺乏完整的災害政策,從資訊整合、部會協調、防災執行,問題百出,中央與地方資訊落差,地方又缺乏專業判斷能力,當然危機不斷。正因為如此,有鑑於人類對於石油、煤與天然氣等石化燃料的過度依賴,未來能源將有用盡的一天,人類要如何因應與存活?一項未來生態文明的新觀念「城鎮轉型計畫」(Transition Town)為我們提出重要的解決之道,而什麼是城鎮轉型?城鎮轉型重要基地之一,英國的托特尼斯(Totnes),已經建立了參考雛型。而創建者之一的Naresh Giangrande(納瑞什.吉恩葛蘭德),受邀專程來臺,分享推動城鎮轉型的經驗與心得。這不只是介紹「產油高峰」與「城鎮轉型」概念,展示四種可能的未來結果的演講而已,更以工作坊(workshop)方式,邀請參與者探索自己的企業或組織未來的景象,以更貼近我們的生活情景,使我們能夠開始思考現在所能做的改變。工作坊的傳達重點則在於以下四點:(1)產油高峰(Peak oil);(2)城鎮轉型方法(Transition towns approach);(3)改變如何發生,我們在改變過程中如何與人們及組織一起合作(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change happens and how we work with people and organisations in a change process);(4)為什麼要讓世界環境健全要從個人努力而不是依賴政府(Why making an environmentally sound world is down to us- individually as governments cannot do it。)

  三、推薦邱詠婷老師大作所代表的社會動力與意義前文提及審視全球資訊資本主義所引動的空間與社會的巨變,與誘發的區域發展,關係著新的資訊技術革命產生的都會特質,關係著以知識與資訊為基礎所發揮的綜效的能力,與工商業與社會上的應用。創新氛圍的熔爐,需要有想像力的計畫,藉由網絡擴散,推動社會與制度上的改變,營造空間的形式。而邱詠婷老師這些年一方面帶領學生透過實習課的教學,二方面也是自身的實務實踐,從士林紙廠勞工記憶與保存,馬祖西莒社造,文萌樓日日春參與式設計等等,這些是關於在臺灣,針對都市地景的變遷,都市與社區設計的實踐記錄;也是關於城市與鄉村,關於都市更新,關於家的營造,更是全球都市轉化下建構都會特質的空間與社會計畫,這位年輕教授的努力與用心,值得被看到,值得推薦於各位。

夏鑄九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榮譽教授
二○一三年四月

緒論

空間的不在與不再

  華光社區也好,樂生也罷,爭取設計之都要解決的都更問題,都是空間的問題,都是環境的問題,都是城市的問題,也都是我們的問題。而我們把原本很簡單的問題--「家」,變成了無解,變成了困境,變成了無奈!純粹的設計問題,高官從無知到無解,學生從無知到無感,其間存在深深的間隙--信任瓦解,包括對於知識的任何設計,無解!若是成功了,就將空間理所當然地視為文化創意,無配套,無創意,無管理,創新就是一切空間的空洞化。最有制度的,仍是高度資本主義的購物中心,成為典範,成為逃離22k最有利的捷徑,成為經營管理的楷模,成為全球殖民消費空間最歡愉的壟斷,那是臺北市,那是市場機制!因此,設計師退位為設計呢喃,房地產商的樣品屋成為自我的最後救贖,對於設計專業的執著,無法面對城市的種種,在更複雜的行政流程裡,公部門與私部門之間的合作,成為以文化創意之名的修飾語彙,卻也是另一場更大的哄騙災難,臺北的家成為遙不可及的夢。臺北的未來,除了體悟自己的空洞,不裸身,沒有機會。運動沒有停歇,樂生即使拆了,一跪一拜依然繼續,山仔后幾乎要以文化創意基地作為開場,但解答是商業化還是文化化,誰管誰的文化,文化是開墾,文化是集體意識,文化是抗爭。城市是廢墟,校園是廢墟,最無奈的人的意識是廢墟,再年輕,都老了。只有消費空間、藝術展和派對持續,真正的展覽,只在微風,只在寶麗,app line提醒著時間的效率,免費而悠閒的獲利。至於鄉村,正等待著下一個城市農村,等待師生不再只是核銷計畫經費,等待從失聲中發聲,等待自主的有意識的漫長甦醒,等待下一個如博弈的夢想,編織進馬祖島成為公投,成為對立,成為唯一的角力模式。文化,當然是鬥爭,反與不反之間,臺灣都已命定,我們也早已被凍結在歷史洪流裡。

