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入圍第33屆金鼎獎.一般圖書類最佳翻譯人獎
我在Boston Public Library圖書館擔任選書工作三十年,因此對頗 以審量眾書價值(包括書評及讀者出借率等在內)為樂,此書銷售量及出借率皆極可觀,愚見周教授這本精美譯書,極具貢獻!應該大力推蔫,廣佈文化!──波士頓圖書館楊慶儀
不管您是教徒或非教徒,此書有意想不到的價值,更是我們能對耶穌的瞭解不再局限於梵蒂岡所畫的小圈圈裡。作者對《新約》及《舊約》中所記載的可疑事跡有一針見血的看法:
1. 耶穌復活前騎驢入耶城、耶穌治療傷殘病患、認為伯大尼馬利亞就是抹大利馬利亞等,都是為了實現《舊約》預言。
2. 耶穌沒有死在十字架上、耶穌之死不是為了違反了猶太教義、耶穌有後裔、耶穌是在埃及度過青少年時期、耶穌入城第二天晚上到底住在何處?……等。
隨著越來越多的古文卷出土,耶穌基督的身世之謎也獲得越來越多的重新檢視,歷史上的基督和信仰中的基督擁有非常不同的形象。作者在本書中一一披露這些第一手的消息,讓我們對於千百年來的基督教文明擁有嶄新的思考方向。
耶穌是釘死在十字架上?還是避難到歐洲?
「舊約預言」是神意,還是人謀?
極具爭議的耶穌真相發現,全都從一只蘆草紙古書所引發……
亞馬遜同類書種銷售第一
從學術角度來看,《耶穌祕卷》的含金量超過《達文西密碼》甚多。因此《耶穌祕卷》是一本坊間對基督教評論最完整的著作,也是《聖血聖杯》22年後研究成果的心血結晶。它對西方文明的基石—-耶穌復活及其前後歷史有極詳細的發聲。
作者簡介:
麥可.培金(Michael Baigent )
麥可.培金,1948年3月在紐西蘭基督城出生。他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歷史學家。他最為人所知的著作,即為1982年的暢銷書《聖血聖杯》,他是該書的作者之一。
《聖血和聖杯》於1982年出版,該書在對聖血和聖杯進行研究後假設,耶酥基督並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而是與瑪利•瑪格達琳(瑪利亞)結婚生育,他們攜子逃到了法國南部並建立了王朝,他們的後代仍然在世,受到天主教內一些秘密社團保護。但羅馬天主教廷一直在遮掩這個事實。由於內容新奇,該書進入暢銷書排行榜,迄今已售出200萬冊。後來,書中的構思及研究結果被《達文西密碼》的作者丹.布朗所引用,並使小說暢銷全世界。
2006年3月,麥可.培金等向眾議院英國法院對丹.布朗訴請侵權訴訟。同時,麥可.培金撰寫了《耶穌秘卷》一書出版。
著作:《遠古的痕跡: 在遠古又早的歷史秘密》、《耶穌秘卷:歷史真相的探索》
合著:《聖血和聖杯》、《死海捲軸騙局》
譯者簡介:
周春塘
學歷:美國華盛頓大學哲學博士
經歷:美國愛阿華大學講師、美國康乃爾大學教授、華梵大學文學院院長、教授、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所長、《文星雜誌》、《慧炬月刊》編輯、香港《大學生活》特約撰稿人、Kiwanis Club 會員
著作:〈敦煌變文研究〉、〈蘇俄文學新論〉、〈緣起性空與人生〉、Lake Como(英文詩集)、《生活的智慧--尋找生命中的力量》、《撰寫論文的第一本書》等中英文著作四十餘篇。
推薦序
推薦序一
晚近出土文物與耶穌復活之謎
自從2002年出版的《達文西密碼》成為熱門暢銷書後,研究早期基督教的書刊也紛紛出籠:有些著重於聖殿騎士(Knights Templar);有些專精在抹大利馬利亞 (Mary Magdalene);有些重新探討最後晚餐的情景。讀者如在Borders或Barnes & Nobles書店的宗教欄下檢視一下,這些專刊林林總總不下數十種之多。有些是舊瓶裝新酒,了無創意;有些是毫無證據的空談;但有些卻是考古的新發現,極具研究價值。筆者研究《聖經》考古多年,覺得周春塘教授翻譯的《耶穌報告》(The Jesus Papers)是一本極具份量的學術作品。