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諾美學裡的「藝術」一直是負面的,不管是藝術他律系譜所指的附庸性,或是用來修飾前衛作品的「反-藝術」或「非-藝術」。他只相信作品政治,此既不是想像,也不是象徵;他只相信作品自身為慾望機器,此既不是結構,也不是幻覺;他只相信作品的實驗性,此既沒有詮釋,也不是意味深長,而是看作冒險的、陷入黑洞的經驗紀錄。
作品所言和所想,這是彰顯創作過程和以創作過程作為表現自身作法。此作法類似傅科的《知識考古學》的觀點:作品的真正功能,按其起作用的樣態,本身就是一種殊異的機器或生命體。作品提供聞所未聞的和不可見的力量,做為對抗資本主義社會體制。也是從這種批判功能,阿多諾視作品為臨床感性,具有(社會行動)真實力量的價值,本身就是問題性身分。
作者簡介:
陳瑞文,巴黎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畢業,巴黎第一大學藝術學博士。現任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美術系教授,曾任系主任、藝術學院院長。著有:《美學革命與當代徵候評述》(北美館,2002)。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 自叔本華與尼采以來,大概歐洲再也沒有其他的藝術哲學,所起的影響力堪與阿多諾相比擬……。阿多諾實質界定了一種基準,首度允許去談論現代藝術。──魏瑪(Albrecht Wellmer)
◆《美學理論》統合了衰亡、異化、否定、危機和解構等廿世紀最敏感的現象,藉前衛藝術的擺脫束縛,具有強烈要求顛覆一切系統的否定精神,事實上它所釐定的藝術理論面向,首度允許我們理解和談論前衛藝術。──吉姆內茲(Marc Jimenez)
名人推薦:◆ 自叔本華與尼采以來,大概歐洲再也沒有其他的藝術哲學,所起的影響力堪與阿多諾相比擬……。阿多諾實質界定了一種基準,首度允許去談論現代藝術。──魏瑪(Albrecht Wellmer)
◆《美學理論》統合了衰亡、異化、否定、危機和解構等廿世紀最敏感的現象,藉前衛藝術的擺脫束縛,具有強烈要求顛覆一切系統的否定精神,事實上它所釐定的藝術理論面向,首度允許我們理解和談論前衛藝術。──吉姆內茲(Marc Jimenez)
章節試閱
阿多諾美學的核心問題:批判語言(langue)
阿多諾美學環繞在兩個哲學問題上:
1.哲學家為何談藝術?或者說二戰之後的哲學,為何與藝術關係那麼密切?
2.哲學家為何需要讓自己成為藝術家?或者說哲學家為何讓自己的語言形象化?特別是語言形象化,會讓語言從溝通性的表達轉化為不可溝通的表達,讓哲學離開真理的古典大廈,而流離失所。
前一個問題涉及十九世紀初浪漫哲學 的核心:絕對(Absolu)和藝術的同體設想,引出的三個困惑:
第一個困惑,從「藝術可幫助哲學開展新形態」的設想,引出哲學對藝術作品的論述,是否減損藝術作品的問題。此疑惑出自兩個方面。一方面從哲學角度言,藝術是哲學取得活力的橋樑,但哲學的藝術論述卻可能減損藝術作品。此問題出自主體哲學本身的特性。由於主體哲學本身是一種朝向自身的思想,一種從知識自身的動作取得完滿的世界觀的思想,所以具有將主體認知等同對象的特性,從而發生攫取對象的發言權問題。另一方面,以何種方式,哲學在藝術論述上盡情發揮,又不會造成取代藝術作品?
