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素材在這時尚如洪流般的時代裡,
聰明的理解和精明的選擇才是王道!
知名音樂人姚謙,中國、台灣兩地雙棲隨筆集
一本思考品味和人生的真誠寫作!
姊妹淘總編輯 陶晶瑩、設計師 聶永真
導演 張艾嘉、音樂人 劉若英 欣然推薦!
‧相信我,也只有在最不被發現的地方,反而才更能誠實地凸顯一個人對於生活的審美眼光。
‧平凡日子中所有的過程,都是與自己的喜好習慣有關的小選擇所拼湊而成,這就是品味。
‧品味是一種學習實踐後感悟的表現,品味應該是一種因人而異的表達,品味應該是最接近內心的行為。
──姚謙
~物之戀~
男人的味道/五十歲的單車/宅的品味/印象的最後一個注解
相信我,也只有在最不被發現的地方,
反而才更能誠實地凸顯一個人對於生活的審美眼光。
~行走的風景~
在等待的旅途上/從地下鐵的味道開始/北京秋與臺北夏/寫給城市的詩
我一直認為旅行是另一場人生,每一段旅行都有它各自的生命。
那些不同的片段,總有著屬於自己的色彩與氣息,經常是不可互相取代的。
~人生百味~
那年的情書/我們都變了/雪中琥珀/心裡的小孩
人性裡最難克服的就是失去。
而無論我們長到怎樣的年紀,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
在面對失去面前跑出來,睜睜地看著自己。
我想小女孩長大了,當父親的惆悵應該更為深刻,看著弟弟平靜的側臉忽然我有點難過了起來。記得不久以前才意識到,自己不再是個可以不負責任的年輕人,因為同輩的朋友與同學陸陸續續當了父母,我的弟弟與妹妹也在這一輪裡頭有了自己的孩子,我當時還有所感地寫了首歌,在順子的專輯裡,歌名叫……
在品味的生活中,姚謙創作出曾淑勤<魯冰花>、張清芳<加州陽光>、王菲<我願意>、庾澄慶<只有為你>、柯以敏<河流>、蕭亞軒<最熟悉的陌生人>、江美琪<我多麼羡慕你>和張學友<如果愛>、辛曉琪<味道>、順子、李心潔<我們都變了>等歌曲,看見姚謙的生活即品味,創作即生活。
作者簡介:
姚謙
華語樂壇知名音樂人,成功打造無數巨星,劉若英、江美琪、蕭亞軒、趙薇、李玟等,風潮襲捲亞洲不斷;無數原創歌詞不僅膾炙人口,更在歌迷心中留下深刻記憶,其作品在亞洲華語流行榜上獲獎無數,奠定華人流行音樂界作詞大師地位。
章節試閱
宅的品味
宅成了一種文化了,宅已不再是一種封閉的潛形容,反而是一種以靜制動的新生活方式。隨著時代的變化,過往必須出外才能做的事,只要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就能在家中解決。這些新科技甚至也已經取代了許多原本應該人與人接觸溝通的途徑。於是我們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多,時間的掌控越來越靈活,也越來越瑣碎,生活與工作交錯得越來越厲害,自己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多元。我們必須開始重新面對新時代中自己的生活,過往來自前人所學來的生活技巧已越來越不管用了。
當生活的改變發生,我們重新面對生活的空間,客廳、書房、廚房、臥室都也有了定義上的改變。我記得有一回在微博裡看到一則漫畫,畫了所謂宅男、宅女的生活狀態,畫面裡衣衫襤褸、面容狼狽的主角,以自己和筆記本為核心,一圈一圈放著累積如山的工作與生活用品,文件、食物、玩具等,仿佛住在一座像垃圾堆砌的城堡裡,看得我口呆目瞪,想起了自己大學時住在租來的學生宿舍的情景。然而,當時因為年少缺乏自主力,而且那是一段暫時性的過渡生活,所以如此也算情有可原。
但是走到獨立自主的成人階段時,還是用這樣接近寄生的方式過日子,那就真該思考是不是需要有所調整了。雖然踏入工作以後,自己的私人時間漸漸變少了,然而我總以為正因為變少了,反而是更需要認真地、好好地去過才是。也許大多數人會認為那是私生活,沒有人會看到何須太費勁。我卻不這麼想,我反而認自己過得美好,比讓旁人看你過得好來得重要。
無論是宅人或SOHO族請開始想想和檢查,在家中除了睡衣和光著膀子以外,有沒有幾件除了有讓自己方便舒適的功能以外,也可以讓自己感覺到穿上了有種自己被自己尊重的家居服。同時也想想,當你在家裡的工作臺前打開電腦網路之際,是否已經做好與外面世界溝通的心情準備。每當你工作感到疲累的時候,一起身想喝口水,轉身面對的家中風景,是否有讓你心情轉換喘息的氣氛?還是你終日都陷在剪不斷理還亂的不清晰中?