《耶穌報告》的作者麥可培金(Michael Baigent) 是1982年暢銷書《聖血聖杯》 (Holy Blood, Holy Grail) 的作者之一。無可置疑地,《達文西密碼》的小說(fiction)成份遠高於史實,其故事雖驚世駭俗,引人入迷,但從學術角度上來看,《耶穌報告》的含金量超過《達文西密碼》甚多。因此《耶穌報告》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它對西方文明的基石—耶穌復活及其前後的歷史—有極為詳細的研究。坊間對基督教評論的書當以這本最為完整,它是培金在《聖血聖杯》22年後研究成果的心血結晶。周教授的中英文造詣已臻爐火純青的境界,譯文忠實地傳達作者的本意,故樂於為之序。
培金在《耶穌報告》中主要的論點是歷史的耶穌及信仰的耶穌差異甚大,而且耶穌少年時期的十八年史料一片空白。不管是正統的新約四大福音還是諾斯地克 (Gnostic) 福音對此問題都沒給予合理的交待。培金用抽絲剝繭的功夫來推斷耶穌的早期教育:它來自神秘主義盛行的埃及。原因是在當時歷史的大環境下羅馬帝國強力鎮壓猶太教的奮銳黨(Zealots),本性溫和善良的耶穌,不可能來至加利利海 (Sea of Galilee)的奮銳黨,更不可能來自土耳其,印度或中國。培金對埃及文化上用功極深,他把耶穌教育的源頭引到太陽神瑞阿(Ra),大法老庫弗 (Khufu)的金字塔和入教儀式(Initiation) 再經過希臘文化及埃及猶太人的靈療派(Therapeutae)而一脈相傳。培金一再強調耶穌的信徒用草藥麻醉被釘在十字架上的他,再由亞利馬太人約瑟 (Joseph of Arimathea) 及尼哥底母(Nicodemus) 救走逃亡埃及,待暴亂平定後,再由埃及逃至法國南部。在往後的一千年中,耶穌及其他猶太人後裔漸漸發展成崇尚和平的淨化教派(Cathars)。這些資訊都是在正統基督教文獻中不易見到了,彌足珍貴。對教徒而言,看完本書可更瞭解耶穌是主張和平的,又能包容女子入教。如此看來基督教上承自然主義的靈療派下及淨化教派。無疑的耶穌是一位愛好和平,相信平權主義,原宥世上所有罪人的一代聖人。
《耶穌報告》作者培金透過他的朋友林肯和李伊(Leigh)的關系認識住在Oxfordshire的主牧師巴特雷醫生 (Rev. Dr. Bartlett)。巴特雷的密友李雷長老(Canon Lilley) 是英國教會在十九世紀末極具影響力的人物。李雷深諳中世紀法文,在1890年代初被召至巴黎聖蘇匹士神學院去解讀一份令人困擾的古文件:一般咸信來自法國雷恩城堡 (Rennes le Chateau)牧師索尼耶赫 (Sauniere) 之手。索尼耶赫 極為窮困,年薪大約只有10美元,但在1890-1891年間因整修老教堂時發現的中世紀古文件而一夜致富。虔誠的李雷在破譯古文件後完全喪失了對基督教的信仰,也拉開了本書的序幕。索尼耶赫在致富後指導工人在教堂的墻壁上畫了一幅神秘的油畫:在一個滿月的夜裡,二位男仕把耶穌抱出墓中,二位女子及一位小女孩在傍哭泣。如眾所周知的,滿月後就是猶太人的踰越節,因為要保持凈身的關係,沒有人肯碰屍體的。索尼耶赫想要表示的就是耶穌在公元45年時並未死亡,身傍站著神色緊張的女子及帶紫色頭巾的小女孩很可能是抹大利瑪利亞與耶穌的女兒。索尼耶赫的教堂也在主張和平的淨化教派地域之內,從這里培金勾勒出下列的因果關係:索尼耶赫的中世紀秘卷—>淨化教派—>以色列大衛王的後裔—>耶穌因鎮定劑獲救或替身?—>猶太奮銳黨與耶穌—>耶穌青少年在埃及與靈療派—>古猶太人在埃及—>埃及古文化中太陽神及庫弗大法老對耶穌的影響。從下一段開始我將把作者對傳統《聖經》(舊約及新約)中的可疑之處指出以便使讀者閱讀,再以晚近出土的文物來驗證或比較培金的觀點。同時我也將埃及宗教史與中國先秦文化的關系也略做說明。當然,中國古文化與猶太,埃及文化的孰先孰後的爭論必將浮上檯面,不管您是教徒或非教徒,此書有意想不到的價值,更是我們能對耶穌的瞭解不再局限於梵蒂岡所畫的小圈圈裡。培金對新約及舊約中所記載的可疑事跡有下列一針見血的評論,詳細內容請翻閱本書。
1. 耶穌復活前的活動是著名的騎驢入耶城,民眾小孩夾道歡呼,這在當時的舊約撒迦利亞書Zechariah (9:9)中早有記載,耶穌此舉可能只是為了實現這個舊約預言而已。
