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其人是儒家的聖賢典型,其書是古今士子必讀的經典。孟子承續孔子的精神,遊說君主們行仁政。他是個時代的鬥士,將滿腔的理想化為雄辯的語言、壯闊的文字。
本書的改寫重編即是針對上述問題而發,希望能夠引領青少年朋友走進古代智慧人物的心靈旅程,經歷一次思想王國的冒險。惟有跨越了時空的溝隙,袪除了對權威化人物所不必要的迷思,才能真正去親近、了解、欣賞、讚美一個偉大的靈魂。
作者簡介:
師大國文研究所畢業,後又到美國天普大學修宗教學博士。
曾任:文藻外語專科學校講師。
現任: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
著作:《辯證的行旅》等書。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出版的話】
時報文化出版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已經陪大家走過三十多個年頭。無論是早期的紅底燙金精裝「典藏版」,還是50開大的「袖珍版」口袋書,或是25開的平裝「普及版」,都深得各層級讀者的喜愛,多年來不斷再版、複印、流傳。寶庫裡的典籍,也在時代的巨變洪流之中,擎著明燈,屹立不搖,引領莘莘學子走進經典殿堂。
這套經典寶庫能夠誕生,必須感謝許多幕後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為中華文化傳承,為古代經典賦予新時代精神的使命,邀請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共同完成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辭世,今日重讀他的論述,仍讓人深深感受到他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殫編務繁瑣而規劃的宏偉藍圖。他特別強調:
中國文化的基調,是傾向於人間的;是關心人生,參與人生,反映人生的。我們的聖賢才智,歷代著述,大多圍繞著一個主題:治亂興廢與世道人心。無論是春秋戰國的諸子哲學,漢魏各家的傳經事業,韓柳歐蘇的道德文章,程朱陸王的心性義理;無論是貴族屈原的憂患獨歎,樵夫惠能的頓悟眾生;無論是先民傳唱的詩歌、戲曲,村里講談的平話、小說……等等種種,隨時都洋溢著那樣強烈的平民性格、鄕土芬芳,以及它那無所不備的人倫大愛;一種對平凡事物的尊敬,對社會家國的情懷,對蒼生萬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輝耀,繽紛燦爛的造成了中國。平易近人、博大久遠的中國。
可是,生為這一個文化傳承者的現代中國人,對於這樣一個親民愛人、胸懷天下的文明,這樣一個塑造了我們、呵護了我們幾千年的文化母體,可有多少認識?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觸的機會,把握的可能呢?
參與這套書的編撰者多達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大家當年都是滿懷理想與抱負的有志之士,他們努力將經典活潑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為的就是讓更多的青年能夠了解繽紛燦爛的中國文化。過去三十多年的歲月裡,大多數的參與者都還在文化界或學術領域發光發熱,許多學者更是當今獨當一面的俊彥。
三十年後,《中國歷代經典寶庫》也進入數位化的時代。我們重新掃描原著,針對時代需求與讀者喜好進行大幅度修訂與編排。在張水金先生的協助之下,我們就原來的六十多冊書種,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種,並增編《大學中庸》和《易經》,使寶庫的體系更加完整。這四十二種經典涵蓋經史子集,並以文學與經史兩大類別和朝代為經緯編綴而成,進一步貫穿我國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在出版順序上,首先推出文學類的典籍,依序有詩詞、奇幻、小說、傳奇、戲曲等。這類文學作品相對簡單,有趣易讀,適合做為一般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入門書;接著推出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史書、佛學等等,引導讀者進入經典殿堂。
在體例上也力求統整,尤其針對詩詞類做全新的整編。古詩詞裡有許多古代用語,需用現代語言翻譯,我們特別將原詩詞和語譯排列成上下欄,便於迅速掌握全詩的意旨;並在生難字詞旁邊加上國語注音,讓讀者在朗讀中體會古詩詞之美。目前全世界風行華語學習,為了讓經典寶庫躍上國際舞台,我們更在國語注音下面加入漢語拼音,希望有華語處,就有經典寶庫的蹤影。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從一個構想開始,已然開花、結果。在傳承的同時,我們也順應時代潮流做了修訂與創新,讓現代與傳統永遠相互輝映。
時報出版編輯部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出版的話】
時報文化出版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已經陪大家走過三十多個年頭。無論是早期的紅底燙金精裝「典藏版」,還是50開大的「袖珍版」口袋書,或是25開的平裝「普及版」,都深得各層級讀者的喜愛,多年來不斷再版、複印、流傳。寶庫裡的典籍,也在時代的巨變洪流之中,擎著明燈,屹立不搖,引領莘莘學子走進經典殿堂。
這套經典寶庫能夠誕生,必須感謝許多幕後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為中華文化傳承,為古代經典賦予新時代精神的使命,邀請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共同完成這套鉅作。二○...
