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試閱
第一篇
有句話說:「上天不在人上造人,也不在人下造人。」意思是上天造人時賦予相同的地位,不分上下貴賤。因此,人類身為萬物之靈,應勞動身心,善用資源,以滿足各人生活所需,並且在不互相妨礙的前提下安居樂業。
但放眼望去,社會上有人賢德,有人愚昧。有人一貧如洗,有人家財萬貫。地位也有高有低,不一而足。若問這判若雲泥的差別所為何來?答案其實很簡單。《實語教》 寫道:「人不學則無智,無智則愚。」換言之,智愚的差別只在學與不學之間。再者,社會上的工作也有難易之分。難度高的人社會地位較高;而從事簡單工作的人則被視為地位較低。一般來說,耗心神的工作難,而靠勞力的比較簡單。因此,醫生、學者、官員、豪商巨賈和擁有眾多傭工的農家,身分地位是比較高的。這些人變得越來越富裕,讓下層民眾望塵莫及。追根究柢,差別在於當事人是否有學問,而不是天生注定的。上天不會平白把財富給人,必須努力才能獲得。前面已經說過:呱呱墜地之初,人並無貧富貴賤之別;努力向學、擁有專長才能得到較高的社會地位,並過著富裕的生活。反之亦然。
而這裏說的學問,並非無益於社會的陳腐知識,例如認得艱澀的文字,讀懂困難的古文,吟詠和歌,寫詩作賦等等。不可諱言地,這些學問自有愉悅人心的效果,也不乏方便之處,但絕對沒有古代的儒學者與日本國學者稱頌的那麼可貴。自古以來就非常少見善於營生的漢學者,而深富和歌造詣又擅長做買賣的,更是鳳毛麟角。因此,有真知灼見的農人或商家,若看到子弟浸淫書卷,就不免擔心日後會敗壞家業。這種憂慮其實不難理解。因為那些學問缺乏實用性,對日常生活沒有幫助。
既然如此,就該把不實用的學問放在一旁,專注於活生生的實學才對。比如說,日文假名的伊呂波四十七音 、書信用語、記帳、打算盤、操作天秤等等。此外,還有很多實用的知識必須學習。地理學介紹日本國內和世界的風土知識。物理和哲學旨在通曉天地萬物的性質與功能。歷史學詳載年代紀事並探討世界的發展沿革。小自個人、家庭的收支,大至國家、世界的財政都是經濟學的研究範疇。而修身學則闡述個人的修養,待人接物的方法與世界的運作之道。
上述學問都可透過西洋翻譯書籍來學習。基本上,這些譯書都用日文假名來翻譯,非常平易近人。若是懂外文的青年才俊,還可參照原文閱讀。每個科目都得依據客觀事實,貼近事物本質,並掌握確切道理,以便運用在當前生活之中。當士農工商都擁有這些知識技能,就可以各司其職。從個人、家庭,再到社會國家,逐步完成實質意義的獨立。
做學問要先知道自己的分際。人出生時無論男女都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但若一味追求自由而不懂分際,就很容易變得為所欲為。所謂有分際的自由,必須在順應天理、無逆人情,也不妨害他者權益的前提下爭取。自由與放任的界線就在妨礙他人與否。或許有人認為只要花的是自己的錢,酩酊大醉或耽溺風月也是個人自由,但這根本是謬論。一個人的放縱,可能會成為眾人的負面教材,甚至敗壞社會風氣,危害國民教育。因此,就算浪費的是自己的錢也罪無可逭。