2. 耶穌及他的信徒來到猶太聖殿(The Temple)掀桌子把兌換貨幣的人趕出聖殿也是為了實現 以賽亞書Isaiah(56:7)中的舊約預言。同樣地,耶穌治療傷殘病患也是為了實現另一舊約預言(Psalm 8:1-2)。這與傳統的神跡說大異其趣,也是《聖經》研究中的主要爭論點。
3. 耶穌入城第二天晚上到底是住在伯大尼馬利亞 (Mary of Bethany)、馬大(Martha)、拉撒路 (Lazarus)家(John 11:1-2, 12:3)還是麻瘋病患者西門(Simon)家(Matthew 26:6)? 這兩章新約必有一章是錯誤的。
4. 伯大尼馬利亞 (為耶穌澆香油在當時重男輕女社會當是極不可能,根據考據,史塔勃 (Starbird)女士認為伯大尼馬利亞就是抹大利馬利亞(Mary Migdal or the Great),這又是為了要實現舊約中彌加書 (Micah 4:8)中的預言。
5. 培金對耶穌死於十字架上的說法存疑:普林斯頓大學權威教授培戈斯( Elaine Pagels)認為是在十字架上時,有信徒給他鴉片(不是新約中的醋)等鎮定劑;可蘭經說耶穌沒有被釘死;諾斯底克基督徒 Basilides(公元二世紀)說被釘死的是西瑞尼斯的賽門 (Simon of Cyrenes),培金趨向培戈斯之說。
6. 耶穌對“我們是否要付稅給羅馬政府”的回答是屬於凱撒的給凱撒;屬於上帝的歸上帝。耶穌因此得罪了奮銳黨而將他出賣,並非是因為他違反了猶太教義。叛教的懲罰是被石頭砸死;釘十字架是對羅馬政府叛亂的刑罰。耶穌之死如屬于後者,傳統新約《聖經》把猶太人當成替罪羔羊,使千餘年來,至少一千萬猶太人命喪黃泉,實為基督教史上最大的污點。
7. 亞利馬太人約瑟向羅馬巡撫比拉多 (Pilate)要耶穌身體時用soma(活體),比拉多回答是用ptoma(屍體)。可見在希臘文版的《聖經》耶穌當時並未死,但譯為拉丁文時,譯者巧妙地都用屍體一詞來掩飾了耶穌未死的可能性。
8. 耶穌與抹大利瑪麗亞的行蹤成謎;但是法國確實有猶太大衛王後裔,並有嫁入梅洛芬奇 (Merovingian)王朝的,這個史實是不容否定的。因此淨化教派基督教與大衛王後裔(耶穌世系)很可能有一定的血緣關係,亦并非空穴來風。
9. 埃及的靈療派允許女子入教對少年耶穌的有一定影響。以色列王朝在公元前175年被敘利亞攻破,不少猶太人在埃及定居生根。其中一些是 撒督 (Zadok)—法利賽 (Pharisee )教士的一派-- 後來成為正統的猶太教。所以耶穌在埃及度過青少年是合乎邏輯的。
10. 死海古卷中的伊諾書(Book of Enoch)只有一,四,五,少了卷二(神秘主義及卷三(星相學),顯然是被篩選過的。伊諾書(96:3)中言“亮光昭汝身”明顯的受了古埃及文化太陽神及庫弗法老的影響。以西結書(Ezekiel)中他所見到的上帝坐在寶石座上閃閃發光與巴比倫神相似。猶太教的上帝與巴比倫的神都是一神論在遠古時當有某些程度的交叉影響。
培金的批評大都是從歷史角度出發的。晚近出土的的猶大福音中耶穌對出賣他的猶大說“你的星座將引導其他門徒”。在湯瑪士福音中耶穌責罵彼得因為彼得歧視抹大利馬利亞。在瑪麗福音中,彼得問道:“難道他(耶穌)先選擇她(馬利亞)後再選擇我們?”(Mary 10:3-4)。菲利普福音中說相信肉體復活是愚人的宗教。在救世主福音(Gospel of the Savior)與保羅警言錄(Apocalypse of Paul)都暗示耶穌的聖靈是以小孩子的形象出現的。在湯瑪士福音中耶穌提到了要從小孩學習真理,與現在的強迫幼童洗禮及入教的childhood indoctrination 剛好是南轅北轍了。
