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座古橋的故事
臺灣還倖存了一些古橋,他們曾連接兩岸的交通,如今還架通了過去與現在的時空。
這些古橋有的是先民開墾的遺跡,如石板橋;有的是先人就地取材的智慧,如糯米石橋;有的是臺灣現代化的見證,如日治時期引進新科技而建造的花梁鋼橋......於是我們在這些古橋身上,看見臺灣人民的生活、歷史、故事。或許曾經走過,或許只是驚鴻一瞥,但若我們放慢腳步,仔細閱讀與欣賞她們的故事,我們就能了解她們在交通、經濟發展、生活、技術工法、建築藝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讓我們一起去拜訪這些見證臺灣發展的古橋,走過她,不只閱讀了一篇史頁,同時也在舊日的時光迴廊,進行一趟心靈的旅程。
作者簡介:
王派仁
現職:台中市山陽國小校長
學歷:嘉義大學國教所博士候選人
經歷:大學兼任講師、教育部九年一貫社會領域教科書審查委員
得獎:
第十二屆大墩文學獎報導文學類首獎(在紅磚拱廊下尋找宮原武熊)
第一屆台中縣文學獎報導文學類(發現泰安車站)
第二屆台中縣文學獎報導文學類(走過大里溪)
第十二屆台中縣文學獎報導文學類(烏日故事館--三民街走一回)
第十二屆磺溪文學獎報導文學類(打開芬園庄役場廳舍大門)
第十三屆磺溪文學獎報導文學類首獎(滿坑楓紅已遠去,盼見白雪覆山頭)
著作:
過五關學修辭(螢火蟲出版社)
活動作文學習單(螢火蟲出版社)
遊戲作文學習單(螢火蟲出版社)
走出教學更多(天衛文化、小魯優質教學)
多元描寫作文(華祥兒童文教出版社)
語言可以這樣玩:兒童語言發展遊戲與活動(心理出版社)
譯作:
肯定多樣性: 社會政治情境下的多元文化教育(濤石)
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心理出版社)
章節試閱
橋上的靜觀自得—金門觀德橋
靜觀自「德」
我仍然清楚記得那一天,我從遠處看見她在田野中的優美身影;當我逐漸靠近,空氣中彷彿有一種花崗岩被太陽炙燒的特殊氣味;直到親臨其上,更從她身上領略浯島綿長的文史溫度。
儘管那是一個高溫的炎夏午後,但是在橋上卻讓人靜觀自「德」。
導遊也不知道的景點
2010夏天,在即將降落金門的飛機上,看到滿佈花崗岩的小山頭,一路平穩的飛機卻在此時晃了好幾下,彷若我那稍帶激動的心情。說來奇怪,台灣不少離島都曾經到訪,但唯獨來到金門有一種不一樣的期待。
對於金門最初的印象,不外乎是戒備森嚴的前哨基地。而這樣的印象,主要來自於當年「反共復國」意識形態下所宰制的課程與教科書,還有那些曾到過金門服役的父執輩們,在真實中帶些誇張的描述。而如果真的要挑出對於金門有什麼稍微不一樣的感覺,恐怕就是楊牧筆下的文章--「料羅灣的漁舟」,讓人感受到肅殺金門中的一絲寧靜。
金門長年以來因為戰地的管制,一度讓人難以窺探其真實的面貌。直到民國八十四年金門成為台灣第六個國家公園,有了更多機會向世人展示其豐富而特殊的歷史人文與自然生態。隨著到訪的遊客日漸增多,不同背景、需求殊異的遊客,都可以在這個面積不大的小島,尋找各自期待的滿足。有些人對其軍事設施與濃厚戰地氣氛,留下深刻印象;有人獨鍾其各式各樣的特產,像是高粱酒、貢糖等;愛鳥人士則認為金門是賞鳥天堂,因為此處遍植各種林木和數量不少的人工水塘。
