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人氣部落格「專案管理生活思維」格主,
聯手傳授小上班族如何跳級升等人生勝利組!
廣大的上班族們,請試想像一下以下的畫面:
每天默默加班領死薪水,不時帶著鋼盔苦苦往前衝?
老是搞不定老闆的方向,咬牙苦撐?
在職場中,你總是不斷地重覆瞎忙!
3年後的你,會是什麼樣子?
30歲的你,升遷無望,薪資不漲?
40歲的你,薪水跟10年前一樣?
你想改變現狀?該如何啟動?
當螺絲釘?還是挑大樑?請重新審視自己的職場價值力!
學不會管理自己只能被管理!發現「自身職能」很重要!
幾個測驗,重點提示,讓你重新搞懂未來職場方程式。
隨著時代快速變化,大企業崩解,就業市場已經進入混戰時期。
用功讀書、取得高學歷,不再是領高薪、進熱門產業的優先門票。
你要的是人生職能重新抓周!
快速建立三種新時代的新職能思維和能力,迎接未來的世界!
絕對技能的工匠
整合資源的總管
掌握市場的行腳商人
3種未來最受歡迎的價值人才,你的思維Update了嗎?
本書教你,3年價值型人才養成計劃:
•Step by Step重新認清自己真正的職場戰力特質
•3種職能的策略、心態、與人際關係建立法,一次學會
•3種特質合體 = 組成最小戰鬥核心團隊
•5個步驟,找出你內在的職場需求
•3年內扎實累積實力計劃表
作者簡介:
姚詩豪 Bryan Yao
美國西北大學專案管理碩士,識博管理顧問共同創辦人,「專案管理生活思維」部落格版主。曾任紐約市環保署及多間上市櫃公司之專案顧問。擅長以詼諧的文筆以及理性的思維來探討生活中的大小事,文章常轉載於天下、商周、經理人與專案經理雜誌等媒體。與張國洋合著《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張國洋 Joe Chang
目前為識博管理顧問執行長、「專案管理生活思維」部落格版主,以及《專案經理雜誌》專欄作家。擅長專案治理、流程設計,與系統化思考。近年主要工作在於協助多家上市上櫃公司導入企業專案管理資訊系統。著有《PMP後,你下一步的養成計畫》,並與姚詩豪合著《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麼?》
章節試閱
六七年級的困境與策略
一個被卡住的世代
你曾在年節前夕逛過大賣場嗎?結賬區長長的隊伍不說,大家的購物車又是滿得像不要錢一樣,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正猶豫要不要把開始融化的冰淇淋放回去的時候,一條原本封閉的櫃檯突然開通了。這時候排在隊伍尾端的人,幾乎毫無疑問,會用最快的速度移動到新的隊伍,並且搶得領先的位子;而原本就排在前端的人多半不為所動,畢竟很快就會輪到自己。然而,原本在隊伍中段的人卻面臨了兩難:換到新隊伍為時已晚,喪失了先機,但若留在原處,卻得面臨著漫長的等待,這正式不少人當今面臨的職場寫照。
從2007年「專案管理生活思維」開站後,我們以管理學的觀點寫了些職場文章,收到許多網友的迴響與提問,部分網友信中也透露出職涯中那種進退維谷、騎虎難下的處境。透過Google Analytics以及Facebook的數據分析發現,這些網友的年紀多數介於25-45之間(所謂的六七年級生),男女各半,而且多數擁有高學歷,並從事專業的白領工作。這群人絕對不是職場上的魯蛇(Loser),卻對未來充滿著惶恐與不安:眼前的選擇似乎越來越少,卻不知下一步該何去何從。老實說,這樣的感覺我們不陌生,畢竟自己也是這個世代的一員。
那個曾經美好的年代
1990年台灣股市首次突破萬點大關,各行各業一片歡聲雷動,那時的我還只是個高中生,但有則新聞我印象,是報導某間證券公司的連清潔員都領到十多個月的年終獎金。那是個「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政府大興土木,到處一片欣欣向榮。隨後在科技業的強勁帶動下,台股於1997以及2000年再度站上萬點,分紅配股制度也衍生出一群令人豔羨的「科技新貴」。當時還在當兵的我,常聽到周圍的親朋好友誰又領了幾百萬的分紅,或者某人身價高達千萬以上的八卦,而且周圍很少人沒在炒股票的!雖然當時的我仍過著數饅頭的軍旅生活,不過我知道等在面前的是一個朝氣蓬勃的職場,很期待自己能儘快投入,跟大家一樣快快累積財富!
