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作者 丹尼爾.高曼
強力推薦
Judy Yoga療癒瑜伽教學總監JUDY吳惠美
審訂.導讀
★ 瑜伽教育者與瑜伽學習者必看之書!
★ 第一本關於瑜伽的科學平衡報導,全面解析瑜伽的利益與風險。
★ 了解瑜伽可能造成的傷害與危險,學習正確的瑜伽養生之道。
● 首度透過完整的科學研究和醫學報告,來論述瑜伽優劣的專書。
● 專訪超過百位瑜伽師、科學家、醫師、學者,
關於瑜伽最精彩、深入、豐富的調查報導。
● 剖析瑜伽在健身塑型、醫療保健、心理情緒、受傷危機、
性愛和靈感創造等面向的助益與風險。
● 深入挖掘瑜伽的古老起源、神話傳說、科學演變和流派延遞。
● 透過精美插圖,學習不會受傷的正確瑜伽體位法。
《紐約時報》科學專欄作家威廉‧布羅德本身學習瑜伽超過30年,卻不幸在2007年練習時受傷,經檢查後竟發現背部與四肢有許多因做瑜伽而造成的痼疾。因此,他透過各種醫學研究報告、並親臨瑜伽道場蒐集完整豐富的科學資料,撰寫出《瑜伽的科學》這本引起話題的書籍。本書歷經五年醞釀,整理自十九世紀以來的縝密科學研究,試圖以更完整的面向和具科學性的證據,說明練習瑜伽的好處和風險,並向讀者揭露一些隱藏在瑜伽神話和誤解背後的事實,進而提出他對瑜伽這項具有悠長歷史的運動的公允評價和建言。
布羅德指出瑜伽當然有益個人健康、提振心情、對抗憂鬱並激發創造力;但是有些看似低風險的簡單動作卻可能對人體造成嚴重傷害。這些動作將減少血液流至椎動脈及基底動脈,若有血塊流至大腦,則可能造成中風癱瘓、甚至致死事件。因此,這本開創性的著作試圖透過科學驗證,揭開自古以來的瑜伽祕密。書中提出相當多的證據,進而產生一些疑問,好奇人類是否具有潛在能力,能進入似死狀態,或擁有無邊的「性」福。最後,本書作者打破神話,勾勒出意想不到的瑜伽益處,告訴我們如何學習正確的瑜伽之道。
作者簡介:
威廉‧布羅德William J. Broad
威廉‧布羅德從一九七○年起開始練習瑜伽。身為《紐約時報》資深作者,同時也是一位科學報導記者,三十多年來寫過上百篇的頭版新聞,在出版界及電視媒體贏得許多重要獎項。他曾和《時代雜誌》的同事合作,贏得兩次普利茲獎、艾美獎及杜邦獎。他是七本書的作者和合著者,著作包括曾獲紐約時報暢銷書第一名的《細菌戰︰美國生化武器之祕》。他跟太太和三名成年子女住在紐約大都會區,在那兒享受著他的拜日式練習。
個人網站:www.williamjbroad.com
譯者簡介:
楊琇玲
美國爵碩大學(Drexel University)創造性藝術治療所舞蹈治療碩士。對人的內在世界充滿興趣,多年來致力於身心整合療癒工作,目前於國內醫療機構擔任舞蹈治療師。除臨床工作之外,並從事心理相關專業研討會與工作坊的口譯與筆譯。合譯《背叛》(商周出版,2013)。
蔡依瑩
英國雪菲爾大學翻譯碩士,曾任多間科技公司口譯,現任大學講師。喜歡新事物,熱愛冒險和遷移,相信只要住在語言的世界,就能把一切事物,轉換成某種清醒的東西來述說。譯有《關塔那摩灣少年》(晨星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中華民國瑜伽協會理事長 吳清助
泰合復健科診所院長 許瑞仁
國泰醫院放射線科主任級醫師 鄭慶明
亞洲物理治療聯盟 理事長 簡文仁
《瑜伽的科學》引人入勝、條理分明,深入檢視瑜伽的神祕性。科學報導記者威廉‧布羅德揭開瑜伽鮮少被探討的一面,尤其是瑜伽可能造成的傷害和危險,在探究的過程中嚴正視聽,同時也點出瑜伽的許多潛在助益。現在再看瑜伽的「下犬式」,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EQ》作者
瑜伽,是一項古老的修持方式,現今已有數百萬人從事這項修持。一直以來,市面上充斥著許多對它過多的想像和浮誇的言詞,也總是毫無理由地否定它的功效,甚或不被一些可能從中受益的人所賞識。《瑜伽的科學》以其思路清晰、鉅細靡遺的行文,記錄科學家們努力尋找瑜伽的真相,告訴大眾瑜伽的利弊,以達成更好的身心整合。這實在是一本迷人且重要的書。
──凱‧傑米森(Kay Redfield Jamison),《躁鬱之心》、《瘋狂天才》作者
在閱讀《瑜伽的科學》之後,我對人體身心之複雜性感到驚訝無比,也很震驚我們可以透過瑜伽練習來控制這隱形的領域。布羅德不但徹底地研究這個主題,同時也身體力行。
──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愛因斯坦的夢》作者
如果本書沒能激勵你,那再也沒有任何東西可以驅使你做瑜伽了。布洛德詳細說明瑜伽的健康效益和謬誤騙局,從瑜伽的頭倒立式到治療高血壓,從迷走神經到瑜伽美臀,內容包羅萬象。讓我終於體會到為何自己做瑜伽時,感覺如此美妙。他以生動的方式探索瑜伽的發展,從瓦拉那西到比佛利山莊,其流暢的行文就如同美好的瑜伽練習一樣-─有著智識、幽默以及獨到的見解。
──普里西拉‧華納(Priscilla Warner),《學習呼吸:我探尋寧靜之路》(Learning to Breathe:My Yearlong Quest to Bring Calm to My Life)作者及《信仰俱樂部》(The Faith Club)合著者
威廉‧布羅德樂觀且充滿希望地指出,未來瑜伽將成為預防及治療疾病的主要力量。
──蓋爾‧希伊(Gail Sheehy),《照護親人的旅途》(Passages in Caregiving)作者
《瑜伽的科學》是一本美妙的讀物,任何渴望追求真實性的瑜伽實踐者,都應該仔細研讀此書。
──大衛‧懷特(David Gordon White),《瑜伽人的親吻》(Kiss of Yogini)作者
《瑜伽的科學》這本書,應是現階段從事教育者或學習者應閱讀之書,其詳解瑜伽的歷史文化。當我們學習一門學問,如知其文化、理解歷史,那您會更進一步地發揮所知。以我從事多年的瑜伽教育工作及閱讀多樣本的書,這本書相當的有深度。
──吳清助 中華民國瑜伽協會理事長
瑜伽對於身心的平衡舉足輕重,本書以科學實證的角度加以深入探討,解開瑜伽的神祕面紗,值得您細細品嘗。
──許瑞仁 泰合復健科診所院長
很多人教瑜伽,更多人做瑜伽,如果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那效果應該更好,傷害可以更少。《瑜伽的科學》一書,以科學的精神、客觀的態度、博覽群籍、追根究柢,讓我大開眼界。如果大家想求真求實來認知瑜伽,體會瑜伽,絕對值得認真來看這本書
──簡文仁 亞洲物理治療聯盟 理事長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審訂.導讀──
吳惠美Judy
Judy Yoga療癒瑜伽教學總監。具醫事人員背景,曾任職國泰醫學中心放射診斷部多年。專精瑜伽醫學領域,曾任媒體、瑜伽醫學專欄作家、醫療記者、法院專家證人。擁有Ashtanga yoga國際瑜伽聯盟師資認證。2006年創立樂活瑜伽學網站,提供國內瑜伽老師有關瑜伽醫學的最新資訊。Judy Yoga網址:www.wretch.cc/blog/judyyoga
名人推薦:中華民國瑜伽協會理事長 吳清助
泰合復健科診所院長 許瑞仁
國泰醫院放射線科主任級醫師 鄭慶明
亞洲物理治療聯盟 理事長 簡文仁
《瑜伽的科學》引人入勝、條理分明,深入檢視瑜伽的神祕性。科學報導記者威廉‧布羅德揭開瑜伽鮮少被探討的一面,尤其是瑜伽可能造成的傷害和危險,在探究的過程中嚴正視聽,同時也點出瑜伽的許多潛在助益。現在再看瑜伽的「下犬式」,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丹尼爾‧高曼(Daniel Goleman),《EQ》作者
瑜伽,是一項古老的修持方式,現今已有數百萬人從事這項修持。一直以來,市面上...