在許多時尚刊物裡,看到一些文章教導我們如何打扮出門,讓別人有好印象,也在許多裝修刊物裡看到建議我們如何陳設家裡仿佛為了供人拍照參觀的樣品屋。比較少看見指導宅人在家獨處時的穿著,或滿足自己心靈的「裝修」,這總能不令人遺憾,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最重要的是服務自己和取悅自己,而我們生活的需要,也只有我們自己最清楚,這是別人教不了的,全都要靠自己對生活的定義與思考。
開始當一個有品味的宅族吧!除了你那不停更新的電腦程式以外,還有很多地方是需要更新和照顧的。例如,有條理邏輯的資料陳列收納,冰箱裡放著少量並需要經常補充更新的新鮮食物,減少罐頭與速食食品的囤積,栽種幾盆有香氣的草本植物,或每週買幾枝花回家,擁有兩三個不同形式的花瓶,一牆可放書的書架,三四張可隨心情替換的海報,兩種以上的香味茶包或精心挑選的咖啡和幾件可以讓自己穿了會開心的家居服,另外就是一對搭配你播放機的小音箱。大概有了這些,就應該可以擁有了不錯的宅生活了。
以上僅僅是我個人的建議,因為我也很宅。
味 道
很多人記得我寫的一首歌叫做<味道>,那首歌的創作過程其實挺無趣的,不如辛曉琪口中唱得那麼美好,歌詞的來源是這樣子的:
有一回我得了重感冒,反應的病理狀態就是嚴重的鼻塞,雖然那一場感冒並沒有頭疼、精力不振等現象,但那一周的鼻塞卻十分折磨人,失去嗅覺讓我對很多事情的反應變得極為混沌,也同時失去了想像與耐心。
在沒有味道的那一周裡,我不但缺乏食欲,而且對許多事情無感,原來我們都是活在充滿著味道氣息的生活裡,當氣息消失了,感覺也跟著不見。嗅不到花朵的香氣,花朵瞬間黯淡了顏色;聞不到枕頭熟悉的汗味,讓我陷入了失眠的狀態;看書嗅不到紙張與油墨的味道,對文字中和書的感覺也麻木了許多。
那一周我就掉到了一個沒有味道的地獄裡。這提醒我,我跟許多人一樣,生活裡面有相當比例是依照嗅覺來分配與建構;這也讓我開始回想許多的感情經驗,貌似也與味道息息相關。當時朝夕相處的人,他們說話的表情與發生過的一些往事、記憶好像都跟味道有著關係。特別是愛情,於是我用這樣的感想寫了這首歌。
在我的生活裡,味道的確佔有很重要的位置,最明顯的就是至今我還是有用古龍水的習慣。在客廳、臥室、浴室等生活空間裡,我都會放些不同味道的蠟燭,而且都是精心挑選的。隨著季節的不同、空間的不同,我會選擇不同香味的蠟燭;旅行的時候,我一定會去尋找是否有新的或不一樣的香味蠟燭,對我來說這些香氣並不是為了要去除我生活空間裡的異味,而是因為那些香氣總會讓我在這些空間裡有了自己更期待的生活感受。
記得有一年北京的冬天特別冷,於是我在我的臥室經常點上薑的味道;生薑的味道有一股只存在草本植物中的生命力的氣味,從中醫的角度來說,生薑有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特別是在一切都變得緩慢的冬季裡,薑的香氣總給人溫暖的暗示。在西方也一樣,人們在冬天裡總會在手工餅乾上撒上一些薑,甚至在濃濃的咖啡裡也撒上一點。把薑的味道留下來其實挺困難的,特別是在剛剛撥開薑的那瞬間,那是一股清新而溫暖的香氣,但也只有短暫的時間,隨後所散發出來的味道就顯得深沉而渾濁了。
我有許多瓶薑味的香精,但能掌握住薑剛剛撥開的那一瞬間的氣息者不多,掌握得最好的是一位在臺灣創業的中年女士,她不知道用什麼方法,真的把這個氣息給留住了。於是我在她店裡消費了許多東西,比如洗頭水、肥皂等。與薑氣味相關的記憶,是童年外婆家河邊遍野長滿的野薑花,那是我童年暑假最美的記憶。滿江遍野的野薑花總隨著雨後的空氣,四處漫溢,可惜至今仍未找到可以留住那氣味的香精或蠟燭。
