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
我是一個非常失敗的母親!我很自責!雖然已經竭盡所能的去做了,但事實的呈現卻是很殘酷!我想一定是自己沒做好母親的責任!但是誰能告訴我怎麼當母親才是對孩子好的呢?
(一位母親在Facebook的留言板上自述)
教養帶來的親職壓力似乎已成為現代父母的主題歌,難怪「虎媽的戰歌」(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一出版就登上暢銷排行榜,其他各式各樣談論教養的書籍也總是熱賣。求知若渴的父母們冀望從專家的指引或勝利者的經驗中找到通往「成功」之路,但是曾經盛行的通則並非放諸四海皆準,他人成功的經驗也無法複製,教養的挫折不間斷地在親子互動的過程中持續累積。這種情形在子女步入青少年時期尤其明顯,親子之間的衝突明顯增加了。即便親子互動良好的父母,也不免感受到「緊密」之外的「緊張」關係所帶來的壓力,以及子女傾向同儕而自己漸漸失去影響力所產生的教養無力感。
面對親職挫折,身為父母者大多從自己或孩子身上找原因,例如:自己沒有耐心或孩子的個性倔強等,很少聯想到社會結構與社會變遷等因素對於親子關係與教養行為的支配性與影響力,因而困坐於自責的 愁城。事實上,教養不是單純的個人活動,「虎媽的戰歌」訴說的不是蔡美兒1個人的「作戰」經驗,而是成千上萬中產階級華人母親的教養經驗。父母如何教養子女不只受到親子雙方的個人特質及其家庭因素影響,更受制於社會建構之養育邏輯與文化框架(Arendell 1997),所以教養的挫折看似個人的問題,卻不容易從個人層次自行解決或突破,必須從結構層面尋找困境的根源。尤其近代台灣經歷急遽的社會變遷,家庭教養文化在傳統華人和西方民主文化交互影響下呈現新舊並立與東西雜陳的混沌狀態,什麼是好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教養子女,各方說法不同,莫衷一是,對於許多家庭有青少年的父母而言,的確是個難題。
一、如何教養子女?
如何教養子女?怎麼當父母才「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經驗也有個別的主張,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而每一個社會各有自己的教養邏輯,盛行於西方的「民主權威式」(authoritative parenting style)不見得適合華人家庭,所以這同時也是一個文化差異的問題。更重要的,教養文化並非固定不變而是隨社會變遷不斷演變與革新,當立基於「尊卑觀」的傳統教養方式和崇尚民主平等的新世代格格不入時,「以父母為中心」的教養風格就逐漸被「以子女為中心」的風格取代,所以這也是一個社會變遷的問題。無論從文化差異或社會變遷的觀點,包括信念、目標與行為在內的教養文化無疑是社會建構的產物,個人在教養與被教養的過程中,既是文化建構者也是奉行者,既要遵循社會的標準也要考量個人的特性,而社會標準與個人利益卻常常是衝突的。「好」的教養方式究竟該從個人的利益或是社會的觀點定義才妥當呢?這個問題也常讓父母左右為難。基本上,「以子女為中心」的邏輯放在社會利益的脈絡下有其矛盾性,尤其當子女的個人特性與常模偏離越遠則教養的矛盾越大。因此,子女利益與社會標準兩端之間的拔河是現代父母面臨的另一個基本困境。
教養(parenting)是日常生活經常發生且到處可見的行為,涉及的內容與對象相當多元廣泛,舉凡成人撫育或照料孩童與青少年的養育活動都包含在內,但以父母對子女的社會化角色最為核心也最受關注(Arendell 1997; Maccoby 1992)。父母對於子女不僅負有撫養的義務更有教導訓練的責任,傳統中國社會甚至有「子不教,父之過」之古訓。除了傳承文化規範等社會性目標外,父母教養子女的主要目的在於滿足成長過程的身心需求並培養能力,以致教養的方法與內容隨著子女年齡階段而有所變化。青少年正面臨由兒童邁入成人的轉換階段,是一個嘗試錯誤的學習階段,所以教養的重心比較集中於教導而非撫養,強調引導(guidance)與訓練(discipline)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