章節試閱
第四章 受傷的風險
幾十年前,第一次有著重瑜伽傷害的科學研究報告。其報告出現在某些全球最受尊崇的期刊上,包含《神經學》(Neurology)、《英國醫學期刊》(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還有《美國醫學協會期刊》(Th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這些高度受到重視的研究報告,代表醫學機構視其為重要資訊,醫師們必須知道這些內容以幫助病患。研究報告在一九六○年代晚期開始出現,也就是當西方開始對瑜伽產生興趣不久之後,就開始有了一系列的瑜伽研究。
很多早期研究都集中在瑜伽對神經的傷害。所造成的傷害程度從溫和到嚴重都有, 甚至造成學生若沒有輔具則無法走路的永久殘疾。舉例來說, 一個男大學生練習瑜伽超過一年, 之後他加強瑜伽練習,也就是長時間跪坐在自己腳跟上,這個姿勢被稱為金剛坐姿(Vajrasana)。梵文中vajra是「雷電」的意思、亦名為「金剛」。這個姿勢也稱作跪姿,有時候靜坐冥想時會用這個姿勢。這個年輕男人一天會跪著好幾個小時,通常在他梵唱祝禱世界和平的時候做這個動作。很快地,他覺得自己不能走路、跑步,或爬樓梯。
他在曼哈頓做的檢查中,發現他的雙腳低垂是因為腳缺乏控制力,醫生們尋找致病原因,才發現是因為一條神經毫無反應。這條神經是坐骨神經的周邊分支,而坐骨神經是身體最長的神經,從脊椎底部沿著臀部,再到腳下。受損的神經分支位於膝蓋底下, 正常來說此神經提供小腿、腳、腳趾頭的知覺感受和動作控制。明顯地,這個年輕人以金剛坐姿,緊緊壓迫他的膝蓋,而且時間過長足以切斷較低腿部的血流量,無法提供神經養分和氧氣,結果即造成神經阻斷。
醫生建議這個年輕人放棄這個姿勢,他雖不情願也只好照做,梵唱祝禱時改以站姿替代。他的症狀很快改善,而且在初次檢查的兩個月後,顯示沒有任何後遺症。描述這個例子時,主治醫生把這個症狀稱為「瑜伽足下垂」(yoga foot drop),這個名稱就此定型。隨著時間,一些類似的病例漸漸出現。
這些瑜伽所造成的傷害中,其中一個最嚴重的例子是一位四十二歲女性,她在做坐姿前彎式(Seated Forward Bend)的時候睡著了。坐姿前彎式,Paschimottanasana這個字在梵文中意味著「向著西方伸展」。當她醒過來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的雙腿麻痺,而且軟弱無力。華盛頓大學的醫療團隊在《神經學家期刊》(The Neurologist)中寫到,她的行為嚴重傷害坐骨神經,使得雙腳殘廢。科學家報告,經過三個月的治療, 這位女性已回復「一些知覺」,但仍然造成永久的足下垂問題。
發生這個意外的半年後,這名女性仍然必須倚靠輔具才能行走。醫生說,永久性的神經傷害已經造成,他們不認為她可以完全復原、完好如初。
早期案例的嚴重性相對較小,然而第二波相關案例很快浮現枱面,因為它的後果十分具毀滅性。原因是因為其傷害集中在大腦本身,而不是一些周邊器官或者生理系統。而且更糟的是,造成人體最重要器官損傷的原因,並非伸展太多或維持姿勢太久所引起,而是因為瑜伽行者固定做那些一般人以為完全安全的動作所引起的。
這個情況實在太危險了,以致於一位具有領導地位的英國醫師決定向大眾提出警告。在保守的醫療界,抽象理論先於臨床報告是非常罕見的例子。通常的狀況是──先有臨床觀察,再提出解釋、進行歸納。但是這名醫師具有聲望地位的先決條件,即使他的同儕尚未發表任何與這項警告相關的案例之前,他已率先向大眾提出警告聲明。
當時,一九七二年,里奇‧羅素(W. Ritchie Russell)是英國醫學界的元老。 一連串的字母縮寫在他名字後面,象徵了他的重要地位:M. D.(Medical Doctor, 醫學博士)、C. B. E.(Comman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司令勳章)、F. R. C. P.(Fellow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Physicians,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榮授院士),以及D. Sc.(Doctor od Science,自然科學博士)。這位神經生理學家長年在牛津大學任職,具有優異表現,他表示大腦損傷不只發生於大腦直接受到重擊的情況下,頸部的快速動作,包括頸部過度屈伸也會造成大腦損傷。一九四○年早期,他發表了首創的研究,當時戰爭侵襲歐洲,而且頸部受損的人快速增加。
他提出的新警告在於一些瑜伽姿勢會威脅到腦部血流量的供應,因為血流量降低而導致腦部創傷,也就是所謂的中風(Stroke)。中風是西方世界排名第二的死亡因素, 緊接於心臟病之後,它常常發生在那些動脈血管因脂肪沉積而阻塞的老人身上,因中風而導致死亡的可能性隨著年齡增長。此外,羅素擔心另一種比較罕見的中風症狀,容易發生在年輕、健康的人身上。
「中風」指的是,正常血流量無法順利傳送到人類大腦而產生的棘手症狀。在許多案例中,症狀只出現在單側身體,因為腦部功能的範圍對應於身體左右兩側。大部分中風剛開始的時候,只是單純的血管阻塞。由於血管內的脂肪堆積、血液凝塊、或血管壁腫脹引起撕裂或損傷,造成流經動脈的血流量減少或阻塞,導致腦部缺氧。就定義上而言,中風損害並殺死腦細胞,那些腦細胞也就是所謂的神經元。更新的血流量有時可以改善腦細胞的受損程度;若時間允許,附近的神經元有時也可以取代死掉的神經細胞功能。但是細胞損害也可能是永久的。於是中風患者可能會有一些問題,從感覺虛弱到持續性的神經損傷,如果損傷的位置在大腦的重要部位時,則會造成死亡(快速治療可以減緩傷害程度,這就是為什麼醫護人員鼓勵疑似中風的患者最好在六十分鐘之內,進行快速評估)。中風的症狀差異極大,是因為大腦的每個部位都有其專司的功能。例如, 思考和智能主要在大腦的外層運作,所以若此區域中風的話,則會影響語言功能和邏輯分析的思考能力。
