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比價找書網找車網
FindBook  
 有 18 項符合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的圖書
最新圖書評論 -  目前有 11 則評論,查看更多評論
 對於真的想要成為自由工作者的人...
轉載自博客來  較差  2023/04/08
對於真的想要成為自由工作者的人,覺得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這本書屬於那種乍看會覺得好像有點什麼。但要再拿著放大鏡認真咀嚼又覺得什麼都沒有,講的都不是很深入。 雖然有講到一些工作心法但都覺得不是很基本的嗎?...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這種生活方式,作者成為自由工作者後年...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作者:劉揚銘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9-01-16
語言:繁體書   
圖書介紹 - 資料來源:三民網路書店
圖書名稱: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理想生活提案
  • 圖書簡介

    搞不好每個人的生涯都應該「自由」一兩次,
    花幾年時間為自己而活,
    才是未來職涯的常態吧。

    我該上班還是自由工作?
    我也想自由接案,但我要做什麼?案子要從哪裡來?

    離開公司與職位後,如何重新打造自己的名片?
    如何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自在存活?

    大多數人都曾經歷「工作失戀」的時刻,我們總會思考除了現在這份工作,自己還能做些什麼?也設想要如何挽回工作的心(或讓工作挽回自己的心)?
    在公司體制內,我們要如何與工作相處?如何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個人與組織、想追求什麼樣的幸福?離開公司和職位之後,如何從喜歡的事情中創造出自己的工作,還能維持生活品質自在存活?
    這些我們都有答案了嗎?

    ──不上班,也能選擇想要的生活──
    把喜歡的事情做成工作,很多好事就開始發生了!
    從工作開始改變的、自由生活的提案

    只要能維持一定的工作紀律和品質,自由工作者就有選擇的機會,拒絕不想做的事情,讓想做的事情填滿時間,用自己喜歡的節奏,打造想要的工作和生活。透過工作,能帶自己去到什麼地方、遇到什麼樣的人?在開始之前沒人會知道,自由工作,就是這樣的自由。

    關於自由工作,作者並非最厲害的,關於寫作,他也不是最有才華的人,但是,關於工作,他真的想了好多好多,甚至因此出了一本風評還不錯的職場反向思考書。
    「為何自由工作而不上班?」「如何讓工作變得自由?」「上班和自由工作到底差別在哪?」作者在十多年的工作生涯裡,在公司和獨立的時間各占一半,這本書將把他轉成為自由工作者後的生存技能、生活方式一次公開。

    ──因為自由,而重新愛上工作──
    與其追求不愁吃穿的財務自由,
    更想邁向「每天醒來都能做想做的事」的自由。

    能夠掌控自己的時間,安排自己的行程,就有把人生掌握在手中的感覺,一旦嚐過這種滋味,會上癮,再也回不去上班的牢籠。
    「選擇不做什麼」很重要,因為什麼都做的濫好人在江湖裡只會累死。
    凡開工不一定留下痕跡:在家工作,用「開工儀式」維持紀律
    最重要的小事:報價、收款、合約、溝通與拒絕。
    只是兼差很多,卻沒有自己的熱情與專長,不能算斜槓;如果接一堆案子,卻沒有挑案子的自由、沒有安排時間的原則、說不出對工作和生活的想法,也稱不上是自由工作者。
    即使最後不想成為自由工作者,光是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工作和自己的關係,換個視野看看職場十字路口的風景,也都會有收穫。

    好評推薦(依首字筆劃排序)
    李明璁/作家、社會學家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發起人
    林承毅/林 事務所 代表&服務設計師
    陳又津/小說家
    陳夏民/出版人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黃鴻硯/公館漫畫私倉Mangasick副店長
    齊立文/《經理人月刊》總編輯
    鄭緯荃/內容駭客網站 創辦人、臺灣電子商務創業聯誼會 共同創辦人


    本書特色
    不上班不等於不工作,上班或不上班都有能走的路
    • 思考工作意義:給每到夜深,總覺得工作一成不變的你
    • 選擇生活方式:給過年想離職,又不確定能否改變的你
    • 公開生存技能:給已是自由工作者,但時常不安與焦慮的你
    • 分享產業狀況:給對文字工作有興趣,想進入這個產業的你

  • 作者簡介

    劉揚銘
    自由作家與編輯。
    雜誌編輯出身,離職後一面接案一面創作,調整工作與生活配比,
    努力用文字在這世界生存下來。
    著作:《高校制服戀物論》《上班,辭職,還是撐下去?》

  • 目次

    短短的前言
    職場邊緣人的生活實踐

    Prologue序章
    試著在工作中尋找自由
    ‧用最少工時,換取最多自由時間
    ‧做喜歡的事,逐步實現理想工作和生活
    寫在出發前:離職,才發現自己為什麼工作
    ‧上班生涯:沒學會與工作相處,燃燒殆盡
    ‧離職放浪:旅途中,開始懷念「動手做事」的感覺
    ‧重新啟動:自由工作當成一場人生實驗,出發!