耶穌為了替世人贖罪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是基督教及天主教教義的基石。培金提出的疑問當然會惹惱了教徒,況且從埃及蘆草紙上的斷簡殘篇也難窺全豹。晚近發現的耶穌及其家人(包括對抹大利馬利亞)的石棺卻提供了另一個證據:耶穌死於公元後第一世紀。如用多項式分配去計算,這群石棺不是耶穌家族的幾率遠小於六百分之一。如果這幾率為真,培金及丹布朗的假說—耶穌與抹大利馬利亞到法國生根—必然不成立。讀者,尤其是教徒,一定要讀此書才能對自己的信仰有更深的認識。對非教徒而言,此書是集培金及其他學者的心血結晶,極具可讀性。希望培金書中言及的失之交臂的蘆草紙古書,能有重現市場的一天。對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培金所敘述的庫弗大法老(Pharaoh Khufu) 乘方舟造訪太陽神與中國神話中的夸父逐日不謀而合。
埃及最大的庫弗金字塔是4500前造的;夸父為炎帝的八世孫時間上也契合。由此看來基督教義的源頭與炎黃華冑也脈絡相通.根據《耶穌報告》中所言,靈療派是耶穌誕生之前在世界各地都有的和平冥思哲學派。在中國也有一派:老子的道。黑格爾認為老子是希伯來人的後裔。他的憑據在道德經第十四: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夷音耶J,希古音為H,微音W。黑格爾很可能解開了這道紀章中的千古謎題:夷希微正是猶太教的上帝耶和華。猶太教的上帝與耶穌的生死之謎是西方文明演化的根源,我們當以嚴謹的態度來研究。正如哲學家卡爾帕布 (Sir Karl Raimund Popper, 1902 -- 1994) 所言,不能推翻的理論不可能是一個好的理論。我們所熟悉的新約《聖經》是公元三二五年奈西亞公會 ( Council of Nicaea) 中所篩選過的官方版。舊約《聖經》與埃及的太陽神,庫弗法老,蘇美人葛以葛美希史詩(Epic of Gilgamesh)多有雷同之處。我們靜待更多的史實及考古來討論歷史上的耶穌及上帝,而培金的《耶穌報告》的確是一本不可缺少的參考書。
楊慶偉
推薦二
還原十字架下的真相
記憶中從未替人寫過「序」,這次周春塘兄邀我替他新譯的書—《耶穌祕卷—十字架下的真相》作序,倒是一個難題。好在他已定下了一個範圍,希望我能從宗教信徒的立場出發,對該書所敘作一反應。從某一方面來說,這倒是替我解決了問題,我雖然是一個第三代的基督徒,那只是從我母親這一邊算起,我父親那一邊卻是道地的傳統中國思想遵從者,所以我對書中所論及的問題之反應,並不那麼直截了當。《耶穌祕卷》只是嘗試將耶穌的生平回歸到一個合乎邏輯常理的詮釋。可是這種詮釋或解釋並不能完全解答宗教問題;同樣地,宗教詮釋或解釋亦不能完全解答許多現實的社會問題。
宗教討論的是善、惡(罪)、生、死,在人們生活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因之,它亦必然連帶討論到今生和來世的關連。在理論方面,形成宗教哲學亦是神學;在行為方面,則又形成宗教的道德論。前者屬於抽象範疇,後者則又歸回到現實世界;前者形成「經」和「論」,後者可稱為「律」,不過二者間的關係,卻又密不可分。這就是為什麼每一個宗教,必然有它的形式組織,亦是吾人稱之為「教會」的組織,但它亦必然有其理論架構。基督教的理論架構,建立在下列幾點上:
1.神的「萬能」權威;
2.人的原罪;
3.「道成肉身」(神子降生為人),救贖世人。第一點不僅指神創造萬物,包括人在內,還指祂本身是「無所不在」(omnipresent)、「無所不知」(omniscient)及「無所不能」(omnipotent)。這亦影射所謂的「三位一體」(trinity):「聖父」(無所不能)、「聖子」(無所不在)及「聖靈」(無所不知)的觀念,亦指「創造宇宙萬物」、「降世為人」及「予人一切知識」諸事而言。
不過,除了今生來世的關連外,我們比較關心的還是如何過好今生。這就牽連到現實世界了。現實世界的問題,不外乎如何生活得好,這當然亦指如何使人與人相處融洽,沒有爭端、生活富裕、社會安寧等。所以宗教、基督教亦然,又必須有創導人們入世生活的準則。基督教之所以注重「十誡」,亦是指此而言。從理論的完善觀點來看,基督教既要顧及神的「神性」,亦必須顧到神的「人性」,這樣才能將理論(神學)和現實結合在一起;既顧及到最終的出世問題,亦不會忽略了最原始的入世問題。這就是為什麼虔誠信仰基督的信徒們不能接受任何把耶穌定位為「凡人」而非神的原因。所以《達文西密碼》一書不能為基督徒所接受,而好萊塢依據該書所改編的電影,在世界各地上映時,會有那麼多的信徒們在電影院外遊行舉標抗議的原因。
