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中國社會發展史觀點看來,帝制以來的中國大體上經過三次大變動。隋唐以前的門第社會、以及隋唐以後至清末的科第社會,分別屬於前兩變,至於民國以來是一變。而《顏氏家訓》一書乃是門第社會窮途末路時期的產物,按說其中不合時宜的載記,一定愈往後愈多的。可怪的是,它竟不是這樣。為什麼呢?主要是此書涉及人類文化結晶之一--人際相處之道--相當豐富,因而有超時空的永恆性在。
這本書經過唐宋時期的輾轉傳抄和翻刻,難免造成不少缺字、印錯的地方:到了明清時期,便有許多藏書家出面重新校對後加以翻印,每次都請來許多名流學者寫些序跋之類的捧場文字,其中有一次還勞動顏之推第三十一代孫子呢。
這本書歷代以來佳評如潮,總結起來,大致集中在顏之推不以權威口吻講理,讓讀者讀了有親切感之類的話。(這點很重要,倫理是要講出一番道理的,不講出一番道理的倫理德目,恐怕很難教人信服的。國內教公民、教論孟的老師們,請留意焉。)偶有美中不足的評論,無非是以狹隘的儒家立場,去反對顏之推崇佛這一點。這對於可有宗教信仰的現代社會而言,不僅不是缺點,而且正好投合我們現代人口味。
筆者認為這本書能成為傳世不朽之作的原因,除去顏之推所說之理極富永恆價值這一點外,尚有一個很隱秘的原因為民國以前讀者所不敢明說的。基本上,家訓是一本治家寶典,這是不會錯的。但往更深一層去看,它還不僅是這樣。那它是什麼呢?那就是知識分子處亂世的寶典、以及處異族統治時期的寶典。
試看唐代中葉以降中國歷史的發展,不是戰亂多於治平的日子,就是漢民族難逃異族--指蒙古和滿清--統治的厄運。這不是可與生長於戰亂、以及飽嘗異族統治之苦的顏之推取得共鳴嗎?當清初的顧炎武說到:「(顏)之推不得已而仕於偽朝。」這句話時,他是在告訴大家,他的痛苦跟顏之推是一樣的呀!除非你不明白顏之推,否則你應該聽得出來他內心痛苦的嘶喊。但願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在讀這本書時,不是基於後一個原因,而是前一個原因!
若以現代眼光來衡量這本書的價值及其在歷史上應得的地位,我們可以這麼說,對於較為側重現實的中國社會而言,(這話並非說中國沒有高遠的理想。中國的理想往往懸得過高,結果於落空之餘,加上政治力的不斷膨脹,遂演成虛飾之風。)作為一本實用性的書,它附驥於《論語》一書之後,當不成問題的。亦即《論語》在中國名書排行榜上排第幾名,《顏氏家訓》也一定在它後面距離不遠。而且,兩書比較起來,《論語》對一般人來講,稍嫌陳義過高,《家訓》反而更為落實一點。就此而言,《家訓》比《論語》予民間一般人更派得上用場呢。如套用現代廣告學,《家訓》要登在《中國時報》廣告欄上,它的廣告詞不妨這樣:「成家必讀--你想成家嗎?非讀本書不可!」
再拿《論語》和《家訓》兩書加以比較,發現相同的是發揚並講解與人相處的道理,只要人的社會存在一天,這種與人相處的道理就多少能存在一天。所不同的是,前者透過師生對話、後者則由父親叮嚀子弟,來完成傳遞人類文明的目的。如果孔子是萬世師表的話,顏之推就是萬世父表了。
在閱讀《家訓》改寫本上,筆者建議你,不妨先看顏之推的生平,次看本書正文。最後才看筆者所寫有關他的思想部分,此處稍嫌難讀,不過讀畢你會有所收穫的。其餘附錄部分供讀者參考之用。
最後,希望你閱完筆者改寫本後,會因我們歷史能出現顏之推這種人為榮,能產生家訓這種書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