在夏天裡我最喜歡聞的味道是檸檬草,這也許跟我好幾次在東南亞愉快的度假經驗有關。在那炎熱的南方,放鬆心情,喝上一口檸檬草茶,總有種在度假的感覺,於是每回工作繁重時,我總會點上帶有檸檬草香氣的蠟燭,放鬆安慰自己。當然好聞的花香更是一種心情治療的良方。玫瑰有催情的可能,梔子花有安靜的聯想,石榴花帶些甜蜜的暗示,茉莉最有中國情調,前不久我剛買了一瓶水仙花香的香水,打算在春節時噴灑在屋內的每個角落。
最近國外許多有名的香味蠟燭廠商,開發了許多新產品,如同香水般他們命名不再局限於某些植物或花香,他們為這調配出來的香氣取了一些抽象的名字,這半年我最喜歡的香精蠟燭名字叫做「圖書館」。廠商是這麼形容這個香味的:「這是一個充滿了潮濕、木屑以及油墨味的味道。」這個香味不能用香氣來形容了,它是個有生活記憶的味道,不討好你但卻引導你進入一種情緒,讓你以為身處在一個歷史悠久千萬本書環繞的空間裡。每回點上這蠟燭,我都以為我是哈利.波特,在學校裡研究巫術。
時尚是一種表達
時尚是一種生活態度,從好幾年前就有人這麼說了,這句話說得沒錯,但是也說得太廣泛了點。我想時尚應該有更多的成分是溝通,因為人與人的溝通除了語言以外,自己形於外的一切,常常也是一種表達。我並非時尚達人,只是因為過去大學裡學了美術也學了紡織,造成我後來對於形於外的穿著打扮,有了一些較固執的想法,也許可以試著和大家分享與溝通。
每回與人相遇,在對方還未靠近自己時,在未開口前,對方整體的打扮與他的動作,常常就是第一個資訊。對照思考的呈現,我們給別人的第一印象,總是無聲的言語。無論我們出門前是否認真思考過今天可能會遇到哪些人,會和誰溝通,以及期待給別人一個什麼印象。有意無意間,我們都會把這些考慮轉換成穿著打扮的選擇。
穿著打扮除了包裝自己以外,已經包含了更多的潛在意識,這些也許連我們自己都還不是那麼瞭解。而我們的穿著習慣常常也是個人對自己生活的一種根深蒂固的表現。有些人習慣張揚的形式與顏色,代表著他期待被別人注意,或已經意識到自己會被別人注意而刻意裝飾,另外一些人則反之,都反映了害怕被人忽略的心理。這只是一種概略的說法,事實上,每個人的心情都通過他的穿著打扮洩露了蛛絲馬跡,而時尚其實說的就是這種溝通的技巧。
在這個充滿著消費訊息的年代裡,時尚已經成了一種商業工具,所以在意這樣的資訊的人更需要去梳理和選擇。不難看出,在這個年代,以時尚之名推廣商業的目的現象已經十分蓬勃,以至於絕大部分人都已在不知不覺中淪陷到這種商業推廣程式裡,看似以突顯自我個性為名,最後卻總是演變成人人沒了個性。所以只有想清楚自己的角色,才可以在這時尚的洪流中保留自己的性格和話語權,這就好比一位作者書寫自己的作品,一位畫家創作自己的畫作一樣,如何保留自己的特質,又能清晰地表達思想,這才是值得追求的時尚。
也許是雙子座的緣故,我對於時尚的好奇心多過其他,總是期待自己在平凡的外在上多一點挑戰,少一點追隨。當然我還是有自己的盲點和偏愛,有時穿得不自量力、有時穿得邋遢糟糕,最後我還是會選擇原諒自己並加強學習。穿著本身對我來說就是一種遊戲,在一定的底線上我還是希望保留著遊戲人間的樂趣。我一直相信時尚的設計師們都必須有著藝術家的本能,他每一段時間能提供給我們的是他創作的概念,而非符號商標的虛名。只有好的嶄新的概念說服我或打動我,我內心接受之後,才會選購他的作品。
