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工程計畫常面臨技術可行性、經濟可行性及社會接受性三項重要之評估程序,其中最需加強者仍屬經濟分析的部份。台灣 在60年代已面臨到污水下水道工程興建的需求與壓力,但當時的衛生工程師在分析污水下水道興建的經濟效益時,僅能以「將減少多少化糞池興建及維護費用」估算之,相對於要投入污水下水道的興建成本而言,所呈現的效益真是微不足道,應玵在當時與其他公共工程競爭時,一直居於劣勢,而無法獲得政府的大力支持。
要詳細精算環境汙染防治的社會效益與社會成本,是件艱難的工作,近三十年來環境與資源經濟學者也多致力於各種價值與成本估算方法之研究,雖已有多種具經濟學理論基礎且實際可行的方法,但是還是有許多價值尚難以用金錢衡量,例如生態價值、生物多樣性價值。雖然如此,在達成某一環境品質要求之目標下,仍可進行環境工程計畫之成本分析與比較,以作為較優方案的選擇;或設計可行的經濟誘因制度加以導正與改善,以較有效的方法提高環境品質及做好環境資源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