然而,對於我這種沉醉於古蹟欣賞的人,悠遊在其保存良好的閩南建築和聚落,可謂流連而忘返。不過,此行還有一項特殊的任務,就是去尋找一座道光年間古橋—觀德橋。這座橋可能是台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古橋,只是金門畢竟是台灣的離島,因此一直到2010年的暑假,才能一償夙願。
那天中午一到金門尚義機場,見到接機導遊的第一件事情,便請求導遊能否協助帶領,或是告知正確位置。只是導遊一聽到橋名,臉上卻浮現一臉茫然的表情,原來他從未曾聽聞此一古橋。或許是金門古蹟太多,也可能是觀德橋名氣不夠,才讓執業多年的金門本地導遊也未曾聽聞。
橋上的時空邂逅
一座橋不只是架通遭溪流隔開的兩地,常常也是聯結被時空分隔的前人與今人。
觀德橋建於清道光三十年(西元1850年),距離現在已經有一百六十年。現在站在觀德橋上,前後並無銜接的道路,而向四面眺望,除了一條自環島北路分岔而來的小徑之外,幾乎都是蒼茫的田野。殊不知觀德橋正是位於昔日的官道,這條古官道自明朝年間就已經具備雛型,起點是在舊金城北門。
金門的開發甚早,可以遠溯到晉朝之際,舊金城是明朝洪武二十年(西元1387)年時,將夏侯周德興奉命建造。明朝政府為了統治的需要,在島上的峰上、田浦、官澳、陳坑四個地勢險要之地,設了四個「巡檢司城」。當時與大陸往來是從東北角的「官澳」,此處是金門島距離大陸最近的渡口,也是現在非常著名的「馬山觀測所」一帶。然而,金門的軍事中心「金門城」,卻是位在西南方,所以來自官方的公文或人員,當時就得藉由稱之為「官道」的路線往來於兩地之間。
這條官道其實並不是官方出資修築,而是將一些現成的小徑加以聯結,只因為常有官方的人員往來其上,所以被稱之為「官路」或「官道」,這條「官道」早已不復存在,但是根據當年所遺留下的史蹟,像是歷史悠久的聚落、古牌坊、墓碑,仍可拼湊出大致的路線。位於金門東北高坑的觀德橋,就在這條古代官道上,當時附近的古官道大致上是與現在的環島北路平行,甚至有一部分重疊。
歲月的洗禮,加上人們的踩踏,觀德橋散發出悠悠的歷史光澤,行走其上不只慕古之情油然而生,更能感受它所承載的歷史厚度。那些百多年前從橋上行過的古人,很多是遞送公文的官員,有些是運送貨物的商賈,也可能是像徐霞客一般的旅人,或許有相約於此橋碰面的私奔兒女…
觀德橋素描
記得小時候看電視的氣象報告,當預報各個地區的天氣時,電視畫面上總是會出現該地的著名地標,例如台中的湖心庭,台南的赤崁樓,至於金門就是那塊「毋忘在莒」的大石頭,只是當時不太懂這四個字的意思,也不知道其在金門的正確位置。
到了年紀稍長,才從教科書中知道那四個具特定意識形態的大字,是刻在花崗岩地形發達的太武山。後來又聽聞金門之所以能有許多固若金湯的地下設施,也全拜花崗岩之賜。因此,金門的花崗石一度在我心中,背負著戰地與反攻復國的重擔,正如同其本身一樣沉重。其實,金門的花崗石應該和其花紋一般的美麗,因為她與金門人傳統的生活與建築息息相關。