羅素考慮得更深入。他擔心的是大腦的內部,特別是接近後腦有一塊與其他腦功能特別不一樣的區域。他所考量的是有些瑜伽姿勢需要極度彎曲頸部,可能危及此區域的血量供應,破壞腦中主宰人體原始生理功能的中樞。
人類的脖子由七塊頸椎骨所組成,解剖學家從上到下標上號碼,稱為C1到C7。這些骨頭的特殊形狀和與之配合的椎間盤,讓頸椎成為整條脊椎柔軟度最高的部位。科學家測量脖子的正常移動範圍,發現其範圍非常廣。脖子可以向後延伸七十五度,向前四十度,向側邊四十五度,也可軸心旋轉五十度。練習瑜伽的人通常以更大的幅度移動頸部。舉例來說,一個中級程度的學生可以簡單地扭轉脖子九十度,比正常人的旋轉弧度多了近乎兩倍。
羅素一直以來的專長,在於理解頸部的彎曲程度,如何危及從心臟到腦部的血流量。他的擔憂主要集中在椎動脈上。一般自然的反應,對頭部的每個拉、推、轉等動作,都會重新調整這些具高度彈性的血管。但是若施加正常活動範圍之外的大動作時,會因為不正常的動作結構而危害到血管。
從頸部的橫切面來看,椎動脈穿越如迷宮似的頸椎骨,相異於身體其他部位的結構,也與動線單純、直達大腦的頸動脈截然不同。每塊頸椎骨往外突出,形成環狀骨骼,稱為橫突。椎動脈順著橫突孔(transverse foramen)往上流動。左右的椎動脈從C6的橫突孔穿入,直達頸部頂端,而從這個點到頭骨之間,椎動脈便開始上下曲折前進。在C2和C1之間,它們通常向前彎曲,一直到C1的時候,會直接往後方的枕骨大孔(foramen magnum)折曲—枕骨大孔為頭骨底部的大開孔,如同一條渠道,不只有血管流經,還有神經、韌帶和脊髓。解剖學家描述,椎動脈到腦部末端像蛇一般蜿蜒曲折,他們並指出,最後這條神經血管路徑的變化因人而異。我們可以看到椎動脈的頂端分支盤根錯節,捲曲、扭結或環狀般糾結在一塊。
羅素從數十年的臨床執業和實驗研究中知道,極端的頭部和頸部運動可能傷到這些椎動脈,造成血塊、腫脹、壓迫、嚴重傷害大腦的血液傳送,而這些患者可能很年輕。他最擔心的是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此動脈位於枕骨大孔裡,由左右兩條椎動脈連結,在大腦底部合而為一條粗大渠道(按:即基底動脈),供應大腦血液與養分,所供應的大腦部位包括腦橋(主宰呼吸)、小腦(協調肌肉)、枕葉的外腦處(轉換眼睛刺激形成影像)、丘腦亦稱為視丘(傳遞知覺訊息到外腦區、下視丘,以及它的警覺部位)。總之,基底動脈供應許多最重要的大腦部位。羅素擔心,椎動脈的血塊和血凝,會影響基底動脈的功能,也會阻礙大腦內部深層的血液傳送。
血流量下降的後果,最為人所熟知就是各式各樣的中風。症狀包含昏迷、嘔吐、眼睛問題、呼吸困難、四肢無力和突然暈倒(就定義上而言,這些與語言和理性思考能力無關)。然而後腦部位的中風,可能嚴重危及主掌生命基礎功能的調節中樞,也會導致昏倒和死亡。即使如此,絕大部分的中風病患仍能生存,並且可以恢復大部分的功能。不幸地,在一些案例中,頭痛可能持續好幾年,且殘留許多後遺症,像是身體失去平衡、頭昏眼花,很難從事精細動作。
當時的醫療界擔心這種中風類型,包括始自於一些看起來無傷大雅的情況下所造成的特殊案例。在美容院洗頭時,婦女有時會因為脖子太過後傾,使得通過椎動脈和基底動脈的血流量減少。這類風險,特別容易發生在老年人身上。隨著年齡增長,椎動脈會失去彈性而變得窄小,本來正常平滑的脖子則長出骨刺。當脖子過於後傾,骨刺會壓縮血管,甚或傷害到已經窄小而失去彈性的血管。除此之外,沒有流動的血液會變成血塊,當脖子轉到正常位置時,血液會重新流動,在流到狹窄的血管之前,血塊會朝大腦更深處前進,並且鎖住血液的流動。有一群小範圍的中風個案就是這樣造成的,稱為美容院症候群(beauty-parlor syndrome)。
羅素在《英國醫學期刊》上警告瑜伽可能造成的危險。此份期刊是醫學界的重量級期刊,於一八四○年出版,那一年剛好也是保羅從加爾各答醫學院畢業。羅素描寫瑜伽和大家所熟知的美容院症候群,兩者相似之處,他注意到那些姿勢會讓「脖子彎曲、伸展及旋轉至最大程度」,他特別舉出肩立式和眼鏡蛇式(Cobra),顯示出他對瑜伽領域的深度理解。在眼鏡蛇式或Bhujangasana中,也就是「蛇」的梵文,一位學生趴著, 面朝下,以手臂推地,將身軀慢慢從地板抬起,延伸頭部,脊椎向後。艾揚格在《瑜伽之光》建議頭部應該「盡可能地往後」,照片也顯示他就是那樣做的,他的頭往後朝向他臀部的方向──換句話來說,羅素發現這種花招是令人擔憂的。
在肩立式中,脖子則是完全反方向的向前彎曲,下巴貼向胸前,身體和頭部形成直角。艾揚格強調「身體應該呈一直線,垂直於地板」。對艾揚格這位瑜伽狂熱者,他稱這個姿勢是「古代聖賢授予人類最好的恩賜」。
艾揚格看到瑜伽的益處,而羅素則看到危險之處。他表示,「那些姿勢對某些人來說,一定有危險。」他選擇「一定」這個字眼,透露出他認為這樣的危險性並非只是想像而來,而是真的會發生,因為這個推論是他用一生的經驗換來的。羅素警告世人,基底動脈症候群(bai lar ar tery syndrome),會發生在做瑜伽的人身上,而且會引發其他併發症,但是醫生可能很難分辨出它的起因。關於大腦損傷,他寫下,「這些症狀很可能不在活動的當下立即發生,也許會延到當天晚上,或是幾個小時之後,反而讓人無法找到發病的真正原因,尤其如果這是嚴重中風的話,更有可能是這種發展歷程。」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就無法得知死者先前到底做了什麼事情,造成他們死亡。
