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家上了癮! 林書煒
幾個晚上因為工作及不得不到的飯局,無法在家吃晚餐,因而讓我連續錯過了幾晚跟Spencer 喝點紅酒、談天說地的機會;更糟糕的是,錯過了幾次在社區大門口,等待下午四點三十分幼稚園娃娃車彎進巷子、抵達家門,女兒在隨車老師拉開校車車門的剎那,見著媽咪等在階梯上,迫不及待送給我的滿滿笑容。那種發自內心、好像上了一天課就為了結束後見到媽咪的開心,可以說是「犒賞」吧!而我,深深著迷著。
是的,我對「家」上了一種「癮」!這種「癮頭」就源自於女兒的加入。
這本書跟大多數母親透過部落格、或日記紀錄孩子成長點滴一樣,是我送給自己與家人的生活紀錄,與一些些關於教養上的嘗試及反省。透過一篇篇文字的抒寫、大量閱讀國內外關於教養孩子的書籍,我愈發對「母親」這角色有了不同體悟;當好稱職的女兒、妻子、母親,是一路好長的功課。重點是,我開始將「它」視為是人生的重要課題,開始很認真的學習,開始有一絲念頭萌芽,希望自己有能力帶給全家快樂。
書中依照不同主題分為三大區塊,涵蓋育兒技術的分享、品格教育的養成及感性層面的親子交流對話。而文章後補充的「當了媽才知道的事」,則是自己及周遭朋友從懷孕、坐月子、哺乳,一直到照護、教養孩子的親身經驗中提供的「撇步」,也許不見得完全適用於每個母親或孩子,卻都是我用最誠懇的心意寫下的。在實用的方法外,我也希望傳達給新世代媽媽一種新觀念:現代媽咪除了和傳統母親一樣,給予孩子、家人無私的愛與關懷,更要懂得照顧自己、肯定自己,讓自己變成家中積極、安定力量的來源;如此,在親子、夫妻和家庭關係中,都能往幸福之路邁進。
此外,要謝謝時報出版優秀的團隊給我發揮的空間及專業的建議,讓我延遲交稿了近兩年,還沒有放棄我;最後要謝謝先生Spencer(蔡詩萍)願意為我寫後記,我知道你這次一定又會在書付梓前一刻、搞得出版社跳腳時才交稿,但我已經滿心感謝你帶給我的快樂與幸福,沒有如期交稿,又如何?對了,還有這本書的靈魂人物,女兒泠泠(蔡中泠)給我的生命啟發,我很愛你們!
推薦序
我一見你(妳)就笑!
知名媒體人 何戎
中國人創字造詞大有學問,「教養」二字,「教」在「養」之前,由此可見,「教」比「養」更重要。《三字經》裡也有這麼一句話:「養不教,父之過。」養而不教,是父母的過失,教養問題,是父母一輩子都在學習的功課。
書煒與我認識的時間不算短,我們都應該屬於這個年代中,「早婚生子」的年輕爸媽一族,由於我們兩家的小朋友年齡相仿,常常約出門一塊玩兒,從旁觀察書煒與她漂亮女兒泠泠的互動中,我很確定,她不但是位對孩子超有愛心的母親,更是位極注重孩子教養的媽媽。
書煒很愛小孩,卻不會「溺愛」孩子,幾次在與他們家的飯局上,當泠泠鬧脾氣時,我原以為這位辣媽,會因為自己就只生這麼一個寶貝女兒,而睜隻眼閉隻眼﹁算了﹂,結果,實際上不然。書煒總會先與女兒好好溝通,對她「曉以大義」一番,告訴她不可任性而為,倘若依然故我,這時你就會看到書煒展現出「威嚴」的一面,哇!連我看了也都覺得,泠泠最好「識時務者為俊傑」點!