章節試閱
一、沒落的貴族
黃昏。
年輕的孟軻,稍稍整理好衣服,向後院裡的母親說了一聲,就出了門。這是他成了習慣的散步時間。
孟家的宅第顯得古老而破舊,但是和周遭的鄰居比較起來,仍然留存著一絲兒的氣派。也許,這只是心理感覺罷了,然而總不免浮印著那久已遠逝的榮耀記憶。
他悠閒地從一所學校旁邊經過,可以望見在參天古木下的簷角和窗口,幾個老人閒坐在樹下。童年啊,那的確是一段快樂的時光。
再折向左邊的道路,大約走了一盞茶的時間,就可以看到兩旁低簷擁擠著店號的街道。這個地方,早上的時候是市集,熱鬧得很,一到下午就冷清了下來。孟軻若有所思地走過去,來到了城門。一列士兵正隊伍嚴整地行進,想是換防時刻吧!時局又有了新情勢。最近在朋友的交談中,總是熱烈地談論著國際大事,聽說秦國和魏國在元里這個地方發生了規模很大的戰爭,魏軍竭力抵抗,最後還是節節敗退,垮了下來,整個少梁的地方就這樣被佔領了。
孟軻和一位熟識的年輕軍官打了招呼,然後由石階登上了城牆。他喜歡到這裡來。城牆雖然不高,但已經夠他遠眺沉思,開濶的鄉野,隨著城門的道路而伸展,塗抹上一塊一塊的樹林和村落。最後,他的眼光不經意地落在西邊的墳場崗子,那兒正籠罩在晚霞的餘照中。
那裡也曾經刻劃著童年的歲月。
西元前三七○年左右,周烈王初年,也就是距今二千三百八十餘年前,孟子誕生在鄒(今山東鄒縣)這個地方。他父母為他取名「軻」。
孟家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代。孟孫氏是魯桓公之子,為三桓之一,掌有國家的大權。傳到後世以後,孟子這支派已經沒落了,因而遷居到鄒地。孟子便誕生在鄒地,成為鄒國人。
孟子的母親是位深明禮義,賢淑而有愛心的女性,她眼看孟家是沒落了,因此便全心全意地寄望在孟軻身上。從懷孕開始,即十分注意胎教,或坐或臥,或言或動,莫不小心翼翼。胎教,從古代傳了下來的說法,她是相信的。
當初,孟家位於城外的鄉間,旁邊有座墳場崗子。經常有喪葬的行列從門前經過,也常有人到墳場祭拜掃墓。年少的孟軻,聰明活潑,模仿力又強,便和鄰居小孩一起玩葬禮掃墓的遊戲。
孟母知道了軻兒玩這種遊戲,心想:對一個小孩的人格成長而言,環境是多麼重要!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可不能掉以輕心啊!再待下去,軻兒都要成為野孩子了。搬進城吧,也許會好些。
於是,孟家搬進城裡。城裡也有它的環境特色,對年幼的孟軻來說,還是同樣充滿了新奇和好玩。離新居的不遠處是市場,每天早上人來人往,熱鬧異常,這是孟軻和鄰居新朋友的玩處。
有一天,孟母看見軻兒和鄰居小孩在扮買賣生意的遊戲,學著商人的口氣,吆喝叫賣,論價算錢,流露出一副世故的神情。孟母看在眼裡,心想,住在市集旁邊也不好啊!商人好利,是令人瞧不起的。若長久耳濡目染,怎麼可能培養出端正高潔的人格呢?