《耶穌祕卷》和《達文西密碼》一樣,將耶穌轉變成凡人。後者還刻意地指出,耶穌和凡人一樣,娶妻、生兒育女,他的後代和保護他家人的信徒們「聖殿武士」(亦是後人稱之為Knights Templar),共同建立起一個王朝;前者則將耶穌定位為「奮銳黨」的一份子。我們知道Zealots在《新約聖經》中,被指為急進份子,是製造社會不安的人。這和整個基督教對耶穌是救主、是和平仁愛的神子,為世人的罪而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後三天復活,顯現於門徒之前又升天的觀點,完全不吻合,因此也不被接受。兩本書作者之間的侵權互控,我們不必去討論,不過他們的觀點造成對耶穌的衝擊,卻不妨議論一下。
前面說過,基督教的三個理論基礎是以耶穌是神人同體,最後又恢復祂的「神性」為主,故任何一種異議的論點都不能被接受。事實是二十世紀五○年代,整個基督教會(天主教、基督教在內)在哲理方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五○年代,天主教教宗和基督教的許多主教,都認為二十世紀的宗教必須在信仰和作為方面更接近現實、更靠近普羅大眾。他們迫切地感覺到,宗教要生存,就必須更人性化。要做到這一點,就必得採取兩個步驟:一是將宗教「去神祕化」(demythologize);一是將宗教對神的崇拜,轉變為對人的幫助。所以才有把耶穌當人看的說法;才有許多天主教的神文、修女們去非洲、去南美,和下層社會的勞苦貧困大眾們一起生活;甚至有些神職人員在極權政府的迫害下喪生。但是這麼一來,宗教所信仰的神就失去了祂的超人神性。宗教失去了神話,亦失去了它的神性;宗教失去了神性,就不是宗教了。它和其他助人為善的道德或人道說教,沒有任何不同。這是很多宗教虔誠信徒們所不能接受的,包括基督徒在內。
《耶穌祕卷》是一本還原歷史人物的作品,是當代諸多歷史學家們對歷史人物和事跡,還原真相的一種努力,是應當被接受的作品。作者試圖從歷史事蹟、人物、時代背景、社會狀態、宗教因素等各方面綜合討論,闡說一個宗教人物的生平事跡。我這裡只提兩點: 1.史蹟似乎證明耶穌的父系是大衛王族(the line of David),母系是亞倫族(the line of Aaron)。這是符合猶太人政治制度的族系權勢,是神權和君權的結合,亦符合猶太民族,經過多少年的離散後,渴望「解放」的追求,他們需要一位能將「信仰」和「現實」結合在一起的領導者。耶穌從出身來看,符合了這一個期望。不僅如此,他在許多猶太人心中,亦符合了他們從天天讀經禱告中,以賽亞先知所預期的「救世主」的預言。2.耶穌本人既反對羅馬人的統治,亦不完全同意以激烈的手段來獲得自由,所以他才會說:「將屬於該撒的給該撒,屬於神的給神。」猶太人是神的平民,理當回歸神。我想這就是耶穌的本意,所以他既不贊同右派的法利賽人,臣服於羅馬指派的猶太王;亦不贊同左派的「奮銳派」人(Zenlots),要以武力來推動羅馬統治。他左右不能逢源,悲劇的終結在所難免。本書只是從各方面的討論來證實這一論點。
春塘兄將原文原意,都非常恰當地譯了出來,並且除原註釋外,還加了譯者註釋,使原著許多不解之處,都得到詳細的說明。這對讀本書的人,有極大的幫助。這是一本難得多見的譯作。
袁鶴翔
二○○八年五月十五日清晨,於臺北東吳大學
推薦序一
晚近出土文物與耶穌復活之謎
自從2002年出版的《達文西密碼》成為熱門暢銷書後,研究早期基督教的書刊也紛紛出籠:有些著重於聖殿騎士(Knights Templar);有些專精在抹大利馬利亞 (Mary Magdalene);有些重新探討最後晚餐的情景。讀者如在Borders或Barnes & Nobles書店的宗教欄下檢視一下,這些專刊林林總總不下數十種之多。有些是舊瓶裝新酒,了無創意;有些是毫無證據的空談;但有些卻是考古的新發現,極具研究價值。筆者研究《聖經》考古多年,覺得周春塘教授翻譯的《耶穌報告》(The Jesus Papers)是一本極具份量的學術作品...