小孩是上帝給父母最棒的資產,是爸媽心目中的寶,所以父母總是一見孩子就會笑,而愛小孩,似乎更是所有媽媽的﹁天性﹂,有時我甚至覺得,媽媽對孩子的愛心,是爸爸難以望其項背的,這是因為,媽媽比爸爸對孩子更有耐心,觀察孩子也比爸爸更細膩。所以,在﹁教養﹂這門功課上,媽媽比爸爸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教養對一個人非常重要,是因為教養會型塑孩子的品格,而品格將影響孩子的言行,進而決定他們未來的發展,一個「有教養」的孩子,不論在氣質上、談吐上、或行為上,都會自然顯現出與眾不同的一面。我與書煒在教育觀念上有許多地方非常接近,也很認同她對孩子的教養觀點,像在書中她所提及的「正面溝通就是管教」,孩子要管也要教,適時又適當的處罰有時是必要的,而且,還要學習如何與另一半溝通出對孩子最好的教養方式,管教時,爸媽兩人也要「站在同一陣線」。
衷心希望,透過書煒自身的親子教養觀念分享,能讓我們教出更多有「好教養」的孩子,也衷心祝福,書煒與她的老公詩萍哥,可以再努力生一個寶寶(我有感覺到,在我與老婆以及書煒那一班好友的經驗分享下,她似乎已開始思考要不要再生一個),繼續實行他們的優良教養計畫。
後記
做個稱職的老爸爸,帶妳認識這生命的美好
蔡詩萍
替林書煒小姐的書,寫點呼應文章,不是第一次了。
不過,依兩次的經驗來看,我的地位,是一次不如一次了。
我在《管他差幾歲,愛了再說》一書,寫的是序文兼導讀。這次,我為她談親子互動、教養的書,寫的呢,則屬「後記」。
差別在哪呢?寫序文兼導讀,讀者打開書,有機會先看看我講什麼,再細讀內容。寫後記呢,命運很清楚了,讀者多半要看完書,再決定,要不要看看我寫的後記。如果︵我是說萬一如果的話︶,讀者連書都沒看完,那必然連我這篇後記,也沒興趣看下去。那,我這篇後記,注定是白寫了。當然,萬一,我是說真的萬一,要是有讀者,竟然先跳過林書煒寫的正文,直接看我的後記,你以為我會很高興嗎?未必。因為若真這樣,我鐵定翻臉,怎麼可以這樣呢,太過分啦,我豈是隨便替人寫後記的呢!
總而言之,就是替林書煒的書,不管是寫序還是寫後記,都讓我這雙魚座老男人,心情複雜,想很多啦!
倒是兩次經驗有共同點,即每回都是她把書寫完了,再把出版社交給她的一校稿、二校稿丟給我,要我看看能夠寫點什麼。
我能寫點什麼呢?
她的書都寫完了,我即便看過後,有什麼不一樣的想法,總不能在序裡,或在後記裡,唱反調吧。一則,非我之個性(要唱反調,就不答應寫序、寫導讀了,何必讓作者難堪);二則,林書煒與這本書的小女主角,泠泠,人生還有很大的未來性,我這半百老翁,實在不必留下什麼把柄,讓她們日後聯手修理我。
這便是為什麼,當林書煒小姐要我寫後記時,我猶豫很久,當然交稿時間,更拖了很久。
這本書,後記難寫,尤其是,多了一位小女主角,泠泠。
林書煒與泠泠的互動,打從一開始,我便看在眼裡。
林書煒小姐是六年級中段班,我則典型四年級後段生。相距十七歲,可說橫跨近兩個世代(若十年一代的話),我跟林書煒的價值觀、成長經歷、對生命之期望,已然迥異了,若論及對下一代之教養,又怎可能沒有差距?說沒有,那一定是不誠懇的敷衍。
或許,值得一提的,我對「教養」這檔事,心中總有一份奇怪的感受。
這跟我四十七歲當爸爸,有關。這麼高齡當爸爸,說句玩笑話,我對一向難搞的女性朋友身上,所花費的心力,要比應付小孩子,用心多太多了,講經驗也豐富很多。叫我突然要去品評關於下一代「所謂的教養」,我完全沒經驗,必須「無中生有」的去重新思索,是很辛苦。
何況,本書作者林書煒小姐,別看她甜美女生模樣,論個性,可硬的呢。她以自己是女人,泠泠也是女生的「同屬一國」身分,對泠泠呱呱落地後,一路展開的「教養實驗」,自信十足。有時候,旁人或可插手給點意見,但我這四年級後段班老傢伙,可就未必能插上手了。這就使得,我若要談林書煒對泠泠之教養的觀察心得,勢必要冒一點風險:難免會擦出「親情之火花」。
這些火花,跟所有夫妻組成家庭的過程都很像,反映了兩個不同個體的男女,共組家庭、有了孩子以後,因教養問題而必然出現的觀念落差。
而泠泠,這小女生,還是一個尤其難搞、特別麻煩的雙子座,我親眼看她媽媽林書煒,一路走來跟她既緊張又親密的互動過程,有時,我也會疑惑,到底在她們之間,我這老男人,該怎麼扮演自己的角色呢?
