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闖天關
聖母峰基地營紀行
Trekking to Everest Base Camp
八個從無攀登高山經驗的攝影同好,
在一名嚮導、六位雪巴及五個挑夫的協助下,
歷經十一天山間行腳,用力呼吸,堅定步伐,克服病痛,
終於登上夢想的天界──海拔5364公尺高的基地營和5623公尺的卡拉帕塔,
眺望十餘座6000公尺以上的群峰和8850公尺的聖母峰,
在氣象萬千的壯麗山景前,深深歎服,無比敬畏……
一次與世界最高峰近距離接觸的震撼感動體驗,
一段交織友誼和信任、勇氣與毅力的歷險故事。
喜馬拉雅,地表最高聳的山脈,直入天際屏立在西藏與尼泊爾之間;聖母峰,登山客眼中的「麥加」,畢生嚮往能登頂朝聖。但那對一般人來說,畢竟是難以企及的夢想。而需步行一個星期至十天的聖母峰基地營健行路線(Everest Base Camp,簡稱EBC),則是旅人最接近聖母峰的方式。
攀登聖母峰的基地營有兩個,一個在西藏,一個在尼泊爾。而由尼泊爾這頭前往基地營的山徑景致迷人,可欣賞到十餘座七、八千公尺的高峰,加上一路上有嚮導、雪巴和挑夫協助,不用自己扛行李,是相對輕鬆可勝任的高山健行路線,甚受旅人歡迎。海拔5364公尺高的EBC健行路線在1979年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尼泊爾政府則將它化歸薩嘉瑪莎(Sagarmatha)國家公園。
本書是作者與七位攝影同好攀走EBC健行路線的行腳歷程,這趟作者每每談起仍會讓腎上腺素加速分泌的冒險之旅,不僅有巍峨高山所帶來的視覺震撼,也充滿伙伴間患難與共的感人情誼。搭配200餘張精美圖片,帶領讀者領略這趟健行之旅的山區景色、氣候變遷、植被風貌和簡樸生活,認識尼泊爾和雪巴人的歷史文化、宗教觀及風土民情,並收錄貼心實用的建議,如各項行程規畫、行前準備(登山裝備和藥品)、疾病防治(預防高山症和腹瀉)等。
作者簡介:
安新民(Mike An)
年齡:過了35歲以後,就是永遠的35歲
性別:男
星座:天秤座
學歷:美國 伊利諾大學企管碩士
經歷:資訊人,一直在外商、券商企業的資訊部門服務
工程師的背景,以為自己的腦子可能有較多的理性和邏輯,而少了些感性。幸好,旅行是個需要用大量感情的一種活動。在認知裡,旅行和攝影、攝影和旅行,本來就是不可分的孿生兄弟。小時候,環遊世界是個漫無邊際的夢想,是個轉個不停的地球儀。在美國讀書的時候,每遊歷一州就悄悄地將一片磁鐵放進口袋,一片亞歷桑納,一片猶他,曾想用片片磁塊拼湊出一個完整的美利堅合眾國。現在,心閒下來了,腳也自由了,更想一塊一塊地去編織,心中那片美如織錦的世界地圖。著有《慢遊,在托斯卡尼》。
安新民的網站:www.toscanajune.com
安新民的e-mail:mikean1001@gmail.com
章節試閱
緣起
用兩隻腳實現夢想
Ode to Kala Pattar
My feet are walking.
My nose is running.
My heart is racing.
My head is exploding.
── Am I dying ???
(一首隨手自山屋牆上抄下來的打油詩)
知道我健行回來的朋友都說:「回來啦!恭喜呀!」多少都帶著點「平安歸來就是福」的欣慰。對關心我的家人而言,我的歸來,卻好像有種失而復得的喜悅。至今,我還記得那天老婆到機場來接我,第一眼看到我時,要不是礙著身邊還有其他伙伴和友人,她的眼淚必定奪眶而出,不忍看到我一臉明顯的風塵和憔悴,尤其她注意到我腰上繫了條奇怪的腰帶,更凸顯出我那一身的狼狽和滑稽。那條絲質腰帶,原是雪巴人用來賜福、祈福的哈達(Khata)。在加德滿都的最後一天,我只剩下一條乾淨的褲子,一條原本繫不繫皮帶都可以的牛仔褲。不料,當下一穿上即發現,即使用盡了皮帶孔仍無法止住一直往下滑溜的褲頭。健行15天,我著實瘦了一大圈。不得已,只有把響導克里希納在機場相贈的哈達自脖子上取下來,穿過褲耳當皮帶使用。
在台灣,雖然有不少登山界的朋友把聖母峰基地營視為麥加聖地,但芸芸大眾知道她的畢竟不多。當初我向身邊的朋友發出「有誰想和我一起去尼泊爾EBC健行?」這訊息時,除了極少數原來就知道trekking及EBC是怎麼回事的人外,大部分人其實只把話聽了半截,EBC(Everest Base Camp,埃佛勒斯峰﹝又稱聖母峰﹞基地營)這三個英文字母對這些人完全不起反應,都以為只是到尼泊爾自助旅行,或許,他們認為「健行」只不過是走走路罷了!紛紛回電說:「去尼泊爾?好哇!那是個十分迷人的國家。」一半以上的伙伴就是在這種狀況下迷迷糊糊地回應了我的邀請。雖然Kay和我都維持著每天游泳和慢跑的習慣,但所有人,包括我,都不是登山愛好者,許多人甚至沒有運動的習慣。在登EBC以前,最了不起的人也只去過一次旅行社包裝的「二天二夜玉山輕鬆行」而已,大部分的伙伴不曾登上任何一座台灣百岳。因此,去之前,我非得把狀況當面向他們說明清楚不可!這回是要到喜馬拉雅山區做連續15天的健行,每天走6~7個小時,健行的第二天就達海拔3440公尺的高度,第五天就超越台灣最高峰玉山3952公尺的高度,之後,逐日攀升,將越過雪線而到達健行的最高點,海拔5623公尺的卡拉帕塔(Kala Pattar)。
