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段流傳很廣的文字,講的是一位資深護士經常傾聽臨終病人,向她訴說此生最遺憾後悔的事情。她把這些事按照發生頻率整理排列成「人生五大憾事」,分別是:
(一) 希望當初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別人要我過的生活。
(二) 希望當初沒有花這麼多精力在工作上。
(三) 希望當初能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感受。
(四) 希望當初能和朋友保持聯繫。
(五) 希望當初能讓自己活得開心點。
我猜多數人讀這篇文章時心中有許多感慨,但並沒有太多驚訝,原因是這五件事經常都掛在我們心上,或起碼存在潛意識中。但既然如此,為什麼總要等到人生即將步入終點的時候,才像大夢初醒一樣和自己算一筆賠本的總帳呢?
你可能會說:「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不是我不想做那些事,但一身責任義務,實在沒辦法。」就像看這篇文章的時候覺得很有道理,甚至轉發給親朋好友分享,但看完以後呢?嘆口氣,繼續柴米油鹽,我行我素。
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人是有選擇的,不信問問那些臨終病人,我相信他們後悔遺憾的並不是這一生沒有中樂透發財,所以才沒有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而是感悟到當初的確擁有選擇條件,卻沒有去做。
如果你反問:「我每天被生活追著跑,忙得像條狗一樣,憑什麼說我有選擇生活的條件?」我不止說給你聽,還做給你看。這本書的內容正是描述一個沒有富爸爸(更沒有中樂透),學經歷也算不上特出的人,讓自己具備選擇生活方式條件的方法。
這本書雖然以「退休」為題,但和坊間談論退休理財或銀髮族生活規劃的書籍不一樣。原因很簡單,因為講的不是六十多歲退休,而是四十多歲。這二十年的差別造成事前的準備規劃,以及事後的生活實踐都和傳統意義的退休大不相同。
為此,我本來不想用「退休」這二字,但尋遍各種可能卻沒有找到合適的替代用語,只好沿用老詞。我希望、也相信,不久之後社會學家會發明一個新詞,準確無誤的描述一個全新的人生階段,這個字詞將普遍被人們認知和理解,因為將有愈來愈多的人在四十多歲開始過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讀者或許會發現這本書所描述的某些想法,和現在社會主流價值觀不完全一致。關於這一點,我不想也無法強求別人認同,就像我所處的家庭和財務狀況和你不一樣。
這些都是事實但不是重點,重點是讀者的想法。讀者可能說,書中所談論的都是一派胡言,但別忘了,人生是自己的,讀者可以永遠當個安全舒適的旁觀者,平時對台上表演指指點點,到頭來帶著悔恨細數人生五大憾事。但也可以跳上舞台親自演繹精彩的人生,管他台下是掌聲還是噓聲,依然興高采烈的把每一天活得盡興,然後心滿意足、了無遺憾的跟這個世界說拜拜。這其間的差別,不過就在一念之間,也就是「你」的一念之間!
除了具備退休的客觀條件外,做好主觀的心理準備同樣是關鍵,但前提是必須懂得放下,才能從中獲得好處。
許多人對現狀不滿,對未來懷抱理想,卻徘徊在不進不退之間,期望得到兩邊的好處,結果卻經常蹉跎歲月,兩頭落空。我四十五歲退休,至今六年,其中沒有一天不為這個自認此生最英明的抉擇,感到鼓舞慶幸。
常有人誇我勇敢或說羨慕我的處境。的確,在適當時機縱身一跳確實需要相當勇氣,但如果誇我的人了解,我因為放下而受到的好處,恐怕就不認為那是勇敢了。羨慕的人如果能拋開世俗價值看待自己真正擁有的東西,恐怕就不會認為我有什麼好值得羨慕了。
許多人認為,退休唯一的考量就是籌措退休金,我不想低估但也不願意高估金錢的價值,它在我心目中之於退休規劃的重要性,就像書中談論到金錢的章節比重一樣,大約佔三分之一,那也就表示,還有其他三分之二的事物是你需要花更多精力關注的。
這些事物是我在身體力行四十五歲退休中,所學到的經驗與教訓,有感於自己從小到大,大部分時間都在糊里糊塗中度過,難得嚐到明白度日的甜頭,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於是成書,不敢保證無效退費,但保證字字真實體驗,句句發自肺腑。對錯好壞,參考價值就留給讀者判斷啦!
本書特色
Smart智富月刊
東森財經新聞夢想街57號
專題報導
人人稱羨的跨國公司高階主管,
為何一夕之間與職場大捨大斷?
他在追求怎樣的人生價值?
提早退休要做怎樣的準備?
健康、財務、時間管理,還有他人異樣的眼光!
作者簡介
田臨斌
1960年出生於台北,師大附中、成功大學畢業,外號老黑。
曾任:殼牌石油公司大中華區業務總經理
現職:專任樂活家,兼任「老黑的博客」版主,正在應徵高雄市街頭藝人
作品:《從CEO到樂活家》
興趣:閱讀、電影、運動、旅行、吉他
Email:roytien2006@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