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9篇點亮思想的珠玉精華
哲學權威 傅佩榮教授又一哲普力作
教育界好評推薦
教育部部長蔣偉寧/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劉欽旭/建國中學校長陳偉泓/北一女高校長張碧娟/中山女高校長楊世瑞/師大附中校長卓俊辰/成功高中校長李慶宗/台南一中校長張添唐/高雄中學校長黃秀霞
學校不會考,但
你一定要懂得生命思考
人生困惑不一定有解,但能積極以對,
善用歷代哲人的智慧精華來應對思考、活用變通,
磨練一把專屬於你的思想之鑰。
本書介紹影響人類文化、思想最深遠的百位西方哲學家,從希臘時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以至現代的佛洛伊德、沙特、卡謬等人。讀者可透過閱讀這些哲學家的故事來了解西方哲學的發展脈絡與流派演變,以及他們所處時代的社會與生活風貌,進而建立多元思考方式,開啟不同視角,以另種觀點來反思自己的人生。
智者的思考,不分時代,你也可以活用。
作者簡介:
傅佩榮
民國三十九年生於台北。輔大哲學系畢業,臺大哲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臺大哲學系教授。近年致力於在大陸推廣國學,曾在央視「百家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山東衛視「新杏壇」、東方衛視「世界文明講壇」擔任主講。二○○八年獲《21世紀經濟報導》評選為文化類「年度風雲人物」。曾獲教育部頒發教學特優獎,並榮獲國家文藝獎、中正文化獎。論著豐富,寫作涵蓋哲學研究、人生哲理、心理勵志等。
著有《哲學與人生》、《柏拉圖》、《解讀五大經典》系列、《原來孔子這樣說》系列、《人能弘道:傅佩榮談論語》系列、《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易想天開看人生》、《易經──卜辭看人生》等百餘種。詳細介紹請參考「象飛音樂工作室」flyinnmusic.pixnet.net/blog
章節試閱
女神的智慧
雅典的城邦之神是雅典娜。雅典娜有兩個頭銜:智慧女神與戰神。有智慧的神能在戰場上克敵致勝,這是合理的思維。
巴曼尼得斯探討真理,認為感官所見的萬物充滿變化,一點都不可靠。他寫了一首詩,描寫一位求知者來自黑夜之屋,乘坐「太陽姑娘」所駕的馬車,奔馳在人煙稀少的路上,此時通往白晝與黑夜之門為他而開,最後得到一位「女神」的啟示而覺悟了什麼是真理。真理是一個整體,而人們的意見總是相互對立的,因此意見不是真理。他的思想由此揭示了一個重要觀點:依循意見,將會陷入虛無的幻境;至於真理,則是永恆不變的。
後來,蘇格拉底在探討「美」時,強調自己是受了女祭司狄歐提瑪的開導,才算認清了美的本質。換言之,美的不是有形可見的萬物,而是那使萬物顯示秩序的基礎。若要欣賞美,必須排除感覺作用,訴諸理性的光明。
由此可見,希臘古代有「智慧女神」的傳統。從雅典娜開始,智慧需要冷靜與光明。女神與女祭司有如懷抱大地的母親,包容一切並且欣賞一切。至於男性,也許因為他們負責世間的瑣碎事務,以致心思紛亂而識見不純,缺少領悟智慧的機緣。
讓心思安靜
巴曼尼得斯分辨真理與意見。他認為,一定要避開意見這條叉路,他說:「我們的思想要遠離這條叉路,再有經驗的習慣也不能強迫我們走向這條路,隨著它放手讓茫然不知所從的眼睛、耳朵與舌頭自由行動。」感官所得的一切確實讓人無所適從。
他接著指出,世間萬物只有兩種情況:或是存在,或是虛無。由於虛無根本不存在,不可做為認知的對象,所以他的結論聽起來很奇怪:凡存在之物皆為存在。
這句話表面看來是同語重複,其實還有後續的推論。首先,我們只能就「現在」來作判斷,而不能涉及過去與未來。過去的已經不存在,如何能對它判斷?未來的尚未存在,又怎能對它加以判斷?其次,既然談的是「現在」,則一切都是存在,那麼就不可能有任何變動,因為變動是「由存在到不存在,或由不存在到存在」。如此一來,所有的變動都是幻覺。
不但沒有變動,也沒有多樣性,因為存在就是存在,是「一個」完整的東西。我們靠感官而以為這個世界上有很多花樣,譬如:山河大地、花草樹木、鳥獸蟲魚。其實這一切都是存在,也都統為一個整體。讓心思安靜下來,我們偶爾也會體察這種一體的喜悅。
城內的居民
蘇格拉底年輕時,學習當時流行的哲學,就是探討宇宙萬物的根源。這種學習所得到的答案,無非是由「地、火、水、氣」等元素去解釋萬物的成分與變化。但是,如此一來,人類的生命要怎麼安頓呢?難道人類也只是物質所組成的嗎?人類的生命沒有更高尚的目的嗎?
