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誕生200周年、《物種源始》問世150周年
英國文化協會‧自然科學博物館
全民瘋達爾文 推薦!
「若是有人在我之前發表我的學說,我一定氣死了。」──達爾文
一個力求完美的人,一封突如其來的信,還有一本提早誕生的曠世鉅著
「我有一個大膽的理論,」達爾文在筆記本裡寫道,但這個震驚世人的理論,卻在二十年後才被迫公開發表……
留名青史的,差點就換成別人
雖然達爾文很早便對物種起源的問題有了一套想法,但他卻遲遲未發表這個長期在心中醞釀的理論,一心只想著不斷蒐集證據、提出更具說服力的論證。
然而就在他慢工磨了二十年還不滿意的時候,一個名叫華萊士的年輕人卻從馬來群島寄了一份論文手稿給他,所闡述的想法竟與他極為接近!他被嚇得近乎絕望,最後迫於無奈,只好趕著寫出一份厚達五百頁的「摘要」出版,這份「摘要」就是史上最具爭議性的科學著作《物種源始》。
本書用簡短的篇幅,勾勒出達爾文思想的形成與發展,以及《物種源始》被迫誕生的精采過程。作者從達爾文秘密進行的筆記與私人信函當中,側寫出這個英國紳士一絲不苟而且充滿人性的一面;不但清楚闡述了達爾文的研究工作,更讓我們重回150年前《物種源始》的誕生現場。
150年前,他的對手是上帝。
一本最貼近達爾文內心衝突的傳記
【好看推薦】
王道還(中研院史語所助理研究員、生物人類學者)
王維賢(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館長)
李家維(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科學人》總編輯)
吳明益(作家、國立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周成功(長庚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胡哲明(國立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恒安(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張天傑(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
程延年(國立成功大學地球科學所教授、自然科學博物館資深研究員)
葉傑生(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
潘震澤(美國奧克蘭大學客座教授、科普作家)
劉克襄(自然生態作家)
謝忠武(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館長)
鄺舒嵐(台北英國文化協會處長)
作者簡介:
大衛.奎曼(David Quammen)
專事文學與自然寫作,曾獲美國藝文學會文學獎及三次美國國家雜誌獎,著有《多多鳥之歌》(The Song of the Dodo)、《鬣蜥大飛行》(The Flight of the Iguana)與《樹在古拉旺荒原哭泣》(Wild Thoughts from Wild Places)等(皆胡桃木出版),不旅行時會住在美國蒙大拿州。
譯者簡介:
陳芝儀
陽明大學生命科學系畢業。曾任《科學月刊》文字編輯、主編。譯有《AFTER MAN──人類滅絕後支配地球的奇異動物》、《奇妙的塵埃》、《古法怪療》、《最衰者生存》、《馬桶如何拯救文明》與《第二人生》等書。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奎曼寫了一本我讀過最棒、或說是我能想像得到最好的達爾文短篇傳記。這位優秀的科普作家從全新觀點來看這位史上赫赫有名的科學家,絕對不是舊酒新瓶而已。學習演化學與一般科學的學生若想了解達爾文這號人物,應該從這本書開始。
──凱文.帕丁(Kevin Padin)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整合生物學教授與古生物博物館館長
奎曼這位說故事高手又講了一個動人的故事。這本書捕捉達爾文精彩的構思階段、那段遲遲不發表理論的心路歷程,以及理論誕生過程的艱辛,也再次印證奎曼對自然史的慧心總能激起讀者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西恩.卡羅(Sean B. Carroll)《蝴蝶、斑馬與胚胎:探索演化發生學之美》作者
媒體推薦:奎曼寫了一本我讀過最棒、或說是我能想像得到最好的達爾文短篇傳記。這位優秀的科普作家從全新觀點來看這位史上赫赫有名的科學家,絕對不是舊酒新瓶而已。學習演化學與一般科學的學生若想了解達爾文這號人物,應該從這本書開始。
──凱文.帕丁(Kevin Padin)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整合生物學教授與古生物博物館館長
奎曼這位說故事高手又講了一個動人的故事。這本書捕捉達爾文精彩的構思階段、那段遲遲不發表理論的心路歷程,以及理論誕生過程的艱辛,也再次印證奎曼對自然史的慧心...