他繼續提到人們意圖理解看不見的大腦損害,本來就具有一定的難度。我們對於疾病有種既定想法,就是疾病是集中在身體某個部位,例如心臟或肺臟。但是中風的來源卻總是離它們本來發生的位置很遠,藉由血液的流動,將血塊送往大腦。同時這之間的差別,除了距離之外還要時間,可能需要幾個小時、有時甚至幾天的時間。譬如,血塊往血液下游流去,或受傷的動脈慢慢腫脹,漸漸減少血液流量。這樣複雜的因素,讓醫生對很大比例的中風個案,皆無法找到明確的發病原因。醫學將此稱為隱性(cryptogenic)中風,意旨發病原因仍舊是個謎。
那樣的不確定性一直模糊了美容院症候群的原因與影響程度。羅素現在正在探索, 就本質上而言,同樣的情形是否也發生在瑜伽身上。
羅素適時地證明了他的警覺性,可能是因為他走在時代尖端,或者他的警告讓同事們也開始注意這個現象,抑或是瑜伽的發展事實上造成了更多的傷害。無論理由為何, 一位美國醫師在接下來的一九七三年,發表了一篇令人毛骨悚然的案例報告,這位就是維利巴爾德‧奈格勒(Willibald Nagler),他在曼哈頓上東城、康乃爾大學的威爾醫學院(Weill Medical College of Cornell University)工作,是脊椎復健的世界級權威,甘迺迪總統也曾是他的病患。
奈格勒在他的臨床報告中,描述一位二十八歲的匿名女性案例,他稱她為「瑜伽狂熱者」。這名女性在做一種瑜伽動作時中風,這個動作就是體操動作中的拱橋式,在瑜伽中則稱為輪式或上弓式(Wheel or Upward Bow),梵文叫做Urdhva Dhanurasana。這個動作是躺下,將身體向上推,以雙手和雙腳平衡, 使身體仰起形成半圓形的弧度。中級程度的輪式則會將軀幹抬高,讓頭部頂在地上停留。
奈格勒說,當這位女性以頭部頂住地面、頸部向後大幅度彎曲時,發生了慘案。當她伸展身體的時候,她「突然感受到劇烈抽動的頭痛」。她當時很難起身,即使有人最後協助她回到站立姿勢,但是如果不靠輔助,她便無法走路。
那位女士很快被送進醫院,醫生發現她身體有很多問題。她的右側身體沒有知覺, 左手臂和左腳無力搖擺著,眼睛不受控制地往左看,而且她的左瞳孔收縮,一隻眼睛的上眼瞼下垂、下眼瞼上提,這些症狀就是大家所熟知的霍納氏症候群 。奈格勒提到, 此名女性也有向左傾倒的傾向。
診斷結果顯示,在頸椎C1與C2之間的左側椎動脈變得極度狹窄,表示這裡可能是造成中風的阻塞部位,而且也發現負責輸送血液至小腦(位於後腦,負責控制肌肉與平衡)的動脈嚴重位移,也暗示這個部位應該也有問題。由於過去缺乏先進的腦部造影技術,需要藉由開刀來探查病狀,比較能評估傷害的嚴重性與需要復原的時間。
負責打開她頭骨的醫師們發現,她左半球的小腦因為嚴重缺血,已經造成組織壞死,他們甚至發現該處有繼發性出血(secondary hemorrhages)的情況。為了處理這個情況,醫師們為這名病人安排密集的復健計畫。兩年後,這名女性已經可以走路了,奈格勒說,「但只能以寬距步態。」但她的左手臂仍不受控制,而且左眼還是存有霍納氏症候群的症狀。
奈格勒認為,這樣的傷害雖然少見,卻是給「頸部過度強力伸展」所造成的危險提出警告。他呼籲,專業醫療從業人員應了解此動作的潛在風險,並須審慎將此困難動作推薦給中年人士。
第二個例子出現於一九七七年,一位有著強健體魄的二十五歲男士,持續晨間瑜伽練習超過一年半的時間。他的例行動作包括扭轉脊椎,也就是將頭部左右轉到它的極限。根據位於芝加哥的西北大學醫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 Medical School)表示,隨後這名男士再做五分鐘的肩立式,將頸部「用力折壓在地板上」,就像艾揚格在《瑜伽之光》中所提到的身體垂直。
某日早晨,當他做完例行的瑜伽動作時,他突然感到左臉有劇烈的刺痛感。十五分鐘後,他感到昏眩、視線模糊;沒過多久,他便無法控制身體的左半邊,並需要有人協助才能行走,他更發現自己無法吞嚥,於是立即送醫急救。
史蒂芬‧哈努斯(Steven H. Hanus)是西北大學的醫學院學生,他被這個案例深深吸引。他主持研究,並與神經學系的主任一起合作,試圖找出令病患不良於行的原因,而且在當他還是住院醫師時,與兩位同事一起發表這篇研究論文。醫師們看到許多中風前的徵兆,在報告中,他們提到這位病人與奈格勒的女性病患有相似的症狀。這名男病人右側身體幾乎沒有知覺、眼睛歪曲、左手左腳虛弱無力,並且動作協調不佳,當他想要伸手拿東西或是移動手腳至目標位置時,會產生劇烈顫抖。
進行身體檢查時,醫生發現病人背部有許多瘀青,這些瘀青集中在他的頸椎第C5、C6、C7節。醫療小組在《神經學檔案》(Archives of Neurology )中寫道:「這些瘀青,是因為他做瑜伽動作時,背部長期與堅硬地板接觸所造成的。」醫生表示,這些瘀青代表頸部創傷的徵兆。
(摘錄自第四章〈受傷的風險〉。)
第四章 受傷的風險
幾十年前,第一次有著重瑜伽傷害的科學研究報告。其報告出現在某些全球最受尊崇的期刊上,包含《神經學》(Neurology)、《英國醫學期刊》(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還有《美國醫學協會期刊》(The Journal of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這些高度受到重視的研究報告,代表醫學機構視其為重要資訊,醫師們必須知道這些內容以幫助病患。研究報告在一九六○年代晚期開始出現,也就是當西方開始對瑜伽產生興趣不久之後,就開始有了一系列的瑜伽研究。
很多早期研究都集中在瑜伽對神經的傷害。所造成的傷害...