    Chapter1:Practice for free成為自由工作者,活下來!
    離開公司職位後,案子要哪裡來?工作效率、時間管理有技巧嗎?記帳是不是很重要?
    自由工作者在哪裡工作?到底有哪裡自由、哪裡不自由?練習成為自由工作者的技能,不藏私公開。

    01我想自由工作,但案子要從哪裡來?
    從一件有趣的事情開始,做出來的
    先完成一項工作,其他任務會找上門來

    02發現上班打混是賺到,接案偷懶只是浪費時間
    上班混一整天也領一天薪水,習慣推拖拉
    自由工作不做就沒錢,提升效率攸關生存
    穩定與變動的選擇,接受與拒絕的取捨

    03為了活下去,狠心計算賺錢的效率
    工作收入÷花費天數=賺錢效率
    接案收入記帳表,掌握工作節奏
    賺錢的案子、不賺錢的案子
    賺到夠生活的錢,就把時間用來實現願望

    04為了過自由的生活,每天記錄工作
    第一步:每天記錄做了什麼
    第二步:每周歸納整理工作
    第三步:每月回顧使用時間的狀況
    第四步:每年檢討新目標
    數位行事曆記錄當下,手寫筆記本回顧過去、規畫未來

    05沒有辦公室,在哪工作比較好?
    在家工作:用「開工儀式」維持紀律
    共同工作空間:練習磨合人際關係
    咖啡館:適應環境和老闆個性
    朋友分租工作室:調整生活型態

    06自由工作,到底哪裡自由、哪裡不自由?
    隨心所欲安排時間,不用和人擠的自由
    敢隨時說「不」,擁有拒絕的自由
    想要就可以改變,調整工作內容的自由
    「偷懶就沒收入」的不自由
    「維持工作品質」的不自由

    07誰適合穩定上班,誰適合自由工作?
    不知道想做什麼時,去上班是最安全的決定
    上班的吸引力=自由工作的機會成本
    一些建議,克服獨立自由的心理關卡


    Chapter2:Mindset for free試著創造自己的工作
    上班能做到的事,就留給上班族吧!已經成為自由工作者,有機會挑戰不同的生活方式,才華不一定是最重要的條件,如何取捨哪些事情應該做、什麼可以努力拒絕,每個人的目標都可以不同。接案之外,能否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呢,自由工作又需要做好哪些心理準備?

    01建立取捨原則:哪些案子該做、哪些不該做?
    案子很急、錢多但很累,該不該接?
    區分「為了賺錢的工作/不為賺錢的工作」
    相信直覺:有哪裡不對?快逃一定對

    02最重要的小事:關於報價、收款、合約、溝通與拒絕
    維持案源,要同理也要能說不
    自己不能接,就幫忙推薦適合人選
    如何報價?工時換算法、專案企畫法
    合約問清楚:工作內容、付款時間、支付方式
    矩陣式組織:尊重彼此時間,減低溝通成本

    03自由工作者三要素:才華、準時、好相處(擇二即可)
    沒才華也能生存:學認輸、當「膠水」、增強實戰經驗
    缺點可以當優點:但是浪費力氣撞牆沒有用
    嘗試除了自己,沒人會去做的事

    04嘗試減少工時與收入,自由調配該做什麼
    終極目標:做喜歡的事,並且賺到錢
    自由第一年:為了生存,學習自我管理
    自由第二年:太忙擔心做不完、太閒害怕沒錢賺

    05賺到「最低生活成本」就停止接案,開始創作
    自由第三年:比起穩定薪水,更想擁有自由的時間
    了解自己需要什麼,算出「最低生活成本」

    06因創作而接觸有趣的人事物,產生全新工作
    找一份工作,還是創造自己的工作?
    自由第四年:盡情挑戰沒做過的事,讓意外碰撞出可能
    自由第五年:創作、工作兩頭空的慘痛教訓
    自由第六年:要自己定目標,否則只會完成別人的事


