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風險與風險管理
第 一 節 黑天鵝效應如影隨形
17世紀之前的歐洲人認為,所有天鵝都是白色的。因為歐洲人從沒看過黑天鵝,所以沒有人會懷疑「所有的天鵝都是白的」這件事。直到有一天人們在澳大利亞發現了黑天鵝,歐洲人的想法才有極大的轉變。這種大翻轉帶給人們極為劇烈的震盪。因為「所有天鵝都是白的」這個事實,有數萬隻的白天鵝支持它。但只出現一隻黑天鵝。就足以推翻它。它的意義在於,人們深信不疑的觀念,不一定正確。正因為我們從未懷疑過「它可能是錯的」,在完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竟然可以如此輕易造成極大的傷害,就如同只看過白天鵝的歐洲人,自然認為「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黑色天鵝」則是想都沒想過的事,心中的衝擊可想而知,這就是「黑天鵝效應」(Black Swan Theory)。
根據紐約大學教授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的定義,「黑天鵝效應」就是指那些「對全球影響極大,卻總在事前被人們忽略的突發事件。但事後看來,這些意外卻非偶然。」例如:鐵達尼號沉船事件、911事件、金融海嘯、歐元危機⋯⋯等等。塔雷伯認為「黑天鵝」之所以不斷出現,是因為無論是個人、企業或政府,總習慣將眼前的太平景象,視為理所當然,而忽略背後隱藏的結構性風險。
這是人類進入21世紀,才短短的13年間,南亞大海嘯、911紐約世貿大樓恐怖攻擊、美國卡崔娜颶風,中國汶川大地震,以及東日本311大地震等重大天災人禍就像黑天鵝,不但是絕對多數人從未想過會發生的事,損失程度更超出我們認知的範圍。但隨著重大天災的發生頻率大幅增加,有如上百萬隻黑天鵝降臨般成為常態時,我們更應做好準備,面對如影隨形的黑天鵝時代之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的來臨。
塔雷伯教授認為,在現代風險社會中,保持謙卑的態度肯定是受歡迎的。因為在「太平」時期,我們似乎過度信任科技的模型計算與預測能力。其實,風險社會可以透過某些機制與措施,變得更穩健。換句話說,我們可能透過風險管理,創造一個「隔絕或減少黑天鵝的風險社會」。
第 二 節 風險社會
近幾年來,臺灣歷經不平靜的風險事件,從食安風暴、造假疑雲、產品混充到知名大廠爆發環境汙染等議題,牽涉其中的,不乏產業中的標竿企業,使得臺灣的國際形象大傷。
2014年318學運,少數學生佔領立法院24天,還號召十餘萬人塞爆凱道;以及2014年5月21日台北捷運發生21歲學生鄭捷在車廂隨機殺人,造成4死24傷之慘劇事件;均造成台灣社會的焦慮與不安。對新世代年輕人的不瞭解,所引發如黑天鵝般的效應,也將如影隨行地繼續影響我們這個時代。
2014年3月8日凌晨,一架馬來西亞航空公司波音777-200ER客機,從大馬首都吉隆坡起飛,目的地是中國北京,機上載有239人,但起飛約一小時後,於凌晨一時許,神秘失聯,經世界各國一個多月的搜尋,迄黑盒子電池耗盡之前,均未找到其去處,馬航事件撲朔迷離,也引起各方對這場離奇事件的諸多揣測,馬航事件似乎只是一本神秘小說的第一章,它會怎樣寫下去,端賴你和我共同搜索被埋藏在夜色裡的真相。也許每一次風險事故的發生,都會刺激人們去思考,如何吸取生命的教訓,但黑天鵝效應還是如影隨形。
2014年4月16日上午,載有476人的南韓世越號客輪在全羅南道珍島郡海域發生沉船事故,生還者只有172人,281人確認遇難,乘客中包括325名前往濟州島畢業旅行的京畿道安山市檀園高中的學生和14名教師等,此風險事故造成南韓全國政治、經濟和社會巨大的衝擊,國務總理鄭烘原以因當時政府的應及後續處理不當而請辭下台。
2011年3月11日下午1點46分,東日本發生規模9.0之大地震,造成15,843人死亡,5,890人受傷,3,469人失蹤,房屋全倒110,848間,半倒134,954半間,部分受損488,138間,經濟損失高達美金2,400億美元。(註1)
