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因臺灣文化資產的多元豐厚,從古道、城垣、砲台、老街、書院、建築、寺廟、園邸等方面介紹的一本書,並搭配圖文表的互相呼應。
本書特色
近10幾年來,觀光旅遊已是國人最常之休閒活動,隨著觀光旅遊品質的提升,遊客所欲觀賞者,已非僅是表象的風景名勝,而係更具底蘊的文化內涵,所以文化資產觀光,逐漸成為觀光旅遊的必備行程。而相對的,具備豐富文化資產之專業知識,亦即成為就讀觀光系同學與旅行業導覽解說的訓練重點。依此原則,國內設有觀光系之大專院校,皆有「臺灣文化資產」或「文化資產觀光」等課程之安排。
本書因臺灣文化資產的多元豐厚,包括古道、城垣、砲台、老街、書院、建築、寺廟、園邸等方面,而傳統工藝與民俗節慶及民間信仰,戲劇等之常民文化,更是介紹之重點,並搭配圖文表的互相呼應。
臺灣歷史並不長,在無情歲月的淘洗衝刷下,僅存的文化資產已不多,今日,在全力發展觀光產業前提下,培養國人基本文化資產知識,和對古蹟的尊重與愛護,是為至關重要之事。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先從同學實踐做起吧!
作者簡介:
陳正茂
臺灣省澎湖縣人,1959年生,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曾任大學講師,現為台北城市科大觀光系專任教授。研究方向為文化觀光、中國現代政黨史、臺灣史、民國人物傳記。
著作有《少年中國學會之研究》(中國青年黨中央黨史委員會出版,1996年)、《曾琦先生年譜》(國史館印行,1996年)、《左舜生年譜》(國史館印行,1998年)、《在野的聲音---青年黨人的時代關懷及其政治參與》(新文京版,2004年)、《傳記與思想---青年黨領袖群像》(新文京版,2004年)、《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秀威版,2008年)等專書。另編有《曾琦先生文集》3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年)、《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論集》3冊(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主編《中國青年黨史料叢刊》21冊(國史館版,1993 ~ 1998年)。此外,亦編著大專用書10餘種,及在《傳記文學》、《中外雜誌》、《近代中國》、《東方雜誌》、《國史館館刊》、《光武學報》、《香港中國近代史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
章節試閱
一、文化資產的定義和類別
所謂文化資產,係指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古物、古蹟、民族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自然文化景觀等。文化資產的價值在於它是一個國家民族歷史的軌跡,也是文化的象徵;亦為人類社會生活演進的實證。文化資產可說是一個國家民族無窮無盡的寶藏,它可激發國人思古之幽情,感受到自我文化博大精深的驕傲,呈現族群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此外,文化資產也可提升國人文化水準和生活品質,發揮自己的文化特性,促進地方發展,養成良好的民情風俗,凡此種種都是文化資產的價值。