    Chapter3:Re-think for free掙脫束縛、邁向工作自由
    與其追求不愁吃穿的財務自由,更想邁向「每天醒來都能做想做的事」的自由。
    如果工作是為了完成自己喜歡的事物,人是否還需要退休?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個人與組織、歸屬感與孤獨,人生為何而來、想追求的幸福是什麼?
    從終點回推起點,決定現在想做的事,因為自由,而重新愛上工作。

    01重新定義自由:理想的工作與生活
    能否不依賴公司,以個人名義在職場生存?
    不負債、有時間、能犯錯:拿回人生的選擇權
    不規畫職涯,有能力相信隨機與意外

    02重新定義退休:關於勞健保、報稅與年金
    申報「9A執行業務所得」還是「9B稿費」?
    保勞保還是繳國民年金?
    工作是為了賺錢等退休?
    做熱愛的事,直到最後一刻

    03重新定義職涯:專業與被取代的風險
    突破外包接案的代工困境,累積專業
    先求穩定工作,再兼職發展興趣?
    職涯結構改變的三大前提
    多元、多段、多變化的工作生涯

    04重新定義成功:自由的十個心理準備
    解決生存焦慮的終身學習,以及尋找人際歸屬感
    上班旅行團,自由工作背包客
    工作比例調配,組合人生

    Appendix附錄:文字工,是這樣想的……
    出書能賺多少錢:論作家的配備
    出版天真又迷人,但可能賺不了錢
    才華洋溢寫作者,個個都在上班
    殘酷文創工作者:為何努力做那些不賣的作品
    文青產業最邊緣:寫作、劇場、電影大比拚

    Epilogue寫在最後
    用人生做實驗、去冒險

  • 書摘/試閱

    寫在出發前:
    離職,才發現自己為什麼工作

    大部分翻開這本書的人不認識我,討論自由工作生存之道之前,可能需要介紹自己的背景。
    25歲出社會的我,至今只做過一份正職工作,在商業管理類的雜誌當編輯。因為是自己喜歡的工作,所以從採訪編輯、後製編輯、主編,一待就是7年。這份工作讓我從一個沒有採訪寫作經驗的新鮮人,學到編輯的賴以為生的專業。和同事一起打拚,從沒有知名度的創刊期(打電話邀約採訪常被以為是詐騙集團),到後來漸漸被讀者認識的成就感,直到現在都是非常珍惜的回憶。
    說來有點不好意思,但我非常喜歡工作。寫出一篇好文章,做出一個漂亮的專題企畫,完成一本精采的刊物,都讓我覺得成就感十足,一天有做事,就覺得生活很充實。工作讓我可以期待自己,努力寫出好東西,如果別人覺得它有趣或是有用,那就更棒了。
    在編輯部上班的時代,沒有想過有一天會辭職。
    因為太熱愛工作,我以為自己什麼都行。辦公室一出現新任務,我會主動扛下來,一方面怕自己不做會害同事加班,一方面也想爭取表現機會,明明工作已經滿檔,遇到想寫的文章、想採訪的人,還是跳出來承諾會完成。上班時間做不完,那就加班吧!努力加班到半夜,還覺得這樣燃燒的自己很偉大。老闆不是不擔心,但員工承諾可以做到、也表現出很想做的樣子,這任務不交給你都說不過去。
    成為編輯部優良員工的那年,我連員工旅遊都沒去,一個人在辦公室加班寫稿。沒有被逼、沒有被拗,一切都是自己主動。等到發現不可能承擔無限增加的工作量,把加班當常態實在不應該的時候,為時已晚。
    那時我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特別企畫,在正統商業雜誌分析少女偶像團體的經營策略,我自認那是別人不可能寫出來的企畫,同事也稱讚我做了個新鮮的嘗試(感謝讓這種怪提案通過的總編,也感謝如此開放的工作環境),雖然由於太脫離商業雜誌的常軌,內容沒有賣得很好,但那是我上班族生涯中最有創意、也投注全力的一次出擊,照理來說,我應該充實感爆表、成就感頂天,但是我沒有。
    企畫完成之後,我幾乎整個月沒有和同事講話。
    剛開始我還不清楚是怎麼回事,後來,總編輯覺得我怪怪的,問我是不是要休息一下?我才明白,我燃燒殆盡,burn out了。我沒有發現自己一直以來超時工作、過勞,對身體和精神已經造成傷害。
    我沒有馬上辭職,之後還嘗試了一年,努力在工作中改變做事的方法、試著加強效率、努力減少工時,但失去的熱情卻再也找不回來。32歲那年,我遞出辭呈,只能告別自己非常喜歡的工作,讓身心休息,恢復健康。
    現在回想,當初辭職,表面的理由是健康因素,中層是無法控制工作量、失去工作熱情,但最深層的原因還是在於:我沒學會如何和工作相處。那感覺像初戀,你太年輕,明明很愛一個人,卻不知道怎麼愛她才對,不知道如何和她相處,所以你讓她受傷、她也讓你受傷,最後兩個人只能分開,只有分手,能讓我們學會如何去愛。只有離職,才能讓我重新學會如何和工作相處。

