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印象鄧麗君∕林青霞
一九九四年我結婚當天,多想把手上捧著的香檳色花球拋給她,因為我認為她是最適合的人選,我想把這份喜氣交到她手上,可是我不知道她在哪裡。
婚後不久和朋友在君悅酒店茶聚,接到她打來的電話,「妳在哪兒?我想把花球拋給妳的,妳……」
我一連串說了一大堆,她只在電話那頭輕輕的笑。「我在清邁,我有一套紅寶石首飾送給妳。」那是我和她最後的對白。
一九八○年她在洛杉磯,我在三藩巿,她開車來看我,我們到UnionSquare逛百貨公司,其實兩人也並不真想買東西。臨出店門,她要我等一下,原來她跑去買一瓶香水送給我。我們喝了杯飲料,她晚飯都不吃就趕著開車回去。那是我們第一次相約見面,大家都不太熟悉,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但是我卻被她交我這個朋友所付出的誠意深深打動。
和她的交往不算深。她很神祕,如果她不想被打擾,你是聯絡不到她的。我們互相欣賞。對她欣賞的程度是--男朋友移情別戀如果對象是她,我絕不介意。
跟她見面的次數並不多,一九九○年到巴黎旅遊,當時她住在巴黎,這段時間是我跟她相處較長的時段。因為身在巴黎,沒有名氣的包袱,我們都很自在的顯出自己的真性情。我會約她到香榭麗舍大道喝路邊咖啡,看往來的路人,享受夜巴黎的浪漫情懷。她也請我去法國餐廳LaTourD'argent吃那裡的招牌鴨子餐。
記得那晚她和我都精心打扮,大家穿上白天shopping回來的新衣裳,我穿的是一件閃著亮光的黑色直身EmporioArmani吊帶短裙,頸上戴著一串串Chanel珠鍊;她穿的那件及膝小禮服,雖然是一身黑,但服裝款式和布料層次分明。下襬是蕾絲打摺裙,腰繫黑緞帶,特點是上身黑雪紡點綴著許多同色綉花小圓點,若隱若現的。最讓我驚訝的是,她信心十足地裡面什麼都不穿,我則整晚都沒敢朝她胸前正面直望。
我們走進餐廳,還沒坐定,就聽到背後盤子刀叉(口匡)啷(口匡)啷跌落一地的聲音,我想,這waiter一定為他的不小心感到懊惱萬分。她卻忍不住竊笑,「妳看,那小男生看到我們,驚豔得碗盤都拿不穩了。」
有幾次在餐廳吃飯,聽到鋼琴師彈奏美妙的音樂,她會親自送上一杯香檳,讚美幾句。她對所有服務她的人都彬彬有禮,口袋裡總是裝滿一、兩百法郎紙鈔,隨時作小費用,我看她給的次數太多,換一些五十的給她,她堅持不收。
有次在車上,她拿出一盒卡帶(那時候還沒有碟片)放給我聽,裡面有她重新錄唱的三首成名曲,原來那段時間她在英國學聲樂。她很認真的跟我解釋如何運用舌頭和喉嚨的唱法令歌聲更圓潤。對於沒有音樂細胞的我,雖然聽不懂也分辨不出和之前的歌有什麼不同,但對她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感敬佩。
有一天到她家吃午飯,車子停在大廈的地下停車場,那裡空無一人,經過幾個迴廊,也冷冷清清。走出電梯進入她那坐落於巴黎高尚住宅區的公寓,一進門,大廳中間一張圓木桌,地上彩色拼花大理石,天花好像有盞水晶燈。那天吃的是清淡的白色炒米粉,照顧她的是一名中國女傭。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就是在巴黎有個小公寓,她在巴黎這所公寓比我的夢更加完美。可是我感受到的卻是孤寂。
那些日子,我們說了些什麼不太記得,只記得在巴黎消磨的快樂時光。
結束了愉快的巴黎之旅,我們一同回港,在機上我問她自己孤身在外,不感到寂寞嗎?她說算命的說她命中注定要離鄉別井,這樣對她較好。
飛機緩緩的降落香港,我們的神經線也漸漸開始繃緊,她提議我們分開來下機,我讓她先走。第二天,全香港都以大篇幅的頭條,報導她回港的消息。
二○一三年來臨的前夕,我在南非度假,因為睡不著,打開窗簾,窗外星斗滿天,拱照著蒙上一層薄霧的橙色月亮,詩意盎然,我想起了她,嘴裡輕哼著〈月亮代表我的心〉。
她突然的離去,我悵然若失,總覺得我們的友誼不該就這樣結束了。
這些年她經常在我夢裡出現,夢裡的她和現實的她一樣--謎一樣的女人。