經過慎重的選擇和考慮,終於再搬到一所學校旁邊住下。學校的古老建築,寧靜而肅穆。平時,可以聽到學生們讀書朗誦的聲音,也可以看到師生一起練習禮儀的情形。一到春天和秋天的重要節日,還有隆重的鄉射典禮,可以觀看參加者優美的揖讓升降,和射箭的風度、雅樂的莊嚴。那全是合乎禮度的文化表現。小小年紀的孟軻覺得很有意思,也學起那些鄉賢長者的揖讓禮節,模仿學生的吟哦朗誦。
孟母看到這種情形,便放心了,決定在學校旁久居下去。這就是後世所稱頌的故事──「孟母三遷」。
古代的時候,八歲入小學。等孟軻到了上學的年齡,孟母便把他送到學校讀書。
過了一段時候,孟軻的學習熱忱逐漸下降。坐在課堂上,腦子裡卻想著外面自由的藍空、熱鬧的街道,和城外滿地翠綠的鄉野。讀書,似乎並沒有初時想的那樣有趣。
有一次,放學回家。孟母正坐在織布機前辛苦地織布,看見孟軻回來,就停下來,問道:
「今天學到哪兒呢?」
孟軻懶洋洋地答道:
「還不是老樣子,真沒意思!」
孟母聽了,心中一陣難過,想自己為了這個兒子,付出了多少的心血,對他懷有多少的期望,如今竟不知讀書上進,太教人傷心了。孟母也不說話,拿起剪刀,狠狠地把織布機上的紗線剪斷了。
孟軻看到這情形,著實吃了一驚,便問母親為何這樣做。孟母說:
「你讀書無恆心,中途而廢,就好像我剛才把紗線剪斷一樣,終成廢物。要你讀書求學,是希望你能進德修業,成為仁人君子,豈能不用心?」
經過這次教訓以後,孟軻從此發憤向學,不敢懈怠,為將來的博學多聞,打下良好的基礎。這就是有名的──「孟母斷機」。
孟母不但注意孩子的教育環境,督促讀書的心志,就是平時的一言一行,無不以身作則,作為孩子的榜樣。
有一天,年幼的孟軻看到東邊的鄰居在殺豬,就充滿好奇地跑回家,問道:
「隔壁家在殺豬,是要幹嘛?」
孟母正忙著家事,於是順口答道:
「是要請你吃的啊!」
話一出口,孟母便後悔了。她從肚子裡懷了這孩子以後,就相當注意胎教,總想盡心盡力去教養他。現在孩子開始懂事了,卻在孩子面前說了不實的話,這不是教他「不信」嗎?想到這裡,孟母特地到隔壁家買回豬肉,燒給孩子吃。
這些都是屬於童年的故夢了。年輕的孟軻在城牆上遠眺沉思,想到過去,也想到最近的一件事情。天色暗了下來,孟軻順著來路往回走。
事情是這樣的:不久前,孟軻結了婚。有一天,匆匆忙忙的從外面回來,一推開房門,迎面看到妻子一個人在房裡盤坐著。孟軻看到了,大為不高興,向母親說:
「我的妻子不懂禮節,我要和她離婚!」
「為什麼?」孟母吃了一驚。
孟子就把他看到的情形說了一遍。於是孟母就問他:
「你在進去以前,有沒有敲敲門,或說一聲?」
「沒有。」
「那是你不懂禮節,怎麼能怪人家呢?禮書上不是說過:『將進大門時,要問有人在否;將上堂時,聲音要提高;將進房門時,眼睛要看底下。』這是說,要尊重別人的私事,不可令人措手不及,更不可因此而怪罪別人。現在,你進房之前,旣沒有先敲門,也沒有問一聲,這還不是你的錯嗎?」
孟軻聽了,知道是自己不對,就認了錯,也平息了這場小小的「風波」。
孟軻的幼年故事,和孟母的教育態度,關係密切。由小知大,後來孟軻成為萬世景仰的聖賢,稱為「亞聖孟子」,可以說是得力於孟母的教誨啊!
【思考時間】
上面所講的童年故事,分別見於漢朝的《列女傳》和《韓詩外傳》二書,是否實有其事,倒很難說;不過,從漢朝起,就有很多人寧願相信其真,請問你是否相信?若相信,以現代人的眼光來看,孟母的教育方法合理嗎?帶給我們什麼啟示呢?你認為,童年對人的一生有很大的影響嗎?
