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歷史巨變下的臺灣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一書中,言其著史之目標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句話裡的「變」(Changing),指的是變化、變遷,乃是歷史演化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元素。
中國歷史上,最巨大的一個變化是「辛亥革命」,這個發生在1911年由孫中山及其革命黨人領導的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結束了中國自秦始皇以來二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開創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從此當家做主的不再是世襲的皇帝,而是人民。
辛亥革命後,中國在表面上是民主共和,但是因為變化太快,導致骨子裡還是在專制上打轉,政治運作上一下子無法合乎民主的要求,甚至還倒退,民國成立才四年,就出現袁世凱的洪憲帝制,革命黨人當初的理想無由實現,於是孫中山在反袁之後,繼續領導護法運動,接著是改組國民黨,實行聯俄容共政策,並發動國民革命運動,謀求推翻北洋軍閥,統一全中國。
而臺灣自1684年納入清朝版圖後,原本與中國已經同一歷史命運,雖然因為地理上被臺灣海峽隔絕在海外,再加上移民社會的特性,使得臺灣有著一些中國所沒有的特質,具有和中國各省相異的特殊性,但是既然是同一國,基本上臺灣與中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還是有著密切的聯結,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1895年為止。
1895年對於臺灣人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變化,因為這一年的4月17日清朝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臺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從此脫離中國,變成日本的殖民地,時間長達半個世紀,其間臺灣在政治上隸屬於日本,經濟上也從和中國的依存關係轉向日本,文化上更是被迫屈從日本化。馬關條約對中國而言,是失掉一塊土地,是割地加上賠款,中國近代史上本來就是一連串的割地和賠款,割讓臺灣也不是第一次失去領土,割臺當然心痛,當然不捨,但時間一久也就淡忘;可是對臺灣而言,就大不一樣了,那意味著臺灣人從此脫離母國,得面對異民族暴虐的殖民統治,以及異文化的衝擊,壓力是直接的,時間是長久的,臺灣人民如何因應?
乙未割臺對所有臺灣人來說,是一個「歷史巨變」,臺灣面臨了空前未有的大變化,之後臺灣人被異族殖民統治,所謂殖民統治,指的是不平等的統治、被壓榨的統治,殖民地人民的地位次於殖民母國的人民,是二等國民,殖民地的法律與母國的法律不同,日本在臺灣設置總督,他可以頒佈法律,如「六三法」,根據此法對臺人予取予求,有如臺灣皇帝一般。
當年李鴻章和日本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臺灣有識之士,立即向清廷陳情,反對割臺,請求收回成命不果,臺灣人民不得已而謀求獨立,在官紳領導下於1895年5月25日成立「臺灣民主國」,以原臺灣巡撫唐景崧為總統,丘逢甲為副總統兼義軍統領。既然祖國無力保護臺灣,臺灣人只好自己來扺抗日本的入侵,民主國的年號都還是取名「永清」,表示永遠擁戴清朝,意味著祖國不要臺灣,但臺灣還是永遠愛著祖國。
臺灣人雖然明知抗拒日本是不可為的,但仍然為之,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臺灣人的民族意識,在乙未割臺一役上面,表現得淋灕盡致,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抗日史實,令人肅然起敬,感動莫名。
著名的臺灣文學家吳濁流,著作《亞細亞的孤兒》一書,書成於日治時代末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尾聲,當時臺灣被日本統治已經快五十年了,這本書內容所指涉的是臺灣人內心深層還是隱含著「孤兒心態」,即臺灣是被祖國的中國所遺棄的「孤兒」。
「馬關條約」第五條規定割臺後臺灣人可以自由選擇國籍,但是只有少數人有條件選擇離開臺灣回到祖國的中國,分析原因:
第一,欲回中國的人,得有相當的錢財,首先他就得有一筆相當的旅費,才能夠攜家帶眷坐船渡過臺灣海峽。
第二,幸能回到中國再進而抵達閩、粵原鄉祖籍地的臺灣人,得有更多餘的錢財購置田產,興建房舍,以便在祖籍地安家落戶,否則坐吃山空,如何生活?
總之,當時為了躲避日本殖民統治,為了國家民族意識,而選擇回到中國的臺灣人,人數是非常少的,最大的制約因素是必須擁有較大的財力,但畢竟擁有大財富者,為數甚少,即使擁有財富,也不一定認為日本統治和清朝統治有何嚴重區別。所以乙未割臺之初,選擇回到中國的臺灣人,第一類,首先是商賈巨戶,第二類是知識份子。
第一類,最著名的是「霧峰林家」以及「板橋林家」。他們是巨室,是士紳,家人也有獲得科舉功名者,如捐納或以正途取得舉人、秀才等,算是紳商合一的階層。在這一類當中,有一部份人的財富稍遜上述兩大林家,但是在地方上也可以算是富甲一方,他們在乙未一役後同樣離臺出走到中國,如著名的屏東「茄冬蕭家」。
第二類,此類大多是純粹的知識份子,擁有科舉功名,以著名的丘逢甲、許南英、施士洁三進士為代表,他們或多或少地參加了「臺灣民主國」及乙未抗日之役,事敗後選擇回到祖國原鄉。另外則有各地區的士紳,例如嘉義朴子黃鴻翔舉人家、嘉義新港林維朝秀才家等。
以上兩類,霧峰林家與板橋林家的家屬一部分定居在中國、一部分則依舊回到臺灣。三進士的丘逢甲、許南英、施士洁則定居於中國。至於其他如:茄冬蕭家的蕭光明,則是回到廣東原鄉四年之後又重返臺灣。新港林維朝秀才,也是在臺灣局勢安定後,又重返回臺灣。其中丘逢甲是父子、兄弟,幾乎是全家一起遷回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