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以「多重、二重結構的文學史觀」論述大和時代至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日本文學發展概況。書中針對每一時期的文學風格,其形成的背景、體裁流變與創作理念等均加以考究,將日本文學史以精簡而全面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本書分為:「漢文與日語文學二重結構的形成」、「朝廷中的貴族文學與女性文學」、「貴族文學的演進與新興軍記物語文學的出現」、「佛教說話文學與神道戲曲文學的共生」、「庶民與國學文學的分立」、「近代多重結構融合的日本文學」、「餘論」七個章節介紹。
以狹義且嚴謹的文學定義,介紹及探討日本經典文學作品及其時代背景,簡單建構出日本的文學史。
作者簡介:
陳惠文
日本城西國際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博士。曾任教於文藻外語大學及實踐大學。現任教於高雄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及亞洲創新發展研究所副所長。研究領域為臺日文化及文學比較、文化創意產業及創意觀光。近年來出版了有關於日語及東亞文化創意經濟發展之書籍、論文及期刋。
戴振豐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博士。曾獲國科會千里馬計畫以及日本交流協會專家招聘活動的審查,在慶應大學進行訪問研究,之後又獲國科會海外博士後審查通過,於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進行博士後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文化史、日本政治史以及臺日關係史。曾於屏東科技大學以及崇右技術學院擔任兼任講師,以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擔任兼任助理教授。主要著作有〈吉田茂與戰後日本對華政策之研究〉、《圖解台灣文化》(瞿海良、洪麗雯、戴振豐、李君琳合著)、〈廖承志の対日工作と中華民国― LT貿易協定・廖承志訪日を中心に〉(翻訳:杜崎群傑)等。
章節試閱
一、漢文與日語文學二重結構的形成
(一) 時代背景
每種語言文學的形成,都有其歷史時代的背景,日本文學也不例外,而日本從大和時期的古墳時代(250-538年),歷經飛鳥時代(538-710年)到奈良時代(710-794年)是日本文學開始形成的時期,而此時漢文與日語二重結構為日本文學的一大特色。
日本文學的歷史時代背景,須從日本民族的形成開始談起。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根據學者研究從距今80萬年前後至1萬8千年前後,日本列島上曾居住著「明石原人」、「葛生人」、「牛川人」、「港川人」等。除了原生日本人之外,從發掘的石器、陶器和居住遺跡表明,也有很多外來移民來到日本列島上,根據學者研究,進入日本列島的外來移民主要有5條途徑:北路(來自樺太即庫頁島、經北海道進入本州北部)、南洋路(來自南太平洋諸島進入本州東部)、朝鮮路(來自北西伯利亞和中國華北、經朝鮮半島進入本州中部)、東中國海路(來自中國長江流域直接東渡至九州北部)和沖繩路(來自中國華南及東南亞經臺灣、沖繩至九州南部)。
西元1萬年前至西元前3世紀稍後,日本進入繩紋文化時代。繩紋陶器的製作技術可上溯舊石器時代晚期,下及繩紋時代,中間未出現明顯的斷層。繩紋人的生活是一個以聚落為中心的世界,有學者認為,繩紋時代日本曾盛行女神崇拜信仰,女性陶俑都是與生殖繁榮相關的女神像。繩紋中期遺址發現的大型龜頭形石棒則是一種性器,是作為崇拜物件而出現的。繩紋時代的日本社會,已處於母系氏族社會階段。儘管在陶器和石器加工上發揮了高度的藝術才能,但是生產力的停滯使得此時期日本人的精神內容停留在原始階段。
一、漢文與日語文學二重結構的形成
(一) 時代背景
每種語言文學的形成,都有其歷史時代的背景,日本文學也不例外,而日本從大和時期的古墳時代(250-538年),歷經飛鳥時代(538-710年)到奈良時代(710-794年)是日本文學開始形成的時期,而此時漢文與日語二重結構為日本文學的一大特色。
日本文學的歷史時代背景,須從日本民族的形成開始談起。關於日本民族的起源,根據學者研究從距今80萬年前後至1萬8千年前後,日本列島上曾居住著「明石原人」、「葛生人」、「牛川人」、「港川人」等。除了原生日本人之外,從發掘的石器、陶器和居...