推薦序
導讀 科學,淘出瑜伽的核心價值
Judy
能擔任本書的審訂作者,一睹為快,實在是人生一大樂事。在審訂本書時,時而拍桌叫好,時而低頭做筆記,在重要的段落打上星號,這本書有太多的重點和訊息,是瑜伽界不得不承認、也不能不接受的事實。我訝異於作者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揭露瑜伽神話面紗下的真相,這需要勇氣,也需要專業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所本,而他都能兼顧得面面俱到。
作者,不僅是瑜伽人,練習瑜伽四十多年;同時,也是一名傑出的新聞人,主跑科學,更是《紐約時報》的資深作家。他練習瑜伽,保持警醒的心在練習,因此在他的練習生涯中遇到很多的問題,而這些問題也是當年十分困擾我的問題。我看了書、查了資料,仍不得其解,直到我跳脫出瑜伽的領域,突然間,我明白問題的答案在那裡。
但對瘋狂的瑜伽練習者來說,這本書讀起來十分苦澀與沈重,書中的某些文字,對他們而言可能是一種精神上的褻瀆。特別是作者指出不少經典其中的謬誤之處,或是某些大師背後醜陋的私生活,或是根本顛覆你對瑜伽的既定印象,這些真相,被瑜伽界的有力人士刻意隱藏,瑜伽社群根本不明白很多與瑜伽相關的科學研究,正逐漸改變瑜伽的風貌。
我喜歡瑜伽,也喜歡讀瑜伽相關的書,這本迥異於歌功頌德的瑜伽書,著眼於瑜伽與科學的關聯,以科學的角度來檢視瑜伽,實屬難得之作。但作者也明白科學有其局限,科學沒有壟斷真相的權力,科學也無法回答人生的價值問題。
但科學卻可以很務實地檢測瑜伽所宣稱的療效是否真的有效。例如像是瑜伽士可以被活埋數十天而毫髮無傷,或是瑜伽士可以讓心臟停止跳動,這些引人入勝的傳說。實際上,這些神話經過多次的科學實驗,已經完全被打破,也就是說,沒有一個人可以被活埋數十天而不死,也沒有人可以真正令心臟停止跳動。在精密的儀器檢測下,人體的生理訊息很難逃過儀器的法眼。
即便真相如此大白,作者卻指出當今瑜伽重要的刊物,刻意忽略科學驗證之下的瑜伽真相,甚至故意節錄有利的章節,企圖誤導大眾,同時將瑜伽商業化,使瑜伽與商業掛鉤的傾向日益嚴重。
我明白作者的心路歷程,他在寫這本書的心情,大概就像剝洋蔥一般,辛辣的氣味令人眼睛生淚,一邊流淚,一邊剝,只為了找出瑜伽的真相。
這令我想起年少時,曾到印度遊學。當時,老師指導呼吸法時,要求不要動到胸部,只能動到腹部,他再三強調此法可以強化呼吸,但我卻有滿腹疑問不得其解。我明白古代瑜伽大師說:「沒有呼吸,就沒有瑜伽。」這句話的內涵。古人也曾說:「人命懸於一息之間。」這一息就是生命的氣息,就是吐納,就是風息。
以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就是呼吸。什麼是呼吸?就是胸腔體積和外界的大氣壓力產生變化。呼吸,若沒有連動到腹部,就無法產生胸腔的體積變化;反之,腹部的變化才能有效地提升胸腔的體積變化。就像用手壓氣球,氣會消,那就是吐氣,手壓氣球的動作就像是肚子在擠壓胸腔一樣,胸腔變小,壓力就會大於大氣壓力,很自然就會吐氣。
因此,當印度的老師不斷地要我們練習肚子的力量,是對的。但要練到胸部不動,這就有很大的討論空間。試想,人最重要的臟器不是心臟是什麼,心臟要搏動,血液要循環,要靠肺臟的幫忙,心肺都在胸腔,因此造物者為了保護心肺才會設計了胸廓,讓層層的肋骨一字排開盡到保護心君的重責大任。
經典,有其不滅的價值,如璞玉,必須去蕪存菁,才能綻放光芒。後人也必須不斷地檢視其核心價值,才能做出最佳的詮譯。以科學來檢視瑜伽,對很多瑜伽人來說是一種冒犯,但事實上,透過科學的觀察和研究反而更能淘出瑜伽最核心的價值。因此,在看本文時,保持一顆開放的心,反而收穫更多。
(本文作者為Judy Yoga療癒瑜伽教學總監、《肩頸療癒解剖書》作者)
推薦序 練習瑜伽之前,應該先認識自己的脊椎
鄭慶明
出版社來信希望我能為《瑜伽的科學》這本書寫篇文章推薦,本想婉拒,經告知書中引用了許多研究報告來檢視瑜伽科學的真偽,其中有一段文字,正是引用本人於二○一一年在《歐洲脊椎醫學雜誌》(European Spine Journal)發表的論文。該論文主要是利用醫學影像,探討瑜伽運動對脊椎健康的關係。這是在台灣本土所進行的研究報告,能被該書作者引用參考,頗感欣慰。
《瑜伽的科學》中提到:
二○一一年台灣的醫師所進行的研究結果,讓瑜伽減緩脊椎退化的論點得到支持。研究者將三十六位受試者分成兩組,實驗組是教導哈達瑜伽至少十年的瑜伽師,對照組則是健康的普通人,除此之外他們的年紀和性別並無統計上的差異,研究員檢測他們的脊椎,並詳細檢查椎間盤是否有任何損傷,發現這些瑜伽師的脊椎退化跡象「遠少」於對照組。
為甚麼會有這樣的結果呢?研究員推測脊椎的彎曲動作,或許能讓更多養分進入椎間盤,而另一個可能性則是,重複擠壓椎間盤會刺激生長因子以減緩老化現象。
練習瑜伽對維護脊椎的健康到底好不好,真是個大哉問。要練習瑜伽,其實學員的心態和技巧,特別是體位法,至為重要。練習者的脊椎狀態最容易被輕忽,如果指導老師缺乏對人體構造的解剖和生理等方面的醫學知識,就可能忽略了學員的身體狀況。一旦沒有適當調整練習內容,即使指導技巧再好,學員在長期練習之後,反而可能產生更多脊椎的問題,甚至加速退化。
椎間盤的退化性變化,包括脫水、塌陷、圓環狀膨大、周圍骨刺增生、髓核突出等,這些都是頸椎和腰椎兩處相當常見的臨床問題,因而產生肩頸酸痛,手臂、手部、手指的麻痛,下背痛,下肢、腳部、趾部的麻痛,嚴重者甚至會導致力量衰減。這些問題如果沒有經由專業人員的判斷並進行適當處置調整,除了身體不適,脊椎的加速老化終究無可避免。
其實本人也曾經利用MRI檢視過一些瑜伽的長期練習者,竟然出現提早老化的脊椎,追究原因可能就是體位法不當,太過強調某些特殊體位,活動角度範圍長久超過個人脊椎的正常負荷,經年累月的折騰,難免適得其反。
本人誠心希望每一位瑜伽練習者,應該隨時掌握練習瑜伽的初衷,放鬆身心靈進行瑜伽活動,以自身的狀況為基礎,循序漸進,不與他人比較競技,更不以追求高難度體位法為目標。當然慎選良師,也是能長久持續「優質瑜伽」活動的一個「好的開始」。
(本文作者為台北市國泰醫院主任級主治醫師、私立輔仁大學醫學系臨床教授)
導讀 科學,淘出瑜伽的核心價值
Judy
能擔任本書的審訂作者,一睹為快,實在是人生一大樂事。在審訂本書時,時而拍桌叫好,時而低頭做筆記,在重要的段落打上星號,這本書有太多的重點和訊息,是瑜伽界不得不承認、也不能不接受的事實。我訝異於作者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韙揭露瑜伽神話面紗下的真相,這需要勇氣,也需要專業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有所本,而他都能兼顧得面面俱到。
作者,不僅是瑜伽人,練習瑜伽四十多年;同時,也是一名傑出的新聞人,主跑科學,更是《紐約時報》的資深作家。他練習瑜伽,保持警醒的心在練習,因此在他的...
