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一
這才是真正的小革命!∕何榮幸(天下雜誌總主筆)
作為一個社工系的逃兵,看完這本精彩的災後重建社會工作者歷程後,只有一句話能夠形容我的感受:這才是真正的小革命!
我是在一九八五年考上台大社會系社工組。跟本書作者方昱相同的是,我們同樣因為社會系不必再接觸數學,因而找到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地方;但與方昱截然不同的是,我只念了一年社工組,就申請轉系到社學組,方昱卻一路念到博士班,並在九二一災區從事社區工作整整十年。
二○○九年,九二一地震十週年前夕,我決定在中國時報「我的小革命」專版製作「九二一月」專題,向長期投入災後重建的社區工作者致敬。因此,我和黃哲斌、高有智等中時同事來到南投鹿谷鄉「清水溝工作站」,訪問靈魂人物冷尚書、方昱等人,並將書寫焦點置於自我改造的台大社會系學妹黃毅綸身上。
當時我們以為,先後打造「老人食堂」與「清水茶坊」,看起來沉穩內斂、很有經營能力的方昱,從都市來到鄉村並沒有適應問題。因此我們跟隨曾經適應不良的黃毅綸,到社區逐一送餐給獨居老人,進廚房看社區媽媽如何供餐,觀察「老人食堂」的運作情況,並訪問黃毅綸接下「清水茶坊」總經理後碰到的經營難題,彷彿「老人食堂」與「清水茶坊」的存在理所當然,只有新來的小妹妹會手忙腳亂。
現在我才知道,這真是一場美麗的誤會。
在此之前,就讀東吳社工所期間來此埋鍋造飯的方昱,早已經歷她口中從「妹妹」到「姐姐」再到「媽媽」的自我改造過程。她創建「老人食堂」的從無到有經驗,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小革命;她對於「社區自力照顧系統」的思考與實踐,則是一場深刻反思的小革命。
閱讀本書的過程中,我不斷自問:
──如果當年留在社工組,我有勇氣放下都市菁英虛矯身段,到九二一災區看似鳥不下蛋的地方,克服萬難埋鍋造飯整整十年?
──碰到地方傳統勢力搶奪政府補助時,我能夠展現智慧與其周旋,在保護自己之餘,還能奮力突圍?
──從接受政府補助的社福團體,到不接受政府補助的社區自力照顧系統,我能夠妥善拿捏「社會工作者」與「商人」的角色分際?
──當志同道合的戰友發生嚴重內部衝突時,我能夠真誠地面對自己的恐懼與弱點,與同伴交心後形成更穩固的革命情感?
──與社區媽媽們長期合作後遭到「背叛」,我能夠把受傷的情感深深埋在心底,重新釐清團體定位與人際關係?
──面臨社工界「自己人」,我能夠把反省焦點轉向對內,深刻檢討社會工作者應該與政治、權力、社區保持什麼樣的關係?
這些問題,每一項都非常艱難,也都沒有標準答案。能夠同時做好幾項,已經難能可貴。方昱一路走來雖跌跌撞撞,卻以無比的勇氣、毅力與承擔,過了一關是一關,最後終於完成屬於她自己、值得鼓掌喝采的小革命。
對我來說,本書最動人之處,在於方昱自我揭露的一封又一封真摰信件。
原來,這位外表冷靜的女生,無論是對人或對事,內心深處都如此火熱。面對過往一道又一道的傷口,方昱毫不避諱、勇敢直視,這種無比真誠的特質,或許正是她可以不斷挑戰自己的最大動力。
奇特的是,方昱可以一方面嚴肅審視內心,另一方面展現社會工作者身上少見的幽默感,形成這本書的另一項魅力。當我看完「『妹妹』與『蟑螂』交手的五回合」章節,真是忍不住大笑不止,這種幽默感加上生動文筆,讓本書處處洋溢某種精準的自我嘲諷(但一點也不犬儒),在閱讀上充滿樂趣。
本書雖然從頭到尾都在反思與挑戰社工「專業」,但就如方昱自己的形容,她是社會工作生出來的小孩,始終帶著社會工作的祝福與詛咒。會這樣自我定位的人,對於社會工作者這個身份的認同與驕傲,其實遠超過外人的想像。
我雖然是社工系的逃兵,但很慶幸能以記者身分報導方昱在九二一災後重建的奮鬥故事,並且見證這本書的出版,在多年後再度感受屬於社會工作的真誠與炙熱。
推薦序二
俟河之清:台北愛麗絲的鄉間冒險之旅∕謝國興(中央研究所台灣史研究所所長)
今年六月,我第一次有機會在美國伊利諾州的幾個鄉鎮遠觀阿米什(Amish)人,說遠觀,是因為沒有近距離的接觸,我們只是經過農莊,看著他們乘坐馬車進出城鎮,看著小女孩自己趕著馬車在公路上行走,跟我們的車子擦身而過。阿米什人因為宗教的理由從歐洲遷到北美,幾百年來維持傳統方式的農業、畜牧生活方式,基本上不乘汽車,不用電,點油燈,用手工木製傢俱,穿傳統衣著,他們也進城購物(乘自己家的馬車),上館子吃飯,但在他們身上,傳統自然經濟與現代資本主義似乎並存共生。
