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整合教育願景、教育人類圖像、德育[人格教育]、智育、群育、美育等教學目標,將課堂對話術靈活應用,發揮肯定學生主體能動、民主進化社群的教育功能:
1.整合注意/命名、身分認同、主體能動,落實建設性/生產性認識論的兒童教育;
2.配合社會互動情境的非語文線索/情緒反應:認識並尊重自我、他者、社會世界;
3.營造鼓勵學生自然而然投入參與,常態化的智識生活和社會生活探索對話實踐。
本書各章節引導讀者[教師、教育決策者、家長、社會大眾]認識,攸關兒童教育的注意/命名、身分認同、主體能動性和認識論等資訊,就像是交織成人之美教育織錦的線頭一樣,必須與課堂對話術環環相扣,互為表裡,缺一不可。本書可以幫助老師:
1.翻轉傳統師生階層分明的定位;反思教學觀;精進課堂對話術;
2.促進學習與生活的連結、遷移/類化、靈活,釋放社會想像力;
3.培養相互主體性;開啟人際心理空間;集體解決共同問題;
4.建立民主、進化學習社群;擴展彼此心智的共享智識空間;
5.協助學生自我探索,成為負責任、有批判素養的民主公民。
本書特色
本書整合教育願景、教育人類圖像、德育[人格教育]、智育、群育、美育等教學目標,將課堂對話術靈活應用,發揮肯定學生主體能動、民主進化社群的教育功能。
本書各章節引導讀者[教師、教育決策者、家長、社會大眾]認識,攸關兒童教育的注意/命名、身分認同、主體能動性和認識論等資訊,就像是交織成人之美教育織錦的線頭一樣,必須與課堂對話術環環相扣,互為表裡,缺一不可。
• 如果你對兒童閱讀教育有興趣,這本書絕對可以讓你入寶山,滿載而歸。
• 如果你想研究兒童閱讀教育,這本書四通八達的主題創意連結,可以讓你挖掘到源源不絕的豐富研究題材,以及跨領域文獻理論架構的創新發想。
作者簡介:
彼得‧強斯頓教授,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教育學教授;閱讀系主任。
譯者簡介:
李政賢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哲學組博士、美國加州大學爾灣校區認知科學碩士
研究領域
教育哲學、創意哲學理論、教育美學、教育詩學、色彩知覺、教育藝術理論、心理學、質性研究方法、人文社會科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緒論:語言在教學中的影響力
小學四年級,有一次上課,我躲在老師背後調皮搗蛋。老師轉過身,語帶風趣悠悠說道:「老天爺啊!你這是打哪兒蹦出來的小鬼頭,看倌速速拿來鏟子,好好給這廝裝滿髒東西的腦袋瓜子敲個乾淨。」像這類微不足道的校園小插曲,一旁的人可能看看熱鬧,嘻嘻哈哈,過後也就忘了。這當中的教學天分,可能很容易就給錯過了。
可是在當時,老師戲而不謔的語言,著實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也成功遏阻了我的不當行為。在此同時,透過幽默的呈現方式,脫去了罵人傷感情的負面感受,受教之餘,也讓我小小的心靈不至於受到傷害(這顯示老師的善解人意)。這也向我展現了,語言可以價值連城,同時又妙語橫生—足夠有價值,所以可以好好玩;足夠有力,所以不用強迫施壓就足以改變行為。這老師還展示了,如何可能採用其他聲音,從其他來源汲取語言;另外,還時不時提醒我們留意社會科的研究題材。只不過,如果說單單只因為這單一事件,就決定了我日後在學習、思考、教學和社會生活當中使用語言的方式,那未免太單純可笑了。如果說,我是將它作為對話的一個例子,曾經在我的社會生活和智識生活留下了印記,這樣說應該不至於太離譜。