第二個困惑,什麼樣的藝術認識論,才可以達到呢?此困惑雖出自於耶拿學派和黑格爾之間的爭議,其實背後涉及十九世紀初思想家擺脫舊有語言系統,探索未知之域的時代課題。
耶拿學派和黑格爾都同意藝術的感性形式(forme sensible)具有「本體論的揭示功能」,可以從藝術發展出思辨知識(savoir speculatif)。但前者認為再怎樣的哲學介入,藝術還是優於藝術論述,而後者則持相反的立場。前者遭逢的問題在於:如果藝術等同於哲學論述,或者說藝術本身的敏感性本是哲學所無法取代的,那麼藝術理論是否有存在必要?而假使藝術自身便是「思辨的真理」(verite speculative),那麼藝術理論要怎樣的作為才能達到有效性呢?黑格爾主張哲學的理性思辨可以豁亮藝術內的真理,此藝術論述比藝術更具威力,動機便是以改善耶拿浪漫主義美學困境為出發點的。
但黑格爾解決耶拿浪漫主義美學困境,自己也處在疑難中:如果藝術論述範疇屬於哲學思想疆域,那麼論述如何能夠使藝術成為其對象,既達到全面性,而不會只觸及藝術一小部分?《美學課程》為此留下兩個爭議性論點:演化的歷史主義和理念的藝術認識論。
第三個困惑由第二個困惑延伸而來。也是《美學課程》所丟出的潛在困惑。此困惑在於:黑格爾以絕對精神作為藝術與哲學的共同領域(如同謝林以「絕對」作為藝術與哲學的共同領域),然而在解決浪漫主義的問題時,自己的理論也陷入難以化解的矛盾,即藝術再現(representation)屬於下層現實(realite)的特殊反映,而哲學理性辯證邏輯屬於形而上的普遍性格,如何將理性思辨與藝術經驗這兩種不同層面的活動結合一起呢?無論在論述上,或在藝術系統的部署上,《美學課程》明顯的並置了此兩種思維活動,然而卻沒有平息此兩種思維活動之間的矛盾。箇中最具震撼的層面不在於黑格爾並置矛盾,從而造就了人類史上首部科學的藝術哲學,而在於當黑格爾強力攪拌此兩種思維時,將語言表達推向類似「和解協議,介於事物和理解之間中介性的黏糊層」(EH 119)。
這也就是《美學課程》為了表達形上哲學辯證要求和形下藝術經驗兩大訴求,潛在地將語言從原本溝通功能,帶向顛覆再現(representation)和敘述(narration)的傳統表達,一種黑格爾式的語言表現。
這種潛在地認為語義學(semantique)的統一體乃表達者表達世界和邁向未知之域的障礙,黑格爾這種作為引出一個影響巨大的課題:此即什麼樣的語言可以避開語義學溝通層次,因為避開溝通便避開說話者的意識控制,而避開意識控制,便意味避開「我思」,唯有避開我思和語義學的限定,語言才能敞開給更多角度、更多不同類型的世界思考和跨領域可能。
語言如何成為敞開性的場域,既不受我思,也不為語義學侷限呢?
開展黑格爾所留下未完成的語言冒險,正是阿多諾與前衛藝術互動所面對的第二個問題:語言是否有可能成為表現自身?而當語言成為表現自身,將發展出怎樣的認識論、知識或藝術哲學形貌呢?更或者說,當語言成為表現自身,這將發展出怎樣對「人」的看法,此種「人」的看法和理性的、意識的人本主義之間的差異是什麼呢?