在穿著上,首先我會先從生活上的要求去考慮,然後才進行屬於自己穿著愛好上的整合,這就是我對穿著的態度。一直以來我很樂意消費時尚,但總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想人云亦云地過分投入,因為生活中最大的自由,應該就是自己的選擇,什麼時候、什麼場合我選擇了什麼樣的穿著,這是我在意的一種自由。也透過這樣的自由,表達我在這個時段的思想與態度。
今天穿哪一件衣服就如同選擇什麼音樂來聆聽一樣,這一切都跟自己的想法有關。而在這時尚如洪流般的時代裡,對於所有的素材,聰明的理解和精明的選擇才是王道。於是這十幾年來,比較重要的時尚資訊,或多或少我都會關注,就如同我非常關注藝術一樣,它代表的是一種自我與時代互動下的思維,也代表著自己與人群與時代之間的一種關係。
心裡的小孩
也不知道有意無意,最近老夢到讀書時面臨考試的情形,總是慌慌張張還沒準備好。其實讀書時,我是一副放牛狀的人,怎麼都這年紀了,卻還為二十年前該緊張的事,後來補上。心想,人真是奇怪,命中該承擔的事總逃不掉,當時賴著不理,事後它總是會來找你,三番兩次的。
雖然明白這可能是因為最近工作多,總被進度追著跑,心底急才夜有所夢,事出有因。但這麼說有點模糊,我說的關於害怕擔心的習慣。縱然年長了表面上好像承受得住,但睡著了總是借著記憶裡的事,在夢裡闡發。即使我們可以用很多技巧去解決眼前的狀況,但最終還是沒克服掉心中的怕。
從前最怕失眠了,特別是心裡有事的時候,後來用過許多方法,大都無效。但就算睡著了還是多夢,睡得很不痛快。所以索性有時預感到睡不著,就不進臥房,賴在客廳的沙發上發呆,想著自己擔心的事,有轍沒轍都去想,像小孩時為了訓練膽子,瞪大眼聽鬼故事一樣。只是,我們為什麼會擔心害怕呢?事業不好,撐過去下回再來;愛情走了,痛苦一番再起爐灶;朋友誤解了,說不清就算了;生老病痛,盡力後看老天主意;錢掉了,再賺唄。好像很多事想的時候都可以簡單灑脫,但做起來又是另一番面目。消極時會感嘆,難道這就是人生?不過年紀漸長,所謂成熟就是能處理得較圓融,不露聲色。
但終究我們怕的是什麼?我常這樣問自己。
我目前的結論是:人性裡最難克服的就是失去。像小孩最常有的負面情緒反應,都是跟失去有關,不管失去的時間長短。掉了玩具、同學搬家、媽媽上班等。我記得小時候曾經在看完一本故事書後,難過不已,明明是個勝利的結局,但因為太喜歡故事裡的主角了,看完了就等於是跟他告別。失去這個感受一直化身為不同姿態來挑釁我們。可能是事業,可能是情感,也可能是自己的青春。
上周妹妹的小孩來臺北玩幾天,活潑的侄女開心不已,三人膩在一起玩了幾天,在假期的最後晚餐後,外甥女隨她母親直接從餐廳去車站,也許三歲的侄女還不懂得人世間的離合。當表姊們忽然跟她說再見後,她足足在回家的路上沉默了一段時間,不再像以前表姊走了,鬧一陣轉身就忘了,所幸她母親找了話題逗她,她才回過神來。我從車上的照後鏡看著她,忽然有些不捨,因為這孩子已經開始有面對失去的茫然感了,不像以前直接的情緒反應,這也代表她原始的感受,慢慢地變成了更小的小孩住進心中。
很多宗教都教人學習面對捨得這門工夫,我想只要是人都不樂意面對失去吧。而無論我們長到怎樣的年紀,心裡都住著一個小孩,在失去面前跑出來,睜睜地看著自己。失眠、做夢都反映著心中小孩的面貌,哪怕我們掩飾得再好。
這些思考倒也提醒了自己,不要因為自己的作為,讓他人有失去的機會,無論是親近的人或陌生人。
我心中住了個怎樣的小孩,我得好好去觀察他。
Soul Mate
如果沒有意外,我們終將在尋找的過程中,找不到自己的理想伴侶。
