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WTO杜哈回合談判宣告破裂之後,全球的經貿版圖加速由全球化(globalization)轉向區域化(regionalization)發展。在這一波方興未艾的區域經濟整合浪潮中,居世界第十五大貿易國的我國因兩岸政治因素無法參與其中,引發國內各界對台灣經濟可能因此被邊緣化的憂慮。
區域經濟整合是否可以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與帶來更佳的經濟發展?經濟學與政治學理論各自有不同的關切;同時,不同的經濟學派彼此間亦對區域經濟整合的效益存在爭辯。1950-1960年代間所進行的第一波區域經濟整合運動大部分是失敗的實證經驗,則說明了其困難與複雜程度。
區域經濟整合運動,如同任何人類的社會經濟體制,皆會產生贏家與輸家。在何種產業結構條件與何種政府相關政策的實行下,一國將受益或受害於參與區域經濟整合?以及哪一種產業部門或地區將較其他產業部門或地區受益或受害更多?需要更多對實務案例的研究與檢驗。
歐洲經濟整合作為結合新、舊區域主義的延續,不僅為所有區域經濟整合運動中歷時最久者,且為整合程度最深化與進階的案例。因此,本書選擇三個歐盟主要成員國──德國、法國、英國,具體觀察及檢驗其在參與歐洲經濟整合的過程中,是否以及如何受益於此一區域經濟整合的途徑,並根據研究發現與區域經濟整合相關的經濟、政治理論進行對話與檢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