我一直很幸運,能夠受教於這位老師,還有其他許多老師。不過,我倒不是很確定我的四年級老師是否一直都很清楚,他在課堂上使用語言的方式所可能帶來的影響。他不無可能只是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擅長以有助於學生學習的方式使用該等課堂談話術。有鑑於此,身為教育研究者,我們就有必要更仔細去思索、探究,老師如何運用課堂說話術,從而提供學生最理想的學習養分與環境。
最近,我和同僚有幸研究,成功的語文科教師如何施展課堂說話術的魔法(Allington & Johnston, 2002b)。我們界定成功語文科教師的標準,是他們所教的學生在傳統語文測驗成績良好,並且有熟悉他們教學工作的人推薦,期許自己見賢思齊,也能像他們一樣教得那麼好,或是希望自家子女能夠接受他們的教導。成功的老師都有自己獨特的優點,也有各自感到吃力不足之處,大家都沒有什麼不同。我對這些老師使用語言強力而微妙的方式,特別感興趣,並開始探索箇中意涵與可能的啟示。
在本書,我聚焦於教師所說的(以及沒說的),亦即各種外顯與內隱的課堂言說行為,如何對學生的語文識讀生活產生影響效應(正面效應為主,負面為輔)。我使用的例子,基本上都是課堂師生對話常見的用詞遣字。最初,我從我們觀察研究的老師那裡找例子;後來,再從其他研究者的研究著述以及我個人的經驗,增添若干例子,來輔助闡明某些要點。
最初,我的興趣主要是想探究,教師的課堂用語如何可能影響學生成功習得語文識讀素養,例如,在語文測驗表現優良。不過,有很多時候,我觀察到老師與學生明明完成很棒的事情,可是在課堂結束時卻若有所失地表示有些課程內容沒有上完,因而感到愧疚。在我看來,這種愧疚感實在毫無根據,而且沒有建設性。之所以會有如此的負面感覺,部分原因可能是由於老師缺乏能力去「命名」師生共同達成的成就。其實,教師可能促成複雜而且特別重要的學習成就,但卻沒有獲得傳統測驗、決策者、社會大眾、甚至教師自己的正視。因此,本書第二個目標即是要透過清楚揭示此等複雜而且重要的學習成就,以消除前述的愧疚感。
如果我們有從維高斯基(Vygotsky, 1978)學到任何東西,那或許就是:「兒童成長融入他們周遭的智識生活。」(“children grow into the intellectual life around them”,頁88)智識生活的本質乃是社會屬性的,而且語言在其中扮演了特殊的角色。因為智識生活是社會屬性的,自然也涉及人際關係和情感面向。就我而言,在觀察成就斐然的教師,最讓我肅然起敬的,就是看到他們默默耕耘,活用各種巧妙的方式,為孩子建立起裨益情感和關係健全發展的學習社群。此等智識環境並不僅止於讓孩子學會技術能力,更重要的是還能讓他們成為有愛心、有安全感,而且主動積極、有語文識讀素養的人。觀察這些教師同時完成這兩方面的目標,使我深信這兩者並非完全無法相容並進。
若干年前,我讀到瑪麗‧蘿絲‧歐萊莉(Mary Rose O’Reilley)的《和平課堂》(The Peaceable Classroom)。在這書很前面的地方,作者歐萊莉寫道:「成為老師以來,我時不時會問自己,教英語是否可能有某些方式,能夠讓人們停止互相殘殺?」(O’Reilley,1993,頁30)第一次讀到這樣的自白,我不禁啞然失笑,這不就像我年輕歲月初為人師時,懷抱的那種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然而,後來在研究這些老師的時候,我偶然重讀了這段文字,結果意識到,我其實錯了。這不但不是虛幻不實,反而很實在,而且很根本。
比方說,在一個教室,我注意到有個學生從圖書館回來,帶了一本書。老師抬起頭,問他是否找到學習所需要的書。他開心地回答:「還沒。但我有找到一本書,滿適合給理查看的。」另一所學校,我看到四年級學生進行科學和倫理的哲學討論,前後一個多小時,討論得很深入,而老師完全沒有介入。在另一所學校,四個月的時間,我看到一個有情緒困擾問題的學生,在老師的用心安排下,幾乎不再爆發情緒失控的狀況。一旦少了自擾擾人的情緒狀況,自然而然就能融入其他同學一起「正常」上課。即便面對不饒人的考試壓力,這些老師還是找出各自的方式,發揮了各式各樣的課堂說話術,實現了歐萊莉夢想的一些目標。這過程絕非一路順遂輕鬆,而且除了老師本身的努力付出之外,當然也需要尋求其他學生的協助。