作者序
「文學」的定義為何?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難以界定的問題,但是本書作為一本文學史的著作,仍然必須試著從各個層面加以說明。
首先,文學的定義可以分為廣義與狹義兩個層面。以廣義的定義來說,文學泛指一切學問知識及文化內涵或泛指一切著述;狹義的文學則指訴諸感情與想像,以激發讀者興趣與感動的純文學作品。廣義的文學定義包含一切學術、學問,或泛指一切著作。狹義的文學定義則較為嚴苛,它包含3個部分:形式、內容與閱讀。狹義的文學定義,除了由文字組織而成的形式、作者思想與情感的內容之外,還必須有目的性,那就是表現出來,使人閱讀,使讀者理解、想像與感興趣。
除了文學的定義之外,本書的主題「日本文學」的定義又是如何,也必須進一步加以界定。關於日本文學的定義,歷來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包括根據使用的語言、發表的地區、文學的形式等標準而有不同的定義。因此,本書對於日本文學的定義是,以日語書寫同時包含上述狹義文學定義的作品,亦即除了由文字組織而成的形式、作者思想與情感的內容之外,還必須有目的性,那就是表現出來,使人閱讀,使讀者理解、想像與感興趣,而這些著述必須以日語書寫的作品。在這個定義之下,非日本人寫的日語作品,包括外國人以及日本殖民地的人民,以日語書寫同時符合狹義文學定義的作品,也是本書收錄範圍。相對的,日本人以非日本語描寫日本文化的文學作品,或者他是日本人但以日語以外的語言如英語、德語、中文書寫的作品,皆非本書日本文學定義下的作品。唯獨要特別說明的是,傳統日本直到中國的漢字傳入之後才開始有書寫系統,後來改編或假借一套漢字並賦予日語的發音而發展出萬葉假名,接著又出現片假名及平假名,這些假名被用來朗讀並表記日本的漢文及漢詩,這些漢文及漢詩以日語發音,也包含在本書日本文學的範疇內,而此後日本發展出的日語漢字及書寫系統所書寫的文學作品,
則當然是日本文學作品。
上述文學及日本文學定義的說明,我們可以發現並不是所有文字的著述,皆可視為文學的著作,因此我們可能很輕易的判斷譬如《六法全書》、《中華民國憲法》或者一些政府部門的公文書並非文學。但是有一些文字的著述卻是模糊難以判別其性質,比如一些歷史書籍,以臺灣人較熟悉的《三國演義》而言,它是依據歷史所創作出來的文學作品,但是真正依據史實且被視為正史的《史記》,它也被視為一部重要的文學作品。因此,要判定文字的著述是否可歸類為文學,仍要實際從其文字所表達的內容來加以判定。這種情況同樣表現在日本文學史上,因此從目前日本文學史的研究來看,我們可以發現《十七條憲法》這樣的法律書籍,或者《古事記》、《日本書紀》此種歷史類的書籍,以及一些佛法的書籍,都被歸類為日本文學的範疇,這些都是經過許多專家學者所認定的,因此本書對於日本文學作品的選定,完全是以既有的研究基礎為依據。
雖然本書對於日本文學作品的選定,是依據既有的研究基礎,但對於日本文學史的發展,則提出了多重、二重結構發展的日本文學史觀。多重、二重結構的日本文學史觀,表現在以下幾個層面,這幾層面的討論也將作為本書的架構。
第一章 漢文與日語文學二重結構的形成。此一二重結構形成的年代包括了大和時代(250-710年),古墳時代(250-538年),飛鳥時代(538-710年)以及奈良時代(710-794年),此一二重結構代表的意義是原本沒有文字的日本,在接受來自中國的漢字之後,開始有了漢文文學,同時也發展出屬於日本本身的文字系統,進而出現日本最早的日語文學。
第二章 朝廷中的貴族文學與女性文學。此一二重結構出現在平安時代(794-1192年),其所代表的意義是延續前一時期的漢文與日語文學,隨著日本政治的演變而演化出貴族文學與女性文學。
第三章 貴族文學的演進與新興軍記物語文學的出現。日本文學的發展由於政治上經歷源平合戰之後,日本出現幕府體制進入鎌倉時代(1192-1333年)及南北朝時代(1336-1392年),此亦意謂著日本從貴族政治走向了武家政治,相對應文學的發展則是天皇朝廷方面的貴族文學持續演進,而武家社會則出現了新興的軍記物語文學。
第四章 佛教說話文學與神道戲曲文學的共生。日本社會到了室町時代(1336-1573年)及安土桃山時代(1573-1603年),原本隨著漢文傳到日本的佛教,以及日本社會本身神道教的宗教信仰,歷經時間的淬鍊之後,在文學上終於也發展出佛教說話文學與神道戲曲文學。
第五章 庶民與國學文學的分立。在進入江戶時代(1603-1867年)前後,原本地位低下的「町人」(居住於城市的「商人、職人」稱之為「町人」,此外還有「武士」、「農民」之分)在經濟上擁有實力並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町人文學」,「町人文學」的發達充分體現了不拘泥於傳統文化的「町人」們的創新精神。