作者序
序言
瑜伽是世界上成長最快的健康生活與健身運動之一,瑜伽健康基金會(The Yoga Health Foundation)成立於美國加州,估計目前在美國大約有兩千萬人、全世界大約有兩億五千萬人從事瑜伽練習。基金會表示有更多的人有興趣嘗試瑜伽,為了把這個運動發展到全球,瑜伽基金會在瑜伽月(Yoga Month)主辦一系列活動──每年九月為了慶祝瑜伽月,全美鋪天蓋地到處都有免費的瑜伽課程、活動跟健康博覽會。
無論如何,這項活動的普及度,以及參與者的高社經地位讓廣告商和傳播媒體無法忽視這股力量。健康和仕女流行雜誌定期報導相關主題。之前我所工作的《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也曾報導數以百計的瑜伽專題,且在二○一○年成立了一個名為「伸展」(Stretch)的專欄。這個專欄涵蓋瑜伽相關的各式各樣主題,從提供高溫瑜伽課程的瑜伽會館介紹,到報導中央公園千人瑜伽活動,而這場活動的主辦單位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瑜伽課程。這場活動最大的吸引力是廠商贊助。參加者可以擁有捷藍航空(Jet Blue)瑜伽墊、SmartWater水壺,還有一個裝滿贈品的ChicoBags時尚環保袋。活動的吸引力實在太大了,讓入場區擠滿了人,直到一陣傾盆大雨才讓人群散去。
瑜伽雖然在文化經驗上有點讓人摸不著邊際,但它確實帶來相當大的商機。商人販售瑜伽墊、衣服、雜誌、書籍、旅遊用品、藥用乳膏、療癒香水、鞋子、大豆製點心,還有許多跟瑜伽練習相關的重要周邊產品,同時也包括課程的推廣。純粹主義者稱此現象為瑜伽產業綜合體,這其中日益增長的巨大經濟利益翻擾了瑜伽傳統。高溫瑜伽(Bikram)的創始者畢克朗‧喬杜里(Bikram Choudhury)取得高溫瑜伽動作順序的版權,並且要他的律師寄出上百封威脅信函給小型瑜伽教室,要求他們支付使用費。這不是單獨個案;在美國,瑜伽業者藉由註冊上千種專利、商標和版權,增強他們的獨占性。
市場分析家認為,瑜伽是一種對健康和永續生活型態的嚮往──「樂活」。社經與教育程度高的人,被永續生存與環保理念吸引。這些人開著油電混合車、購買天然用品、尋求健康生活形態。瑜伽媽媽︵如同足球媽媽的接班人︶就是個例子。根據行銷研究,她們傾向於在類似「媽媽家園」(Mama’s Earth)的地方為自己的孩子買衣服,那些商品以有機棉、麻料和回收材料製造而成。
現代瑜伽有別於古典瑜伽的其中一點,在於瑜伽從一種對生命的呼喚轉變成需由金錢建構出來的生活型態。另一項特點是,現代瑜伽中女性占了練習者的大多數,這項事實會影響它的行銷方式。女人買的書比男人多、比較喜歡看書、花較多的錢在消耗用品上,並且比較注重健康和外表。
《瑜伽期刊》(Yoga Journal)是此領域最具份量的雜誌,這份雜誌創立於一九七五年,估計有兩百萬讀者,其中百分之八十七為女性讀者。這顯示了這群女性的特質, 擁有高收入、令人稱羨的工作,以及受過良好的教育。給潛在廣告商的簡介手冊中指出,這些女性讀者當中,超過百分之九十的人讀過大學。
雜誌裡面的彩頁提供了清楚的範例,解釋廠商如何鎖定這群消費族群。上百個廣告提供護膚相關的產品、涼鞋、珠寶、天然肥皂、特別的維他命和酵素、另類療法、親切可人的瑜伽大師、還有環保車等等。每一期都有主打廣告,其中我最喜歡的是Hard Tail服飾,它的廣告頁面上總會有迷人的女人擺出艱難的瑜伽動作,以最小的字體鑄上此品牌的最後一個字:「永恆」。
另一個則是露露檸檬,這是一個熱門的瑜伽服飾品牌,以合身的剪裁著稱,最特別是它能展現完美臀型。最近一位市場分析家評論露露檸檬的明星商品為售價九十八美金的瑜伽褲:整件褲子是用特殊的三角襯料製造,接縫處平整,圍成一個完整的球狀, 就像水滴般,打造一個讓臀部舒適的空間。
這一切都強調瑜伽(而不是它的周邊商品)能帶來身心平衡,不如更明確地說,那些瑜伽大師、溫泉、書籍、教學錄影帶、商人、電視秀、雜誌、渡假村和健康俱樂部都是這麼說的。
我們必須記得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瑜伽並沒有一個統一管理的組織單位。並無官方單位或部門組織來核准瑜伽的純粹性,並遵循一致同意的瑜伽發展沿革、體位法、規範與程序、成果與效用。瑜伽不像宗教或現代醫學,並沒有嚴格的教育訓練、證照制度、專業委員會以制定它的專業標準。此外,更不用提到政府的失察,沒有一個像消保會(Consumer Product Safety Commission)或食品藥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這樣的機關,來確保瑜伽遵守相關規定。相反地,任何人都可以以瑜伽為名來開課或販賣商品,而且一直以來都是這樣,長期下來造成各種言論眾說紛紜。
印度的學者塔尼(I.K. Taimni)提出,「瑜伽初學者很有可能因為困惑和誇張的言論而打退堂鼓」。塔尼在半個世紀以前就寫下這些話,然而今日的情況更糟。主要是因為出版業的盛行,無論是書面或是電子媒體,都讓一切吵得更兇;另一個使狀況變糟的原因則是利益動機。
瑜伽可以帶來數十億的商機,其誘惑實在是太吸引人了,讓有心人士可以設計各種五花八門的噱頭,不論是創造一種自欺欺人、模稜兩可的幸福感,或是故意傳達不正確的資訊,甚至隱瞞真相等方式來達到目的。另一個誘惑是避免提到任何有關瑜伽可能造成的運動傷害或不良反應—沉默通常來自於因經濟利益而產生的合理化反應。如果資訊透明有可能讓消費者望之卻步的話,又何必告訴大家這麼多事情?何必限制商品的銷售?讓大家自己決定就行了,不是嗎?