觀德橋基本上是由四塊長五公尺、寬五十公分的長形花崗石板所鋪成,以現在的眼光與標準來看,觀德橋只能算是一座小橋,其長度不過五米,寬度也僅兩公尺左右。花崗片麻岩的地形在金門東部非常發達,而「就地取材」是古人建築的智慧,這是一種兼具環保與在地化的深度哲思,也因此金門的傳統民居,大量使用這種本地的石材。相較於傳統民居仍然為數不少,但是觀德橋卻可能是唯一僅存的花崗石橋樑。
觀德橋既然是以花崗岩為材料,橋上精美的石雕更讓這座石橋散發濃厚的藝術氣息。觀德橋兩頭望柱的石雕並不一樣,一頭是獅子,另一頭是蓮花。獅子在傳統建築中是經常出現的裝飾題材,在大陸古橋中,橋上用獅子作為裝飾也算頗為常見,而最為著名者,不外乎揭開八年對日抗戰序幕的盧溝橋,橋上的欄杆柱頭裝設有許多各自不同姿勢與表情的獅子。雖然觀德橋僅有兩隻小石獅子,卻更引人注目,而增添了這座橋的古意,當然也是建橋者與設計者,希望過橋的行人都能平安順利。至於蓮花象徵「出污泥而不染」,表彰君子高尚德行,甚至有可能是呼應橋名「觀德」之意涵。
我坐了下來,感受觀德橋所體現的歷史溫度,伸手撫摸著這歷經億萬年孕育而成的花崗石,竟意外發現外側的石板上有數個方形小凹洞,這應該是過去橋上裝設欄杆的榫孔,更讓人感受這座橋,除了蘊含豐美的浯島傳統建築哲學以及獨有的橋樑藝術語彙之外,更多了一份貼心。
橋上的靜觀自得—金門觀德橋
靜觀自「德」
我仍然清楚記得那一天,我從遠處看見她在田野中的優美身影;當我逐漸靠近,空氣中彷彿有一種花崗岩被太陽炙燒的特殊氣味;直到親臨其上,更從她身上領略浯島綿長的文史溫度。
儘管那是一個高溫的炎夏午後,但是在橋上卻讓人靜觀自「德」。
導遊也不知道的景點
2010夏天,在即將降落金門的飛機上,看到滿佈花崗岩的小山頭,一路平穩的飛機卻在此時晃了好幾下,彷若我那稍帶激動的心情。說來奇怪,台灣不少離島都曾經到訪,但唯獨來到金門有一種不一樣的期待。
對於金門最初的印象,不外乎是...
作者序
欣賞一座古橋,閱讀一篇史頁
原本似乎永遠到不了的彼岸,因為一道彩虹而聯結
不僅縮短交通距離更架起了人們情感的網絡。
那道彩虹可以是百年前以竹子架起的圓弧
也可能是近代用石頭砌成的拱圈或是紅磚堆砌的雁翅
當我們走過一座古橋,不僅領略了橋上美麗風光也閱讀了一篇史頁
在現今對交通依賴日漸增加的生活中,橋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她卻往往被人忽略,可能要到哪天我們每天必經的某座橋梁發生問題了,我們才會驚覺她對我們的幫助,當然我們更常忽略了橋梁本身所蘊含的美學欣賞、歷史背景、文化意涵與經濟發展等。
近年來由於科技進步快速,許多大型的鋼構橋或斜張橋,在地平線或天際拉出了令人嘆為觀止的線條,而成為各地政府政績或公關宣傳中的樣品。然而,高科技與鋼材的橋梁,總給人冰冷而不可親的印象。
其實臺灣還有不少位於歷史景點、鄉間、山區的古橋,卻長期被人遺忘與忽略。這些古橋有八、九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我們或許常常經過,也可能只是在古道上驚鴻一瞥,但是卻鮮少加以留意,頂多只是日後在某種特定的機緣下,會想起好像在某條舊路走過一座具有藝術氣息的洗石子橋?似乎在某段古道路過一座糯米石橋?