作者序
作 者 序
西元一二九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基督教聖地艾克里─十字軍王朝的最後堡壘─淪為一片廢墟。唯一留存的,是一座聖殿騎士的海濱高塔。
阿拉伯的軍隊在埃及英年蘇丹卡力.阿希拉夫的領導下,圍剿聖地達七星期之久。基督王朝最後的基地終告陷落。城中的街道一度充滿武士、貴冑、商賈和乞丐,頓變成斷垣殘壁,屍橫遍地。在戰爭的殘暴中,﹁池魚之殃的破壞﹂是無庸感歎的事實,戰敗的城池正是殺戮和搶劫最佳的展示場。
先是,阿拉伯的將士卯足全力,決心要把所剩無幾的十字軍驅逐下海。儘管希望日益渺茫,十字軍還是抵死反抗,幻想有復甦的一天。然而,艾克里城的圍困破滅了他們的美夢。在狼煙四起、血腥滿地的廢墟中,只有聖殿的殘塔還諷刺地聳立地面。
塔內擠滿了倖存的騎士,大約五、六十人,他們是耶路撒冷基督王朝最後殘存的士卒。從他們的臉上已見不到昔日的光榮,他們彈盡援絕,靜坐地面,一無期盼。港口還有船隻往返,士卒和居民偶有逃亡,剩下的士兵有也得做些零星的抵抗。
這場猛烈的戰火,使向來驍勇無雙的騎士們飽嘗絕望的滋味。當蘇丹建議他們放棄城堡,作為安全釋放他們和全體居民的條件,騎士的將領立刻接受了。蘇丹的一支軍士高舉蘇丹的軍旗,揚長入城。不幸的是,這些缺乏訓練的阿拉伯軍人一旦入城,隨即開始騷擾婦女和兒童,騎士們一怒之下,把他們全體殺絕,還奪下了蘇丹的大旗。
蘇丹視此為不可寬恕的詐騙,決心報復:次日,他重申許諾,佯作和談。當騎士們進入廣場,還未走到蘇丹面前,即被集體逮捕,在軍民眾目睽睽的圍觀下,當場處死。這是戰爭中最後的一次和談。騎士們從此噤若寒蟬, 待戰爭來收拾一切。
毀滅的一天終於來到。兩千名身穿白袍的奴隸騎兵衝入城內。阿拉伯人在聖殿騎士的堡壘下埋藏了炸藥,一聲巨爆,牆垣紛紛倒塌,瓦石橫飛,攻城者和守城者全數淹沒在一片煙塵和火海中。到塵埃落定,全城一片死寂,證明了戰爭的結束。基督王朝將近兩百年的聖地美夢,從此煙消雲散。
散布在其他地區的堡壘,在群龍無首的噩運下,也被迫放棄。這個鏖戰一百七十三年,犧牲了不下二萬名戰士生命的聖地,終於向他們揮手永別,走入歷史。
多少年來,聖殿騎士吸引著我的注意。不僅因為他們是世界上最早的職業軍人,也不僅因為他們那些早被遺忘的重要貢獻─像是在刀光劍影下建立的金融制度,把金錢以匯票和轉帳的方式通行世界;或是他們把統治階級的貴族,和被奴役的農民強行分開,創造了一個嶄新的中產階級─更因為圍繞在他們身邊的,是一種揮之不去的神祕光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騎士似乎有一套屬於自己的宗教信仰,跟羅馬教會恰好背道而馳。明白的說,在他們傳奇的官階背後,好像隱藏著某些異教徒的思想,只是其中的細節鮮為人知。我感到萬分好奇,決心尋求答案,這便是我從事揭開聖殿騎士神祕面紗工作的開始。︵譯註:據《世界日報》二○○七年十月十四日國際新聞版載,梵蒂岡於二○○一年發現,在一六二八年的檔案中,有教宗在一三○八年赦免聖殿騎士為異端罪名的文獻。可惜好景不長,從一三一二年開始,教宗克里門五世再度下令恢復對騎士們的鎮壓。這批文獻刻已公諸於世,但限量發行。︶
有一天,當我坐在倫敦一家朋友開設的書店中時,店主跑出來告訴我,有一位先生我一定要認識,他對聖殿騎士的了解必會使我大大獲益。這便是我結識理查.李伊的開端。在隨後的二十年間,我們攜手合作,一共寫了七本書。
理查的知識的確驚人,據他說,其中部分資訊又來自他的朋友亨利.林肯。理查很快發現,我們三人如能合作,一定更能發揮力量。不久,亨利也有同感,我們的團隊遂應運而生。
六年後,我們的第一部成果《聖血聖杯》躍登暢銷書榜首。
我們主要的假設在於,相信十字軍和聖杯神話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這點向來是歷史學者沒有注意到的事實。在我們的研究中,這兩者背後隱藏的是血緣問題,也是朝代問題。
換句話說,其中關鍵是猶太的皇室─大衛王室後裔的傳承。
