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之所以叫做《詩經楚辭評議》,是因為該書所收的十幾篇文章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個層面是個人對《詩經》、《楚辭》的評論;另一個層面是個人對《詩經》、《楚辭》研究者的評論,即所謂研究的研究。創新是學術生命之所在,本書力求在實事求是的前提下,把評論者的新成果、新觀點、新方向闡發出來,我們還可以從本集中瞭解到新時期《詩經》、《楚辭》的研究現狀及新的研究路向。書評在當下不被看好,其實書評是嚮導、是第十位女神。屈原如果不是借助司馬遷《史記.屈原賈誼列傳》對屈原的褒揚,陶淵明如果不是借助南朝蕭統《昭明文選序》的推崇,他們兩人早就被掩沒於歷史的長河之中。我們常說,要踏上巨人的肩膀,書中推薦的學者都是《詩經》和《楚辭》學界頂尖的高手,他們的研究成果,是我們前進的指路燈。
《詩經》和《楚辭》是上古時期兩座詩歌藝術高峰,林興宅先生在談到《詩經》的價值時說:
《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是至今可見文學創作的完整原始形態,它孕育並繁衍中國文學傳統,其重要性恰似希臘的戲劇和史詩之於歐洲文學的傳統。因此,瞭解中國文學,就不能不讀《詩經》。而從文學欣賞的角度看,透過《詩經》的藝術世界,人們可以發現宇宙人生的奧秘和人類心靈的奇幻。《詩經》中的《國風》和《小雅》的多數篇章都是靈魂的吶喊,人類的情感活動幾乎都在《詩經》中得到某種形式的表現,它為歷代詩人提供了表現情感的範例,抒情詩在《詩經》時代就達到人類驚奇的成熟地步,這是令人深思的。(《藝術魅力的探尋》)
林先生的論述告訴我們,《詩經》是一部寶貴的文化遺產,有著豐富的多彩的藝術世界,等待我們去探尋和欣賞。不可諱言,我們以往對《詩經》、《楚辭》的研究,著重於社會學、歷史學、文化學和訓詁學等,對其藝術研究則偏少,本書希望通過闡釋,能夠帶讀者走進其活生生的藝術世界,得到美的享受。十八世紀德國兩位偉大藝術評論家─艾爾克曼和萊辛,透過他們的努力,將人們的注意力引向古希臘藝術,促進了德國國民審美趣味的改造,並產生了深遠影響。我們相信,《詩經》、《楚辭》的藝術能夠得到更大的普及,更加深入人心,我們的審美趣味,也一定能夠得到改造和提升。
林先生在文中還指出,人類的情感活動在《詩經》中得到深刻的表現,所以有學者指出,《詩經》是周人五百年一部心靈史。基此,本書重視對《詩經》和《楚辭》的心理進行闡釋。因為文學藝術作為人類社會一種特殊的精神現象,無論從創作還是欣賞方面看,都包含著人的豐富心理活動,如果不對它進行心理研究,人們對文學藝術的認識是不完全和缺乏深度的,因此德國美學家弗里.德蘭德說:「藝術是一種心靈的產物,因此可以說,任何有關藝術的科學必然是心理學的,它雖然可能有其他方面的東西,但心理學卻是要提及的」。丹麥著名文學史家勃蘭克斯也說:「文學史就其最深刻的意義來說,是一種心理學,研究人的靈魂,是靈魂的歷史。」(《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序》)如果從世界學術的觀點看,十九世紀是歷史學派占主流,而二十世紀則是心理學派占主流,而二十一世紀必將是兩者的合流。從而說明,心理研究在文學藝術界將大有可為。
甯宗一先生對屈原的詩思也有中肯的評論,他說:
屈原詩思就像我們頭頂上空的一顆恆星,至今仍在向我們輻射出精神的熱能。因此它是人類一團高貴的激情和內心的定力;與時代精神相撞擊時所發出的崇高回聲。所以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參悟的屈原詩思,每個時代中的每個有較高文化修養和內外閱歷的人,都可以從他的詩思和詩美中聽到自己一個內在的、深沉的高貴的心聲,感受到一種向上的衝動、一種熱力,感受到自身生命自強不息的搏動,這就是屈原詩思的不朽魅力。(《屈原詩思:開啟文化哲學大門的金鑰匙》)
甯先生的詮釋讓我想起《花間集》中的名句:
換我心,為你心,始知相憶深。(顧敻《訴衷情》)
在學習屈原的詩思的時候,我們必須用我們的心去換屈原的心,才能夠對屈原的詩思中的生命和精神,有更深刻的體會。只有這樣,屈原才能永遠活在我們的心中。
《詩經》、《楚辭》的研究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研究著作可謂汗牛充棟,是不是像有的學者講的那樣,相關課題已經做完,不必再耗費無用之功了?不是的,《詩經》、《楚辭》早已走出國門,成為國際性學術就是證明。我們常說,有說不盡的莎士比亞、有說不盡的《紅樓夢》,不是應該加上一句,有說不盡的《詩經》、《楚辭》嗎?書中夏傳才、錢鍾書、趙沛霖、林慶彰、湯漳平等學者對《詩經》、《楚辭》的獨到闡釋,也是有力的證據。
另外,本書可以再一次證明中國經典學史一條重要的學術發展規律,那就是,任何影響大的經典,都是通過後人的不斷闡釋而發展的,而後人對它們的闡釋,總是站在當時的文化水準,結合時代的需要進行闡釋,通過闡釋推出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推動學術的進步。可以這樣說,中華文化就是一部前後相繼代有解人的闡釋史。正是這條學術規律指引我們在學術的道路上,不畏艱險,奮然前行。
我們深深知道,文學研究具有諸多方面的內容,以至於一個學者的研究,不能涵蓋整個領域。只有這種研究的共同協作,才能回答我們所面臨的諸多問題。本書只是拋磚引玉,我們期待的是,《詩經》、《楚辭》研究園地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時代早日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