問題不在這樣的人存在不存在,而是我們對於理想的定義。所有的理想,可能來自從別處得來的資訊,重新依自己的渴望所整合完成的範本,於是我們當作一種追尋的或等待的目標,這樣的期盼在我們不知不覺的生活中,也許漸漸靠近,但是也可能以難以察覺的速度飄過且漸漸遠離。如果理想是個固定值,我們怎麼計算也沒辦法推算自己,因為人的思想其實是個變數,只因為我們活著。活著的人,總是在生活的過程中,因為經歷、因為感觸而不斷地微調自己,日積月累中你不會想像到你將會變成怎樣的人,甚至你從來不知道自己此刻已經變成了一個跟自己以為的自己不同的人了。於是,我們又怎麼去設定一個未來理想伴侶的可能呢?
也許反個方向去想,可能可以找到出路。那就是想想,我們應該如何成為別人的理想伴侶吧。
你覺得一個人需要另一個長期伴侶的原因是什麼,除了肉身的相伴,還有其他什麼原因呢?西方常用Soul Mate來描述自己的最佳伴侶,廣義的解釋是心靈相契之人,大白話就是一個能懂得自己的人。因為在真實的世間,能有幾個人是真的看明白自己的啊,所以需要透過一雙別人的眼睛來反映自己,讓自己在主觀的視野裡,恍然明白了客觀世界裡的自己,如果此人出現,希望不是一時,而是從今往後都能維繫著如此的關係。什麼樣的標準,才是一位稱職的單純反應包容對方的人?最先決的條件就是必須先放下自己,和接受所有與自己差異的可能,如此才有可能作出不扭曲的反應。所以,願意以開放心態去接受並且客觀反應的人,才有可能成為別人的Soul Mate,而這絕對是一件具有挑戰的事情。因為人與人之間一旦有了情感,接踵而來的就是期望,俗世誤稱為「愛」,這可是一件複雜而麻煩的事,它會希望自己在對方的心目中存在感升高,也因此產生了許多不容易掌握的情緒波動,波及了所有客觀的對照。人都是敏感的,所有靠近你而產生的心情氣場,你是不會不知道的,而且有舒服與不舒服之差別。那因為接受而讓你更瞭解自己的人,和那些有期待而迎合你或要求你的人,你總會很快地以直覺分辨得出來。需要心靈伴侶的人,大都會選擇前者並且適時主動地以相同的態度對待對方,並且調整自己,以便往長期發展。反之,又是另一套故事了。
我之所以建議自己先準備成為一位理想伴侶,是因為只有在自己調整成可以適合成伴侶的過程中,我們才能比較明白伴侶的真實意義。也許因此,我們可以放下自己,打開更多空間去當一個不設限的人。許多預設和對他人的要求,往往只會阻礙自己成長的路,我們永遠不要期待別人的拯救,只有自己才能昇華自己。自己已準備好了多少容量,方能吸引對等的人與我們相遇,否則再美好的人出現、再動人的事情降臨身邊,我們也沒有能量去理解與珍惜,終將擦肩而過。
當一個準備好的等待者,一定強過走錯獵場的獵人。只是,我也會想理想伴侶的必要性。因為,我還是比較相信自己的心靈,是一座要靠自己累積經營起來的農場,自給自足是常態,有朝一日所謂的伴侶出現,生活發生了變化,最好也是兩人有著相互守望的心態,各自依然有著獨立的空間。愛情是兩個獨立農場的總合,相互完整地包括著,孩子是重疊處共同守護著。也許我的想法不恰當,但是我真的是這麼想。
宅的品味
宅成了一種文化了,宅已不再是一種封閉的潛形容,反而是一種以靜制動的新生活方式。隨著時代的變化,過往必須出外才能做的事,只要借助新的科技手段就能在家中解決。這些新科技甚至也已經取代了許多原本應該人與人接觸溝通的途徑。於是我們在家的時間越來越多,時間的掌控越來越靈活,也越來越瑣碎,生活與工作交錯得越來越厲害,自己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多元。我們必須開始重新面對新時代中自己的生活,過往來自前人所學來的生活技巧已越來越不管用了。
當生活的改變發生,我們重新面對生活的空間,客廳、書房、廚房、臥室都也...
