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前言】
請嘗麻辣小火鍋
一九九五年元月,當我出版《我不是教你詐》第一集的時候,在序言一開始就說「雖然知道這本書可能引起爭議,還是將它出版。」
意外的是,而今過了十九個月,居然沒有聽到負面的批評。過去出版《冷眼看人生》和《人生的真相》時,還常有學生表示難以接受,而今則連國中的小女生和六、七十歲的老先生,都來信叫好。
我絕不敢自美,只是常想,是什麼原因,使那本書大受歡迎?是因為我抓住了社會的脈動,還是恰巧提供了人們最需要的東西?
我想或許兩者都對。因為沒有開放的社會,我不可能有這樣的膽量去寫;沒有原先的匱乏,也不可能造成那樣的需求。
問題是,我們過去真缺乏處世的教育嗎?翻開書,孔子、孟子,哪位聖賢不是教我們處世之道?打開電視,哪齣戲的背後又沒有微言大義?
⊙
記得我小時候,每次看電影,總要急著問大人:「誰是好人?誰是壞人?」且在心裡盼望好人成功、壞人被殺。
然後,我進入學校,學到秦始皇是暴君、曹操是奸臣、王莽是叛徒、唐太宗是明王、武則天是淫婦……。古人似乎為我們打了一把尺,去量過去和現在的人。
只是,當我們有一天帶著這把尺,滿懷信心地跨入社會,才發現原來不是只有好與壞。甚至可以說大多數人,都是善中有惡,惡中有善的。
於是當我們拿著「不是好人就是壞人」、「不是朋友就是敵人」的那把尺,去量這個世界的時候,就充滿了挫折感。因為我們不是因為被好朋友欺騙,而覺得再沒一個可信的人;就是受敵人幫助,而弄得手足無措。
更糟的,是當我們心裡只有「黑」與「白」,面對的卻是個「灰色」的社會時,不是勉強把灰色的拉成白的,就是強把灰的推成黑的。
我們用這方法去分善惡、是非、敵我、黨派和族群,凡非我族類,都該殺!
我們有了可怕的偏見!
⊙
我常在聽競選的政見發表時,心想:「他們有什麼大的差異呢?他們都存心害這個國家嗎?還是都為國家好?就算不為國好,也為家好啊!因為他們都是人,是人都愛他的子女、親人。」
而當我用「他是一個跟我們一樣的有血有肉、有愛有恨的人」的觀點去看時,就可以變得不再偏激。即使發現對方偏激,也能諒解他的立場。
因為我找到了我們的「同」,我們都是「人」!
⊙
這本《我不是教你詐(2)》,寫的就是「人」。
既然是人,就有著許多糾葛不清的「善惡情懷」。
既然是人,就自私自利,總有把好東西往家裡拿,把好吃的往孩子嘴裡塞的本性。
所以,與其說我寫這本書來教大家看清人性的狡詐,不如說教大家認清「什麼是人」。於是,當有一天吃虧的時候,就能心平氣和地想想,除了「他」不對,是不是也怪自己認人不清。甚至反省:「我過去有沒有做過同樣的壞事?」
更重要的,是我們應該想想,既然人性有它的缺失,是不是能找出一種方法,使這些亂跑的「人性的車子」,走上軌道。
本書真正談的就是這種方法。無論侍者與顧客、老闆與職員、法官與涉案人,乃至業主與承包商,表面看是當你不小心,就會吃虧的個案。背面談的,卻是這些人與人應有的相處之道。
⊙
在《我不是教你詐(1)》的後記裡,我說它屬於我一系列的「處世學」。這一系列經過計畫,大約第一集談的偏重處世的技巧和原則。第二集偏重商業社會的機巧和工作倫理。未來第三集,則會有較多政治和人性的題材。
整個說起來,由《人生的真相》、《冷眼看人生》到《我不是教你詐》,是由淺入深。也如我多年前預告的──「由小紅的開胃菜」到「大紅的麻辣鍋」。
這本書,比前一集稍深,也已經有些麻辣。為此,我特別先寫了一本極溫馨的《抓住心靈的震顫》,希望讀者兩本一起看時,能夠冷暖調和,更因此認知:真實的世界,不是只有狡詐,也非只見純真。每個剛強的背後,都應該有柔情;每個理智的背面,都應該是感性。
請務必在辛辣之餘,品嘗我特為您做的溫馨小菜;請在讀這本《我不是教你詐(2)》的同時,別忘了我們身處在「有情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