此外,自由和獨立非但是一己之事,也關係到社會國家。我日本是東亞邊陲的島國,長久以來自給自足,鮮少對外接觸。直到嘉永年間 美國人 渡海而來,才展開國際貿易的交流。但這段時間「鎖國」、「攘夷」的反對聲浪不絕於耳。可見國人目光實在如井底之蛙般狹隘。日本和西洋共處於天地之間,分享同一個太陽的光明,也仰望同一輪明月的清輝。徜徉與呼吸的是共同的海洋與空氣,更體驗著普世性的人情義理。而既然同為人類,就應依天道人倫互通有無、截長補短、教學相長、平等互惠。這樣才能促進彼此的繁榮,並創造理想的世界。只要符合公理,美國黑奴的意見也應虛心領受;為了堅持正義,英美等國的船堅砲利也不足為懼。國家尊嚴受損時,就算全日本人都犧牲也要出面捍衛,如此,才算是獨立自主的國家。反觀妄自尊大的支那人,以為除了自己天底下沒有其他地方稱得上是國家,看到外國人就斥為「夷狄」或貶為畜牲,卻對本身實力無自知之明。他們一味排斥夷狄的結果,反而成為被肆虐的對象。在國家來說是如此;以個人而言,就是因為不辨自由的本質,才會變得恣意妄為。
明治維新後,我國有了重大的改變;對外,依萬國公法進行國際交流,對內則向民眾宣導自由獨立的意義。具體事項包括允許平民擁有姓氏權和騎馬權。這是日本建國以來最了不起的進步,奠定了士農工商四民平等的基礎。自此,日本不再有與生俱來的階級之分;地位的高低取決於才智、修養和社會責任。我們對待政府官員固然不應無禮,但是,尊貴的不是當事人,而是因為他憑藉著自己的才德,稱職地扮演了社會角色,並循國法保障了人民的權益。也就是說,貴重的是國法,而非個人。眾所周知,幕府時代憑著「御茶壺」 便可在東海道耀武揚威,暢行無阻。同時,將軍豢養的老鷹比人命還尊貴;幕府的馬匹行經之處,路人皆須迴避等等,凡事只要加上「御用」兩字,連一磚一瓦都會立刻變得尊貴莫名。老百姓縱有不悅,但因長久以來對這種作威作福的情況早習以為常,便養成卑躬屈膝的習慣。其實,這些陋習並不是法律,而物品本身也一點都不高貴,問題出在政府。虛張聲勢的官員以威權恫嚇民眾,並卑鄙地剝奪了人民的自由。所幸這些淺薄的習慣與氛圍已漸漸消失,今天,百姓已經能夠安心度日了。假如對政府不滿,與其心懷怨恨,敢怒而不敢言,不如採取適當的途徑來議論或批判比較好。只要訴求符合天理人情,拼了命也應該爭取。這就是國民應盡的義務。
如前所述,人民和國家都受天賦的道理保護,不應受外來的束縛與侵害。因此,假如國家發展受威脅,就算要與世界為敵也不應退縮。若是個人自由被侵犯,哪怕政府官員也無須忌憚。更何況,近來已奠定四民平等的基礎,人人都能依天道人倫安心追求自己的夢想了。但是,每個人都不同,才智與修養也因人而異。若要提高才德,必須了解事物的道理,而前提是先學會讀書識字。換言之,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努力向學。現在,農、工、商人的社會地位已較過去高出百倍,幾乎能和士族比肩而立,平起平坐了。而且只要表現出眾,還有機會受到政府的重用。因此,大家要先建立自我認同,看重自己的存在,決不做卑鄙下流的事。
平心而論,世上沒有比愚昧無知更可悲、更可憎的人了。若蒙昧到了極致,就會連榮辱也一無所覺。因不學無術而飢貧交迫的人,往往不知反省,只會一味仇富,更極端的還會假抗議之名聚眾暴動。真是忝不知恥,無法無天!平時仗著法律保障,安心無虞地生活,可一旦有所不便或覺得利益受損,就逞一己之快,違法亂紀。豈不是前後矛盾?家世良好且有餘產者都知道儲蓄的好處,可是卻不諳教育的重要。沒有良好教育的子孫,長大後就容易遊手好閒,甚至敗光先人留下來的家產。面對愚昧無知的百姓,政府便只有用武力恫嚇,因為是無法跟這種人講道理的。西洋諺語有云「愚民之上自有苛政」,但與其說是政府殘暴,不如說是愚民自找的。而既然愚民之上必有苛政,那良民之上就必有善政了。