  空洞是資本的美學確定的極美,要的是規訓禮節,安全與舒適,總是在最恆溫的溫度下,摸不到的身體的溫暖,一切在品牌化下,化約為消費空間的在家感也轉化到在家的消費空間感。是資本的異化也是資本的劃一,不容出錯。即使年復一年的流行多變,創新趨近,關鍵字仍是傳統與永恆,多少演練與實驗都在最後的消費場域,進行交換,符號的,商品的,象徵的,從價值到價格,不斷釐清需要、必要、想要的辯證消費心理。簡單資本的積累來自於夢幻資本的實體化,房地產的土地到消費空間源自於資本家的禮物,給了虛擬公共空間,街道巷弄都是在一屋下的虛擬城市。後現代的城市意象,體現於消費空間,管理員成了警察,我們只能凝視無法擷取,一切都是商品智慧財產權。

  空動是變動的不動空間的變動是一種不動的慣性,空間的社會運動,就是透過環境城市空間到家的空間,不同的尺度,尋求改變空洞的可能。大尺度的空洞被以經濟發展為導向的傾斜角度,從海岸線的六輕七輕,從煉油廠的開發,以經濟為出路其實仍是以土地空間的轉化,資本家透過土地名目的轉化過程,從溼地到工業用地到商業用地,獲取最大的槓桿暴利,我們失去的是臺灣島國的海岸線。這個空洞化的節奏,不只發生在海岸線,也在城市中以工業地景轉化到消費地景的城市發展歷程,論述仍是經濟對抗文化或生態,工廠地景不管是轉化為消費購物中心或是文化創意園區,它都必須付出代價。而空洞化對於場域,在資本主義私有化的過程中,也只有曖昧不明的如臺銀土地,才有協商的可能;也因此日日春的大稻埕,山仔后的陽明山,儘管對象並不相同,面對的卻都是公私不明的臺銀。而運動在公部門如都更處展開,文化局介入,以及社會運動者出現的可運動、可改變、可翻轉的機會。面對都市更新最終呈現的高樓意象作為唯一選擇,對應的是古蹟保存的價值拉扯,而這拉扯是我們對於空洞的介入與反轉。

  空凍是開始的結束很多人事物,在某個時空下,都會被凍結,不一定是規劃內,不一定在學期中,不一定你可決定,不一定是想像預期裡,也因此,絕美。臥龍二九,日日春,山仔后,寶藏巖,某個程度,都已過去,卻也從未過去;有不同的人,不同的議題,不同的關鍵字,他可為你回首,重返,停格的畫面,卻又不斷成為生命的布幕,不斷重播,重疊,而成為層層次次的記憶地景,終於出現意義。如從對家的渴望與追求與終究的五味雜陳的認同。當時間拉出空間的距離,我們或許才能坦然面對每個人的極美差異,在願意或不願意的想像裡,被重新解構與閱讀,翻轉的是人文的兒時記憶?對學習永不間斷的理想性?還是永遠無處不在的權力結構與資本消費霸權?展現於空間,暫時如展場,永恆如建築設計,無論參與或不參與都是被迫妥協,無論是自己或社會。創新,就某種程度而言,是來自於對理想的極度失望與不得不的決絕對反。還好,時間的長河幫我們拉出個人的框架,真實的城市空間不會為任何人停格,也不會只是一個人的畫面,在連續的交互輪迴與身分轉化之中,至少坦然面對的空間,不再扭曲,沒有欺騙。空間的空洞、變動與凍結,因人而異。對某個人而言,空間記憶的完全抹去可能是另一個人的不完全,它比羊皮紙與電腦軟體還要深刻有意義。因此,所有有意義的地景會被銘刻,哪一棟飯店興建為了賺錢,哪一個廣場命名為了族群,都有建築師與執政者的偉大理念,在反覆的文化競技中不斷被定義與詮釋,無論是歷史性、經濟性、抵抗性,總在還不到最終的拉扯之間,看見不同的人群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在資本城市的節奏之下,當他如背影般的轉身而去,我們卻又不讓他遠離。即使是再破碎化的空洞產業,留下軀殼,留下廢墟,年輕的展演化名只是無所作為的相互磨折,年復一年。如同女人容顏的微整形、針灸與脈衝光,都只證明與確定了空間的青春容顏不在與不再,未曾抹去與從未開始!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1172507
  • 叢書系列: 博雅文庫
  • 規格:平裝 / 224頁 / 16k菊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全彩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圖書評論 -   評分:
 作者對於空間的觀察非常細微,文...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7/01/05
作者對於空間的觀察非常細微,文字間散發出豐富的人文情感,最後幾章精彩的旅遊心得,真的非常棒非常好看!
 好書,非常值得推薦!...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4/09/15
好書,非常值得推薦!
 如果點出問題只能算嚷嚷,以偽左...
轉載自博客來  很差  2013/12/20
如果點出問題只能算嚷嚷,以偽左派的評價本書倒是頗為中肯。
雖然文字自溺了些,但論據薄弱才是硬傷。
後半散文的部分沒看就不評論了。
 給圈外人,對陌生的作者你可以這...
轉載自博客來  很差  2013/12/08
給圈外人,對陌生的作者你可以這樣判斷:
- 推薦者是名人、大老、同事,還是專業者?
- 推薦文中提到多少具體內文?
- 請由最熟悉的議題章節試讀起。