他終於決定轉移方向,他說:「我的朋友不是城外的樹木,而是城內的居民。」他不再費心探討自然界,而要開始注意「人」的問題了。人的特色在於:有理智,可以思考;有自由,可以選擇。因此,如何作正確的思考與選擇,就成為首要的問題。
就思考而言,蘇格拉底從來不作公開演講,而總是到處與人聊天。他的聊天後來成為重要的教育方法:反詰法。他只要聽人談到諸如「善、美、勇敢、虔誠」之類的語詞,就會不斷詢問其意,讓人不得不承認自己無知。他自己也以「無知」自許。
有關德行的知識,是不能脫離主體的自覺與親身的體驗的。因此,從無知走向真知,所需要的是實踐;也只有實踐,可以使人日趨於善。蘇格拉底相信:德行與知識是不可分的,一個人知道何謂善,他就必然會行善。這裡面不能考慮現實的利害,即使死亡也不能使他放棄行善。
真誠的反省
蘇格拉底在七十歲時,受人誣告,說他「不信城邦的神,自立一個新神,並且腐化雅典青年」。
所謂「腐化」雅典青年,當然是誣告。蘇氏只是每天在市場或體育館與許多人「聊天」而已。但是,聽過他聊天的人自然會開始省思人生的價值何在。然後,這些年輕人(包括柏拉圖)對於現實世界的虛偽與不義也自然會心生反感,想要予以革新。社會上的既得利益階段察覺此一威脅,就聯手誣告蘇格拉底。
至於控告蘇氏不信城邦之神,這在當時已經不算新聞,因為雅典的神明主要是「奧林帕斯山」神話中的諸神,像是一般的民俗信仰。信或不信,其實差別不大。比較特別的是,說他自立「新神」。其實他說的是:從他年幼起,每當他正要去做一件惡事時,內心的「精靈」就會告誡他「不可」。這內心的精靈無異於人的良知,又怎能說是自立新神呢?
在被人誣告而接受審判時,蘇氏終於登上了大講堂,面對五百名法官與眾多親友,他侃怳而談,暢論他的人生觀、價值觀與死亡觀,他說:「沒有經過反省檢查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弟子柏拉圖記下這段冗長的發言,寫成《自訴》,使蘇氏的思想流傳千古。
死亡的省思
蘇格拉底在受審時,知道法官團判了自己死刑,就發表一段有關死亡的省思。
他認為,人不必害怕死亡。死亡很有可能是件好事。因為它必定屬於以下二種情況之一。一、它是一種結束。人死了一切結束,人也沒有任何知覺了。這樣的死亡有如「無夢的安眠」。我們平常睡覺時沒作夢,不是覺得很幸福嗎?那麼,死亡不是我們所奢求的嗎?
其次,死亡是一種變動,身體開始腐朽,但是靈魂卻從此世「遷移」到另一個世界。這時靈魂擺脫身體的束縛,可以自由拜訪我們心儀已久的古代聖賢,那不是一大樂事嗎?
後代的人談起死亡,如果不由宗教的立場去說,那麼就不得不承認蘇氏的觀點確實高明。有生就有死,這是萬物最簡單易懂的道理。對於自然會發生的事,何必寄予太多的喜怒哀樂?其次,人的生命是什麼?人除了身體,還有靈魂。所謂靈魂,又稱生命原理,是使人成為人的特殊成分。這個成分使人在有生之年可以思考及選擇,可以行善與為惡,那麼,人死亡之後這樣的靈魂不是得到解脫,可以自由前往與古人相聚嗎?善人相聚,彼此為善,其樂無窮。惡人相聚,相互為惡,其苦亦無窮。行善與為惡是我們現在可以選擇的,豈可不慎?