終於在千禧年正式踏入職場,卻隱約覺得市場的榮景與我的荷包似乎沒有直接關聯,當初開心踏入科技業的同學們也反映出類似的失望。只不過,比我們早個四五年進公司的同事,與我們這群六年級生之間卻存在極大的財富鴻溝。有次竹科一位與我同年的客戶告訴我,在公司光看員工編號就可以估算出身價,五年級後段班的前輩雖然只早我們幾年進公司,但身價至少多一個零。
隨著科技業的發展逐漸成熟,一夕暴富的神話卻也不以往。爆肝、過勞、無薪假讓科技新貴反倒被戲稱為「科技碗粿」。這樣的場景讓六年級以及隨後的七年級世代陷入尷尬,因為從小父母便督促我們要用功讀書,取得高學歷,才有機會進入優秀的企業,然後就有個美好人生。我們確實做到了呀!卻發現自己卡在「結賬隊伍」的中段,眼前的一切明顯不如預期中美好,但過去的投資又捨不得放棄,於是多數人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心態下還是走進了大企業,過起小螺絲釘的日子。
問題出在投資學?
你是否曾想過,為什麼我們順著前人的腳步,卻無法得到同等的回報?難道父母從小要我們追求學歷,進大公司的策略是錯的嗎?這個問題我們思索了許久,卻意外地在投資學裡找到了答案。投資領域裡有項金科玉律剛好解釋這個問題:承擔的風險與潛在的報酬永遠成正比。在升學道路上我們的付出沒得到同等的回報,看似很不公平,但如果換個角度,以風險對應報酬的觀點來看,一切卻又公平的不得了。
我們把時空搬到100多年前的美國加州。
1848年還是蠻荒一片的加州出了件大事:有人發現了黃金!第一批發現金礦的是騎著馬來訪的探險家。這些人遠離家園,冒著生命危險來到鳥不生蛋的蠻荒,他們承擔了極高的風險,但相對也賺上了一筆財富。等消息傳開之後,接下來幾年從全世界湧入超過30萬的淘金者。只不過這時候旅館也蓋好了,城鎮也形成了,甚至連鐵路都出現了,可以想見,這些帶著精良裝備搭乘火車前來的後繼者,多數是空手而回的!雖然他們也確實投入了不少時間與金錢,但與第一批拓荒者相比,風險要小得多了,自然獲得的回報也難以比擬。投資學告訴我們,風險與報酬永遠是成對價關係的。
台灣科技業是一場淘金熱
1980年代台灣科技業的興起也彷彿是一場淘金熱。二三年級生(現在60-80歲的前輩)可說是第一批的拓荒者,四五年級(現在50-60)則承先啟後並邁向頂峰。我們常常羨慕這些前輩,但往往也忽略他們當時所面對的風險。那個時代,台灣的民生物資缺乏不談,教育資源更遠不如今天,多數人中小學畢業就趕緊出社會賺錢餬口,就算有能力當個白領,也多半擔任軍公教人員,或往石化、紡織、營造這類傳產發展。那時候選擇攻讀碩博士(很多人可是拿著全家積蓄赴美半工半讀),竟然還主修半導體、電子計算機這些前衛的領域,其實很可能血本無歸的!試想在今天,有對父母把房子賣了,拿出所有積蓄送孩子去研究人類移居火星的科技,我們應該也覺得這家人很敢賭吧!
難道是上一代人比較願意承擔風險,而我們這一代都是爛草莓,不願意冒險?當然不是,主要差異在於年輕世代擁有的選擇比以前人要多。我們這一代就像是加州淘金熱的後繼者,眼前已經蓋了旅館、鋪了鐵路,我們又何必騎馬住帳篷呢?於是大家便很自然地踏上一條低風險的路,讀書、考試、出國、工作一路順著走,只不過這輛列車開到目的地後,我們才驚覺寶藏早就被搬光,縱使再辛勤的工作,回報也不成比例!風險與報酬永遠成正比,又再一次驗證了!
工業革命主導了今日的世界
既然困境擺在眼前,又該如何尋找對策呢?這正是本書想要探討的。不過在談對策之前,絕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以往公認最佳的生涯發展,也就是:「努力讀書 - 上好學校 - 進大公司–往上晉升 –風光退休」這條直線性的路徑到底是怎麼來的?又為何現在行不通了?