作者序
序
一個人的品味
那天一早醒來,看見楊絮開始飄了,春天正式開始了,冬天算徹底的過去不會再降溫了吧。去年冬天的北京特別冷,下了好幾場雪,反而是去年臺北不像過往般的下雨濕冷,比往年暖和了許多,到了春天才下起雨來,氣溫沒有因為春天有回暖感的春意,杜鵑還是如期開了。每年北京春天一到,暖和得很快,轉眼桃花全開了,可是初春多變又降了幾次溫,在停止供暖的屋內凍得難受!那天早上起來看到楊絮和陽光,心想春天終於是扎扎實實的來了。
如我這樣的一個普通人,行走在兩座城市之間,隨著它們的季節變化、也隨著生活裡遇到的種種事情,因此應對著、變化著、生活著,十年很快的就過去了,怎麼才一眨眼的工夫今年冬天已經來了。記得年輕時喜歡寫日記,斷斷續續的寫,寫了也沒留。直到上回搬家無意間發現還留著一本日記,是二十幾歲時剛剛搬到臺北那段時間寫的,看著看著才知道自己離青春有多遠。發現自己不只是外表改變了,心理也改變了不少。三十歲後不寫日記了,幸好這十幾年偶爾應雜誌或報紙的邀請寫了一些專欄,也算留下了一些自己因為歲月而變化的過程回顧。因為朋友建議選一些舊文稿出版,在整理這些文字的過程中,自己仿佛是個第三者看著「姚謙」這個人,在某一段時間裡生活的感想,都是一些瑣碎而平凡的事,更證明了自己不過是個渺小的人。在那些記述著生活裡隨著愛好的選擇、和生活上的際遇,忽然感受到:因為成型的性格與喜惡所生成的生活上的選擇,點點滴滴組合了我青春後的一段人生。
在定書名之際總是猶豫再三,畢竟自己的生活實在沒有什麼了不起的大事,所以總做不了什麼總結、也抓不到重點。而文字裡那些心思,都不過是生活上一些小事情的分享,這也讓我明白了我和大部分的人一樣,平凡日子中所有的過程,都是與自己的喜好習慣有關的小選擇所拼湊而成。朋友說這就是﹁品味﹂,但是在我根深蒂固的印象裡,﹁品味﹂應該是一個褒詞。我,可能還夠不上。我以為,每個人生活上的差別,都是來自於各自在各方面細節的差異所組合而成的差別。打個比方:從小就喜歡一個人的我也就是所謂的習慣孤獨,這也造成了我在生活中的許多選擇,都以滿足個人這方面狀態為傾向,所以我常一個人去旅行、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散步︙︙等等。這些都造成了我可能與不喜歡孤獨的人,不一樣的生活。也許大量的時間我都是一個人的緣故,所以多了許多與自己對話的機會,而那些對話反映在文字裡都像自言自語。
這段時間重整理這些文字,此刻的我就是一個別人,看著姚謙這個人是如何悠悠晃晃的過了這十幾年。這讓我想起近幾年,工作之餘常上瑜伽課,每回在上課時,都不自覺的人格分裂的進入心與身體的分離了。在瑜伽動作進行中、呼吸深沉的節奏中,我冷眼旁觀看著這一個中年後的身體,有些卑微、有些吃力的伸展著,聽著體內關節微小的響著,非常的陌生。面對這個跟著自己五十年了的身體,想著它這麼長久以來是如何辛苦的服侍著一顆孤僻又好奇的心,有時驕傲、有時自卑,有時倔強、有時墮落。就像在寫作這一個私密的溝通過程中,把生活中發生的那麼多小事,因此記述了下來,大部分可能已經遺忘。
我不知道別人是怎麼看待我這個人的,有人討厭、有人喜歡、也有人表示不理解,其實我到現在也沒有真的明白過自己。就像我一直不喜歡照鏡子一樣,因為每次看到鏡中的自己,都是那麼的陌生。但是生活裡的點點滴滴,無論是物質欲望、無論是感想或願望,它早就這麼緊緊的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我上半段的人生。
在這時候用私人的﹁品味﹂來說明,它只個形容詞,無褒無貶沒有定義。因為要出版這些文字,所以回頭整理了當作一個概括的符號。但是我心中仍不停的展望中年後段,應該會是什麼樣的風景?會遇到什麼樣的人?增加了什麼愛好?或又將失去了些什麼?