做過瑜伽一陣子的人,都能滔滔不絕說上一些瑜伽的好處:它可以讓人心情平靜、舒緩放鬆、輕鬆自在、恢復活力、精神飽滿、強壯有力。它能夠讓我們感覺很好。
然而,社會上充斥著如同大雜燴般的各式宣稱、保證、推銷言詞,以及「新時代」 精神。這些主題有很多是跟生命有關的重要議題,像是健康、吸引力、健身、療癒、睡眠、安全感、延長壽命、平和、意志力、體重控制、快樂、愛、知識、性生活美滿、自我成長、成就感,還有更多關於「人」的探討,更不用提到精神上的啟蒙。
這本書點出對當代瑜伽的疑慮,且闡述科學要告訴我們的事。它弄清楚一個世紀以來深具價值的研究,讓我們分辨什麼是真的、什麼是假的;什麼是有益的、什麼是危害的;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為什麼會是如此。它闡釋瑜伽的內在機轉、同時也揭露令人不安的錯誤宣稱,以及因隱瞞事實所可能造成的危險,這本書點起一盞明燈,明示瑜伽的風險與收穫。
其中有許多狀況,是前所未見的。
我是以一個具豐富知識的業餘者角度來撰寫本書。一九七○年,在我還是大學一年級時,我迷上了瑜伽,因為感覺瑜伽相當不錯,而且它似乎能讓我的身心更健康。第一位瑜伽老師告訴我,每天的練習是很重要的,即使只練習一些也沒關係;這成為我長久以來的目標,儘管通常有實行上的困難,但是無論生活變得多麼繁忙,瑜伽已成為我的好朋友。
我在二○○六年開始這項研究,計畫相當簡單:我埋首鑽研所能尋找到最好的科學研究,以回答幾十年來我所累積的問題,那些都是我一直想知道卻又沒有機會探討的問題。
第一個讓我驚訝的是:瑜伽如何變形成各種令人困惑的風格與品牌。就我所知,瑜伽來自於哈達瑜伽(Hatha)──此種瑜伽以體位法、呼吸為中心,以強化身體與心靈為目標(此與瑜伽中強調道德規範、宗教哲學思想有所抵觸)。哈達瑜伽是當今世界上最普遍的瑜伽練習形式,它所創造出的各種瑜伽體位法組合,其練習的普遍度,小至幾乎在每個國家都發展出它的當地特色,廣泛至如艾揚格瑜伽(Iyengar)和阿斯坦加瑜伽(Ashtanga)等成為全球各地風行的瑜伽課程。
從我上健身房和游泳的豐富經驗,可以提供我如何去理解瑜伽與一般運動相異處的合理觀點。普遍來說(除非我們認真仔細地去探索,可能會發現不同處),瑜伽是種緩慢而非快速的運動;瑜伽強調一連串靜態且流暢的動作,而不是像旋轉或跑步這類快速且強而有力的重複動作。瑜伽比起傳統運動,對身體的負擔較少,因此增加了年輕人與年長者對瑜伽的喜愛。在生理學方面,瑜伽以一種簡約的運動方式,幫助燃燒卡路里、收縮肌肉、訓練身體的心肺功能。也許最顯著的是,瑜伽極力強調呼吸控制,以及培養對身體姿勢的內在覺知。進階瑜伽更進一步鼓勵,關注體內細微能量的流動。整體來說,與其他西方運動相比,瑜伽更重視內在。
我開始以一種小心謹慎的態度去檢視瑜伽文獻。很久以前,當我在威斯康辛州大學研究呼吸生理學時,我發現與現代瑜伽核心思想恰恰相反的事實──瑜伽認為快速呼吸時,氧氣會灌滿整個身體和頭腦。然而相反的是,我當時所讀的一本教科書上提到,人類呼吸的速度「可以降至一半,或超過一百下,而不會明顯影響血液中的含氧量」。我現在理解了,為何當時在一九七五年看到這個段落時會做上鮮明的記號。
不幸的是,我的研究只勉強達到低標。一些書籍和作者都很傑出, 但整體來說,我發現瑜伽文獻充斥著不切實際的夢幻綺語、缺乏考證的各式主張,以及居然有為數眾多、顯而易見的不實言論。我想找到具科學根據的資訊,但卻發現一堆矇混不清的觀點。不論是新作或舊文,演變成一種微妙的教條演繹,最好的作品也只不過包含了些略懂皮毛的科學論述。其中很多論述如同現代物理學之父──費曼(Richard Feynman)所蔑視的「草包族科學」(cargo-cult science),也就是這些資訊貌似科學,但缺乏事實的完整性。
相反地,當我投身於科學文獻的研究時,卻帶給我很大的鼓舞,位於馬里蘭州貝塞斯達(Bethesda)的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聯邦官員,建立了一個全球醫療報告的電子圖書館,稱為PubMed,是公共醫學(Public Medicine) 的簡稱。資料顯示,科學家們已寫了將近一千篇有關瑜伽的文章,這個數字在七○年代早期開始上升,近年來開始激增,每隔幾天就有新的瑜伽相關報導產生。研究範圍從片斷、粗略的探索到深入、嚴苛的鑽研都有。文獻作者包括來自普林斯頓大學、杜克大學、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而且,此領域研究已成為全球性關注的主題,瑞典及香港的科學家也發表了很多重要的研究結果。
但當我仔細察看,卻認為這個資料庫的資訊相當有限。一些普通的主題被詮釋得相當不錯,例如:瑜伽如何達到放鬆與治療的效果等;但因為很多其他方面被忽視,造成這些刊登出來的科學文獻顯得過於膚淺。例如,一種新研發的藥物要被核准,需要數百甚至數千名受試者參與臨床試驗,透過大量實驗才能提高結果的可信度。可是,很多關於瑜伽的研究報告,都只有不到十幾個受試者,有些研究甚至只針對一名個案。
瑜伽在科學研究方面的淺薄,是相當明顯的事實。這是因為瑜伽研究通常只是一種嗜好或相關研究的旁支,它沒有大型的企業贊助(因為企業主不認為瑜伽研究的發現可以導向昂貴藥物或醫療設備的發展),只能依靠相對較少的政府資助。聯邦政府機關通常專門從事高深奧祕的研究,以及處理急迫性的公共衛生議題,而這些研究一般會在學術機構和大學裡進行。簡而言之,現代科學似乎不太重視瑜伽研究。