    上班生涯:沒學會與工作相處,燃燒殆盡

    當了7年的上班族戰士,辭職之後,我過了幾乎一整年放浪的日子。每天睡到自然醒,每天打電動,可以整個夏天待在海邊,參加睽違以久的音樂祭,有時間看來不及看的電影,有時間到處旅行。但,幾個月之後,我的內心漸漸開始焦慮,原來人生一直玩一直玩,並沒有特別好玩,眼看著半年一年就這樣過去了,完全不知道自己每天到底做了什麼,也不知道人生為了什麼,失去的只有時間而已。
    雖然不是沒有存款,但是每天只花錢不賺錢,看著存摺都會怕怕的。我不希望自己這麼廢,想要自己至少有一點用。所以開始在部落格上寫文章,即使沒什麼人看,至少能每天給自己一點目標。有目標的感覺很好。
    雖然身心開始想做事,然而我還是對上班心有餘悸,畢竟和工作談了7年戀愛,最後受傷分手,讓我不敢回去當上班族。此時做了一個找不到方向的人都會做的決定:單車環島,以為自己在路上會找到人生目標。
    我和老爸一起踏上旅程,在環島路上遇到了一些人,讓我開始思考「工作」和「我」的關係應該是如何。
    環島路上遇到的車友常常對我說:
    「你們父子倆一起環島啊,真好!」
    「爸爸已經退休了,不過,你兒子不用上班啊?怎麼有時間環島?」
    我爸每次遇到這個問題都非常緊張,他會掩飾兒子沒工作的事實,對別人說:「我兒子現在正好換工作,回去就要上班了啦!」
    其實我哪有心工作,仍然是不敢上班的「工作失戀兒」,但老爸一副兒子沒工作就是廢柴、好怕別人知道的心理,讓問出「你兒子不用上班啊?」的車友,立刻驚覺自己是不是問了不該問的問題?大家趕快開始聊一些風花雪月無關緊要的事情,維持表面的和平。
    這種「沒上班就是廢柴」、「不工作賺錢很丟臉」的想法,漸漸讓我好奇工作對人來說是什麼,它代表什麼,也影響了我對上班還是自由工作的看法。
    身為一個只玩樂不工作的人,在環島的路上我開始想,人在世界上,最基本的任務是養活自己,遠古時代我們打獵、採果、種植作物,現代人上班、賺錢、買東西吃。為了存活下去,每天要做的事情,就是工作。
    生活在群體社會,每個人都會和別人互相影響,我幫你、你幫我,你擅長的事情變成你的工作,我擅長的事情也就成為我的工作,所謂的「工作」,可能是我們對其他人產生的幫助,或者說偉大一點,是對社會的貢獻。也因此,一個人的工作(我做什麼來養活自己)漸漸變成一種身分,讓別人知道我在做什麼、我是誰。
    對別人來說,我的工作是一種身分,代表我是誰、對社會有什麼貢獻,所以,老爸才怕別人知道自己的兒子沒工作、沒貢獻、沒身分。
    在那段放浪的時間裡,我也發現完全不工作的時候,心裡會非常害怕。沒有收入是一回事,但我失去了名號、失去了身分、失去了對社會的貢獻、失去了幫助他人的能力,我不知道自己是誰,生存在世界上有什麼意義。環島的路上,我開始想念工作。