哲學家君王
柏拉圖提出「理想國」的觀念,這樣的國家是由「哲學家君王」負責治理。他藉蘇格拉底之口說:
「任何城邦都無法免於陷入罪惡的結局,人類亦是如此,除非由哲學家擔任統治的君王,或者讓那些帶著君王或統治者名號的人,真誠而適當地研究哲學,亦即除非政治權力與哲學結合為一。」
哲學家的條件是什麼?柏拉圖指出,哲學家應該具備永恆理型的知識,其中蘊含一套對價值的真正意識,對主導世界的原理有所了解,對真與美的愛,以及高度發展的推理能力。依這樣的標準看來,大概只有蘇格拉底合格,但是誰會把世間的權力與蘇氏的名字連在一起?
西方歷史上的哲學家君王,勉強算來只有羅馬皇帝奧雷流士一人,但是他卻承認自己是個失敗的君王,既無法免於長期的征戰,也未能妥善治理百姓。由此可見,政治是不可能光靠一人唱獨腳戲的。柏拉圖在分配大臣職位時,特別強調教育大臣應該位居第一,因為若無合宜的教育制度,人民的素質又如何提升?
政治領袖位居要津,動見觀瞻,正如孟子所謂的「惟仁者宜在高位」。東西方的聖賢於此所見略同。
幸福的人生
現代人追求幸福,但是關於幸福的定義卻有各種說法。古代希臘哲學家對此深入思考,提出一些觀點。以柏拉圖為例,他列出六種幸福,形成一個由高而低的階梯。
一、完全彰顯秩序與度量,身心靈得到完美的協調與和諧。二、充滿美感與均衡,言行優雅從容。三、領悟真理、分享智慧,能依理型來判斷真偽。四、擁有專業的知識、技藝與正確信念,可以立足於社會。以上四種幸福,前三種應該列為一生嚮往的目標,第四種才是我們一般人可以具體實現的。
另外,還有:五、純粹而不混雜痛苦的快樂,包括交友聊天,以及今日多采多姿的休閒活動。重點在於「不混雜痛苦」。如果交友而涉及相互比較,甚至心生猜忌,那就不符合這個原則了。六、適度滿足自然的需求,特別是指生理方面的需求,如食衣住行等。飲食是為了生存,若是過當或不足,都會帶來後遺症。
依上述所說的六種幸福看來,許多人可能一直都在五、六兩種之間來來去去,消耗了寶貴的生命。柏拉圖立說的目的,是要勸導人們向上提升。他的任務十分艱鉅,看來像是空中樓閣或空谷足音,只有善觀的眼與善聽的耳可以領悟。
圓滿體系
依笛卡兒所說,身體與心靈是兩個不同性質的東西,那麼如何肯定一個人是完整的呢?這個問題可以擴大來談,就是:宇宙如果只是物質加上動力,那麼它為何顯示了明顯的秩序呢?答案是:上帝是一位高明的設計師,正如一位鐘錶匠,可以讓鐘錶配合實際的時間而運作。
但是上帝存在嗎?笛卡兒在說出他的傳世名言「我思故我在」之後,稍加反省就補充說了一句:「我在故上帝在。」這句話才使迪卡兒的思想形成一個圓滿體系。怎麼說?如果只肯定「我思故我在」,那麼這個「我」畢竟在時間過程中不斷變化而有始有終,它真可以說是「在」嗎?這個「我」顯然需要一個「起源與歸宿」,否則它依然可能只是一場夢境中的角色。
不僅如此,人本身並不完美,但是人卻可以理解「完美的上帝」是怎麼回事。這個觀念的來於是什麼?是上帝擺在人的心靈中的。人靠自己是無法想出上帝概念的。笛卡兒本人是天主教徒,對上帝概念並不陌生,但是他的證明可以獲得普通認同嗎?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無論如何,哲學家心目中的上帝也許出於理論上的需要,無法等同於宗教徒所崇拜的上帝。