此次東日本的9級大地震,引發地、水、火、核四大災難複合式齊發,讓人怵目驚心。其中最讓人憂心忡忡的,還是福島第一核電廠機組的接連爆炸及放射性物質外洩事件。這事件既是天災,又有可能是人禍,所以引起了全球核能發電是否安全的廣泛重視。
2011年3月11日發生東日本的9級大地震,除了造成上述龐大生命財產損失外,並引發了超級大海嘯、核電廠輻射外洩、全球產業關鍵零組件供應鏈暫時中斷及經濟影響的災難。這種由強震所引起的「複合式災難」,超出先前人類日常運作所能思考的範疇,值得我們深思。
2011年311東日本大震災引爆海嘯灌進福島第一核電廠後,美國航母雷根號(USS Ronal Reagan)79名海軍,奉命趕往日本救災,但近年來,其中數十名弟兄陸續罹癌或生下缺陷兒,2014年告上美國法院,指控福島核電廠母公司東京電力公司隱瞞核災真相,求償10億美元(約301億元台幣)。(註2)
發生於2008年5月12日下午2點48分,規模達芮氏8級之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經統計,造成87,467人死亡,374,176人受傷,13,831人失蹤;53,295公里的公路被破壞,778.91萬戶房屋倒塌;政府投入救災金額為548.76億人民幣,經濟損失超過10,000億人民幣。此次大地震透過新聞媒體的不斷報導,引發人們對現代風險社會的焦慮與不安。
發生於1999年9月21日規模達芮氏7.3級之集集大地震,再度喚起國人對地震之重視,此次台灣百年以來最嚴重的地震災害,造成2,415人死亡失蹤,11,000多人受傷,其中重傷4,139人,房屋全倒8,457間,半倒6,204間,直接財物損失逾新台幣3,600億元。(註3)
2001年9月11日,恐怖份子劫持了四架民航客機,其中兩架撞進了美國紐約世貿中心雙塔,第三架撞到五角大廈,而第四架則栽進了賓州西南部的一個農田裡,至少有2,973人在此次的恐怖事件中喪生。(註4)
911恐怖攻擊已屆滿12周年,但是至今仍有許多後遺症造成影響。根據美國一份最新的報告指出,因911事件吸入大量粉塵等有害物質,因而罹患癌症的人數,在過去12年間,高達1,140人,可怕的是,罹癌人數可能會持續攀升。
根據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衛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re for Occupational Saferty and Health)報告指出,截至2013年8月止,因為911事件導致的癌症罹患人數攀升至1,140人,這些罹癌者,主要為911時,前往救援的救難人員、在世貿中心工作的職員與附近的居民。
另外,根據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中心(Mount Sainai Medical Center)的研究也顯示,和911事件相關人員罹患癌症比率,也比一般人高出約15%。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2011年1月簽署「札卓佳911健康與補償法案」(Zadroga 9/11 Health and ompensation Act),提供高達43億美元的醫療補助,提供因為911事件導致健康受損的病患醫療救助,約有50種癌症在補助之列。(註5)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重創台灣南部地區,帶來50年來最嚴重水災的世紀大浩劫。山崩、橋斷、家毀、人亡;造成全台共571人死亡、106人失蹤,5千多人流離失所,農村漁牧損失高達新台幣160億元(註6)。若不是此次88水災,台灣人民很難相信幾年前電影「明天過後」的情節,會活生生地上演。被世界銀行視為水災、旱災和地震等三大災害交替發生率最高的台灣,世紀巨變恐未盡畫休止符,明天過後,我們應如何與自然災害共處,降低老天爺的懲罰?
