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現代領導人,要如何因應多變的世局?要領導企業組織走向正確的道路,領導人該具備哪些特質?在本書中,全球心靈導師達賴喇嘛和國際管理顧問專家Muyzenberg,分別以佛學宗教的角度和全球化市場經濟的觀點,來探討現代領導人所應具備的能力與特質,及其如何因應各種類型的挑戰與難題。兩人的立論巧妙融合了佛學研究與商業活動兩大看似無交集的世界,提出的觀點貫穿了影響人類未來最深遠的宗教與經濟兩大領域,同時進一步闡釋佛學與成功領導人之間的密切關係及相通之處──如何以佛學為立基點,由內修心、培養宏觀的品行,繼而以健康正確的心態領導組織,除了達成組織的目標,也能肩負起普世的責任感,為他人創造幸福。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兩方所肯定的理念與真義,對於理性做出決策、有效率採取正確行動,都有其影響力與共通之處。
本書內容共有三大部分:
【自我領導】
◎將佛教的「正觀」與「正行」概念運用於組織決策:討論領導人如何磨練觀點視野、培養理想德行,在繁忙中訓練平靜心智,達成商業與宗教均一致關心的目標:「人的幸福」。
◎以佛教觀點解釋決策的因果性:從中培養領導人面對變化、將危機化為轉機的能力;以道德的行動與健康的心態讓領導更優越。
◎「禪修」對領導人的重要性:禪修如何正向影響人的身心。5種簡單的禪修技巧,幫助領導人擁有更準確的判斷力,做出道德而正確的決策。
【組織領導】
◎理想領導人的特質與正確態度:組織的宗旨與價值觀均建立於領導人的品格與德性,探討優良領導人應具備的7種德性,並理解佛教中的「世間八法」,來培養內觀與宏觀的修心能力。
◎獲利不是組織唯一目的:探討佛教對財富的看法,為領導人提供另一種財富觀點──強調領導人應以正當手段,為所有人創造滿足感及幸福感,在誠實與成功、名聲與風險之間,找到共存的平衡點。
【全球化領導】
◎培養普世責任感的重要性:面對全球化市場的挑戰,企業與政府要如何解決貧窮、環保、人權、文化等關鍵性議題,並不忘依循最重要的「正觀」與「正行」原則,建立理想且負責的自由市場經濟,發展出關懷全球的責任感和慈悲的領導術,達到全體的自由與富足,帶領所有人類朝更美好的明天邁進。
作者簡介:
達賴喇嘛丹增嘉措
為世界知名領袖,擔任西藏流亡政府之首,領導人民超過五十年,為西藏之精神領袖。為表彰他對和平的貢獻以及對全球環境問題的關切,於一九八九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後又於二○○七年,因推動人權不遺餘力,獲頒美國國會金質獎章,這是美國國會授與平民的最高榮譽。
勞倫斯‧穆增伯格(Laurens van den Muyzenberg)
為國際管理顧問,居住及工作地點包括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荷蘭、瑞士、丹麥、美國、智利、巴林、印度及日本。會說七種語言,如何改善企業管理以及增進高階主管的表現,是他所關注的焦點。
譯者簡介:
鄭淑芬
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肄業(修畢學分),主修國貿、英文、翻譯。目前專職翻譯,具備教育部中英翻譯能力英譯中證書。最新譯作:《真愛旅程》(時報)、《忠誠檔案》(八正)。譯文賜教:ajanejane@gmail.com。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讀完了本書之後,真有眼前出現光明之感!想到自己最需要全力以赴的事物與自己最珍惜的事物是得以如此結合與鍛鍊,長久以來心中一直感到的不安與恐懼,突然有了一個出口,雖然還不是非常明確知道情況將如何發展,一條清楚並可以行走的道路現前,取代了之前令我疑惑的二條歧嶇拉踞之路。
──誠品書店 吳旻潔副總經理
媒體推薦:
◎ 本書探討佛教與全球化的關係,內容精彩豐富。它將佛教的觀念應用於商業上,教人用正觀、依他起性與無常的概念來做決定。簡言之,就是以道德為重,以不傷害人為首要之務的行為準則:企業應該正直行事,領導者應該有內修心,以追求最大的美善為目標。本書有很多值得學習的觀念,相信會對許多讀者有所助益。--《Director》雜誌
◎ 「以獨特的方式檢驗資本主義與佛教的本質,有心想要當個「負責任的企業家」的商業人士,都會對書中的觀點深表同感。本書並特別強調,要在商場上展現負責任的領導,最根本的價值觀與道德標準何在。」--柯爾.赫克史卓特(Cor Herkstroter)教授,SHELL石油公司前任執行長,現任ING集團主席
名人推薦:讀完了本書之後,真有眼前出現光明之感!想到自己最需要全力以赴的事物與自己最珍惜的事物是得以如此結合與鍛鍊,長久以來心中一直感到的不安與恐懼,突然有了一個出口,雖然還不是非常明確知道情況將如何發展,一條清楚並可以行走的道路現前,取代了之前令我疑惑的二條歧嶇拉踞之路。
──誠品書店 吳旻潔副總經理
媒體推薦:◎ 本書探討佛教與全球化的關係,內容精彩豐富。它將佛教的觀念應用於商業上,教人用正觀、依他起性與無常的概念來做決定。簡言之,就是以道德為重,以不傷...