語言是否能成為表現自身?其實就是有「朝向藝術」的渴望。
語言「成為藝術」,無疑地直接促成西歐語言學(linguistique)轉到符號學(semiologie),這背後其實有個對「語言」(langue)極度不信任的時代背景。這種對語言的不信任原因,已經有別於耶拿學派和黑格爾擺脫舊有語言系統,出自於世界知識視野和搜尋未知之域的要求。廿世紀西歐的語言危機,既非完全是知識需求,也決非齊瑪(Pierre V. Zima 1946-)所言由於「商業化、專業學門的分工和意識形態紛爭」(Zima 1985 :121)那麼單純。它深層觸及語言本身的文化和歷史意識形態,與近代集權、種族主義、霸權、文化中心主義和戰爭的關聯。
尼采全力批判形而上論述及其真理的不動性,便出自對「語言」的文化和歷史意識形態的恐懼。
語言危機引爆「從語言出走」和「癱瘓語言另起爐灶」的問題,可以說明近代前衛藝術運動、批判理論(阿多諾)、德國存在主義(海德格)和法國後結構主義(德勒茲)共同的起源背景。例如海德格致力於詞源學本體論來超越語言的文化和歷史意識形態,而阿多諾則將理論重心放在前衛音樂、文學、戲劇和繪畫上,作為因應之道。主要的工作,便是借用美學和藝術模擬領域,實施脫序語言對語言學的概念思想的衝撞行動。
我要說的是,阿多諾拒絕系統結構,以及拒絕黑格爾那種歷史的宏觀意群(macro syntagme),徹底讓語言形象化,由此實踐出顛覆意味的非同一的星叢文體,賦予藝術和美學問題性角色,本身就是以批判語言,全面抗擊歷史、文化、社會體制、霸權、種族主義和管理世界等意識形態的舉措。
此啟明舉措乃阿多諾美學標的。
阿多諾美學的藝術認識論
阿多諾美學的藝術認識論因而必須從「批判語言」的語言否定性與政治性角度來看,才能真正了解此藝術認識論所為何來。
語言否定性與政治性要求,體現在藝術認識論的便是兩個關鍵性的措施:術語的認識論與藝術的問題性。前者涉及瓦解語言學,對歷史、文化、社會、知識、哲學和世界進行表態的手法;後者是被選定的,被選定的作品必需符合語言否定性與政治性的問題性(problematique)要求。換言之,由這兩種措施所形成的跨域的和破壞性的藝術認識論,並非是阿多諾的目的,他的目的主要是從前衛作品和語言實驗進行雙重的作品政治(politique de l’oeuvre)。
在術語認識論上,不能不承認這是阿多諾美學最令人嘆為觀止之處。他使用傳統美學術語──某種舊文字的獨特輪廓(configuration particuliere des mots anciens),進行歷史、文化、社會、各式理論和前衛藝術各範疇的詰問。術語策略,其實是一種「語言出走」和「癱瘓語言另起爐灶」的行動,但也面臨兩種危險:疏離具體的事物情狀與拋棄概念思想模式的虛無化。因此術語策略本身就是一種實驗和冒險。他解決的辦法便是將術語置入現實事物情狀、前衛作品與歷史之間。這些多重的操作,都以碎片方式環繞在前衛作品的問題性上,這些散狀的無數碎片並非真正像散沙般,其實都隸屬在各自隱約的、有某種部署的系譜上。這個以傳統術語為中心的重大實驗,便是體現在《美學理論》既區分又兼具交互作用的聯合手法(procede associatif):即利用傳統術語的獨特輪廓(configuration particuliere)來揭示新真理。
我稱為阿多諾式的術語認識論(epistemologie en technologie)。它具有無政府主義和肉慾烏托邦特性,所以是否定性的、破壞性的,因為它是針對主客體二元認識論的知識、藝術、哲學等人類學而來。
至於在藝術問題性上,我認為這部份也是阿多諾美學的核心。對藝術的認知,阿多諾還是承繼了十九世紀初的美學那種二分法:所謂藝術不是過去的就是有待實踐的。也就是說藝術之所以是藝術,不應是理所當然的,它的起源必然以問題性為開始。實際而言,這只有作品視野,而沒有藝術視野。阿多諾的作品視野之所以有別於十九世紀初的美學,在於將作品視為衝撞社會體制或切斷社會體制的異質物角色,所以它不屬於私人的、純精神的東西,不類似黑格爾將藝術看成一種精神的形象,或將藝術作品看成是主體理念的再現(representation d’Idee)。