至於文化資產的類別,一般可分為幾個大項:1.古物:指可供鑑賞、研究、發展、宣揚而具有歷史及藝術價值或經教育部指定之器物。2.古蹟:指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市街、考古遺址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跡。3.民族藝術:指不同族群或地方特有的藝術。4.民俗及有關文物:指與國民生活有關之食、衣、住、行、敬祖、信仰、年節、遊樂及其他風俗習慣之文物。5.自然文化景觀:指人類為保存歷史文化及保育自然之需要,而指定具有保存價值之自然區域、動物、植物及礦物。6.歷史建築:指未被指定為古蹟,但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古建築物、傳統聚落、古市街及其他歷史文化遺跡。
二、古蹟及其標準
基本上,國人對何謂文化資產,可能不是很了解,但對於古蹟,概念就較清楚了。古蹟的定義與標準,根據文化部〈文化資產保護法施行細則〉解釋,古蹟應該包括歷史、建築及聚落,是指人類為生活需要所營建之具有歷史、文化價值之建造物及附屬設施群。其標準為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時代遠近、重要歷史事件或人物之關係;能表現各時代之特色、技術、流派或地方特色。至於數量之多寡與保存情況之好壞、規模之大小和附近環境的優劣,亦為評定標準選項之考量。
國內現在將古蹟的重要性和珍稀程度,分為1、2、3級古蹟。1級古蹟亦稱為國定古蹟,主管機關為內政部,代表最重要及稀有之古蹟。2級古蹟即市定古蹟,主管單位是各直轄市政府。3級古蹟係縣定古蹟,由地方各縣、市政府負責。古蹟之種類包括有祠堂、寺廟、宅第、城郭、關塞、衙署、車站、書院、碑碣、教堂、牌坊、墓葬、堤閘、橋樑、古道等設施。
三、臺灣重要之古蹟
臺灣目前著名古蹟甚多,較著者經整理列表如下:
四、古蹟參訪和維護
近年來因國人對古蹟的逐漸重視,所以參訪古蹟也是假日休憩旅遊的好去處,民眾參訪古蹟,應注意幾點事項:1.古蹟的歷史沿革,其發生、創建、演變與興衰等。2.附近之周圍環境,此古蹟為何在該地、其環境的時空變化如何等。3.古蹟的空間結構,如面積大小、結構佈局、結構變化及意義等。4.古蹟之等級,及其意義、價值和重要性。5.古蹟之內涵和藝術價值,也是參觀的另一重點,如寺廟、祠堂、園林或城郭、砲臺、陵墓、牌坊等生活性古蹟或紀念性古蹟,其建築、雕刻、彩繪、剪黏、書法等,都有其不朽的藝術價值存在,值得好好瀏覽品味一番。
在現代化社會急遽變遷的過程中,古蹟常遭受破壞,其中一項最重要主因,在於土地價格的飛漲,古老建築物常因其主人為求取土地利益而遭拆除,如過去麻豆林家古屋之破壞即為一例。因此都市發展與古蹟保存常成地方政府兩難的抉擇,目前臺灣古蹟維護之最大困難也在於此。政府雖有保存古建造物之計劃並予以適當補償,但即令給予補償,也抵擋不住土地高所得的天價利潤,所以甚難獲得土地所有者之支持。
所幸過去一、二十年來,國人對古蹟文化資產的認識與尊重大幅提高,也知道古蹟如傳統建造物群之設置,可吸引國內外觀光客之造訪,對該地區之經濟發展有所裨益,對地方收入亦不無補助,故逐漸支持古蹟之設置與保存。如彰化鹿港、澎湖馬公天后宮及中央里、新竹六家林氏聚落等,均有設置傳統建造物群之議,發起尊重文化認識鄉土運動,這些舉措,對古蹟之認識與維護,均有相當大之助益。
總而言之,古蹟是先人留下之珍貴文化遺產,身為後人的我們,應該要責無旁貸做好維護的工作。首先政府要正視古蹟的重要性,詳加鑑定確認,提撥充裕經費,作專業人才之培育;和教育民眾對古蹟維護的正確認識。如此,古蹟維護的工作,才能落實至基層,由全民一起來推動、來維護,這才是治本之道。
一、文化資產的定義和類別
所謂文化資產,係指具有歷史、文化、藝術價值之古物、古蹟、民族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自然文化景觀等。文化資產的價值在於它是一個國家民族歷史的軌跡,也是文化的象徵;亦為人類社會生活演進的實證。文化資產可說是一個國家民族無窮無盡的寶藏,它可激發國人思古之幽情,感受到自我文化博大精深的驕傲,呈現族群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此外,文化資產也可提升國人文化水準和生活品質,發揮自己的文化特性,促進地方發展,養成良好的民情風俗,凡此種種都是文化資產的價值。
至於文化資產的類別,一...