章節試閱
【大標】領導之道 達賴喇嘛
一般而言,佛教僧侶往往離群索居,與世隔絕,為眾生及世界祈福。縱然我也是這樣的僧侶,但我身上還背負著西藏流亡政府的責任,而這也給了我機會,與世界各地的人互動,並因此擁有更宏觀的視野。我在多次旅行期間,認識了各式各樣的人,有貧有富,各自都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些人放心地對我說起自己的人生、希望以及對未來的擔憂。我也因此更加瞭解,人到底在追求什麼。我發現,到頭來幾乎每個人追求的,都是快樂。
我為何要在此刻寫這本書?因為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真正關心全球經濟運作的方式,瞭解商業如何讓我們彼此互相連結,同時承擔起個人的責任。時代在改變,我相信宗教領袖也應該參與討論全球的經濟與商業活動,因為他們有能力從更宏觀的角度來思考。我們的世界面臨了十分嚴重的問題,譬如如何解決貧瘠國家的貧窮問題;即使在富裕國家,從一九五○年起,人民對於生活的滿足感也早已停滯不前;人類對不斷增加的人口、生活水準不斷被提升的忽視,都對環境造成負面衝擊;還有,世界上很多地區,一直見不到和平曙光。以上幾點,都是我特別關心的問題。
由於佛教對於這些問題採取理性態度,因此沒有宗教信仰的人,有時更容易瞭解佛教的立場。人類的價值遭遇質疑,我們更迫切需要以宏觀的角度,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對佛教而言,能在這方面有所討論,是相當重要的貢獻。如果我們能從非宗教信仰的道德觀以及基本的人類價值的角度來看待佛學,那麼或許佛教也可以對商業世界有所貢獻。佛教對於健康、工作、消費以及快樂的概念,多少與西方宗教不太一樣。快樂並不只是滿足人的物質需求以及其他的渴望,瞭解這種區別,十分重要。快樂的根源,不在於我們渴望什麼,或得到什麼,而在於全然不一樣的地方:快樂來自於一種滿足感,那是一種不會因為我們擁有的東西或成就而有所改變的滿足感。
佛陀認識到自動自發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但是他也同時領悟到,個人的慾望永遠不可能得到滿足,那是一個永無止境的循環。除非擁有友誼、跟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否則人永遠不會真正快樂。更進一步來說,良好的關係是互惠的;如果跟別人交往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滿足自己的慾望,那就不可能跟別人建立正面的關係。我認為在這方面,政府和組織的功能,就是讓人能夠與其他人接觸。政府和組織創造了工作和財富,在人類追求生活水準與幸福--以及這兩者在何處產生交集--的問題上,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我不會假裝,我們需要的解決方案是簡單與直接的。在撰寫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慢慢瞭解,商人要做出正確的決策,有多麼困難。公司領導者所做的每一個決定,都會影響公司的所有員工,以及消費者或供應商,這個環節對大型的跨國企業來說,更是複雜,也因此決策的品質相形之下就更為重要。從這個角度來看,決策者不只要有能力,還必須秉持正確的動機與正確的心態。商業上的能力,重視的是專業技術和知識,因此不在本書的討論範圍內;不過,培養正確的心態,以及觀察並修正自己的動機,都是修練佛法的重要層面,因此會在本書中詳細討論。