加州大學經濟學教授克拉克(Gregory Clark)曾說過:若以人均GDP(平均每位國民所創造的國內生產毛額)當作指標來檢視人類千年來的歷史,其實只有一件事是真正有意義的,那就是18世紀末啟動的工業革命。從瓦特發明蒸汽機開始,一連串的科技革新影響了人類生產貨物的方式,連帶造成經濟、生活、甚至文化的改變。這改變到底有多巨大,現在的我們或許很難想像,不妨來聽聽亞當斯密(Adam Smith)這位知名經濟學家當年在「國富論」書中的一段記載。
亞當斯密曾經參觀一個具備機械化生產線的大頭針工廠。先交代一下背景資料,當時的大頭針都是在家庭式的手工作坊製造出來的,每位工匠要包辦整個製作工藝,從鐵線拉長、整直、裁切、磨尖、裝釘頭、包裝等一系列的流程,平均一天可生產20-30根大頭針。但大型工廠出現後,在機械化生產線的協助下有著截然不同的運作方式。工廠工人不需要像工匠一樣學會整套工藝,每人只須負責一項工作,整天不斷重複即可。這樣一天下來,每人平均竟能產出4,800根大頭針。這可不是5倍10倍的差距,而是200倍的爆炸式革新!
你一定可以想像,在很短的時間內,這種生產線的概念快速席捲了全世界,包括農牧業也一併受到影響。人類千年來的耕作方式以及以師徒制的手工業幾乎被新型工廠給秒殺。傳統農牧業以及家庭作坊釋出了大量的失業勞工,這些勞工就被工廠吸收成為生產線的一部份。
當代的教育體系是為生產線服務
對於生產線來說,為了有效提高產量,勞工的熟練度變得非常重要,因此「每人只學習小部份工作,但必須非常熟練」成為人員培訓的目標,也就是「專職分工」的濫傷。至於「什麼都要學,學完要很久」的傳統師徒制相對很沒有效率。在工廠老闆的眼中,勞工只是整個生產線的一環,每個人專精一件事情是最有效率的:工廠裡機械需要維修,就僱用專精機械的工程師;需要記賬,就僱用熟稔會計的記賬員,以此類推。最好學校就能為我們培養這些特定專才,畢業後立刻投入生產。於是在產業界豐沛的金援下,原本有著「培養健全人格與獨立思考」崇高宗旨的大學,逐漸轉變成替生產線服務的「職業培訓所」,工廠需要機械專才,學校就成立機械系;工廠需要會計,學校就成立會計系。你現在應該知道,為什麼大學裡的科系劃分,會剛好和大企業的部門劃分這麼接近了吧!
英國教育學家羅賓森(Ken Robinson)曾說過,現代的教育體系中各種「科目」其實是不平等的,有些科目就是比其它科目「更高級」一些。像是數理總是高於文史,而文史又高於藝術體育,在台灣受教育的我們更不會陌生:體育、音樂課常被「借來」上數理,但卻從沒聽過數理課被借來上音樂的。背後的原因很簡單:生產線並不需要音樂家!
生產線思維決定了人的價值
接下來,工廠老闆還剩下一個問題要解決:每年有那麼多機械系畢業生投入職場,該如何快速評選呢?最簡單的方式就是用分數當作篩選條件,就像雞農以尺寸來分級雞蛋一樣。那麼沒有大學文憑的人怎麼辦?簡單,就直接分配到勞力為主的藍領工作。這樣的「生產線思維」不僅僅存在於工廠中,而是無遠弗屆地影響了學校教育,甚至整個社會的價值觀。在這樣的價值觀之下,年輕人的價值,取決于他在學校裡的成績與就讀的科系。「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去做苦工!」這類給孩子們的告誡,你是否仍猶言在耳呢?