此外,日本「國學」產生於漫長與外來文化對抗的歷史之中,其中最早的外來文化即中國文化。此一外來的中國文化產生漢文文學與佛教文學,因此此時日本出現了「國學」,強調日本民族單一性與優越性,也為日本國民提供了類似「終極關懷」的宗教性學說,從而也有了日本的國學文學。
第六章 近代多重結構融合的日本文學。日本文學史的發展在明治維新之後,形成一種多元性發展的多重結構融合現象。西元1868年的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文學開始的標誌,明治時代的文學(1868-1911年)大致可分為4大類型:1.過渡期的文學:分為戲劇文學、政治小說、翻譯文學3類,代表作家有福澤諭吉(《為學之道》)、坪內逍
遙、二葉亭四迷等。2.寫實主義文學:隨著國家主義的高漲,古典文學再度受到重視,代表作家有尾崎紅葉、幸田露伴等。明治時期的日本受西歐文化及思想影響甚大,政府推動文明開化和言文一致運動,目前一般所認同的文學概念從此產生。3.浪漫主義文學:以敘情和藝術傾向為主,代表作家有森鷗外、北村透谷、樋口一葉等。4.自然主義文學:受到左拉(Emile Zola, 1840-1902年)和莫泊桑(Guy de Maupassant,1850-1893年)兩位法國自然主義小說家影響,自然主義興起,代表作家有島崎藤村、田山花袋等,而與此自然主義相抗衡的有著名作家夏目漱石。
至於大正文學是在日俄戰爭(1904-1905年)之後所確立。前期自然主義追求的目標是「真」,而最真者莫過於自己的實際生活,於是作品和實際生活混在一起,無法超越生活的視野。到了明治時代末期,反自然主義文學運動興起,成為大正文學的主流。大正時期的文學可分成3個派別:1.耽美派,2.白樺派,3.新思潮派及新早稻田派。大正時期(1912-1925年)近代文學進入尾聲,以芥川龍之介為代表的新思潮派作家等,成為了當時文學主流。芥川的小說以懷疑主義對「人性的自私」等社會現實進行考察,悲觀的結論意味著大正文學發展的終結。
昭和時期(1926-1988年)及其後日本現代文學開始形成並得以發展。二次大戰前昭和文學大致有2個面向,一是現代主義文學和無產階級文學,二是轉向文學和日本主義。二次大戰爆發後,政府對於言論的壓制愈來愈嚴厲,對於文字的審批也一直強化。許多作家都被禁止批判國家和社會,無法隨心使用語言,因此普遍採用「反語法」(日イロニー,= 英Irony),用隱蔽的方式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保田與重郎、太宰治就是反語法的代表人物,谷崎潤一郎的戰時作品也可被看作使用了反語法。
本書基本上是寫到西元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為止。在此之後日本文學更趨向多元性的發展,本書無法將其納入討論的範圍,但在二次大戰結束前仍有一二重結構的存在值得一提,此即內地文學與外地文學的二重結構。
所謂的內地文學與外地文學的二重結構,是日本近代帝國主義發展下的結果,由於日本在甲午戰爭之後開始成為帝國主義國家的一員,因此也開始有了殖民地與一些傀儡政權,在這些地方由於日本刻意發展日文的情況下,形成日本本土之外的所謂「外地文學」,與其相對的是本國國內的「內地文學」。由於本書無法討論朝鮮及滿洲國等地的情況,因此將在第七章以餘論的方式討論日本外地文學在臺灣的發展。
第七章 餘論。討論的是內地文學與外地文學的二重結構。日治時期臺灣的文學作為日本的外地文學之一,是日本殖民母國在臺灣進行日語教育的結果。日治臺灣初期,日本殖民統治者並未禁止漢文在臺灣繼續使用,但也同時在臺灣進行日語教育,直到西元1930年代日語教育開始開花結果,出現日語世代的臺灣人以日文進行文學創作,加上在臺的日本人以異國情調的筆觸描寫與臺灣有關的文學,形成日本在臺灣的外地文學,此一外地文學的說法是由島田謹二所提出。然而外地文學的說法臺灣人黃得時卻不認同,他認為即使是以日文創作,但這些文學仍具有臺灣文化本土的主體性,不能劃歸為日本文學的一支,因此本書乃以「餘論」的方式提出,提供給讀者們去體會此一文化認同的差異性。
「文學」的定義為何?其實這是一個非常難以界定的問題,但是本書作為一本文學史的著作,仍然必須試著從各個層面加以說明。
首先,文學的定義可以分為廣義與狹義兩個層面。以廣義的定義來說,文學泛指一切學問知識及文化內涵或泛指一切著述;狹義的文學則指訴諸感情與想像,以激發讀者興趣與感動的純文學作品。廣義的文學定義包含一切學術、學問,或泛指一切著作。狹義的文學定義則較為嚴苛,它包含3個部分:形式、內容與閱讀。狹義的文學定義,除了由文字組織而成的形式、作者思想與情感的內容之外,還必須有目的性,那就是表現出來,使人...