章節試閱
引言 光榮歸故里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科學與社會的發展歷史上地位獨特。雖然他的名字家喻戶曉,但不表示他的想法也是如此(只有一項例外);雖然他在科學界的地位崇高,深具代表性,但不表示人們真的了解他。假如科學界要發行紙鈔,面額最小、發行量最大的鈔票上頭印的肯定是達爾文。他的臉還滿適合放在上面的──一張親切但木然的臉,就像一元美鈔上根據吉爾伯.史都華(Gilbert Stuart)的肖像畫所刻印的美國總統華盛頓頭像。而且達爾文也跟華盛頓一樣,高深莫測、緊張壓抑才是他們的真性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知道達爾文是誰,曉得他做過什麼事、說過什麼話,而且大部分人都曉得達爾文提出了「演化論」,可惜這是個含糊不精確的說法,雖不算錯,但卻遺漏了達爾文學說剛提出時創意十足、挑戰傳統、驚世駭俗的論點。
達爾文並沒有發起某種運動或創立某個宗派,他從來沒有將科學原理編成教條,然後冠上自己的姓名,奉為圭臬。他是個喜歡躲在鄉下老窩的生物學家,寫書表達自己的見解。有時候他會犯錯,有時候他的想法前後不一;有時候他鑽研小細節,有時候他探索大問題。沒錯,他大部分發表的作品都有個共同的主題──所有生命一貫反映出演化的過程。但是他用包羅萬象的觀點來詳述這個主題,其中有些觀點環環相扣,至今對於生物學仍有價值;有些則不然。對於他的想法,逐一檢視會比全盤視為一體來得好。
前面提過的大科學家克卜勒,其理論在當時產生的衝擊與達爾文的狀況最為相似。達爾文延續了由克卜勒起頭的革命,否定人類位居宇宙的中心位置;達爾文將此認知從天文學延伸到生物學。他在早期的筆記本中抱怨:「人們常讚歎『智慧人類』的出現。」達爾文對此並不那麼感興趣,反而接著寫道:「世上出現具有其他感官的昆蟲(insects with other senses)才值得讚歎。」從這樣在當時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言論可以看出,達爾文從一開始沉思物種起源時就否定人類自認的半神地位,認為人類與其他物種一樣,在過去的歷史中飽經掙扎與改變。他不是人道主義者(雖然他總是很有人情味),讓他驚歎的不是智人的大腦,而是蜜蜂定向與建築的本能。
筆者說達爾文「延續」而非「完成」克卜勒對抗人類本位說的革命,那是因為這場革命還在進行。許多人,甚至是宣稱接受達爾文演化論的人(不管他們是如何看待這個理論),並不認同他著作中的所有內蘊。他有一個比演化更深層的想法,這就是他稱為「自然汰擇」(natural selection,或譯為天擇)的概念,認為這是演化發生的主要機制。根據達爾文的看法(至今經歷了一百五十年的生物學驗證),自然汰擇是一種沒有目的但卻有效的機制,在這個過程中,各個平等,不知道未來,不講求目標,只有結果;唯一的價值標準是成功存活與繁衍後代。生物從漫無目的的變異開始,經過自然的挑選、增殖,創造出井井有條、層次分明的生物圈。產生更多後代與生存競爭是其背後的驅動力,生物對環境的適應、生物的複雜性與變異則是其產物與副產物。這背後隱含的隨機性與創世論互相衝突,因為創世論主張世上生物的能力(包括人類的能力)、歷史、特定的棲息地,以及生物間的相互關係都反映出神的旨意,這讓支持創世論的人因此對自然汰擇的想法感到厭惡與恐懼。
他曾在奉派繪製南美洲海岸線航海圖的英國海軍戰艦小獵犬號(Beagle)上呆了四年九個月零五天,那是他生命中的一段關鍵時期。那一趟航行從一八三一年開始到一八三六年結束,達爾文當時二十多歲,正是適合極力體驗艱苦與吸收新知、拓展眼界的年齡。小獵犬號的船員各司其職,年輕的達爾文便用船後拖曳的魚網收集浮游生物的標本,並且登岸深入內陸做進一步的採集與觀察。他從一開始毫無經驗,慢慢變成一位做事有條不紊而且觀察力敏銳的科學家。達爾文到過巴西、烏拉圭、阿根廷、智利、秘魯、紐西蘭、澳洲、南非與一些海上小島,包括維德角、亞速爾群島、大溪地、模里西斯、聖赫勒拿島與加拉巴哥群島。然而,一八三六年十月二日小獵犬號在英格蘭西南方的費爾茅斯(Falmouth)靠岸後,他就再也沒離開過英國。他當野外生物學家的漫遊生涯結束了,回到了乾爽舒適的家,而且至少有段時間對這樣的生活形態十分滿意。與他同時期的生物學家(像是華萊士〔Alfred Russel Wallace〕與貝茲〔Henry Walter Bates〕,後面會提到他們更多事蹟)也許花了十年在亞馬遜河流域、婆羅洲或其他異地,進行苦行般的野外調查,但是對達爾文來說,五年的成果已經夠豐盛了。他下半生中大部分的科學工作需要的是閱讀、通信、實驗、分析、在離家不遠的草地與森林進行觀察,還有思考。總之,接下來的光陰他大多窩在家裡,部分是由於健康因素,部分是個性使然。
他的理論是在室內發展成形的,所以儘管筆者比較喜歡野外生物學家,而且達爾文早期鮮活的野地經驗激發了他日後的思想,筆者卻選擇省去航海那一段(除非必要時略提一二),從他返回英國後開始說起。在筆者看來,後來達爾文在心智上的探險比巴塔戈尼亞高原與加拉巴哥群島的旅程更加刺激有趣。
達爾文在心智探險中主要醞釀出自然汰擇的概念,這個新想法的完整意涵令當時人驚歎、詫異與畏懼。不過,更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是,提出這樣偏激理論的,居然是位個性非常謹慎的人。他生性靦腆,頭頂光禿,蓄著一把大絡腮鬍,平時就愛在家培育鴿子與報春花。這個英國紳士大半輩子離群索居,死後葬在西敏寺,有一張適合印在鈔票上的臉──他的種種事蹟留給人們自在慵懶的印象,然而並非所有關於他的事情都那麼愜意。他思想的核心是一套棘手、駭人的唯物論主張,也是筆者試圖在本書中探索的主題之一。
甚至就連達爾文本人,在構思與提出這個概念的過程中也深深感到驚慌失措,飽受精神折磨……
引言 光榮歸故里
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科學與社會的發展歷史上地位獨特。雖然他的名字家喻戶曉,但不表示他的想法也是如此(只有一項例外);雖然他在科學界的地位崇高,深具代表性,但不表示人們真的了解他。假如科學界要發行紙鈔,面額最小、發行量最大的鈔票上頭印的肯定是達爾文。他的臉還滿適合放在上面的──一張親切但木然的臉,就像一元美鈔上根據吉爾伯.史都華(Gilbert Stuart)的肖像畫所刻印的美國總統華盛頓頭像。而且達爾文也跟華盛頓一樣,高深莫測、緊張壓抑才是他們的真性情。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知道達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