正因如此,父母才會苦口婆心地勸我們好好讀書,更準確地說應該是好好考試!年輕人一定要在線性的升學體制中逐步升級,才有資格被選入最具規模的生產線(企業)。進入了公司之後,我們發現世界仍是一條直線(另種說法是:一條階梯),初階員工得不斷在組織中證明自己,才能順著課長、襄理、副理、經理的階梯往上爬。我們可以這麼說,自工業革命之後,「生產線思維」塑造了今日的世界,而整個世界也正像是一條生產線。
逐漸生鏽的生產線思維
然而,工業革命的影響再深再廣,也終會有退場的時候,尤其是近十年來網路的普及與全球化的浪潮,更加速了這個趨勢。傳統成一直線的職場道路,也漸漸開始出現分岔、轉折、甚至迴圈。
根據雜誌報導,在大陸東莞等台商聚集的城市,有近萬名失業的台籍人士滯留,這群人被稱作「台流」。他們多半是台灣企業派去的高級幹部,有些本身就是廠長或老闆。這些人照理說是生產線頂端的勝利者,卻因為近年來產業生態的改變,成為一群失去舞台卻又不好意思回台灣的異鄉人,據說不少人每月僅靠5000人民幣過活。
這幾年我們也常聽到博士畢業賣雞排,碩士去當搬家工人的新聞。這些職場上看似爬到頂峰,考場上取得領先的人,原本應該是勝利者,走著走著卻似乎回到了原點。如果你常關注世界大勢,就不難發現,政府與大企業的裁員縮編、高學歷伴隨高失業率、以及中產階級的消失等現象,其實正在全球同步上演。只要稍微用心觀察,就算不是未來學家也會感受到,這個世界已經發生結構性的改變,傳統認可的職涯之路也不再是用功讀書、追求學歷、進大企業、向上晉升的線性軌道。傳統的生產線思維明顯開始生鏽,活在新世界卻抱持舊思維,只會有一個下場,就是騎虎難下,進退兩難。
我們急需一套全新的思維,才能面對這個全新的世界。
工匠、行腳商人、與管家的時代降臨
如果說工業革命把我們每個人培養成僅有單一功能,專為生產線服務的小螺絲釘,那麼面對新的未來,我們的當務之急就是重新塑造自己,勇敢成為不依賴大型組織也能獨當一面的人。既然如此,我們要搭乘時光機械,回到工業革命發生之前,看看那個還沒有大型工廠,沒有生產線的時代,什麼樣的人能夠獨立自主,創造價值。我們找到了答案,他們是三種曾被世人遺忘,卻即將主導未來的關鍵技能:工匠、行腳商人、與管家!
工匠:從無到有製作一項產品的能力
其實「工匠」在工業革命之前是非常重要的職業,那時沒有機械和生產線,世上幾乎所有的人造物品都是由工匠製作出來的。一位工匠有能力從原料到成品完整地製作出一件產品,甚至自己銷售,來滿足顧客的需要。一位鐵匠知道如何從鐵砂練出鐵,並且冶煉打製成為鐵器給客人;而陶匠有能力從揉土、塑形、上釉、燒製製成陶器並賣到市場。學徒們必須花費多年的工夫,確實掌握所有製作環節才能成為合格的工匠。工匠的養成往往以「師徒制」的方式來進行,徒弟跟著師傅從做中學習(甚至從雜役開始)並逐漸累積經驗,雖然培訓期很長而且要學的項目瑣碎繁雜,但只要學成出師便能獨當一面,靠一己之力製作出產品來滿足客人的需求。
工匠的能力,不一定僅限於實體物品,對於服務也一樣適用,只要能從無到有,建構整套的服務就屬於工匠的能力。例如,一位客服領域的「工匠」不僅僅是知道如何回應客戶問題,而是對於整個客服體系的設計、通訊設備的選擇、人員的教育訓練等環節都能清楚掌握。假如有間公司想要建立一套客服體系,只要委託這位「工匠」,給予足夠資源,他就能夠順利搞定,這就是工匠的實力!毫無疑問,這樣的人才絕對是各界重金挖角的對象,因為在專業分工的生產線思維中,多數人只懂得單一技能,具備全面性知識的「匠才」是極端難得的。
行腳商人:掌握特定族群需求與喜好的能力
至於「行腳商人」則是流行於舊時代的流動貿易商,在中國也有類似的職業,通常被稱為「挑貨郎」。他們背著布包或是擔著扁擔在各城鎮間巡迴,把城市裡的新奇玩意兒帶到鄉間販賣,或是反過來,把鄉間的手工藝品賣給都市居民。他們的貨物種類既多且雜沒有一定,基本上是客人喜歡甚麼他們就提供什麼,或者是接到客人的委託後才代為採買。不管是中國或是西方,鄰里間只要有行腳商人到來總會引來太太小姐們一陣騷動,因為行腳商人們帶來的不僅是新奇的物品,更為當地人帶來一個不同世界的體驗。行腳商人和工匠不同,他們雖然不會製作產品,但他們十分了解特定族群的需要,並知道如何找到客戶想要的東西來滿足需求,這就是行腳商人的功力。
行腳商人這行業因為鐵路發達與大型商店的興起而式微,現在應該只有連續劇裡才偶而看到。不過到了市場需求多樣化,客戶越來越難滿足的今天,「掌握特定族群,提供專屬商品」的重要性又重新站上檯面。兩位七年級生用五萬元創立的「東京著衣」就是個「行腳商人」發光發熱的例子,他們的 「挑貨扁擔」裡有鎖定18-28年輕女生所中意的服飾,價格也在這個年齡層可以接受的區間,他們不光是銷售服裝,同時也是流行時尚的傳遞者,如同行腳商人一般帶給消費者新的資訊。幾年下來這兩位現代挑貨郎已經達成了每年10億元的營業額,這就是行腳商人的力量!