支持好書,共勉之~
 本書提出空間的空洞、變動和凍結...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3/10/05
本書提出空間的空洞、變動和凍結理論,作者書寫充滿詩意,令人驚豔!
 一如作者個性 自我觀絕強烈 ...
轉載自博客來  無評分  2013/10/01
一如作者個性
自我觀絕強烈

內容過度矯情
感覺刻意賣弄文學
如前一位評論者所說
空洞-是最能代表這作品跟作者寫的內容
 偽文青不會預言,真憤青不用葉克...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3/09/23
偽文青不會預言,真憤青不用葉克膜!
如同詩人不必想像,偽左派只會嚷嚷!
《空凍》揭示了都更與空間議題困境,
尤其對年輕人無知和無感的精準預言,
套用該書推薦序,著實令人倒吸了一口冷氣!
 R,去拿個博士學位或是教授頭銜...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13/09/23
R,去拿個博士學位或是教授頭銜再來這裡點評吧!要不,最好是滅口(閉嘴)!
 內容「空洞」的雜文集。作者批判...
轉載自博客來  很差  2013/09/10
內容「空洞」的雜文集。作者批判的立場明確,可惜嚴謹的資料蒐集與邏輯推論都付之闕如,使得如寶藏巖等少數具體案例的論述顯得蒼白虛無。同時,作者在欠缺實務經驗的背景下,不僅建設性的意見不足,也無力連結理論。士林王家都更的解決方案顯得膚淺,唯一篇幅較長的馬祖西莒社造更像是心得散文,更別提急轉直下的個人成長回憶,與大量旅遊文學式的照片詩句。

文青不懂預言,憤青也不會用葉克膜。
贊助商廣告
 
博客來 - 今日66折
12經絡人格解密:身心共振的中醫之道【附:經絡人格速查表】
作者:沈邑穎
出版社:地平線文化
出版日期:2023-05-08
66折: $ 514 
TAAZE 讀冊生活 - 今日66折
我的第一本觀光・遊學日語課本:沉浸式學習!從日本生活學好對話、文法、單字;教學有效率,自學最實用
作者:藤井麻里
出版社:國際學村
出版日期:2022-11-10
66折: $ 363 
城邦讀書花園 - 今日66折
「躺平」是一種生活態度:擁抱不完美,在爛泥中留下空間給別人……以及自己
出版社:紅樹林
出版日期:2023-12-26
66折: $ 304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GIVEN 被贈與的未來(09)完
作者:キヅナツキ
出版社:尖端
出版日期:2024-05-10
$ 135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把日子過好,把自己活好︰你以為的偶然,都是人生的必然2
作者:千里淳風
出版社: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5-29
$ 331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可以生氣,但不要動不動就發脾氣:養成讓人生好轉的不生氣習慣
作者:種市勝覺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5-29
$ 292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我可能錯了:森林智者的最後一堂人生課
作者:比約恩.納提科.林德布勞 (Björn Natthiko Lindeblad, Caroline Bankler, Navid Modiri)
出版社:先覺
出版日期:2023-02-01
$ 355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單行戀(3完)
作者:TR
出版社: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出版日期:2024-04-24
$ 301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貓就該有貓的樣子(全)
作者:ときたほのじ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20
$ 111 
金石堂 - 新書排行榜
初戀所向無敵!(全)
作者:依子
出版社:台灣角川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6-20
$ 111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