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幼時十年,讓一輩子都能幸福美滿
望著孩子熟睡後的開朗臉孔,是整日在工作崗位忙碌的爸媽的幸福之一,就連孩子睡著後,也沒能放下對孩子的關懷與擔憂。
四處奔波的今天,還有過一會又得開始的明天,在這之間好不容易迎來的寂靜時光,心情才能夠進一步地變得澄澈。
這時也許會冒出一種平和的感慨:雖然學業成就和工作非常重要,但是如果孩子能這樣平穩順利地生活下去的話,就算哪一天我先離開了人世,也沒甚麼好擔憂了……
但看見社會上發生的大大小小案件,這微小而平和的希望之火也會立即熄滅。如近幾年,韓國各領域菁英們聚集在韓國最大理工大學──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菁英學生們接連地結束自己寶貴的生命。在過去的每一天,他們對抗各式各樣的誘惑,認真勤奮專注向學,最終好不容易抵達了目的地,成為母親心目中最優秀、最乖巧的他們,最後卻以自殺了結生命。
在這樣的時代氛圍下,我們所感受到的平和是真實的嗎?如果這是真實的,那麼這樣的平和又能夠持續多久呢?媽媽們的心中總是為了這些疑惑而感到惶惶不安。
在對於這些自殺的菁英大學生感到憐憫、衝擊的感情之外,網路上更有另一波聲浪:只有就讀名校的學生是學生嗎?還有更多的學生因為繳不出學費或生活艱困等原因而自殺,為什麼媒體及政府卻直到現在才發布馬後砲似的新聞報導呢?
是我們殺害了這些年輕人!是因為大人們偏差的價值及錯誤的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弊病,使得這些脆弱的孩子們最終走向自殺的道路,只為了大學入學而努力的孩子們,他們其他部分的生活卻全面崩壞了。
在世界主要國家人均壽命超過七十五歲的今天,平均壽命的下限雖仍然停留在六十歲,而上限卻早已經超越了八十歲,我們孩子的平均壽命顯然是可能超過八十歲的,這表示在他們進入大學後,還有六十年漫長的人生得度過。然而,我們卻沒有成為引導他們走過漫長人生的船長,只要求他們成為學校中的傑出者,只要他們專注於課業,只要能夠進入大學,就算個性糟糕也可以容忍,就算政府禁止深夜的補習班,也轉而以家教的權宜之計來克服。就這樣地,我們將這些孩子養育成只要遇到小小波浪就會翻覆的操舵手!更遑論我們將會比孩子更早離開人世!當孩子在我們的墳前泣訴著「媽媽,我丈夫劈腿了!」、「我妻子離家出走了!」、「我的孩子很讓人操心,請你告訴我該如何是好?」看見他們慌張無助的模樣,我們的靈魂恐怕永遠也無法安息吧!
更進一步的問題是──我們的孩子是否真的能夠完整享受到醫學發展所帶來的好處呢?在我們還是孩子的時候,盡情地追趕跑跳、認真學習,身體儲存了豐富的能量。然而,現在的孩子,無論成績好或不好、喜歡或不喜歡,都必須接受成績所帶給他們的壓力,並且將自身的能量反饋其上。
「就算累一點、熬夜也沒有關係,只要能夠進入明星學校!」你是不是也曾經對子女這麼說過呢?