奇妙的是,在夢裡,世人都以為她去了天國,唯獨我知道她還在人間。
出版序
愛的禮物禮物裡的愛∕鄧麗君文教基金會董事長鄧長富
一九九五年五月八日,家妹猝逝泰國清邁,當時幾乎全球的華文媒體都大肆報導,有哀悼、有懷念,當然也有八卦渲染及臆測死因。那時,全家都陷入哀戚的氛圍,且忙於她的後事,無暇也無心情去澄清說明。看到那些眾說紛紜、捕風捉影的事,我就想,未來一定要出一本家妹的傳記,忠實敘述她的一生,給喜愛她的歌迷和關心她的朋友們一個交代,也為從不辯解的妹妹有個說明。
隨著時間逝去,對家妹的報導卻未停止,坊間出版了好多她的傳記和報導,究其內容,大多是互相抄襲的傳言,或自言其是,與事實相悖,甚至有些惡意中傷,有辱逝者的聲譽,也給家人造成不少困擾,更加強了我出書的想法!國內也有些媒體多次和我談過出書的事,但都因找不到理想的執筆人而作罷。其後,我認識了軍中很傑出的記者作家--姜捷,當時她剛自軍中退役,有時間可專注寫作,遂一談即成。
為了讓姜捷能忠實報導,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擬了訪談名單,也安排她赴鄧小姐生前住過和工作過的地方,如香港、日本、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法國、美國等地,訪問的人也一直增加,超過兩百人,真是辛苦她了。
二○○○年我自軍中退役,因緣際會到了中國大陸,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經濟起飛、社會繁榮、民眾日漸富裕,這些年我也大江南北去了好多地方,接觸很多的人,在了解他們對鄧麗君的感情後,真讓我大吃一驚。以往都是從媒體上得知大陸同胞對鄧小姐的喜愛,現在卻是我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感受到,其中有好多感人的事,令我相當激動。對一位從未踏上祖國土地,而又逝去多年的藝人,用情之深與真,令我感動萬分。
有幾件事也可以說明他們對麗君的喜愛與支持:
一、二○○八年,《南方都市報》在紀念改革開放三十週年,遴選了三十位風雲人物,鄧麗君亦名列其中,是唯一的海外人士及演藝人員。
二、二○○九年,中共建國六十週年,中國網發起一項「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的網路評選。鄧麗君以八百五十餘萬張選票,獲選為第一名。
三、據大陸文化部一位台灣事務官員說,在二○○九年以鄧麗君之名所舉辦的演唱會超過一百場。
四、在全中國有超過二十個地區有「鄧麗君歌友會」。在二○一二年九月於上海的年會,遠在齊齊哈爾、佳木斯、內蒙古和新疆的會長都專程赴會,令我非常感動。
從上面幾件事可以看出,中國大陸是麗君演藝事業非常重要的一站,她生前未能踏上此地已是一生的遺憾,如本書又遺漏了篇章,豈不更添遺憾?所以,我又託姜捷跑了北京、上海、成都三地採訪,雖不能代表整個中國對她的愛,卻也讓這本書的內容更充實。
《絕響--永遠的鄧麗君》原本在十年前就已完稿,由於一些因素考量而擱置,如今能出版,要感謝的人實在太多:感謝姜捷專程赴各地奔波採訪、大量閱讀、整理影音文字資訊並埋頭撰寫;感謝林聖芬董事長熱力協助;感謝時報出版社及李采洪總編輯的團隊;更要感謝書中的兩百多位受訪者,提供了真實而寶貴的資料。
今年正逢麗君的六十冥誕,就用這本書為她「慶生」吧!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德蕾沙(Teresa)修女經常呼籲人們「心懷大愛做小事」,我們的TeresaTeng(編按:鄧麗君的英文名字)一生所奉行的愛也在書中處處流露。因著她的愛,「鄧麗君文教基金會」決定將本書的版稅收入全數捐贈給「單國璽弱勢族群社福基金會」,為台灣的貧、病、孤、老、殘等弱勢朋友盡一份心,讓麗君優美的歌聲繼續傳唱,麗君慈善公益的精神繼續發揚,這是給她最好的生日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