科學革命
西方十七世紀的主軸是科學革命。哥白尼在臨死之前出版了《天體運行論》,將流行千餘年的日動說改為地動說。然後歷經開普勒、伽利略,到了牛頓才算大勢底定。牛頓提出運動三定律(慣性定律、作用力與力速度定律、作用力與反用力定律,以及萬有引力定律)。
科學革命為何在歐洲產生?依懷德海《科學與現代世界》的說法,原因有三:希臘悲劇、羅馬法律與中世紀的信仰。希臘悲劇的主角是命運,在命運的安排下所有人物都依序遭遇某些事件。羅馬法律是先界定普遍原理,再依演繹法推廣應用而毫無例外。至於中世紀的信仰則使人堅信一切都在上帝設計的天羅地網中。這三大因素在過去二千年之間「陶冶了」西方人,使他們孕育了「科學心態」,就是實事求是,不以人意來轉移自然界的客觀規律。
到了十八世紀,西方受過教育的人已經了解:上帝把宇宙造成一個複雜的機械系統,這個系統是由物質粒子組成的;粒子按照幾條可以用數學分析的基本原理,在一個中立的無限空間中運動。宇宙的中心既不是地球,也不是太陽。這樣的宇宙觀使人們眼界大開,宛如進入新天新地,接下來要問的還是:人要如何安頓自己?
描繪死亡
法國作家讓人印象深刻的首推蒙田。他不是學院派的哲學家,但是知識淵博、見解奇特,總能使人一新耳目。他的《隨筆》引述古人言論與事蹟,幾乎無頁無之。
如果依照古訓所謂的「探究哲理即是練習死亡」,那麼蒙田是不折不扣的哲學家。他說:「對死亡的熟思就是對自由的熟思。誰領悟了死亡,誰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靈,就能無視於一切束縛與強制。誰真正懂得失去生命不是件壞事,誰就能坦然面對生活中的任何事。」
接著他引述羅馬詩人賀拉斯所云:「把照亮你的每一天當做最後一天,讚美它賜給你意外的恩惠和時間。」
蒙田承認:他最愛讀的書是有關死的陳述。他如果是編書的,就要彙編一本死亡評論集。但是我們不可誤以為他因而忽略了生命的可貴。他說:「誰教導人死亡,就是教導人生活。」假如你沒有好好利用人生,讓生命白白溜走,那麼失去生命又有什麼要緊?
更積極的建議是:生命的用途不在於長短,而在於如何使用。有的人活得很欠,卻幾乎沒有活過。最後,他引述一位羅馬哲學家魯克雷修斯的話說:「為何不像酒足飯飽的賓客,開開心心地離去?」
愛恨之間
在西方哲學史上,在受人敬愛與被人憎恨之間出現最大差距的,大概非斯賓諾莎莫屬了。
敬愛他的人所著眼的是:嚴謹的理性推論與求真的無比熱忱。德國啟蒙運動的作家萊辛聲稱:「除了斯賓諾莎的哲學之外,別無哲學可說。」文學家赫德承認:「他的哲學讓我深感喜悅。」文豪歌德說:「我覺得自己與他非常相近,只是他的思想比我的更深邃、更純淨。」
憎恨他的人不在少數,批評範圍從他的思想與著作,推擴到他的生活作風,連他在夜裡工作的習慣也成為謾罵的題材。較有代表性的是在評論他的一本書時,一位教授說:「這本書充斥著褻瀆與無神的論調,真正該做的是把這本書丟回地獄的黑暗中,因為它彰顯了人類的缺陷與羞恥。好幾個世紀以來,我們不曾在世間看過比這是更糟糕的東西了!」