我們都知道,聖杯的神話來自凱爾特異教徒的傳說,摻雜著早期基督教的神祕思想。聖杯,這只耶穌在最後晚餐中使用過的酒杯,象徵代代相傳的土地和歲歲富饒的收成。而這塊以聖杯為象徵的土地,在繼承者的眼中卻充滿了神祕的色彩。對我們而言,最令人注意的,莫過於神話中的﹁聖杯騎士帕西法爾﹂,他是一位被公認具有﹁最神聖的血液﹂的人物。他遠紹耶路撒冷的餘絮,近承耶穌十字架的光榮,當然是大衛王的真傳。學者們對此一歷史的忽視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從文字上說,﹁聖杯﹂一詞,是從 Sangraal 或 Sangreal 演變而來,應當是 San Graal 或 San Greal─Holy Grail︵聖杯︶的變形,是一種文字遊戲。一旦改寫成法文的 Sang Real,我們立刻看見它的原意─譯成英文便是 Blood Royal︵皇室的血液︶。我們相信,這指的便是大衛王的血液。在中世紀,大衛王的血液的確被認為是﹁最神聖的血液﹂。
大衛的餘裔在中世紀早期居住在法國南方的故事,已是屢經證實的歷史,不再是傳聞。
當查理曼大帝建立西羅馬帝國時,曾任命一位親信威廉伯爵,管理土魯士、巴塞隆納和納爾波一帶的居民,用意在以基督教為中心的帝國,和當時以伊斯蘭教為中心的西班牙之間,設置一個緩衝地帶。這位新任命的君主威廉便是猶太人︵註1︶,也是大衛王的後裔︵註2︶。
十二世紀的猶太旅行家班傑明在從西班牙前往中東旅遊的報告中曾指出,住在納爾波管理貴冑的君王,﹁依照他的家譜所載,是一位大衛王室的後人。﹂︵註3︶《猶太百科全書》也有提及納爾波﹁猶太籍的君王﹂,但沒有明言血緣的歸屬︵註4︶。雖然沒人追問班傑明所說的血緣是從哪裡來的,但我們都知道,其中的問題並不單純。
我們發現,在法國南方擁有大衛血統的王侯家族都有共同的祖先,其中之一便是著名的哥弗瑞.波以雍。他曾一度是十字軍的領袖,後來又成為耶路撒冷的國王︵註5︶。他帶領的這支十字軍共有四位貴族領袖,但為何獨獨哥弗瑞.波以雍能登上國王的寶座?為何選舉他的議員們又都是耶路撒冷一個布滿疑雲、不為人知的祕密教團?這些議員向誰負責?他們選舉的標準又是什麼?在此我們相信,血緣勝過了地位:作為大衛王裔的真傳,哥弗瑞擁有當然的繼承權。
然而,這種血緣關係有歷史的依據嗎?有的:他來自耶路撒冷,也就是來自耶穌,尤其是他和抹大拉馬利亞的婚姻─一如我們在《聖血聖杯》中的推論︵註7︶。事實上,我們相當懷疑,《約翰福音》所記載在迦拿娶親的筵席,是否就是耶穌自己娶親的筵席呢?至少,這樣可以解釋為什麼﹁耶穌和他的門徒也被請去赴席﹂;而隨後當酒用盡時,耶穌責無旁貸地為賓客新添了一缸上好的酒!不足為怪的,當我們的書出版後,舉世為之譁然。
有一位評論家還用了﹁基督夫婦﹂︵Mr. and Mrs. Christ︶這種俏皮的字眼來取笑。不過,我倒覺得這個玩笑開得很夠味。
我們的書是在一九八二年發表的,二十年後,即二○○二年,丹.布朗採用了我們的部分發現,寫成他的《達文西密碼》,理所當然的,喧囂之聲隨之再起,而﹁基督夫婦﹂的笑話又重回報端。看來,人們對追求福音真相的欲望依然如飢似渴。耶穌究竟是誰?我們該怎樣看待他?有關耶穌的事蹟,以及猶太教和基督教兩千年來撲朔迷離的歷史,真是讓人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
自從《聖血聖杯》出版後,我有幸又得到二十二年的時間,反思了更多相關的問題,做了進一步的探討,並重新評估歷史的事實和內涵。換句話說,我二十多年的努力已超越了《達文西密碼》鎖定的範疇。在本書中整理了我的種種發現,希望讀者能和我一同邁向歷史之旅─其中有些﹁死胡同﹂,也有不少柳暗花明的新天地。不管怎樣,這些通道都將引領我們深入了解耶穌本人,讓歷史而非宗教為他說話。
本書採用的材料甚多,讀者宜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進路來閱讀。本書的各章節有如獨立的積木玩具,可以自由為你建構一個合理的模式。這至關緊要,因為本書所牽涉的問題無一不是陳年痼疾,曾經一而再、再而三地死而復甦,因此,我們的每一進退都得嚴加端詳,尋找充分的理由。唯其如此,我們的議論才有百折不撓、堅持到底的耐力。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不妨盡情地懷疑和思考,也一定有助於了解,並能使你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假如你已為這番壯遊整裝待發,我們現在就啟程吧!