二、追隨儒家學派
孟子的時代,是一個遊學風氣很盛的時代。當時,每一個有志氣、有抱負的青年,無不嚮往「布衣卿相」的榮耀;而想達到這目標,就得充實知識,訓練思考和表達的能力。為了能親見到自己所尊敬的思想家,接受高度的文化薰陶,很多年輕人離開家鄉,到遙遠的國度去追求知識。在這種時代風氣下,年輕的孟子也不免志氣昻揚,深懷憧憬,希望能到魯國一趟,真正浸染在儒家文化的空氣中。
在家鄉的這些日子,雖然也是接受儒家的教育,熟悉孔子的教誨言論,但是,總覺得不夠親切。到底儒家文化的發源地是在魯國,而那裡還一直保存著孔子的遺風;更重要的是,孔子學派的講學團體還在那兒,這才教年輕的孟子深切地渴望。
西元前四七九年,約孟子出生的一個世紀前,孔子去世。孔子在生前已形成了龐大的講學團體,尤其在孔子周遊列國之後,有許多別國的人都慕名而來,聚在一起講學。孔子死後,葬在魯國城北的泗水邊。弟子們為了感戴這位偉大老師的教誨,由子貢提議,大家為老師守三年的心喪,這個提議為大家接受了。子貢在孔子的墳墓旁,搭蓋一間小房子,漸漸的,許多弟子們也都搬來住在孔子的墳墓旁,共有一百多家,形成一個村落,稱為「孔里」。
三年的歲月很快就過去了,有些弟子離開了,有些就留下來。走了的弟子散遊諸侯,尋求實現理想的機會,有的成為諸侯的師傅卿相--最有名的是子夏和子貢,有的成為士大夫的幕僚,更多的在默默地從事傳道的教育事業。孔子的思想就這樣傳播開來。
孔子曾說子貢有經商的才能,「不願做官,受到拘束,喜歡自己經營生意,而且每次預測商場行情都十不離九」。子貢就憑著他的才能,經商致富,在諸侯間來往,許多諸侯都和他有交情,據說還當過衞國的卿相,這就可以想像他的聲望和得志了。
和子貢不同類型的是原憲。原憲在孔子死後,隱居在偏僻的鄉間,住的茅屋簡陋不堪,然而他卻不在意,只求修養自己的德行。有一天,大富大貴的子貢想起這位老朋友,就駕著豪華的馬車,後面跟著一批衣著華麗的僕從,聲勢浩蕩,來到原憲隱居的地方。由於門口的道路崎嶇狹隘,大型馬車進不去,子貢只好下車走過去。這時,原憲穿著破舊的衣服站在門口迎接,大概是營養不良吧,臉色蒼白憔悴。子貢見了問道:
「您難道是生病了嗎?」
原憲說:
「我聽說,物質生活不好的叫做『貧』,讀書學道而不能實踐的才叫做『病』。像我這樣,只是『貧』而不是『病』啊!」
子貢聽出話中有話,覺得很不是味道,因而稍再寒暄一下就走了。
當時,真正傳續孔子之道的弟子,首先要算子夏。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歲,孔子對他的期望很高,曾經說:「你要成為君子儒,不可以成為小人儒。」
子夏在孔子死後,回到西河教書傳道,頗享盛譽。當時,魏文侯為了富國強兵,廣招賢才,曾就子夏請教五經六藝之學,執弟子禮,甚為恭敬。子夏的學問很好,特別是孔子學派所注重的《詩經》、《易經》、《春秋》、《禮經》,都卓然成家,對於儒家學說的傳授發揚方面,也很有功勞,更重要的是,他把孔子的思想傳播到魏國去了。
子夏被稱為「傳經」之儒,另一個重要的孔子學生,就是稱為「傳道」之儒的曾子。曾子在孔子死後仍留在魯國,繼續孔子的講學事業。
曾子特別強調「孝道」,在他臨終病危的時候,便把弟子叫到床前來,說:
「掀開被子看看我的腳吧,看看我的手吧!《詩經》上說:『小心謹慎啊,好比走近深淵邊,好比踩在薄冰上!』從今以後,我知道可以不必這麼小心翼翼了。」
身體是父母生的,都得謹慎愛惜,更何況在做人修養上,豈能做出玷辱父母名譽的事情呢?曾子把他的思想學問傳給孔子的孫子──子思。相傳《四書》之一的《中庸》就是子思作的。
當年輕的孟子遊學到魯國時,子思已經去世了,因而受教於子思的門人。就這樣,孟子懷著求知問道的熱情和朝氣,居住在這個文化氣息極為濃厚的孔子家鄉,努力地在道德學問上求進步。
孟子在鄒地的時候,雖然也讀孔子學派的教材,接受儒家思想的薰陶,但是那到底是隔了一層,還不十分親切。等到來了魯國,不但能看到許多有關孔子言行的記錄,甚至是孔子的手稿,都可以接觸到。孔子以前居住講學的地方都保存下來,陳列他的衣冠、車輿、禮器、書籍等遺物。睹物思人,年輕的孟子把以前所研讀的孔子論學等融合到目前的處境,使他以前所不能了解的,現在一下子明白了,以前覺得疑惑的,現在也豁然開朗了。
在春天和秋天的季節,這些儒家學派的儒生便在孔子的祠堂裡舉行祭祀大典,一幕一幕的禮儀依程序進行著,表現出優美的文化氣氛。年輕的孟子在這最好的學習機會裡,深受感動。他想:
「雖然,我無法直接當孔子門下的學生,但是從他的傳人身上,我也等於間接以孔子為師啊!」
又說:
「聖人真是百世的老師啊!他雖是生於百世以前,而百世以後的人受到影響,無不奮發興起,效法聖人的典型!」
就像草木受到雨水的滋潤,孟子讚美著:
「從有人類以來,不曾有過像孔子這麼偉大的人!」這個時候,孟子真正明白了他所要走的路,明白了他所要追隨的人了。
【思考時間】
二十一世紀是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也是「遊學」風氣很盛的時代,如為人所熟知的「留學」,就是這種現象之一。請問,這和孟子時代的遊學是否相同?哪些地方相同?有沒有不同之處?若有,又是哪些地方不同?舉例來說,現代人對「讀書」的態度和孟子時代是否有何不同?