由此看來,持有既定立場的封閉心靈一定會詬罵斯賓諾莎,因為保守的信徒無法忍受理性的光芒。但是在哲學界呢?聽聽黑格爾的說法:「只要讀完《倫理學》的每一行,你不可能不喜歡哲學。」《倫理學》正是斯賓諾莎的代表作,它的副標題是:「以幾何學方式予以證明」。
上帝已死
西方哲學界流傳一則笑話。尼采說:「上帝死了!」上帝說:「尼采瘋了!」上帝是否真正死了,我們難以考證,但尼采後來的確是發瘋了。
尼采所說的「上帝已死」,意思不在字面上,而在於他看到以基督信仰為基礎的西方文化正在土崩瓦解,所有的價值系統(如真、善、美)都漸漸失效,於是發出深沉的呼聲,提醒人們要「重新界定價值系統」。
尼采在《歡愉的智慧》一書中,描述「上帝已死」的消息,他借一個瘋子之口說:「我來得過早,我的時候還沒有到。這件可怕的大事還在途中,正在臨近,還沒有到達人們的耳朵,閃電及雷鳴需要時間,群星的閃亮需要時間,這些事實也需要時間。在它們發生之後,人們才看得見、聽得到。」
他認為,哲學家是文化的醫生,有能力診斷時代的病症。上帝已死與虛無主義,這兩者原是一體之兩面。現在人的責任更重了,他必須勇於冒險,尼采說:「我們要大膽前進,我們的原始力量迫使我們來到海上,到所有太陽都從那而下沉的地方。我們知道將會有一個新的世界。」在虛無主義的彼岸,是新的人類,也就是尼采所構思的「超人」。
維根斯坦是富家子弟,家中常客有舒曼、馬勒、布拉姆斯等音樂家。他幼時家中接受教育,十歲就設計了一架新型縫紉機。十四歲到林茲的中學就讀,當時希特勒也在那裡念書。他後來研習工程學、數學與哲學,是羅素口中的天才典型。
他應三位教授(包括羅素在內)的要求而參加博士論文口試。當這些教授正在苦思他簡單而深奧的語句時,他走過去拍拍他們的肩膀說:「沒關係,你們看不懂的。」他取得博士學位,以研究員的身分授課,教室裡「常常會有一段長時間的寂靜,只有維根斯坦偶爾的喃喃自語……他的目光是專注的,面容是生動的,手勢是吸引人的,表情是不可捉摸的;大家都知道,我們面對的是最嚴肅、最專注,以及巨大無比的思想上的壓力。」
他說:「哲學即是語言治療。」「能說的,就能說得清楚明瞭;不能說的,就該三緘其口。」他的觀點別開生面,他說:「信仰上帝,意謂著了解生命意義的問題。」上帝是世界的總和;上帝即是命運,或是獨立於我們意志之外的世界。他的哲學不會輕易批判或否定人們的經驗,而是要以新的角度詮釋所有可以講清楚的東西。
女神的智慧
雅典的城邦之神是雅典娜。雅典娜有兩個頭銜:智慧女神與戰神。有智慧的神能在戰場上克敵致勝,這是合理的思維。
巴曼尼得斯探討真理,認為感官所見的萬物充滿變化,一點都不可靠。他寫了一首詩,描寫一位求知者來自黑夜之屋,乘坐「太陽姑娘」所駕的馬車,奔馳在人煙稀少的路上,此時通往白晝與黑夜之門為他而開,最後得到一位「女神」的啟示而覺悟了什麼是真理。真理是一個整體,而人們的意見總是相互對立的,因此意見不是真理。他的思想由此揭示了一個重要觀點:依循意見,將會陷入虛無的幻境;至於真理,則是永恆不變的。...