目錄
序言
章節時代對照表
一、漢文與日語文學二重結構的形成
(一) 時代背景
(二) 文學概論
(三) 漢文文學
1《十七條憲法》
2《古事記》
3《風土記》
4《日本書紀》
5《懷風藻》
(四) 日語文學
1《萬葉集》
2 祝詞
3 宣命
二、朝廷中的貴族文學與女性文學
(一) 時代背景
(二) 文學概論
(三) 貴族文學
1《新撰萬葉集》
2《凌雲集》
3《文華秀麗集》
4《經國集》
5《古今和歌集》
6《竹取物語》
7《土佐日記》
8《後撰和歌集》
9《伊勢物語》
10《大和物語》
11《平中物語》
12《宇津保物語》
13《落窪物語》
14《拾遺和歌集》
15《榮華物語》
16《後拾遺和歌集》
17《金葉和歌集》
18《詞花和歌集》
19《大鏡》
20《今鏡》
21《梁塵秘抄》
22《千載和歌集》
(四) 女性文學
1《源氏物語》
2《狹衣物語》
3《替換》
4《蜻蛉日記》
5《枕草子》
6《和泉式部日記》
7《更級日記》
8《成尋阿闍梨母集》
三、 貴族文學的演進與新興軍記物語文學的出現
(一) 時代背景
(二) 文學概論
(三) 貴族文學的演進
1《古來風體抄》
2《無名草子》
3《長秋詠藻》
4《新古今和歌集》
5《近代秀歌》
6《無名抄》
7《古事談》
8《建禮門院右京大夫集》
9《拾遺愚草》
10《新敕撰和歌集》
11《風葉和歌集》
12《弁內侍日記》
13《瞌睡》
14《十六夜日記》
15《獨白》
16《玉葉和歌集》
17《徒然草》
18《風雅和歌集》
19《菟玖波集》
20《河海抄》
21《增鏡》
22《吾妻問答》
23《花鳥餘情》
24《竹林抄》
25《水無瀬三吟百韻》
26《新撰菟玖波集》
27《竹馬狂吟集》
28《閑吟集》
29《思草紙》
30《守武千句》
(四) 軍記物語文學
1《陸奧話記》
2《金槐和歌集》
3《保元物語》
4《平治物語》
5《平家物語》
6《太平記》
7《曾我物語》
8《義經記》
四、佛教說話文學與神道戲曲文學的共生
(一) 時代背景
(二) 文學概論
(三) 佛教說話文學
1《池亭記》
2《三寶繪詞》
3《山家集》
4《今昔物語集》
5《打聞集》
6《方丈記》
7《發心集》
8《閑居友》
9《海道記》
10《正法眼藏隨聞記》
11《宇治拾遺物語》
12《十訓抄》
13《古今著聞集》
14《沙石集》
15《元亨釋書》
16《私語》
(四) 神道戲曲文學
1《神皇正統記》
2《神道集》
3《愚管抄》
4《風姿花傳》
5《申樂談儀》
五、庶民與國學文學的分立
(一) 時代背景
(二) 文學概論
(三) 庶民文學
1《昨日為今日之物語》
2《七人比丘尼》
3《醒睡笑》
4《薄雪物語》
5《犬子集》
6《仁勢物語》
7《可笑記》
8《舉白集》
9《江戶名所記》
10《御伽婢子》
11《好色一代男》
12《冬之日》
13《出世景清》
14《好色五人女》
15《好色一代女》
16《男色大全》
17《日本永代藏》
18《世間算計》
19《傾城色三味線》
20《奧之細道》
21《曾根崎殉情》
22《去來抄》
23《本朝文選》
24《笈之小文》
25《國姓爺合戰》
26《獨語》
27《殉情天之網島》
28《女殺油地獄》
29《遊子方言》
30《雨月物語》
31《新花摘》
32《父親的臨終日記》
33《東海道中膝栗毛》
34《浮世風呂》
35《浮世床》
36《南總里見八犬傳》