經過說明之後,他們沈默了好一會。但很快便調整好心情,接受了我的計畫和做法,也為自己許下了這一生都不會後悔的諾言。Liling後來回憶說:「仔細想想,難得已經有人把計畫做好,難得有這麼多攝影同好同行。這輩子可能就只有這一次機會,一個天時、地利、人和同時兼備的機會,錯過了,機會可能此生不再。」年輕的Liling到目前為止只出國旅行過一次,第二次出國就參加這麼一趟既害怕又興奮的高山健行。
即便在我最荒誕不經、最精彩的夢境中,也不曾想過有一天會走進喜馬拉雅群山當中,竟然會站在聖母峰的山腳下。對我而言,這一切像是遙遠的神話。然而,這神話的誕生其實在兩年前就種下了因。
兩年前,我的攝影指導老師劉泰雄教官要我幫他回封英文感謝函,給當時陪他完成EBC健行的尼泊爾響導克里希納。從那時候起,我就斷斷續續與這位公司設在加德滿都的克里希納維持了兩年的e-mail書信往返。這段期間,他不斷提供我許多山區健行的資訊,介紹當時尼泊爾的政經情勢,也不時邀請我到尼泊爾參加健行。劉教官不但是攝影界頗富聲望的前輩,而且在15年前就完成了攀登台灣百岳,他本人即是合格的高山響導,最近幾年致力於攝影教學和帶攝影團出國旅行,一年不知要帶多少攝影團體到世界各地拍照。看過劉教官自尼泊爾健行帶回來的照片,震懾於那壯闊的冰川和雄偉的雪峰,那顆因子早早就種下了。
資訊發達的今天,人們太容易用眼睛來滿足探險的欲望。在我們的周遭有眾多電視旅遊頻道,書店裡滿架子的旅遊指南,還有令人目不暇給的好萊塢電影等,足夠讓人臥遊、神遊個痛快。心想,當個沙發上的探險家一點都不難。但對我而言,這些都是別人的經驗,都是廉價的二手體驗。若真想要感受追逐鯨豚的刺激,就把《白鯨記》丟一邊!想一探西藏之祕,在看過《火線大逃亡》(Seven Years in Tibet)之後,為什麼不用自己的兩隻腳去實現夢想?曾經有人問才華洋溢的英國登山家馬洛里(George Leigh Mallory):「為什麼會有人想攀登聖母峰?」他回了一句簡短有力的經典名言:「因為它就在那裡(Because it is there.)。」是的,就是因為它在那兒,去走一趟EBC的念頭一直在我腦海縈繞不去。Ken說:「查過資料,EBC好像並非那麼遙不可及。」又說:「很少人會選擇這樣的旅行,咱們就來點不一樣的吧!」這兩句話多少起了臨門一腳的效果。
聖母峰所在的昆布(Khumbu)地區共有四條河谷地。從地圖上看,由四條河谷所撐起的昆布就像一條正昂首吐信的眼鏡蛇。所有主要的登山步道都沿著河谷而行。在短短的半年內,我前後一共進入昆布兩次,第一次在2005年10月,以埃佛勒斯峰基地營(EBC)為目標,連同兩次高度適應,前往塔美(Thame)及奇互庫(Chhunkung),讓我有機會涉足其中三個谷地。第二次在2006年3月,則順著另一條河谷地,沿途羅列著一長串如土耳其玉般的冰河湖泊,走到廓奇歐(Gokyo),那也是觀賞聖母峰的好地點。這兩趟,前後加起來也不過是短短六個禮拜的時間,絕對無法成為登山健行這方面的專家。我寫下這些,無非是想把這一路上經歷的挫折、驚訝、歡笑和淚水忠實記載下來,與那些曾經去過或即將要去的朋友們分享。
請?以為這是條簡單易行的路線,在我們這群滷肉腳的眼裡,這是條充滿驚異、獨一無二的朝聖路。要走完它,需要具備如獅子般的勇氣和力氣。它有時令你歡笑,有時也令你落淚。我希望藉由文字和照片來介紹這趟永生難忘的探險經驗,紀念伙伴們勇闖天關的決心和勇氣,同時也緬懷在這段旅程中所擁有的珍貴友誼。
緣起
用兩隻腳實現夢想
Ode to Kala Pattar
My feet are walking.
My nose is running.
My heart is racing.
My head is exploding.
── Am I dying ???
(一首隨手自山屋牆上抄下來的打油詩)
知道我健行回來的朋友都說:「回來啦!恭喜呀!」多少都帶著點「平安歸來就是福」的欣慰。對關心我的家人而言,我的歸來,卻好像有種失而復得的喜悅。至今,我還記得那天老婆到機場來接我,第一眼看到我時,要不是礙著身邊還有其他伙伴和友人,她的眼淚必定奪眶而出,不忍看到我一臉明顯的風塵和憔悴,尤其她注意到我腰上繫了條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