你是否也像孟子一樣,有個令你讚美、追隨的人物呢?
三、不安的時代
孟子在心中深深受到孔子人格的感召,決心追隨孔子,繼續他的理想志業。因此,孟子除了研讀儒家的經典,熟習儒家的禮儀之外,還面對整個時代的困境,思索求解決那個時代的痛苦和罪惡的辦法!
孟子的時代,一般稱為「戰國時代」。根據《資治通鑑》的說法,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四○三年),周王室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就是戰國時代的開始。
這時候,封建制度的束縛已經逐漸解除,大一統的專制政治則還沒成形;戰國七雄的競爭十分激烈,而人類各種智能的活動,也得到嘗試與鼓勵。這是一個大自由、大開放,民族的生命力得到空前發展的時代。在此開放而未定的時代中,靜態的封建社會和觀念,逐漸消失於時代激流中,因而出現了空前的新觀念和新局面。
這個時代有幾項特徵:
(一)戰爭的殘酷慘烈
從春秋時代起,戰爭的規模已經逐漸變大,戰爭的次數也日益頻繁。據史書上的記載,秦晉互相攻伐之戰有十八次,晉楚大戰有三次,吳楚相攻有二十三次,吳越相攻有八次,齊魯相攻有三十四次,宋鄭交兵也有三十九次。這實在是驚人的戰爭數字!
舉例來看,周定王十三年,楚莊公率軍圍攻宋國,兩方的持久堅持,使人力和後勤補給的耗費很厲害。楚軍只剩下七天的糧食而已,若再攻打不下來,也只好棄之而去。宋國呢,情況更糟,已經到了「易子而食,析骸而炊」的艱苦地步。想想看,戰爭使得人們為了求生存,竟然交換宰殺自己的小孩來充饑,把死人的骨骸拿來當柴燒。這種人間地獄的景象,多可怕啊!