37《東海道四谷怪談》
38《偽紫田舎源氏》
(四) 國學文學
1《闢異》
2《垂加草》
3《文會筆錄》
4《武家事紀》
5《聖教要錄》
6《中朝事實》
7《配所殘筆》
8《大學或問》
9《集義和書》
10《童子問》
11《慎思錄》
12《養生訓》
13《大疑錄》
14《蘐園隨筆》
15《弁道》、《弁名》
16《白石詩草》
17《藩翰譜》
18《古事記傳》
19《石上私淑言》
20《玉勝間》
21《萬葉集僻案抄》
22《萬葉考》
23《祝詞考》
24《冠辭考》
25《歌意考》
26《國意考》
27《古史傳》
28《古史徴》
29《靈能真柱》
30《仙境異聞》
六、終章:近代多重結構融合的日本文學
(一) 時代背景
(二) 文學概論
(三) 多重結構融合的日本文學
一八六八明治維新的一代
1《安愚樂鍋》
2《講孟余話》
3《勸學》
4《脫亞論》
5《三醉人經綸問答》
6《一年有半》
7《柳橋新誌》
8《當代書生氣質》
9《小説精髓》
10《浮雲》
11《武藏野》
12《蝴蝶》
13《風流佛》
14《於母影》
15《舞姫》
16《五重塔》
17《蓬萊曲》
18《青梅竹馬》
19《濁流》
20《金色夜叉》
21《若菜集》
22《論歌之書》
23《最終的二十八日》
24《不如歸》
25《武藏野》
26《高野聖》
27《亂髮》
28《海潮音》
29《我是貓》
30《破戒》
31《少爺》
32《草枕》
33《野菊之墓》
34《蒲團》
35《虞美人草》
36《三四郎》
37《從此之後》
38《鄉間教師》
39《邪宗門》
40《家》
41《門》
42《青年》
43《土》
44《時代封閉之現状》
45《刺青》
46《一握之砂》1
47《雁》
大正時代
1《悲傷的玩具》
2《彼岸過迄》
3《行人》
4《千曲川的素描》
5《阿部一族》
6《銀之匙》
7《大菩薩峠》
8《心》
9《道程》
10《粗暴》
11《山椒大夫》
12《羅生門》
13《鼻》
14《高瀬舟》
15《涉江抽齋》
16《明暗》
17《出家與其弟子》
18《在城之崎》
19《地獄變》
20《一個女人》
21《友情》
22《古寺巡禮》
23《杜子春》
24《暗夜行路》
25《痴人的愛》
26《春與修羅》
27《檸檬》
昭和時代
1《伊豆的舞孃》
2《拂曉之前》
3《蟹工船》
4《山椒魚》
5《機械》
6《測量船》
7《春琴抄》
8《山羊之歌》
9《雪國》
10《蒼生》
11《風起》
12《普賢》
13《生命的上半夜》
14《濹東綺譚》
15《生活之探求》
16《天之夕顏》
17《縮圖》
18《智惠子抄》
19《山月記》
20《無常之事》
21《細雪》
七、餘論:內地文學與外地文學的二重結構
序言
章節時代對照表
一、漢文與日語文學二重結構的形成
(一) 時代背景
(二) 文學概論
(三) 漢文文學
1《十七條憲法》
2《古事記》
3《風土記》
4《日本書紀》
5《懷風藻》
(四) 日語文學
1《萬葉集》
2 祝詞
3 宣命
二、朝廷中的貴族文學與女性文學
(一) 時代背景
(二) 文學概論
(三) 貴族文學
1《新撰萬葉集》
2《凌雲集》
3《文華秀麗集》
4《經國集》
5《古今和歌集》
6《竹取物語》
7《土佐日記》
8《後撰和歌集》
9《伊勢物語》
10《大和物語》
11《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