令人震驚的311東日本大地震、台灣88水災與921大地震、世貿中心恐怖攻擊事件與中國四川汶川大地震均清楚地表明,我們生活在一個風險社會中,處在風險社會中,最可怕的是我們竟不自知。
1990年代後期以來,全球政經社會領域即出現一個關鍵詞─「風險」(Risk)。這個詞開始進入歷史的日程表,主要乃是拜德國思想家烏爾利希‧貝克(Ulrich Beck)教授於1986年創發的「風險社會」(Risk Society)學說之賜。
貝克教授指出,在這個全球化的資本主義晚期時代,儘管人類的互動與福祉增加,但連動所造成的風險也同樣大增。例如,若國際政治上太過跋扈,就會有無法預測的恐怖反擊;全球持續掠奪自然資源,使得氣候異變,風雨暴雪等自然災害的頻率與規模就會增大;由於各國經濟連動增加,所謂的「蝴蝶效應」就會形成,人類對自然的擾動增多,大規模的流行疫病就更容易爆發。
這也就是說,「風險」已成了目前這個時代的生活背景,人類已進入了一個與風險共生、與災難並存的新階段。
在這個風險時代,人類已必須重新去面對許多以前疏忽掉的問題,大的如既有文明的走向、國際政經社會的重新規範、重大風險共同管理等;而在短中期方面,則是每個企業社會與政府,都必須成為新型態的「警戒式單位」─它必須有足夠的警覺心,有掌握及研判風險的能力,還要有本領對各類風險作出有效的動員,以及能有足夠的風險研究。(註8)
自從貝克教授提出「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的學說後(註9),人們已愈來愈清楚地理解到,將面臨自然災害、流行疫病、恐怖組織攻擊及人類對地球生態破壞,可能引發全球暖化的天災、人禍等風險所帶來的不安全和不確定性。現代風險社會的焦慮與不安,已嚴重威脅著每個國家社會、每個行業與每一個人,因此,在這「風險社會」的時代,人們無論在決策與運作上,已必須用另一種更高規格的邏輯,才能趨吉避凶,減少牽累與受害。
第 三 節 現代風險社會的特色與風險
一、現代風險社會的特色
現代風險社會有下列九大特色,茲說明如下:(註1)
(一)變遷迅速
法國詩人保羅‧凡樂希著名的詩句:「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是什麼?我們這個時代最大的問題,就是現在和過去不一樣。」為什麼不一樣?是因為變得快。最近5年的變化,等於過去50年。一個人年輕時所學到的東西,隨著年齡的增長,很快地便落伍了。不管我們年輕還是年長,都成為沒有經驗的人,而要以謙卑的態度、開闊包容的精神,不斷地學習。
(二)時間革命
傳統的時間觀念,每天24小時,區分晝夜。有工作,有休息,幾乎每件事情都有一定的發生時間,一定的操作時間。可是,自從24小時革命之後,沒有日夜的區分,不僅交通與通訊事業全年無休,各種商店、娛樂場所、銀行也都全年無休。我們在睡覺的時候,另外的地方在工作;一邊午夜正在夢中,另一邊可能股市崩盤,醒來時,一生的積蓄已化為烏有。
(三)環境主義
自工業革命以來,隨著產業的發展,人類的慾望無止境的升高,資源急速的耗竭,環境遭到破壞,由而興起了維護自然生態的主張。人類逐漸明白,我們居住的地球,不僅是唯一賴以生存的空間,且為與我們以後世世代子孫所共有。所以要節制慾望,經營純潔簡樸的生活,揚棄追求成長的想法,俾使人類得以永續生存。
(四)科技進步
自1738年紡織機發明之後,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推高了生產力,一方面創造了富裕的社會,一方面縮減了勞動的時間,讓人可以享有休閒,繼續去學習。
可是科技作用於大自然,結果引發自然界的反擊。非但環境遭到破壞,資源急速耗盡,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而且還使原來只是造成傷害性的危險,擴大為毀滅性的危險。
(五)人權伸張
人權本是一個發展的概念,隨著人類的努力創造,而擴張其領域,提高其水準,豐富其內容。由傳統社會主張以生存權為中心的權利,美洲革命與法國革命爭取以自由權為中心的權利,社會主義革命以平等權為中心的權利而奮鬥,迄今開展了以環境權、和平與安全權、糧食權、個人與民族發展權、自然資源享有權、人類文化遺產共享權、人道主義救援權等新權利的追求,使集體的權利意識升高。
(六)社會壓力