佛教哲學的基本概念,認為苦難確實存在,因此佛陀要大家一起努力,知苦滅苦。我的目的也是相同的:減輕痛苦、增加人生整體的滿足感。這本書的重點,就是要讓讀者以及各界領導者更加清楚瞭解:自己的心還有其他人的心,是什麼樣子?尤其在領導這方面。我希望各位看了這本書,能夠做出不一樣的決定,讓你自己、你所屬的組織,以及那些所有被決策影響的人,都能因此擁有品質更好的人生。
我自己在商業以及經濟上的興趣與觀念,是過去這五十年來慢慢形成的。我早期接受的訓練,純粹是宗教及心靈性格上的訓練。從年輕到現在,我的研究領域一直是佛學以及心理學,但由於與藏人以及中國共產黨的互動,我也逐漸對各種不同的經濟制度,多多少少有點瞭解。我發現,自己基本上比較贊成社會主義,但眼看著自由市場經濟越來越活絡、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卻萎糜不振,這引起了我的興趣:我很想知道社會主義經濟到底是哪裡出了錯;而自由市場的優點,又在哪裡?不過自由市場有增加貧富差距的傾向,這一點仍然讓我十分擔憂。
一九九○年,我收到國際管理顧問勞倫斯‧穆增伯格(Laurens van den Muyzenberg)先生來信。他知道我一直努力想將共產主義與佛教思想的共同主題結合起來,他建議,不如從人類共同所關心的角度切入,思考如何能改善資本主義,這樣可能會更有效率。我認為他的看法很吸引我,於是邀他來訪,並於後來那幾年內見了好幾次面。到了一九九九年,勞倫斯提議,有鑒於全球化的企業越來越關注「管理」議題,而佛教傳統也有很多理論和實務上的教誨,對商業人士──尤其是商業領袖--很有幫助;我應該可以在這個主題上,寫出極有貢獻的文字。我們一開始就達成共識,希望這本書是實用的,協助商業人士提昇決策品質。我們決定,由勞倫斯負責提出一般的商業議題,而我則說明如何把佛教思想應用在該議題上。
我建議勞倫斯採取宏觀的策略,我所謂的「宏觀」,是希望他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而不只是以一個西方管理顧問的身份來看問題。我認為現代世界最主要的問題是,一方面資訊快速且大量的增加,另一方面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化,落入見樹不見林的盲點;已經不再能從改進社會互動的觀點來瞭解所有的問題。
為了撰寫這本書,我選了幾個我認為重要的問題,而勞倫斯也根據他自己的經驗加以研究、與專業人士討論,並在許多著作中尋找相關資料。他也找了幾個身為虔誠佛教徒的商業領袖進行訪談,瞭解佛教對於經營企業的方式有何影響。本書從頭到尾,都盡量以商業人士能輕鬆瞭解的方式,來呈現佛教思想。
我無意引渡更多佛教徒,我的用意在於以實用的角度呈現佛教的觀點,讓各種宗教的信徒,以及沒有宗教信仰的人,都能接受並覺得受用。
我在十六歲失去了自由,二十四歲遭流放。我這一生遇到很多困難,但仍然保持平靜的心靈。我甚至可以說,由於佛教的訓練,我比許多把擁有自由、擁有自己的國家視為理所當然的人更為快樂。這種維持心靈平靜的能力,完全要歸功於我所接受的教誨,還有我不斷利用這些教誨來訓練自己的心。我們在書裡討論並教導這些訓練;我誠摯地希望我們的領導者--商界以及全球機構的領導者都能接受這種訓練,進而創造一個更和平、永續的世界。
【大標】領導之道 達賴喇嘛
一般而言,佛教僧侶往往離群索居,與世隔絕,為眾生及世界祈福。縱然我也是這樣的僧侶,但我身上還背負著西藏流亡政府的責任,而這也給了我機會,與世界各地的人互動,並因此擁有更宏觀的視野。我在多次旅行期間,認識了各式各樣的人,有貧有富,各自都在世界上佔有一席之地。這些人放心地對我說起自己的人生、希望以及對未來的擔憂。我也因此更加瞭解,人到底在追求什麼。我發現,到頭來幾乎每個人追求的,都是快樂。
我為何要在此刻寫這本書?因為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真正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