唯一的例外是當瑜伽與其他領域合作,或是它有一些大膽的主張挑戰傳統既定成俗的觀念時,這些不同領域的交會創造豐富的科學研究成果。例如,對運動醫學和運動生理學感興趣的科學家們,極度關注瑜伽在健身方面的效用。同樣地,醫生們也集中火力呼籲瑜伽練習時的安全問題。
由於現今文獻上的局限性讓我撒了一個大網,而且很快得到一個很大的回報。這是一本非常古老的書,叫做《瑜伽哲學論》(A Treatise on the Yoga Philosophy),作者是一名年輕的印度醫師,於一八五一年在印度的城市貝拿勒斯(Benares,現稱瓦拉納西Varanasi)出版,這個位於恆河上的古老城市被視為印度教的聖地。這本書之所以吸引我的注意,是因為一些西方學者曾提及過。
很幸運地,我發現Google圖書(Google Books)最近已把哈佛大學的資料備份到它的電子資料庫中,於是我可以一下子就下載整個檔案。這本書的語言很古老,但作者能夠深入淺出地教授瑜伽的科學原則,並清楚闡明呼吸生理學的重要性,這個部分現今很多學者仍解釋錯誤。這本書著實讓我吃驚,因為之前我被告知印度在瑜伽研究上,即使是相關領域的先驅,但一般而言它的研究品質較為低落,然而我卻仍尋找著其中隱藏的寶石。一位充滿好奇心的科學家,通常是在印度工作,或出生於印度、長期在國外做相關研究,可能可以解決瑜伽的一些謎題,並找到重要發現。不只是關於呼吸生理學的發現,舉凡心理學、心臟病學、內分泌學和神經學上也有類似的例子。這些科學家們的態度往往嚴謹不苟,展現力挽狂瀾之姿。
因為出於好奇心,我到印度旅行,這趟旅行讓我更加了解這些早期的研究人員,到最後視他們為智慧導師。他們的研究報告比內建於公共醫學資料庫的電子檔案來得早, 現代科學家們幾乎看不到這些早期的研究,然而,他們的研究結果卻是瑜伽發展的核心基礎。
當我擴大研究時,非常有幸地能在梅爾‧羅賓(Mel Robin)底下學習,梅爾‧羅賓是名資深的瑜伽師,也是瑜伽科學研究的著名學者。梅爾曾在貝爾電話實驗室(電晶體的發源地,也就是電腦晶片的心臟)工作將近三十年,之後轉做瑜伽相關的研究。他對瑜伽的熱愛,讓他完成了兩本巨大的著作,這兩本書合計近兩千頁。梅爾的特別之處,在於他的研究涉獵,大大超出瑜伽的文獻整理,顯現出為了能夠成就現代科學的重大發現,多麼需要仰賴研究者思考的紀律。當我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開始研究的期間,他的典範鼓勵了我獨立思考。
這些年來隨著研究的擴展,讓我有機會可以接觸到除了梅爾之外,還有各種不同領域的人,像是科學家、治療師、瑜伽師、醫師、神祕主義者、聯邦政府官員,以及其他學生,共同理解科學檢視下的瑜伽本質。在這本書中,如果科學是瑜伽的脊柱,那麼和那些人的相處,就是本書的血肉。
我注重的是瑜伽的實用性。本書雖然會在一些地方涉及東方靈性的主題──冥想與正念、解脫與開悟──但我並無意探索這些面向。相反地,本書聚焦於科學如何解釋瑜伽體位法對我們的影響。我並非不尊重那些能夠包含瑜伽完整面貌的印度宗教或其靈性傳統,但我相信如果本書能夠成功的話,是因為它回歸到很少被人熟知、在本質上的討論,以相對簡單的原理解釋瑜伽的複雜現象。即便如此,我想再次強調,我認為科學過程是有局限性的、它無法回答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問題,就像任何具真實信念的人一樣,也無法只憑單一信念架構而盲從。本書結尾會有更深入的探討。
最後,我檢視相關資料的過程中,不僅發現瑜伽領域中豐富的研究成果,更看到瑜伽行者、瑜伽師和瑜伽練習者,顯著缺乏對這些科學報告和調查結果的基本認識,這只是純粹的臆測。但綜觀這一個半世紀以來,科學家們對瑜伽的深入研究,我懷疑瑜伽社群是否真的知道這其中的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的資訊。
本書就是在介紹瑜伽科學研究的歷程。在本質上,本書提供一種公正不阿的檢視, 探討從千年前即開始發展的重要社會現象。我謙遜地成為作出這樣論述的第一人。
(摘錄自本書〈序言〉)
序言
瑜伽是世界上成長最快的健康生活與健身運動之一,瑜伽健康基金會(The Yoga Health Foundation)成立於美國加州,估計目前在美國大約有兩千萬人、全世界大約有兩億五千萬人從事瑜伽練習。基金會表示有更多的人有興趣嘗試瑜伽,為了把這個運動發展到全球,瑜伽基金會在瑜伽月(Yoga Month)主辦一系列活動──每年九月為了慶祝瑜伽月,全美鋪天蓋地到處都有免費的瑜伽課程、活動跟健康博覽會。
無論如何,這項活動的普及度,以及參與者的高社經地位讓廣告商和傳播媒體無法忽視這股力量。健康和仕女流行雜誌定期報導相關主題。之前我...
目錄
導讀 科學,淘出瑜伽的核心價值╱Judy
推薦序 練習之前,必須先認識自己的脊椎╱鄭慶明
瑜伽體位圖
瑜伽的重要人物
瑜伽的類別
瑜伽紀事表
序言
第一章 健康
第二章 完美的健身
第三章 情緒
第四章 受傷的風險
第五章 療癒
第六章 神聖的性愛
第七章 繆思
結語
延伸閱讀
感謝函
導讀 科學,淘出瑜伽的核心價值╱Judy
推薦序 練習之前,必須先認識自己的脊椎╱鄭慶明
瑜伽體位圖
瑜伽的重要人物
瑜伽的類別
瑜伽紀事表
序言
第一章 健康
第二章 完美的健身
第三章 情緒
第四章 受傷的風險
第五章 療癒
第六章 神聖的性愛
第七章 繆思
結語
延伸閱讀
感謝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