臺灣在近四百年的歷史中,隨著開發的腳步逐漸由南往北,官方統治與商業往來,造成交通的需求日殷。在開發早期,水運扮演重要的運輸角色。但隨著開發腳步遍及各地,機動性高的陸路運輸需求,可以說是與日俱增。然而臺灣河流密度很高,加上雨季時雨量豐沛,要徹底而有效解決這些陸路交通的問題,建造橋梁乃成為唯一的選擇。
回顧與走過這些從清朝到日治時期的橋梁,就會領略她們在臺灣陸路交通歷史、經濟發展、生活文化、技術工法與建築藝術中的重要角色。當我們細細品味與深入探究,竟會發現原汁原味的石板橋可能是百年前的先民篳路藍縷的遺跡;用石塊以糯米砌成的古橋,是先人就地取材與戰時物資缺乏的生活智慧;而鐵路上的花梁鋼橋則見證了日治時期新科技的引入;而鋼筋水泥為材,覆以洗石子外觀的舊橋,則是為當時的都市增添了含蓄的美感,只可惜這些古橋目前在臺灣所剩不多。
在本書中筆者為了讓讀者在閱讀某一橋梁時,就能夠在心中先有一清楚的圖像,依照臺灣現存古橋的材料、工法以及建造的背景等因素加以分類,並選取具代表性的橋梁作介紹,書中共介紹十類計二十五座橋梁。
橋梁不只是連接原本被隔絕的兩地,筆者更希望藉由一本比較完整介紹臺灣古橋的書,把橋梁所蘊含的歷史、美學、文化、經濟……等內涵和讀者聯結。更期盼當讀者有機會經過一座古橋時,不再只是匆匆走過,而是可以坐在橋欄上細細品味。
欣賞一座古橋,閱讀一篇史頁
原本似乎永遠到不了的彼岸,因為一道彩虹而聯結
不僅縮短交通距離更架起了人們情感的網絡。
那道彩虹可以是百年前以竹子架起的圓弧
也可能是近代用石頭砌成的拱圈或是紅磚堆砌的雁翅
當我們走過一座古橋,不僅領略了橋上美麗風光也閱讀了一篇史頁
在現今對交通依賴日漸增加的生活中,橋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她卻往往被人忽略,可能要到哪天我們每天必經的某座橋梁發生問題了,我們才會驚覺她對我們的幫助,當然我們更常忽略了橋梁本身所蘊含的美學欣賞、歷史背景、文化意涵與經濟發展等。
近年來由...
目錄
序
走過臺灣清代古橋
日治時期臺灣古橋巡遊
橋梁命名大觀
第一篇
不同的材料 多元的氛圍
一、就地取材的 石板橋
橋上的靜觀自得 金門觀德橋
如同積木堆疊的石板橋 大舌湖橋
二、糯米做的橋?
原汁原味的古橋 水簾橋
戍守客家聚落的 金門橋
三、紅橋雅稱的磚橋
悠悠紅磚印象 大平橋
清代駝龜橋再現 濟安橋
四、結合工程與藝術的傑作 鐵道花梁鋼橋
舊山線上的進行曲 大安溪鐵橋
昔日阿緱城的門戶 下淡水溪鐵橋
五、踩出歷史回音的木橋
臺灣僅存的日治時期木橋
臺中公園中山橋
第二篇
殊異的功能 發展的見證
六、五分仔車的橋梁
糖鐵中的第一長橋 北港溪鐵橋
承載糖鐵歷史的 虎尾糖廠鐵橋
七、看見平原往山區開發的橋梁
糯米橋的代名詞 北港溪橋
史上僅見的橋梁徵詩對象 東安橋
八、見證城鎮發展的橋梁
水運走向陸運的里程碑 三峽拱橋
悠悠歲月的客家通道 美濃舊橋
九、鐵路與公路並行的橋梁
火車與汽車競速的賽場 舊大安橋
唯一出現在紙鈔上的橋梁 西螺大橋
十、打通古圳水脈的水橋
后里圳的一彎彩虹 泰安水橋
行在潺潺水聲上 五棚坑溪水橋
橋梁、圳路、滑水道 美濃水橋
序
走過臺灣清代古橋
日治時期臺灣古橋巡遊
橋梁命名大觀
第一篇
不同的材料 多元的氛圍
一、就地取材的 石板橋
橋上的靜觀自得 金門觀德橋
如同積木堆疊的石板橋 大舌湖橋
二、糯米做的橋?
原汁原味的古橋 水簾橋
戍守客家聚落的 金門橋
三、紅橋雅稱的磚橋
悠悠紅磚印象 大平橋
清代駝龜橋再現 濟安橋
四、結合工程與藝術的傑作 鐵道花梁鋼橋
舊山線上的進行曲 大安溪鐵橋
昔日阿緱城的門戶 下淡水溪鐵橋
五、踩出歷史回音的木橋
臺灣僅存的日治時期木橋
臺中公園中山橋
第二篇
殊異的功能 發展的見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