管家:組織不同人事物形成一個整體的能力
電影裡,歐洲王公貴族的家裡都有一位衣著筆挺、態度沈穩的老管家,而古代中國的豪門宅院中,也總有位長袖善舞、應對得體的總管角色。管家也好,總管也好,都是組織裡的核心人物。對上,他們要清楚掌握主人的需求;對下,他們要打理宅子裡所有瑣事,並妥善協調廚師、園丁、僕人、馬伕等完成每一項任務。他們是組織中實質的管理者,對外要取得資源、打通障礙,對內則要協調眾人、回應突發事件,甚至還得照顧每位成員的心情。一位具備「管家」能力的達人,雖然不直接製作產品,也不進行販售工作,但他們的智慧在「人」身上展露無遺,是能夠將個體凝聚成團隊的關鍵角色,沒有他們,人手再多也只是一盤散沙。
管家這個職位在今天也不多見了,但是具備管家特質的人在未來卻是奇貨可居。其實在1970年代美國AT&T的CEO格林里夫(Robert K. Greenleaf)就曾提出著名的「僕人式領導」觀念,強調的就是這種以服務和人性為導向的「管家精神」。以往一人大權在握,眾人聽命的極權管理將逐漸沒落,從近年來竄起的網路科技公司如Google、Facebook、Dropbox的管理文化來看,領導者無一不把心力放在找到對的人,提供最好的環境,並給予所需的支持這幾件事情上。員工不再是領導者意志的延伸,領導者反倒成為員工的後盾,給予必要的支持,致力協助團隊發揮最高表現。而在企業內部除了工程師以及銷售人員外,PM(專案經理或產品經理)這樣的角色也越來越重要,「管家」特質將與「工匠」、「行腳商人」並列未來職場的黃金三角!
網路讓舊時代的技能重回舞台
工匠、行腳商人、與管家都曾因為工業革命的興起逐漸被人們淡忘。或許你會有疑問,為何到了今天,他們卻又重新抬頭,並成為未來的關鍵特質呢?其實最關鍵的原因就在於網際網路的興起,資訊科技成為這三種人最強而有力的槓桿。
假設你是為活在17世紀的工匠,你的手藝無論有多麼精良,你的貨品頂多是賣給周遭城鎮的消費者,你的知名度與收益遺憾地將直接受到地理的限制,產量也難以提升,這就是為什麼工匠這行業逐漸被工廠淘汰的原因。但有了網路之後,一切都不一樣了。首先,就算你的工作室位處深山,只要透過網路全世界的人都可以看到你的商品並且下單採購。交貨也不會是問題,各家物流公司早就建立起快速穩定的配送網路。至於產能也不用擔心,透過電腦輔助設計以及自動化生產的技術,只要有訂單,許多工廠都願意為你服務,更不用說還有日益成熟的3D列印科技。
再來看看行腳商人。工業革命之後,交通建設的普及讓行腳商人不再吃香,而城市與商店的興起也取代了他們的價值。但是在今天,透過無所不在的媒體、網路、與行動科技,只要有人真能掌握特定族群的需求,完善的基礎建設反倒能大大幫助他們推廣產品。今日的行腳商人不用挑著扁擔走訪鄉間,就可以透過網路平台販售各式各樣的商品,更別提完善的物流服務可以快速把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中。
至於管家,在過去總是依附主人而生存,雖然他們了解人性、並有強大的組織能力,但貴族階級與大家庭的式微卻讓他們失去了舞台。不過在今天,網路幾乎把全世界的人都緊密連在一起,各種社群平台讓國家與地域的邊界逐漸消失,這也讓具備管家特質的人更容易發揮長才。像是在網路創業圈裡,優秀的管家就很容易找到志同道合,且具備各式專業的人才一起共事,建立屬於自己的團隊。
三種特質合體 = 最小戰鬥單位
在今天,工匠、行腳商人、與總管並不代表正式的職業,反倒更像是三種專業特質。如果拿電腦遊戲來比喻,工業革命時代職場就如同「超級馬力歐」這類的線性遊戲,玩家得一路過關斬將,朝向更高的關卡前進,若無法更上層樓就宣告卡關,Game over。而未來的職場,則更像是線上RPG(角色扮演),每位玩家根據自己的專長特質,扮演適合自己的角色,並且與其他玩家共同結盟,一起朝打怪、集寶、升級之路邁進。
近年來,以美國科技業開始,許多產業都出現了以角色結盟的工作團隊。幾位擅長技術的「工匠」、幾位了解市場「行腳商人」、再搭配善於經營協調的「管家」,共組一個團隊。他們有時選擇自行掛牌創業,但也可能以團隊為單位應徵一間公司,甚至和企業主協商資助他們成立新的部門。創業或是聘雇對他們來說,純粹是資源取得方式的不同。由於他們具備獨立研發、銷售、與運作的能力,得以和大企業保持一種對等的合作關係,並非像傳統上班族僅能仰賴組織,當個聽命行事的員工。
這樣的結盟,我們稱之為「最小戰鬥單位」。單位的整體能力取決于成員的「工匠值」、「行腳商人值」、以及「總管值」的綜效。在未來的職場,這將成為一股最堅實的勢力!
