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往常筆者出版新作品之前,都會反省上次出版與這次出版作品有什麼差異,這是筆者學術研究脈絡反思。2017年筆者出版《高等教育:理論與實證》,以科學化觀點探討各國高等教育發展與經濟、政治與學生學習表現之關聯,打破傳統以文獻檔案,沒有以實證方法探究高等教育問題的現況。出版之後,引起很多迴響。而本書以實證觀點探討高等教育議題,是延續筆者先前作品,深入探討校務研究,也是透過學理探討及實證資料分析。
校務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是一個很重要的研究領域。美國校務研究已有五十多年,並成為各校發展重要基礎。反觀臺灣僅在這兩年才獲得重視,在這方面研究與做為相當不足。在國際競爭之下,有很良好的高等教育校務研究,提供實證結果作為決策依據,不再有限理性的政策規劃,對大學發展有很大助益。
筆者於1996年在博士班進修之後,就以科學分析方法作為進修學習目標,在進階統計課程特別感興趣。因而投入長時間研究科學化分析方法,進修期間受到師長在科學研究方法引導,不斷充實專業能力,加上努力專研新的分析技術與長期蒐集國際資料,這些年來讓筆者在校務研究獲得不少寶貴經驗與學理啟發。
2002年到大學任教之後,每天都在高等教育機構中,因而對高等教育校務研究議題深感興趣。筆者戰戰兢兢抓住可以發表機會,每每都會以科學化觀點深入探究校務議題。這幾年來在大學、碩士、博班教授高等教育政策,找不到科學化論證的校務研究專業書籍。筆者發現,校務研究專題課程愈來愈重要,不僅碩博生在課程學習需求,大學老師在校務研究也有需要,更是政策規劃者所需,因而促動撰寫本書。
臺灣在校務研究的專業書籍相當少,所以本書具有特殊意義及價值。一方面是本書在校務研究觀念深入分析,另一方面本書兼顧理論與實證探討校務研究,期待與學理交錯對話提供學理參考與實務應用。在分析實例有大數據支持,而章節內容都是實務所需。本書探討的都是重要校務研究觀念與議題,透由科學化方法分析與學理對話,兼具學理與實務應用的價值。
本書共十三章二十餘萬字,各章都是重要安排,更重要的是提供了校務研究觀念、實務與實證取向內容為國內欠缺。因應時代變遷、研究方法與資料處理創新,更融入新的分析方法,同時每章都有問題與討論,更能與實務結合。本書不僅是大學、碩士、博士或大學老師在校務研究參考指南,更是學校行政、教育行政及政策規劃者最佳寶典。它提供學生及大學老師應用於研究及學習專業的書籍,也可以帶給學校行政與政策規劃者重要啟發。
本書順利出版要感謝很多人,首先謝謝我的爸媽與家人,謝謝他們的包容與愛,給我最好的教育與寫作時間才可以完成。謝謝啟蒙我的林文達教授、謝文全教授與馬信行教授,他們在我大學、碩博班專業知識的啟發,才讓我在學術上有所發揮。謝謝余民寧教授給我的統計方法指引。感謝吳清山教授、秦夢群教授、張鈿富教授在我求學時的引導。謝謝楊振昇教授、宋秋儀教授、曾大千教授、陳榮政教授平時給我的鼓勵。謝謝臺北教育大學楊志強副校長、高雄師大王政彥副校長、中山大學蔡秀芬副校長、臺北藝術大學林劭仁教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教育品質及發展科李政翰科長博士、玄奘大學陳柏霖教授接受我在本書校務研究經驗訪談,給我回饋建議,讓我獲得專業意見,讓本書更豐富與多元。而陳彥銘先生的協助訪談及整理逐字稿,在此一併誌謝。
最後五南圖書出版公司大力協助,讓它排版更精美,可讀性更高。寫作過程要感謝自己,在大學任教多年仍不間斷,永不放棄論著。佩服自己的努力與傻勁,自己常想別人都休息時,我仍努力閱讀外文期刊,不斷跑統計,寫了文章修改再修改論文。這都憑著一股傻衝勁與執著,才能完成作品。在不斷知識累積,永不放棄精神,要謝謝自己。懇請讀者若對本書有任何意見,不吝指正,不勝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