這樣的作品問題性認知是重要的,因為這除了成為他關注前衛藝術運動,以及選擇特定的前衛作品作為論述對象的判準,也是他實踐語言否定性與政治性的依賴。換言之,非同一性的前衛作品問題性,將引爆語言實踐問題性的依據、偏離和繁殖,一切將由此而起,由此而發生,由此展示否定性與政治性的力道。
從上述複雜的動機和層次,我們看到阿多諾實踐了一個和美感分析、藝術詮釋無關,非常值得注意的藝術認識論。
它涉及科學的觀察和認識。觀察作品自身那一層表面膜的語言變異徵象,以及認識此語言變異徵象的來龍去脈,同時指出它在歷史發展進程的位置,乃至在社會體制的處境。前兩部份分別涉及形象自身的語言物質化和模擬的創作過程,屬於「作品自身範疇」;後兩部分則為「作品應用範疇」。這個龐雜的藝術認識論,擁有兩個特色相當特別:
1.物的理論:以作品的語言變異和去美感化為問題的開展點,拉出作品否定性和模擬的創作過程等兩個論述場域。前者關乎到與固有的「藝術創作步驟」(demarches constructives de l’art)和「美感綜合原則」(principes synthetiques de l’esthetique)的衝突,這是聚焦在藝術物整體的反再現(anti-representation)和反同一性(anti-identite)問題性上,問題包含:作品物質化症狀、感覺退化、技術變革等緣因考據。後者則涉及創作上一個身體、非意識、媒材和技術糾纏一起的奇特模擬過程。一個停留在藝術物本身,考證物的徵候緣由,一個是追索造成此藝術物變異的製造過程。
這樣的物的理論之所以超越signifie和signifiant符號學邏輯,在於開展兩種交錯重疊、相互扶持的論述場域:一種涉及到對無定形物理現象的科學觀察,以及對物質無定形與形式同一性、非再現與再現等衝突的感覺經驗的考察;另一種追索此藝術物語言變異的製造過程,──此奇特的製造過程已經不是拉岡(Jacques Lacan 1901-1981)遵循一種象徵結構的理想性,而是偏離社會要求,對體制的異議。這兩種論述場域,都讓作品以否定歷史文化社會的不可估量性敞開著。
2.應用理論:此應用範疇建立在前述的「物的理論」上。它涉及對歷史、文化、社會體制和各種藝術理論的否定性檢視。由於是屬於認識和連結的同時發生的思想動作,因而需要動機極大的創造性和敞開性。而之所以不會出現類似詮釋者在作品與感受之間造成裂縫,關鍵在於它應用兩種虛擬性(virtualite),將作品否定性和歷史、文化和社會批判緊緊地綁在一起,從而具體化作品的應用功能:
虛擬一,應用馬克思美學的下層結構與上層結構之間的交互作用,來擬造議題,例如前衛作品叛離固有的「藝術創作步驟」和「美感綜合原則」,乃對社會權利的凍結和否定動作;
虛擬二,前衛作品是一種逃離行為,其否定性是建立在歷史、文化和社會對人的框限,以及製造藝術變動的積極性侵蝕(ablation positive)之間的關聯上。
這兩種問題性的多重應用,都落實於術語與系譜部署上。一邊引出歷史的(哲學與藝術)思想進程,一邊作為描述前衛藝術的問題性,一邊連接相關的思想理論,一邊引出各種相對辯證。術語操作幾乎類似畢加索的色彩、線條和造形,或旬白克音符的直接表現,探入一種碎片式的和場域性的語言部署。同樣也因為納入思想史、美學、藝術思想史、前衛作品和社會議題,讓場域內部流動著各式各樣的系譜,維繫著表現性語言不陷入完全的癱瘓。這是《美學理論》勾勒藝術認識論的兩種決定要素:碎片陳述與語言表現。
很難想像藝術認識論,是以「碎片陳述與語言表現雙重性」表達的。
它以本身也是疑難的方式呈現,因此這不是平常我們在大學課堂所上的藝術認識論,它是一個極度化的語言否定性的政治行動。
阿多諾美學的核心問題:批判語言(langue)
阿多諾美學環繞在兩個哲學問題上:
1.哲學家為何談藝術?或者說二戰之後的哲學,為何與藝術關係那麼密切?