序
一個人的品味
那天一早醒來,看見楊絮開始飄了,春天正式開始了,冬天算徹底的過去不會再降溫了吧。去年冬天的北京特別冷,下了好幾場雪,反而是去年臺北不像過往般的下雨濕冷,比往年暖和了許多,到了春天才下起雨來,氣溫沒有因為春天有回暖感的春意,杜鵑還是如期開了。每年北京春天一到,暖和得很快,轉眼桃花全開了,可是初春多變又降了幾次溫,在停止供暖的屋內凍得難受!那天早上起來看到楊絮和陽光,心想春天終於是扎扎實實的來了。
如我這樣的一個普通人,行走在兩座城市之間,隨著它們的季節變化、也隨著生活裡遇到的種...
目錄
輯一 物之戀
品 味
時尚是一種表達
宅的品味
味道
印象的最後一個注解──鞋子
床
男人的味道
分類生活
不貪婪的商品
鐵皮花器
燈的符號
一件中式家具的聯想
五十歲的單車
我的車史
中年的魅力
搬 家
綠生活
我的背包史
關於欲望
Coffee or tea
書與生活
娃 娃
甜 點
吃的記憶
霜淇淋的安慰
牯嶺街的原味咖喱屋
輯二 行走的風景
聞旅行
準備去旅行
旅行給了我們什麼?
城市之旅
旅行副標題
新上海味
記錄旅行
美麗的插曲
在等待的旅途上
從地下鐵的味道開始
美麗生活
雲和樹
拜訪者的禮貌
秋天的滋味
三周居民
重慶後記
我的臺北
我看香港
寫給城市的詩
北京秋與臺北夏
半生緣的上海
輯三 人生百味
柳樹 蛋糕 愛情
寂寞是美好的
那年的情書
人生真美麗
漫想記
心裡的小孩
雪中琥珀
愛情與金錢
中 年
女性是生命中的奇跡
竹林的午後
與愛情有關
在愛情面前
愛的代價
戀愛快樂,分手學
遠距離的愛情
《他們在島嶼寫作》裡的女性
生命樹
他不愛我或他沒有那麼愛你
分享愛
Soul Mate
秋天的兩件事
理性與感性
我們都變了
從《山楂樹之戀》看七、八○年代
平凡心的素描
愛情的慰藉
再見七九八
以愛之名
他們在聽著自己的音樂
季節搖滾
音樂之路
話說 Lady Gaga
電影原聲帶
花兒朵朵
你最近都聽了哪些音樂,看了哪部電影?
輯一 物之戀
品 味
時尚是一種表達
宅的品味
味道
印象的最後一個注解──鞋子
床
男人的味道
分類生活
不貪婪的商品
鐵皮花器
燈的符號
一件中式家具的聯想
五十歲的單車
我的車史
中年的魅力
搬 家
綠生活
我的背包史
關於欲望
Coffee or tea
書與生活
娃 娃
甜 點
吃的記憶
霜淇淋的安慰
牯嶺街的原味咖喱屋
輯二 行走的風景
聞旅行
準備去旅行
旅行給了我們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