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物理的學習方法,基本上可以分成兩大類:第一類是把固態物質的特性具體的整理成多個主題,包含:晶體結構、倒晶格結構、能帶理論、力學特性、電學特性、光學特性、磁學特性、熱學特性、聲子物理、元激發…等等,分項討論說明。第二類是以單電子近似條件,從最簡單的古典粒子碰撞理論開始,透過固態物質的結構、電、光、磁、熱等特性分析,漸次以晶格結構、能帶理論、晶格振動、元激發、多體物理或統計力學作修正,進而建構出完整的固態物理。這兩種方法各有其優點,前者對於初學者似乎比較容易在短時間內掌握固態物質的特性,稱之為教學導向(Teaching-oriented)的方法;後者則似乎較有利於研究分析所需的能力培養,稱之為研究導向(Research-oriented)的方法。
對於剛剛開始以固態物理解決問題的想法可能是「代公式」,針對要面對的電、光、磁、熱現象,在書中找到「一個」電、光、磁、熱的「公式」代進去,但是往往會遇到所謂的「理論與實驗不符」的情況,然後不知所措,甚至於會認為固態物理是不實際的理論,無法適用於真實的量測結果分析;又或者同樣的電、光、磁、熱問題會有好幾個所謂的「公式」,對於初學者而言,可能會陷入不曉得要「代」哪一個「公式」的窘境。其實,固態物理是一門很應用的學科,是可以直接用來解決問題的,端賴我們如何學習或建構固態物理的圖像,如果我們可以把目前固態科學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策略畫成一個環狀的邏輯圖,這樣就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無論從哪一個點進入固態的思考流程圖之後,都應該可以找到一個解決問題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