作者序
點到為止的小品/傅佩榮
我們不是西方人,但是對於像「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兒、康德、馬克思、尼采」這些名字却耳熟能詳。何以如此?因為他們是哲學家,說話不但很有條理,並且富於弦外之音,讓人低迴沉思,進而想要一探究竟。
西方哲學綿延二千六百多年,發源於希臘愛琴海地區,延伸到地中海周邊,再擴及整個歐洲,直至北美。就時間的長度與空間的廣度來看,西方哲學並不特別醒目,但是就其內含的豐富深刻,與影響人類的強度效應來看,則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正如我們談到現代化時,不能不以「西化」為其主軸,西方哲學對於今日世界的意義也仍不失其主軸的地位。
在其他的文化體系中,哲學常與宗教、文學、歷史、藝術等相混共融。在西方則不然,哲學開闢了自己的道路,以「愛好智慧」為標竿,扣緊理性思維的原則,以此考察人類的現實生活與高遠理想。這樣的哲學即使可能在一段時日,甚至長達千年傾注全力於探索自然界或輔助宗教界,但總是會保存其「一點靈明」
,而再度回到人的主體性,建構「以人為中心」的思想大廈。用「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換舊人」一語描寫西方哲學界,可謂恰如其分。
初學者面對這樣的遼闊天地,內心難免惶惑。我讀大學時,一位老師鄭重提醒我們:「要想念好西方哲學,必須學會五種語文:希臘文、拉丁文、法文、德文、英文。」然而,就算學會這五種語文,還要看你有無研習哲學的興趣及領悟哲理的慧根。我的學習方法是最笨的,後來却證明是最有效的。先說語文,除了希臘文,其他的我都認真學過,但真正學得好的只有英文。我很早就從事翻譯工作,把英文哲學作品譯為中文,數量總計超過二百萬字。這實在是笨工夫,但效果很好,因為翻譯是用中文清楚表達原文的所有含義。經過這樣的自我訓練,許多西方哲學家成為我的老師與朋友。
我在台大哲學系教書,近年的研究領域是中國哲學,但是前二十年我一直在教的是「形上學」與「宗教哲學」,後來還教了三年的「西洋哲學史(上)──希臘及中世紀」。在教學過程中,我逐漸明白一個道理,就是:我們不是西方人,我們學西方哲學目的有二:一是了解西方文化的核心理念與根本關懷,二是學會西方人的思辨方式與系統架構。從這樣的角度講解西方哲學,學生才可真正受益。
接著,西方哲學引起許多社會人士的興趣,民間基金會與學習機構也開辦了這一類課程。我在洪建全基金會講過「西方心靈的品味」,介紹二十四位哲學家的人生觀;後來還以連續三年的時間暢談「西方哲學精華錄」,共七十二講。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我又體認了一個事實,就是:西方哲學家的一個觀念或一句名言,常可助人想通人生的某種奧妙道理。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錯」,確非虛語。這些哲學家在文化上與時空上,同我們相距甚遠,但是正因為這樣的距離,使我們覺悟了:只要是人,就須面對某些永恆而普遍的難題,並且這些難題的解答不出幾種可能的選項。既然如此,我們就没有必要困陷於自己當下的迷惘處境,並且對於化解這些處境的線索也開始有了頭緒。
尼采說:「哲學家是文化的醫生。」醫生有辦法測知病情的趨勢,也有能力把握救治的線索。明白人生的趨勢與線索,不正是轉危為安、化苦為樂的契機嗎?一般人沒有耐心閱讀哲學家的長篇論證與繁複思辨,因此我以「點到為止」的短文方式,介紹西方哲學家的生平軼事與思想點滴,陸續發表於《國語日報》,總計二百零九篇。編排成書的過程中,時報出版社大費周章,為八十幾位哲學家補寫小傳並輔以照片,使本書更為完備可觀。我想,光是欣賞這些哲學家的相貌就是一大趣事。至於書中某幾個觀念讓人偶爾沉思品味,更是一大樂事了。
點到為止的小品/傅佩榮
我們不是西方人,但是對於像「蘇格拉底、柏拉圖、笛卡兒、康德、馬克思、尼采」這些名字却耳熟能詳。何以如此?因為他們是哲學家,說話不但很有條理,並且富於弦外之音,讓人低迴沉思,進而想要一探究竟。
西方哲學綿延二千六百多年,發源於希臘愛琴海地區,延伸到地中海周邊,再擴及整個歐洲,直至北美。就時間的長度與空間的廣度來看,西方哲學並不特別醒目,但是就其內含的豐富深刻,與影響人類的強度效應來看,則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正如我們談到現代化時,不能不以「西化」為其主軸,西方哲學對於今...