《史記》上也記載著:春秋時代,臣子弒君的有三十六件,亡國的有五十二件,諸侯逃亡出國的,那就多得不可勝數了。顯然的,當時的政治權力中心──周王室,已經漸漸失去統治的威信了。諸侯之間,強凌弱,大欺小,各自為政,互相攻伐。這種情形,到了孟子的時代就更加嚴重了。
至今為人所樂道的孫臏、龐涓的鬥法故事,就是發生在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故事固是極其曲折,實則這是魏國伐韓,而齊國救韓破魏的一場戰爭,而這類的戰爭在當時已經是司空見慣的。
人類的錯亂、殘酷、無理、哀憐、痛苦,全都表現在戰爭上。凝視著戰爭,孟子心中湧動著人道主義的精神;因此,他才以大無畏的道德勇氣,站起來指責這些挑撥尋釁的野心家:
「那些野心家為了個人利益的打算,為了擴張領土,到處發動戰爭,使戰死的人堆滿了廣濶的原野和城池,這真是率領土地來吃人肉啊,這種人罪不容死。所以,最會作戰的人,應該處以極刑;那些連結諸侯,唆使戰爭的策士,罪減一等;而那些為國君墾荒闢地,使國君有能力去戰爭的人,再減罪一等。」
孟子所以會發出這麼沉痛的呼籲,就是因為他親身經歷了戰爭激烈的時代。若想要了解,為什麼孟子會堅持儒家的王道政治思想,會落落寡合,不為當時的諸侯所用,就得先了解孟子所處的戰爭時代。
(二)工商業的急速發展
工業與商業發展的關係是十分密切的。工業是指工具器械的製造,在春秋戰國之際,已經逐漸由銅器過渡到鐵器。這是工業史上的一大進步。當時冶鐵的技術,已經由「固體還原法」進步到「高溫液體還原法」,這是令人驚奇的技術革命,影響當時的農業、商業、政治的型態很大。
冶鐵技術的進步,使農耕鐵器和牛耕的應用開始擴大;這便提高了生產的能力,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商業的發展,到了春秋末期已經十分發達了。當時的大企業家,除了孔子的學生子貢外,其他還有幫助勾踐復國的范蠡。范蠡在幫助越王復仇成功之後,急流勇退,乘船浮於江湖,改名換姓,最後到了齊國,在「陶」這個地方落腳,人家稱他為「朱公」。朱公認為陶的地理位置很好,四通八達,適合於貿易,於是投資做生意,終於成為大富商。
趙國的國都邯鄲,有一位企業家郭縱從事冶鐵工業,他的財富可以和當時的諸侯相比。當時,因經商致富而提高身份地位的情形已經十分普遍了。這表示當時的商業發展,在政治勢力之外,產生了新的經濟勢力,而使當時的社會更複雜,習俗和風氣也因而改變了。
一、沒落的貴族
黃昏。
年輕的孟軻,稍稍整理好衣服,向後院裡的母親說了一聲,就出了門。這是他成了習慣的散步時間。
孟家的宅第顯得古老而破舊,但是和周遭的鄰居比較起來,仍然留存著一絲兒的氣派。也許,這只是心理感覺罷了,然而總不免浮印著那久已遠逝的榮耀記憶。
他悠閒地從一所學校旁邊經過,可以望見在參天古木下的簷角和窗口,幾個老人閒坐在樹下。童年啊,那的確是一段快樂的時光。
再折向左邊的道路,大約走了一盞茶的時間,就可以看到兩旁低簷擁擠著店號的街道。這個地方,早上的時候是市集,熱鬧得很,一到下午就冷清...
目錄
孟子◆儒者的良心 目次
出版的話••••••••••••••
《孟子-儒者的良心》導讀••••••••••••••••
第一章 年輕的歲月••••••••••
一、沒落的貴族
二、追隨儒家學派
三、不安的時代
第二章 希望之旅••••••••••••
一、 初見梁惠王
二、 仁者無敵
三、 真正的大丈夫
第三章 齊國,旅程的第二站•••••••••
一、 王道與霸道的對話
二、 人道主義的堅執
三、民主思想的萌芽
第四章 抗議的聲音••••••••••
一、 浩然之氣
二、 可以革命嗎?
三、無窮的孝思
第五章 道德的理想主義••••••
一、齊人伐燕
二、撻伐戰爭販子
三、土芥與寇讎
四、舍我其誰!
第六章 人性的辯論••••••••••••••
一、 被遺忘的良知
二、 人性本善嗎?
三、 尋回那迷失的本心
第七章 三度上路••••••••••
一、 知識份子的新形象
二、 憂患意識
三、 南遊宋國
四、 倦遊歸鄉
第八章 聖人之道的守護者••••••••
一、 面臨現實困境的乏力
二、 予豈好辯哉!
三、 漂泊的尾聲
第九章 歸於平淡••••••••••
一、 薪火的傳承
二、 聖賢典型的懷想
三、 狂狷與鄉愿
第十章 樂道的晚境••••••••••••
一、 哲學的圓熟
二、 隨機立敎
三、 智慧的遺痕
附錄 原典精選•••••••••••
孟子◆儒者的良心 目次
出版的話••••••••••••••
《孟子-儒者的良心》導讀••••••••••••••••
第一章 年輕的歲月••••••••••
一、沒落的貴族
二、追隨儒家學派
三、不安的時代
第二章 希望之旅••••••••••••
一、 初見梁惠王
二、 仁者無敵
三、 真正的大丈夫
第三章 齊國,旅程的第二站•••••••••
一、 王道與霸道的對話
二、 人道主義的堅執
三、民主思想的萌芽
第四章 抗議的聲音••••••••••
一、 浩然之氣
二、 可以革命嗎?
三、無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