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尋找青春的心靈捕手
教學、寫作和演講,一直是我多年來工作的主題;在物換星移、歲月嬗遞間,校園早已成了我生活中第二個親密的家。
「心中感覺被愛的孩子,就不容易變壞」,一直是我執著的教育理念;我始終相信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帶給人希望;愛,則是給予人走向光明的最佳能量。
「關懷與真誠相待」,是我向來堅持的溝通方式;唯有透過真情溫柔的溝通,才有頑石點頭、叛逆誠服的可能。
不管是師大剛畢業的三年「國中時光」,或是這已逾三十年的「建中紅樓生涯」,以及其中五年兼任「大學講師」的日子;朝夕與這群青青子衿相處,對於這樣年輕驛動不定的青春兒女心,這樣憂喜怨怒不安的青春兒女情,也就有了更深更濃的關注和瞭解。
在我年平均近八十場的專題演講中,大約有三分之二場次,主要是以學校家長、教師和學生為對象。
演講會後,常遇見中年媽媽淚光閃爍、眉頭糾結的問我:「老師呀,我們這樣愛他、疼他,為什麼孩子還是這麼不聽話、不懂事?」也有老師這樣對我說:「就因為愛他們才管他們,沒想到卻引來他們更多抱怨!有的還故意把我取難聽的綽號。」
更多的年輕學子、青春兒女卻是這樣告訴我:「唉呀,受不了啦!口口聲聲說什麼都是為我好,結果是這也管,那也管;一下子嫌我成績差,一下子又批評我朋友太多。說嘛,到底要我變成什麼樣子,才是他們想要的標準?」
是呀,人人都說我愛你。因為愛你,因為對你有所期待,所以才管你,才碎碎念;可是為什麼偏偏有那麼多年輕的心靈在面臨被管、被期盼、被指責時,卻一心只想閃躲,想逃得遠遠的。
記得幾年前的一個母親節,有一家文教基金會對臺北、高雄兩大都會四千多位,家有青少年的母親做問卷調查:結果是近四成六的母親自認很了解孩子;可是對六千多位青少年男女做同樣問卷時,竟然只有兩成一的孩子,勉強認為父母稱得上了解自己。
為什麼爸爸媽媽跟兒女之間,對事情的認知,會有這麼大的反差?這個差距是不是隱隱約約在提醒成年的我們:許多爸爸媽媽和兒女之間的觀念想法,仍有待了解和溝通?孩子的「心靈捕手」到底在哪裡?
回想我的青春少女時光,傲慢和自卑總是經常在心底糾纏;青春帶給我的衝擊與困惑,翻遍了課本也尋不著答案。學校書頁裡,沒有告訴我,同儕的友誼該如何經營獲得?友情跟愛情又該如何界定?
情愛中,如果摻雜了肉體情欲,是不是從此就不再純潔?所謂的純潔就是守身如玉嗎?我感覺自己總是在理智與迷惘之間懸擺。
在那屬於神采飛揚,青春紅顏的流金歲月,莫名的常感到寂寞、孤單;面對內在,我竟是極欲掙脫世俗教條,滿載反叛思維浪潮;我不知道何去何從,不知如何紓解。那是我曾經跋涉得十分寂寥、深感徬徨的「慘綠」青春年華。
也許就因為:我曾在多次考試挫敗中,無助的擁著棉被在暗夜中啜泣;我也曾因為遭受同學誤解、被人排擠,孤立無援獨自躊躇黯然。所以,我更因此學會讀懂每個青春容顏背後的真實心底聲音。
青春是美好的,青春卻也是危機四伏。年輕的生命充滿各種可能,每個年輕個體就好似一顆顆青澀的變化球。一句鼓勵讚賞的言語、一種尊重信任的態度,可能造就他(她)向陽、健朗的一生;一句沉重偏頗的批評,一個輕蔑不當的傷害,也可能變成他(她)內在的陰影,甚至成為終身焦慮不安的根源。
在長久與青春兒女真實朝夕相處的經驗與觀察中,在多年來,國內、國外數百上千的巡迴演講裡,我傾聽了無數來自各地青少年男女的心聲。依統計歸類,我發現當代的青少年面臨四大煩惱:學業功課、親子溝通、情感問題及混合了生涯規畫、性別取向、家庭變故的個人困擾。
於是我決定以二十四個主題故事,來破解青少年男女的四大煩惱。希望透過這些充滿悲歡憂喜、有笑語、有淚影的人物故事,讓爸爸媽媽們在輕鬆閱讀中,得到孩子「叛逆」行為的通關密碼;讓所有青春不安定的心,從故事中找到陽光正向鼓勵的力量。
《接住孩子的青春變化球》一書,表面寫的好像都是建中、著名女中的故事;事實上,它代表了不論是來自鄉村小鎮或大都會,不論來自普通中學、高工或商職孩子;所有青春男女的縮影,所有青春兒女可能遇見的困境。
「請不要走在我前面,因為我不喜歡去跟隨;請不要走在我後面,因為我不愛充領導;我只期待,請與我同行。」這是哲學大師卡繆的名言,我想也表達了世間無數青春兒女的心聲。
希望透過本書中裡面大大小小的故事,能牽引身為父母的有所省思,因此和孩子的心更貼近;身為孩子的青春的你,也許在那每個故事的背後,找到潛藏的自己,因而領悟爸爸媽媽的愛心。讓人間親子之情,更加甜蜜、更添溫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