目錄
序/點到為止的小品
001廚房有神明/002精明的腦袋/003笨拙的腳步/004測量金字塔/005數學的奧妙/006輪迴的觀念/007性格與命運/008萬物在流轉/009神與人不同/010女神的智慧/011讓心思安靜/012追不上烏龜/013多元宇宙觀/014靈魂的輪迴/015誠實的告白/016心智的作用/017古代唯物論/018依感覺而活/019萬物的尺度/020相對的價值/021溝通的困難/022哲人的妻子/023城內的居民/024真誠的反省/025死亡的省思/026隱形的考驗/027困處於洞穴/028幼兒教育/029陶冶身心/030靈魂三分/031神聖的瘋狂/032哲學家君王/033幸福的人生/034犬儒學派/035以哲學之名/036思考的運作/037簡單的邏輯/038四種原因/039潛能與實現/040一個實體041理性與德性/042觀想的幸福/043憐憫與恐懼/044斯多亞學派/045完全有德/046哲學家大臣/047哲學家奴隸/048哲學家皇帝/049芝諾軼事/050伊比鳩魯軼事/051享樂主義/052不需要恐懼/053懷疑的心態/054懷疑主義/055上界與下界/056人生的進程/057面對風暴/058生命階段/059配合身分/060苦樂之間/061欲望的困擾/062命運難解/063基督宗教/064天主教的信仰/065迫害基督徒/066兩條路線/067護教立場/068妥協觀點/069萬物復原/070三位一體/071真知主義/072摩尼主義/073體驗之路/074奧古斯丁/075拿起來讀076我的存在/077原罪之說/078啟迪人心/079惡是什麼/080上帝之城/081否定之道/082哲學教育/083共相問題/084針尖天使/085政教之間/086為了理解/087先天論證/088批判先天論證/089修會制度/090經院哲學/091從感覺出發/092五路證明/093幸福人生/094善的定義/095神的自由/096奧坎的剃刀/097心的轉向/098在神之內/099自我修練/100心靈火花/101博學的無知/102驕傲之罪/103轉向人間/104佩脫拉克/105人文主義/106人的尊嚴/107權謀政治/108宗教裁判/109贖罪券/110宗教改革/111科學革命/112新的神觀/113四種偶像/114培根隨筆/115人與狼/116描繪死亡/117教育孩子/118戴著面具/119理性之光/120思考方法/121圓滿體系/122生活格言/123天才兒童/124雙重真理/125賭注論證/126開除教籍/127愛恨之間/128認真推理/129人的自由/130追根究底/131單子論/132神的正義/133心靈白板/134政治原理/135深山的花/136工作狂熱/137顛覆宗教/138無奈人生/139文明之惡/140懺悔之心/141啟蒙爭議/142良知之聲/143啟蒙運動/144相貌平凡/145自我消失/146宗教/147幽默心情/148知識來源/149道德的契機/150一絲不苟/151如此談愛/152無上命令/153美是什麼/154宗教新解/155思想的天空/156借錢問題/157純粹自我/158少年天才/159美與真/160大器晚成/161教授之爭/162絕對唯心論/163實在與合理/164省思人生/165最差的世界/166自殺問題/167神的由來/168自由的人/169人的特色/170浪漫主義/171三大革命/172突顯存在/173人生三階段/174小牧師/175精神三變/176上帝已死/177超人角色/178權力意志/179激發能量/180自由想像法/181生命衝力/182注意歷程/183聰明的腦袋/184羅素的感言/185生活儉樸/186天才側寫/187使用符號/188突破界限/189真誠的存在/190翻譯老子/191人的一生/192屬於自己/193走出孤獨/194迎向希望/195空洞的熱情/196看待別人/197絕對自由/198荒謬大師/199推石上山/200人的現象/201結構之用/202真理的意指/203惡的問題/204溝通理論/205解構主義/206無知之幕/207依然愛智/208他者的意義/209神聖時空
序/點到為止的小品
001廚房有神明/002精明的腦袋/003笨拙的腳步/004測量金字塔/005數學的奧妙/006輪迴的觀念/007性格與命運/008萬物在流轉/009神與人不同/010女神的智慧/011讓心思安靜/012追不上烏龜/013多元宇宙觀/014靈魂的輪迴/015誠實的告白/016心智的作用/017古代唯物論/018依感覺而活/019萬物的尺度/020相對的價值/021溝通的困難/022哲人的妻子/023城內的居民/024真誠的反省/025死亡的省思/026隱形的考驗/027困處於洞穴/028幼兒教育/029陶冶身心/030靈魂三分/031神聖的瘋狂/032哲學家君王/033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