現在的日本也是一樣。有怎樣的國民,就有怎樣的政府。假使國民的道德水準比實際狀況差,社會上充斥著更多無知的人,那麼,政府的法律必會更趨嚴苛。相反地,假使國民都努力向學,通情達理,朝文明之路邁進,政府也就沒有必要使用嚴刑峻法了。簡言之,法令嚴苛與否,關鍵在於民眾的水準。我想應該沒有人喜歡兇猛如虎的惡政,而厭惡寬厚的良政吧!又有誰不願意國家富強,或希望被外國欺凌呢?這就是人之常情。而有心報國的人也無須寢食難安、自尋苦惱,只要遵循天理人情,先端正自身的品行,再努力習得廣博的知識,政府便能施政無礙,而國民就能安心度日。總之,讓政府與民眾各司其職,各得其所,以維持國家的和平與安定,就是我勸勉各位治學的目的。
後 記
以上是故鄉中津 創立學校時,我為了讓老友們知道做學問的重要而寫的文章。有人看了說:「這篇文章只給中津人看太可惜了。應該廣為流傳,以收更大效益才對。」於是,我便欣然接受這個建議,並交付慶應義塾進行活字版印刷,以供同志諸君一覽。
第一篇
有句話說:「上天不在人上造人,也不在人下造人。」意思是上天造人時賦予相同的地位,不分上下貴賤。因此,人類身為萬物之靈,應勞動身心,善用資源,以滿足各人生活所需,並且在不互相妨礙的前提下安居樂業。
但放眼望去,社會上有人賢德,有人愚昧。有人一貧如洗,有人家財萬貫。地位也有高有低,不一而足。若問這判若雲泥的差別所為何來?答案其實很簡單。《實語教》 寫道:「人不學則無智,無智則愚。」換言之,智愚的差別只在學與不學之間。再者,社會上的工作也有難易之分。難度高的人社會地位較高;而從事簡單工作的人則被視為地...
作者序
本書是我在讀書閒暇之餘隨手寫下的。第一篇寫於明治五年二月,及至九年十一月完成第十七篇。至今共發行七十萬冊,其中,第一篇不下二十萬冊。加上過去因版權法不彰,盜版猖獗,估計就有十幾萬冊之多。假設第一篇不論正版盜版,共計二十二萬冊,那麼,以全日本三千五百萬人口來算,每一百六十個人當中就有一個讀過本書,可說是古來稀有的發行量。由此亦可見人民向學之激進大勢。書中論點有的是因應當下所需,也有思考長遠未來的內容。因匆匆下筆,有的意思甚為淺近,有的則著眼於大方向,不拘泥眼前小事。現將全部內容集結成冊,或許通讀全文一時會有不甚連貫的感覺,但只要潛心玩味言外之意,就會發現前後旨趣並無矛盾齟齬。第一篇至今已有九年,之前讀過散本的學者前輩倒也並非再讀不可,此合訂本是為了後起之輩編纂的,故順道將成書之經緯與體裁做如上說明。
本書是我在讀書閒暇之餘隨手寫下的。第一篇寫於明治五年二月,及至九年十一月完成第十七篇。至今共發行七十萬冊,其中,第一篇不下二十萬冊。加上過去因版權法不彰,盜版猖獗,估計就有十幾萬冊之多。假設第一篇不論正版盜版,共計二十二萬冊,那麼,以全日本三千五百萬人口來算,每一百六十個人當中就有一個讀過本書,可說是古來稀有的發行量。由此亦可見人民向學之激進大勢。書中論點有的是因應當下所需,也有思考長遠未來的內容。因匆匆下筆,有的意思甚為淺近,有的則著眼於大方向,不拘泥眼前小事。現將全部內容集結成冊,或許通讀全文一時會有不甚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