台灣的農村人口很少,完全依賴農業生活的人更少,然而在人口稀少的現代農村中,台灣的整體政治經濟社會體制幾乎完全相互涵化,所有生活其中的人幾乎無所逃於天地之間。台灣的「鄉下」原本有自己傳統的社區型態的生活共同體體制,隨著工業化與現代化(資本主義化),舊有的社會生活體制被融入國家化的社會中,結果是連自我照顧的能量與能力都大幅消退。因區域性的差別,某些鄉下還不算太壞,通常靠近山區的地帶情況比較不妙,再經天災地變、人為破壞,結果更不樂觀。
方昱的十年清水溝之旅(尚未結束),是一趟台北愛麗絲的南投鄉間冒險之旅。冒險也者,不單是地方上的環境因素,也因為整個國家體制會在地方事物與生活上到處出現,所以她身涉險境,是台灣整體環境構築而成的,有政府社會福利與社會照顧政策思維與執行問題,有地方社會勢力面對私利與公益問題的原始衝突,當然,也有社會工作者在理論、理想、現實、實踐之間的調整適應問題。
社會工作的學院理論、政策理想、實踐困境,方昱的十年閱歷是很好的「案例」,這個案例可以讓我們對台灣的基層社會、國家與社會如何互動增加不少了解。如同書中所描述的,在清水溝努力營造自己的社區自我照顧體系的過程中,經濟是不能或缺的面向。
茶葉合作社、問茶館、清水茶坊是不同階段的努力,其中的過程有多層面的意義與價值,但是最根本的「營利」目標始終非常艱困,甚至失敗,這是可供最近很多人倡導的「微型創業」反省的例子。事非經過不知難,台灣的整體經濟發展與社會生活選擇是一個嚴肅的問題,許多人思考能否跳脫資本主義經濟的弊害,社會企業的方向最近常見討論,其中的更細緻分析與研究還待努力。
台灣農村或鄉下不可能存在阿米什人的生活方式,那麼,類似清水溝的故事是值得細讀與深思的。
前言
有時候,我覺得我不是我自己。我只是看著那個人的經歷,曾經那麼貼近那個人的經歷,這樣看著,有時候覺得,這個人經歷過的,還滿精采的。
親愛的各位,雖然我不知道你是誰,但是,這怎麼都不能掩蓋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小島上的事實。我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活在這個小島上一輩子的普通人。以下,是我用十年的生命歷程在這個島上某一個小村子的故事。
我從來沒有想過這些文字會出版成一本書,一開始,我是為了我的碩士論文而寫下最初的文字,用以紀錄與反思我的社會工作經歷。有一些不認識的朋友偶然的機會下見到了我,會熱情地對我說:我看了你的論文以後很感動。而這本書會得以呈現在這裡,來自我的大學同學---李清瑞(前時報人文科學線主編),她自己也寫一些很動人的故事,只是她在看了我的論文以後,就一直有著想要促成它成為一本書的心願,說了四五年了,說到連我的博士論文都寫完了,這本書才和我博士論文裡的其他故事,組成了我在這裡的完整經歷。清瑞說:故事會呼喚更多的故事的。
於是,如你所知道的,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來自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但是為了保留我從二十四歲到三十四歲每一個階段的原汁原味,在這本書出版的當下,幾乎沒有更動太多的內容;所以我在書裡一再提到的「現在」,也僅止於那個文字寫下的「當下」而已。
雖然整篇文字是以我為主角,但是在這本書出版的當下,我真切感受到我只是大故事裡的其中一個小角色,記錄這個年代中所發生的小故事而已。一九九九年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震撼人心,其中發生了許許多多動人的故事,這些故事藏在許多可敬的生命裡,我在這裡衷心感謝他們讓我得以接近這一切,豐富了我的生命。
另外,一路上陪伴我走過這些故事的老師們,也是這催生這整篇文字的推手,我的碩士論文指導老師王行教授,為了我的碩士論文甘願被我的耍賴和霸道欺負,卻還是嘗試引導我說出自己想要說的話;一路從碩士論文陪伴我到博士論文畢業的口試委員陶蕃瀛老師和宋文里老師,你們是我永遠的偶像與親愛的朋友;我的博士論文指導老師簡春安教授無限的包容與慈愛,還有東海社工系王篤強主任的期許,都是這些文字得以出現重要的支持。
還有我親愛的家人,這些年雖然不常在家,但是看到這本書你們就會發現,原來你們還是常常在我身邊。最後,獻給這本書的共同作者,所有曾經在清水溝一起打拼過的夥伴,以及一路上支持著清水溝的朋友們,是你們創造了這些精采的故事,感謝我們的生命有了精采的交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