2.哲學家為何需要讓自己成為藝術家?或者說哲學家為何讓自己的語言形象化?特別是語言形象化,會讓語言從溝通性的表達轉化為不可溝通的表達,讓哲學離開真理的古典大廈,而流離失所。
前一個問題涉及十九世紀初浪漫哲學 的核心:絕對(Absolu)和藝術的同體設想,引出的三個困惑:
第一個困惑,從「藝術可幫助哲學開展新形態」的設想,引出哲學對藝術作品的論述,是否減損藝術作品的...
目錄
總論
阿多諾美學的核心問題:批判語言
阿多諾美學的藝術認識論
阿多諾與德勒茲:兩種當代美學範式
阿多諾與海德格:兩個美學世代
阿多諾與丹托:歐陸美學與英美分析美學
壹. 理性物化與新美學範疇
一、緊密的學術歷程
二、《美學理論》啟開新範疇
三、藝術自治性與社會行為論題
四、啟蒙與救贖論題
貳. 評論:通向星叢文體的途徑
一、評論的思想視野與發展
二、評論的新知識範疇:阿多諾的評論與笛卡爾的知識原則
三、阿多諾評論與黑格爾辯證法
四、阿多諾的評論操作模式與問題
結論:評論通向問題性的星叢文體
?. 前衛藝術的模擬語言:世界轉變徵象、異種芬芳與系譜
一、從三種模擬論述勾勒「作品自身範疇」
二、「模擬」引出的外延理論:受難與異種芬芳的辯證
三、「模擬」與相關術語的連結:我思解體、非人稱與現代性的精神
四、「模擬」的系譜部署:內在性、工作概念與工具理性系譜
結論:藝術不應是藝術
肆. 論述問題性:對星叢文體的另個觀察
一、論述問題性:面對前衛作品的陌生形象,論述如何可能?
二、論述問題性、前衛藝術與哲學形態的關係
三、論述問題性與「思想不可能性」
結論:論述是一種邊緣的探勘
伍. 形象自身:叛離國族和去文化標記的訴求
一、形象自身的源頭
二、形象自身乃轉變徵象
三、形象自身的邊緣理論
結論:一種作品的政治
陸. 真理:一個複雜且細膩的辯證場域
一、三種真理:超驗、俗世與問題性
二、真理的辨認:否定性與和解
三、本能解放系譜:三個階段革命
結論:真理辯證在阿多諾美學裡的重要性
柒. 康德、席勒、黑格爾、尼采與阿多諾
一、康德與阿多諾:從主體美感判斷到非二元論的藝術論述
二、席勒與阿多諾:從人的解放擬想到二分法的藝術觀
三、黑格爾與阿多諾藝術哲學的關連
四、尼采與阿多諾:兩種美學
捌. 非同一性思維與前衛藝術:非同一性外貌理論
一、非同一性思想的起因與發展
二、同一性外貌系譜
三、非同一性思想與前衛藝術的連結
四、非同一性外貌理論的內含
五、非同一性外貌理論的操作方式
結論:前衛作品的啟明性
玖. 否定性、前衛美學與藝術主權觀
一、阿多諾的作品否定性視野:自治性和主權性的連結關鍵
二、為何阿多諾美學是一種前衛理論?
三、 阿多諾的藝術主權觀
後記:雙重的作品政治
術語與系譜問題
哲學家作家化
作品主體性
作品之外的美學範疇
藝術的問題性身分
破壞性的阿多諾美學
引用書目
附錄一:阿多諾主要的活動與著作
附錄一:Suhrkamp 出版社的《阿多諾全集》
總論
阿多諾美學的核心問題:批判語言
阿多諾美學的藝術認識論
阿多諾與德勒茲:兩種當代美學範式
阿多諾與海德格:兩個美學世代
阿多諾與丹托:歐陸美學與英美分析美學
壹. 理性物化與新美學範疇
一、緊密的學術歷程
二、《美學理論》啟開新範疇
三、藝術自治性與社會行為論題
四、啟蒙與救贖論題
貳. 評論:通向星叢文體的途徑
一、評論的思想視野與發展
二、評論的新知識範疇:阿多諾的評論與笛卡爾的知識原則
三、阿多諾評論與黑格爾辯證法
四、阿多諾的評論操作模式與問題
結論:評論通向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