探索這些教師課堂說話術的本質,也讓我深刻感受到,孩子童言童語背後所蘊涵的意義與影響。因此,除了老師的課堂說話術之外,兒童本身的課堂語言使用情形,也是值得觀察探討的重點。我的同事蘿絲‧瑪麗‧韋伯說,她還在康乃爾大學念博士班的時候,有一次到某學校進行課堂觀察研究,任課老師介紹她給班上的一年級學童。其中一個女孩說,她父親將成為哲學博士。老師指出,蘿絲也是。這女孩立刻說,蘿絲不能是哲學博士,她只能成為哲學「護士」。如今,蘿絲已經晉身國際閱讀協會名人堂,當時的說法兩相對比之下,更是別有一番滋味。好笑之餘,不禁讓人有點感慨心酸。這位小學一年級的女孩無法想像自己可能成為醫生;毫無疑問地,她也不能想像哥哥成為一名護士。她會說出這樣的話,絕不是憑空而來,而是她整個人的存有已然沉浸在語言(或者更廣義的講,論述)所蘊含的意義環境中。
諸如此類的例子,孩子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讓我們見識到課堂用語的諸多面向。我們得問,什麼樣的言談歷史(discursive histories),使他們有可能做出特定的話語反應。舉例而言:
•當老師問:「還有誰可能喜歡那本書?」什麼使學生可能有如後的回答:「可能是小柏……他,嗯,他不是那種愛笑的傢伙,他很少笑。讀這本書,他好像有笑喔!」(Allington & Johnston,2002,頁201)
•為什麼學生如此描述自己:「在班上吊車尾,感覺真的很糟……。大多數同學都比我強……。還好有小威和我分到同一組,他並不在意,而且閱讀的時候,他總是幫我很多忙。」
•為什麼在不同的班級,邀請學生談談自己是怎樣的讀者,和其他同學有什麼不同,有些人會回答:「我喜歡讀推理、冒險、懸疑的故事,還有我喜歡動物做我們日常行為的書(Johnston, Bennett, & Cronin,2002b,頁194)……。阿瑞喜歡讀球類運動,艾米喜歡讀馬和海豚……。小亞讀的和我非常不同,因為她讀的故事通常有圓滿結局,我讀的就像永遠沒有結局……。」
•什麼樣的課堂對話,可能讓學生說出如後的回答:「〔最近〕我學到正確念出更多的生字。……讀得比以前更快。……我想學習正確念出更多的生字。」(Wharton-McDonald, Boothroyd, & Johnston,1999,頁2)
言談歷史對孩子的說話行為具有相當的影響作用,需要用心妥善安排。在這方面,教師扮演了關鍵的角色。談話是教學專業的核心工具。透過談話,老師在兒童的活動和經驗方面搭起通向意義的橋梁,幫助他們從學習、識讀、生活和自己當中,生成、體驗出諸多意義。
第一章 緒論:語言在教學中的影響力
小學四年級,有一次上課,我躲在老師背後調皮搗蛋。老師轉過身,語帶風趣悠悠說道:「老天爺啊!你這是打哪兒蹦出來的小鬼頭,看倌速速拿來鏟子,好好給這廝裝滿髒東西的腦袋瓜子敲個乾淨。」像這類微不足道的校園小插曲,一旁的人可能看看熱鬧,嘻嘻哈哈,過後也就忘了。這當中的教學天分,可能很容易就給錯過了。
可是在當時,老師戲而不謔的語言,著實抓住了我的注意力,也成功遏阻了我的不當行為。在此同時,透過幽默的呈現方式,脫去了罵人傷感情的負面感受,受教之餘,也讓我小小的心靈不至於受...
目錄
第一章 緒論:語言在教學中的影響力
第二章 注意和命名
第三章 身分認同
第四章 主子能動性與策略靈活運用
第五章 彈性變通與知識遷移
第六章 致知之道
第七章 進化與民主的學習社群
第八章 結論:邁向成人之美的老師教育觀
第一章 緒論:語言在教學中的影響力
第二章 注意和命名
第三章 身分認同
第四章 主子能動性與策略靈活運用
第五章 彈性變通與知識遷移
第六章 致知之道
第七章 進化與民主的學習社群
第八章 結論:邁向成人之美的老師教育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