六七年級的困境與策略
一個被卡住的世代
你曾在年節前夕逛過大賣場嗎?結賬區長長的隊伍不說,大家的購物車又是滿得像不要錢一樣,不知要等到何年何月。正猶豫要不要把開始融化的冰淇淋放回去的時候,一條原本封閉的櫃檯突然開通了。這時候排在隊伍尾端的人,幾乎毫無疑問,會用最快的速度移動到新的隊伍,並且搶得領先的位子;而原本就排在前端的人多半不為所動,畢竟很快就會輪到自己。然而,原本在隊伍中段的人卻面臨了兩難:換到新隊伍為時已晚,喪失了先機,但若留在原處,卻得面臨著漫長的等待,這正式不少人當今面臨的職場寫照。...
目錄
作者序 三年一變,職涯之路別迷航!
輯一 分析局勢
職場規則已經改變,你察覺到了嗎?
凡存在必有原因,困境的原因何在?
困境有解,工匠、行腳商人與總管的崛起
輯二 設立目標
面對新規則,你的優勢在哪裡?
「最小戰鬥單位」:新世代的解決方案
「知覺價值」的11個進化階段
「最小戰鬥單位」的轉職路線圖
工匠、總管、行腳商人,我是哪一種?
說起個人品牌,你正是最佳代言人
別成為不敢要、不願賭卻又不服氣的職場魯蛇
輯三 規畫策略
機會、挑戰同時來臨,你準備好了嗎?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
資訊也該做做聰明收納
新人記得別瞎忙,先擺平這七件事就好
我是菜鳥,但我想學做管理,可以嗎?
職場自由之道:第一天就做好離職準備
「鬼洗」牛仔褲 vs. 鬼~洗牛仔褲
你具備「預言問題+解套」的能力嗎?
工程師,你真該來學學管理!
年輕行政主廚的四個成功祕訣
直達車vs.區間車,哪個比較適合我?
夫將者,國之輔也
感性先走,理性殿後!溝通必勝
或許身不由己,但人生不該輕易梭哈
皮克斯教你,用故事打動人心
「脫序」有跡可循,管理才是解藥
話說團隊運作之道:民主≠政治正確
在老闆眼中,你是發電機or螺絲釘?
小心!別讓上班族思維綁架了你……
天作之合難尋?Tone調對了就行
輯四 迎向未來
全新遊戲即將啟動,你充飽電了嗎?
白手起家,永遠不嫌晚
預測熱門產業?不如掛上個人「招牌」!
作者序 三年一變,職涯之路別迷航!
輯一 分析局勢
職場規則已經改變,你察覺到了嗎?
凡存在必有原因,困境的原因何在?
困境有解,工匠、行腳商人與總管的崛起
輯二 設立目標
面對新規則,你的優勢在哪裡?
「最小戰鬥單位」:新世代的解決方案
「知覺價值」的11個進化階段
「最小戰鬥單位」的轉職路線圖
工匠、總管、行腳商人,我是哪一種?
說起個人品牌,你正是最佳代言人
別成為不敢要、不願賭卻又不服氣的職場魯蛇
輯三 規畫策略
機會、挑戰同時來臨,你準備好了嗎?
人多的地方不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