目錄
作者序(一)
作者序(二)
第一章 緒論—文化資產與古蹟 001
一、文化資產的定義和類別 002
二、古蹟及其標準 002
三、臺灣重要之古蹟 003
四、古蹟參訪和維護 007
第二章 史前文化遺址與原住民的社會和文化 009
一、臺灣史前文化遺址 010
二、臺灣先住民的社會生活圖像 013
三、臺灣最早的主人─原住民 015
四、臺灣原住民及其文化 017
五、原住民族文化之特色 025
六、平埔風華再現 028
第三章 尋跡溯往─臺灣的古道 031
一、臺灣古道的類型與現況 032
二、臺灣古道簡介 033
第四章 臺灣的城垣與砲臺 045
一、城門結構簡介 046
二、臺灣築城史 048
三、重要城垣簡介 050
四、臺灣砲臺設置史 057
五、重要砲臺簡介 059
第五章 歷史記憶的印證─老街 069
一、老街形成的原因 070
二、老街導覽 072
三、臺灣老街分佈統計表 097
第六章 教化之所─書院 101
一、書院的產生與結構 102
二、清代臺灣書院列表 108
三、書院(含西式)簡介舉隅 112
四、書院的功能及意義 124
第七章 百工技藝─臺灣的傳統工藝 12
一、傳統工藝發展回顧 128
二、原住民的工藝 130
三、傳統工藝簡介 135
四、傳統工藝的危機與未來 149
第八章 民間信仰的寄託─寺廟 153
一、民間信仰與寺廟之形成 154
二、寺廟奉祀之各類神祇 155
三、信仰行為 161
四、寺廟的建築結構 165
五、廟會祭典 170
第九章 別具風格的建築 1 5
一、臺灣建築的成因 176
二、傳統建築類型及構造 177
三、臺灣的近代建築 179
四、原住民建築 184
五、歷史建築 190
第十章 臺灣的民俗節慶 193
一、民俗節慶的由來與意義 194
二、重要的民俗節日(歲時節慶) 195
三、生命禮俗 203
第十一章 民間信仰與宗族組織 209
一、臺灣民間信仰之淵源 210
二、祭祀圈組織的形成 212
三、臺灣社會的宗族組織 213
四、民間信仰的文化意義 215
第十二章 常民文化─臺灣之戲劇 219
一、原住民的「番戲」 220
二、布袋戲 221
三、歌仔戲 228
四、南管戲與北管戲 233
五、皮影戲和四平戲 237
六、臺灣人的戲劇文化 239
第十三章 臺灣客家族群及其文化 243
一、客家移民臺灣史 244
二、客家文化與習俗 246
三、客家人的族群認同 254
第十四章 豪門巨室的象徵─園邸與宅第 25
一、臺灣的園邸及其風格 258
二、林家歷史與林家花園 260
三、林家花園主要景點介紹 262
四、見證臺灣歷史的霧峰林家 263
五、臺灣其他知名宅第 264
六、園林美學之鑑賞與意義 275
第十五章 結論─文化資產的維護 2
一、我國文化資產維護演進之過程 278
二、「文資局」之業務推動 279
三、「文資研究中心」之努力 281
四、「文建會」對文化資產維護的成果 282
五、文化資產維護運動─全民一起來 285
參考書目 289
作者序(一)
作者序(二)
第一章 緒論—文化資產與古蹟 001
一、文化資產的定義和類別 002
二、古蹟及其標準 002
三、臺灣重要之古蹟 003
四、古蹟參訪和維護 007
第二章 史前文化遺址與原住民的社會和文化 009
一、臺灣史前文化遺址 010
二、臺灣先住民的社會生活圖像 013
三、臺灣最早的主人─原住民 015
四、臺灣原住民及其文化 017
五、原住民族文化之特色 025
六、平埔風華再現 028
第三章 尋跡溯往─臺灣的古道 031
一、臺灣古道的類型與現況 032
二、臺灣古道簡介 033
第四章 臺灣的城垣與砲臺 045
一、城門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