在半徑五百公尺以內的距離,獵豹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動物,但在超過之後,便不顯得特別快,所以獵豹的狩獵行為必須要在五百公尺內結束才可以。名校的入學與否決定了所謂的價值,將所有一切賭在這的父母們,彷彿在如馬拉松似的人生長跑之中,只專注在那五百公尺的階段短跑。
我在精神科累積超過二十年的經歷,與人們的心理諮詢過程中,我發現某些孩子的人生會如骨牌般產生一連串失敗的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是爸媽並未將孩子養育成幸福的孩子,而是不會失敗的孩子。例如聚集韓國最優秀人才的江南地區被稱為「江南不敗」,並不是「江南成功」,這不過就是不會失敗卻無法保證絕對的成功。
第二則是由於無視於大腦的特性,而胡亂進行的教育方針。為了要將孩子養成不會失敗的孩子,在會走路、會說話之後,孩子就立刻被送進了教育現場,但在出生後的十年之內,比起其他的教育、學習與潛能開發,最重要的其實是以爸媽的氣味與溫度,讓孩子的情緒得以安定的情感時期。
人類的大腦可以區分為三個不同的構造,第一層為專責維持呼吸、體溫等存活機能的腦幹,第二層是負責喜怒哀樂等情緒及欲望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最外層則是進行思想、判斷及調控衝動的大腦皮質。
自媽媽體內產出之前,孩子已經完成專責存活機能的第一層,接下來的十五至二十年之間,則是需要繼續構築第二層,只有在第一層及第二層都穩固紮實地構築之後,接下來才能夠穩穩地向上進行第三層的知性工程。不論只是隨意地完成第一層及第二層的建築,或是完全沒有進行前兩層的建築,就只是性急地展開浩大的第三層工事,總有一天,這房子絕對會崩塌的!在情緒尚未安定的狀態之下,持續給予知性的刺激,就像是在塑料骨架上蓋房子一樣。各位讀者,試問,你們會希望生活在這樣的房子裡嗎?但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卻為孩子們建造了這樣的房子,我們藉著教育為我們所愛的孩子們建造出這樣沒有地板的房子。
希望孩子能夠一直幸福到八十歲的話,幼時十年就必須好好度過。有句俗諺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但事實上,開始幾乎就佔90%了!如果將「20%的人口掌握了社會80%的財富」的帕雷托法則(Pareto Priniple)適用於養育方面,幼時十年是可以左右爾後七十年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在這裡,並不是指只要在這十年好好地進行知性的刺激,而是以情緒上的安定為最優先。在十歲之前,請創造讓孩子願意自己讀書的環境,此外不需要特別逼迫孩子去讀書。
讓孩子能夠感覺到幸福童年的滋味吧!如果你問我,是不是只要幼時安定,就能夠保障學業的順利?我會給你肯定的答覆,只要能夠感受到幸福、並安定地成長的孩子,自然而然會感覺到成就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需要。
美國的心理學者馬斯洛(Abraham Maslow)認為,自我實現的需要是與飲食、睡眠、穿著及被愛的需要同等的人類先天性的需要,只是自我實現的需要是層次較高的需要,所以在低層次的生命、安全及愛的需要被滿足之前,是很難被察覺的。
在生命、安全及愛的需求在某一程度被滿足之後,孩子就可以自然而然地感覺到自我實現的需要,對於這些孩子而言,就會產生「我應該要讀書」的想法,有時候也會擁有「我應該要努力讀書」的動機,因為不是被強求而產生的動機,當然會伴隨著自發性的喜悅、好奇心及創造力。
孩子開始感覺到幸福感的時期,大約是從三歲開始,然而,媽媽們卻接受了「三歲應該要正式投入教育現場」的既有概念。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於二○一三年所做的調查指出,台灣小孩在未滿三歲前,有45%是父母親自養育,而交由私立幼兒園托育的則有40%;韓國在二○一一年七月號的周刊新聞內容指出,三歲以下的孩子中,有66%正就讀幼兒園,而其中84%是在三歲之前就已經進入幼兒園;而在英國及德國等先進國家中,三歲以下的孩子約有70%的比率是由媽媽親自養育,如果說,在亞洲讓三歲以下的孩子進入幼兒園的比例較高的理由,是為了成為先進國家,那麼,成了先進國家之後,這個比例會降低嗎?但如果孩子的幸福就這麼被摧毀的話,又是誰要來負責任呢?如果只有讓孩子不幸福才能夠成為先進國家的話,那麼這個先進國家實在也不怎麼樣了。
失去了一定要有爸媽完整照料的幼年期的孩子,他們並不懂得天堂的滋味。對於感覺不到幸福、甚至不懂得何謂幸福的孩子而言,他們尚未擁有能為未來進行準備的心思,所以也只是持續掙扎著,讓爸媽更加費神。雖然相信著「只要進入名校就會變得幸福」,然而在入學之後的未來卻仍然得因為更加激烈狹窄的求學及就業競爭而受罪,對於他們而言,幸福究竟什麼時候才會來臨呢?
以韓國而言,青年自殺率為世界第一,就連在爸媽的保護下都感覺不到幸福,而不知道何時才會來臨的幸褔未來卻又模糊不清,單方面要他們為了獲得幸福而努力,所有無力只能不斷累積。在這個只評價成績的世界裡,存在他們心裡的憂鬱、反抗及暴力無處排遣,憂鬱的孩子成為憂鬱的大人,不安地結了婚,接著不安地養育孩子,這樣環環相扣之後,只為了子女的入學考試而死命地工作的我們,老後生活真的會是玫瑰色的嗎?在這樣不安中成長的孩子,會不會對爸媽持續抱持著復仇的心情呢?其實我們也不需著眼未來,目前韓國的老人自殺率是世界第一名,而台灣則是逐年攀升中。
對於三歲起就被驅趕進入教育現場的孩子而言,請將他們幸福又安定的幼時時間交還給他們,並將他們教育成為幸福人生的主人吧!這個孩子不僅是我的分身,更是我自己,找回孩子的幸福,以及對我的正確親情,我們也能夠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李賢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