麥可‧培金
譯 者 序
當我的一位朋友知道我將著手翻譯《耶穌祕卷》時,曾善意勸我不要做這件吃力不討好的
事。她說,基督教的信徒們一定會討厭我。
翻譯的工作今天終於完成了,回想起朋友的忠言,我鬆了一口氣。
麥可.培金這本書結合了歷史、文化、理性,和無畏的求知精神,尋找耶穌真實的一面,掃清了宗教中難免的幻想和神話,讓耶穌成為更自然、更可信,也更可愛的一代偉人,一點也沒有破壞宗教的企圖。不管你有沒有宗教信仰,你都能從書中感受到宗教迫人的力量,和耶穌不尋常的智慧。耶穌青少年時代的教育生活,在《新約聖經》中一片空白,本書卻用了很大的力氣提供可能的線索。是耶?非耶?見仁見智,每個人也許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然而旁搜遠紹,促人深思,正是學術的重要功用,本書的貢獻遠非《達文西密碼》這類小說可以倫比。
任何宗教都有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正宗、邪說的觀念,在歷史的長河中,往往會失去它們固有的意義。本書與其說是真偽的辨識,毋寧說是對﹁宗教狂熱﹂和﹁世俗主義﹂的重新認識。一個懷有高超宗教情操的人,一定能在這兩種冰炭不相容的現實中,找到合理的均衡和內心的平安。耶穌的名言:﹁該撒的當歸給該撒,神的物當歸給神﹂,便是一個最佳世俗價值的運用,超越了狹隘的信仰問題。當年的法利賽人和律黨人不能了解耶穌,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應該有更寬闊的胸襟吧!
我衷心感謝在百忙中為我寫序的楊慶偉教授和袁鶴翔教授。楊教授以《聖經》考古學者的態度,袁教授以虔誠基督徒的身分,做不同層面的介紹,使本書在華文世界中增添了許多意義,生色不少,也讓我沾到一分光彩。
原書《聖經》的引文,來自詹姆士王英譯本和耶路撒冷版《聖經》。我的中文譯文則採用香港聖經公會和合本。凡與《聖經》有關的人名、地名也都以此為準,以方便熟悉中文《聖經》讀者的閱讀。
在譯書的過程中,我每天都經歷到新的發現、新的領悟,和新的疑惑,但願這些喜樂和興奮也能同我敬愛的讀者一齊分享。
周春塘
作 者 序
西元一二九一年五月二十八日,基督教聖地艾克里─十字軍王朝的最後堡壘─淪為一片廢墟。唯一留存的,是一座聖殿騎士的海濱高塔。
阿拉伯的軍隊在埃及英年蘇丹卡力.阿希拉夫的領導下,圍剿聖地達七星期之久。基督王朝最後的基地終告陷落。城中的街道一度充滿武士、貴冑、商賈和乞丐,頓變成斷垣殘壁,屍橫遍地。在戰爭的殘暴中,﹁池魚之殃的破壞﹂是無庸感歎的事實,戰敗的城池正是殺戮和搶劫最佳的展示場。
先是,阿拉伯的將士卯足全力,決心要把所剩無幾的十字軍驅逐下海。儘管希望日益渺茫,十字軍還是抵死反抗,幻想有...
目錄
目 錄
推薦序一:晚近出土文物與耶穌復活之謎
(3)
推薦序二:還原十字架下的真相
(11)
作者序
(15)
譯者序
(21)
一、隱密的文獻
1
二、僧侶的寶藏
7
三、耶穌:猶太人王
19
四、伯利恆之星
35
五、耶穌信仰的誕 生
55
六、羅馬的恐懼
75
七、蒙難十字架
93
八、耶穌在埃及
109
九、埃及的神祕思想
129
十、冥府去來
147
十一、活水源頭
175
十二、天國的奧祕
185
十三、耶穌祕卷
203
十四、文化交易
227
地圖一 耶穌時代的以色列
238
地圖二 耶穌與埃及
239
地圖三 古代埃及圖
240
大事年表
241
參考書目
245
註釋
256
中英名詞對照表
272
目 錄
推薦序一:晚近出土文物與耶穌復活之謎
(3)
推薦序二:還原十字架下的真相
(11)
作者序
(15)
譯者序
(21)
一、隱密的文獻
1
二、僧侶的寶藏
7
三、耶穌:猶太人王
19
四、伯利恆之星
35
五、耶穌信仰的誕 生
55
六、羅馬的恐懼
75
七、蒙難十字架
93
八、耶穌在埃及
109
九、埃及的神祕思想
129
十、冥府去來
147
十一、活水源頭
175
十二、天國的奧祕
185
十三、耶穌祕卷
203
十四、文化交易
227
地圖一 耶穌時代的以色列
238
地圖二 耶穌與埃及
239
地圖三 古代埃及圖
240
大事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