我自己這一代,兄弟姊妹四人。我老大,兩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家六口,都靠老爸低階軍人的薪水度日,外加老媽在工廠做事當補貼,食指浩繁,維持起碼生活不成問題,但談到生活需求以外的「品質」,那就實在阮囊羞澀了。
那段成長歲月,教養這檔事,於我,只能簡化為老爸老媽口袋雖窮,卻窮得蠻性格的,一則不斷告誡我們,窮要窮得正正當當,非自己該得的東西,別去妄想,不偷不貪,要安於現有的處境;另則,爸媽採取相對來說最節約的方式,來幫助我們成長智慧,就是鼓勵閱讀,這是我成長階段裡,兼具娛樂與教養學習雙重功能的習慣。我至今,仍維持每天閱讀,大量閱讀,多樣閱讀的習慣,跟這段早年家庭生活脫不了關係。
但捨此之外,談教養,我大概就不及格了。
舉個例吧。小時候,上畫圖課,我用的雄獅牌蠟筆,一定是顏色最少的那一款,應該是十二色吧,而且我一定用得很節省。沒什麼大道理,因為沒錢。我記得班上同學家境富裕的,有人的蠟筆可以多到二十四色以上。以此類推,凡是書本以外,多跟老爸要錢添購的才藝課程或器材,於我、於我爸媽,都算額外負擔,善於察言觀色的我,心態是能省就省,能不花就不花。此心態假以時日,很自然養成我除了閱讀以外,所有其他的藝文學習,統統都被視之為人生奢侈品。
我仍記得,小學時,走在路上,若一聽到有哪家傳出彈鋼琴聲,我便會羨的靠近窗口,站立聽一小段時間。不過很快地,我會對自己說,這是有錢人家小孩的玩意兒,我們玩不起。然後,便帶著很奇特的感受離開。我所謂「奇特」,是指它夾雜了一種遺憾,也夾雜了一種好奇,更夾帶了一些對有錢家庭的微妙情緒。長大以後,我常愛開玩笑,我從來不跟﹁富家女﹂談戀愛,大概就是基於這段兒時植下的某種生命基因吧。
高中以前,我的教養,大底僅限於從老爸老媽那傳承的「硬頸性格」與「清廉家風」吧。
再來,便是從閱讀裡,廣泛學到的「雜學」與「常識」。但,那些「雅致文化」的浸淫與薰陶,在我成長的過程裡,真的沒有一絲吸引力嗎?絕對不會。
高中時,我認識一位好友,引領我懂得喝咖啡,聽古典音樂。
大一時,一位好友帶我聽爵士樂,教我吃西餐,認識西洋美食的種種儀式與文化。
大學時代,我認識的許多朋友,在閱讀之外,投身於小劇場、舞蹈、電影等領域,後來都在台灣社會引領風騷,十餘年後,紛紛成為藝文圈的名人。他們都以自己的熱情,以及長期投入這些雅致文化的人生態度,對我相對貧乏的教養觀,注入了很刺激性的新元素。我常想,如果我沒有大學以後,這一長段,在台北文化圈、藝文界的「同儕激勵」,我的人生,一定極單調而無味吧。
我常跟林書煒說,如果青春重來一次,我不一定會選擇念社會科學,雖然,至今我仍喜歡徜徉在理念思辨、學說評介的世界裡。但隨著生命一路鋪陳過來的軌跡,我其實發現了,我過於狹隘的成長經驗,囿限了我自己許多可能的潛質。
我是在四十男人以後,才更放鬆的去試探、去想像,如果我不是現在的我,那我應該可以是怎樣的我?
是一位藝術表演家?不錯。是一位導演?不錯。是一位畫家?不錯。是一位精通音樂的評論家?不錯。我應該可以有更多的可能性,這是不錯的自我想法。但,如果這一切體悟,來得更早一些,早到在我生命的起跑階段,便有人帶著我,引領我,很溫馨的讓我知道,這些都是一個孩子,走向完整人格、健全知感,應該擁有的機會,那我的人生,會不會再不一樣些?再豐富一些?
有一回,林書煒問我:留給孩子最好的財富,會是什麼?
我想都沒想,便回答她: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若能從他爸爸周邊的好朋友身上,體會到多樣的價值,專注的認真,各領風騷的成就,努力好好生活的熱情,並慢慢找到自己的風格,做自己想做的事,這一輩子她便十分豐富了。
而我,能做的,非常之簡單,陪著她,像個稱職的老爸爸,帶她認識這世界的豐富,這生命的美好。所謂教養,不過是我們給孩子更寬闊的愛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