在以往由於社會封閉,除了來自政府的管轄之外,並無來自民間組織干預的力量。但是在社會力釋放之後,種種非政府組織勃然興起。勞工運動、婦女運動、人權運動、環境保護運動、消費者保護運動等,莫不產生強大的力量,施壓於企業和政府。
(七)人口結構
在經過人口革命之後,人口的出生率與死亡率都大幅下降,使人口結構老化。結婚年齡推遲,不婚比率升高,婚姻穩定性喪失,離婚率急速陡升,單親家庭日眾,使戶量縮小,家庭功能不足。人口結構的改變,完全地改變了社會的面貌,左右了生活方式。
同時,也升高了人生的風險,創造出社會上新的需要。傳統的家庭本來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單位,家庭成員之間有相互保險的功能,但如今此種功能已經不再。
(八)跨越國界
在過去,任何風險都是侷限於一隅,可是如今任何一地發生之事件,都使全球受到影響。無論是技術的更新、觀念的改變、災變的發生、環境的破壞、一國的決策,都擴散及於世界。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一個改變利率的決定,全球經濟都隨之波動;烏克蘭核能發電廠的爆炸事件,連台灣嬰兒奶粉價格都會飆漲。
(九)資訊擴散
在資訊不發達的時代,危機是封閉的,消息是漸進的,可是現代社會資訊發達,通信便捷,一切都由封閉轉變為開放,侷限轉變為擴散,任何事件的發生立即傳播至全球。
媒體成了最有力的傳播者,其即時性的擴散能力,不僅支配了危機的走向,也支配了社會的反應方式。
二、現代風險社會面臨的風險
工業革命後,由於人類大量使用石化燃料排放二氧化碳,全球溫室效應已日趨嚴重。根據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的《2008年溫室氣體公報》,工業革命以前,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幾乎不曾變化,但工業革命後,每年卻以2ppm的速度迅速增加。科學家預測,若不採取任何防治措施,2100年時,地表溫度將較目前增加1℃至3.5℃。值得注意的是,過去1萬年中,地球平均溫度也不過上升2℃。
人類在短短200多年之中,已經為地球帶來相當大的風險。科學家研究,溫室效應對地球帶來的風險,主要可分為三點:
(一)生態破壞
氣溫增高使水氣蒸發加速,使熱帶地區產生乾旱,其他地區雨量大增,造成動植物生存環境改變。
(二)海面上升
氣溫增高使南北及冰層加速融化,造成海面上升,大量農田及城市有被淹滅的疑慮。全世界約三分之一的沿海人口,將居無定所。
(三)疾病蔓延
氣溫增高會傷害人體的抗病能力,若再加上全球氣候變遷引發動物大遷徙,屆時將促使腦炎、狂犬病、登革熱及黃熱病的大規模蔓延。
由於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避免溫室效應所帶來的風險,二氧化碳排放的議題已經成為國際關注的焦點。1992年,世界各國領袖齊聚「里約地球高峰會」,催生《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各國同意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人為干擾的水準上。由於該項規範寬鬆,幾乎所有聯合國會員都簽署了。
基於《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幾乎沒有規範具體義務,1997年,世界各國領袖再度齊聚日本研擬《京都議定書》,明訂2008到2012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需較1990年降低至少5%。然而,由於美國未能加入《京都議定書》,中國則因為被列入開發中國家而未負減碳義務,這都是《京都議定書》「美中不足」的地方。
鑑於《京都議定書》第一階段承諾期於2012年屆滿,2009年12月7日至18日,全球192個國家的15,000名代表,又齊聚丹麥哥本哈根討論減碳議題。雖然會議結束後,各國僅協議全球暖化升溫應控制在2℃以內,但是除歐盟提出減碳承諾外,五大排碳國包括中國大陸、美國、俄羅斯、印度及日本亦紛紛跟進,顯見近年來氣候異常現象,已經撼動世界各國。這種危機無法由單一國家單獨面對,需要世界各國共同解決,打破過去零和遊戲式的國際關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