    離職放浪:旅途中,開始懷念「動手做事」的感覺

    回想起放浪的這年曾去京都旅行,我特地到陶藝家河井寬次郎紀念館參觀,那是他生前的住所和工作場所。河井寬次郎有一句名言:「工作即生活,生活即工作」,對曾經被工作淹沒生活、導致身心失調的我來說,那是一句引發好奇心的話語,我想到那個人的工作和生活場所體驗,去尋找工作的意義。
    在河井寬次郎紀念館,有他常使用的書桌、座椅、燒陶器的窯、休息時的院子等等,館內有他其他的名言:「所有的事物,都是自己的表現」;「想要發現全新的自己,就去工作」;「赤裸地工作,因為工作是赤裸的」;「不踏上道路的人,讓足跡成為道路的人」……
    我開始想,既然我們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工作,工作代表我們活下去的方法,以及我們是誰,那麼,我又怎麼能把「工作」交給別人決定,不好好思考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呢?
    我必須工作,也必須休息,必須賺錢,也必須陪伴家人,更必須設法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才不枉此生為何而來。以前的我認為,首先拚命上班工作賺錢,休息時才有生活,現在才發現,工作只是一種生活方式,「工作=生活」才構成完整的人生。我不應該有「生活被工作淹沒」的憤慨,反而是自己對「工作與生活」的想像不夠,才讓我在工作中受傷害。沒錯,即使完全不工作,放縱玩,也沒有特別好玩。
    說真的,即使每天躺在沙灘上看海,大概一個月就膩了。如果是為了學衝浪或沙雕,大概還能待下去吧,但若只是每天玩樂,不用多久就會變成說不出的空虛。我試過放浪的人生,卻開始懷念寫文章的成就感,用自己的力量生產出某種東西的感覺,比純粹的消費有意義。
    亞里斯多德說過:「幸福不是一種狀態,而是行動。」盡全力做自己做得最好的事,產生的成就感比什麼都美好。如果有一件自己想完成的事,有一點挑戰性,可以持續做下去,不論這件事能不能產生收入,這種「工作」能讓我感覺人生有意義。
    過了幾乎一整年修養生息的日子,完成單車環島之後,我決定開始工作,但不希望到任何公司上班;我想做喜歡的事情讓人生有意義,不想回到加班與無限增加工作量的環境(以為上班就等於加班應該是我個人的問題,厲害的上班族戰士應該有辦法扭轉這個現象),所以開始思考自由接案的形式。
    於是我租了一個共同工作空間的位置,在心中給自己掛牌上市,從今天起,要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

    重新啟動:自由工作當成一場人生實驗,出發!

    我並不是準備好當自由工作者,才踏上這條路的,比起很多有才華的朋友遜色不少,但即使這樣的我,都能抱著沒有退路的想法,接案存活下來,慢慢開拓出一條自由的道路,相信大部分人也做得到。
    不過,自由工作的形態和當上班族不同,無論心態和思維、自我管理和策略,都有需要調整與適應的地方,而自由工作者沒有組織,這些技能通常只能靠個人摸索或和彼此交換心得,所以我把累積幾年的經驗整理出來,希望能對其他人有幫助。自由工作的心法或許對上班族也有幫助,用接案的型態思考正職工作,可以提升效率,並且在評估職涯轉換的時候有新的觀點。


    重新定義職涯:專業與被取代的風險

    自由工作者是一群願意犧牲正職工作的穩定性,以及薪資福利的保障,來換取自由自主的可能的人。或者厭倦了辦公室文化,或者更渴望追求工作意義與興趣,因此選擇踏上自由的道路,但在站在「上班或自由工作」的十字路口,還是會許多有抉擇的兩難──
    ■自由接案的案子許多是企業外包出來,屬於產業中價值較低、替代性較高的工作,接案久了,會不會無法累積專業能力,愈來愈難找正職工作?
    ■如果自由工作這麼不穩定,是否應該先找個穩定的工作(國考、公營事業等等),再用業餘時間去從事發揮興趣的工作?
    ■或者,自由工作的最終目的,是累積好作品再回到職場中卡位,贏得更好的專業正職?這樣的想法可以嗎?
    ■如果真的想脫離傳統職場,走向自由工作,應該有何種程度的經驗累積,才是適合獨立的時間點?
    這些都是非常務實的問題,如果分成兩個階段剖析,會更清楚取捨標準應該落在哪裡:第一階段,從工作的本質來考慮;第二階段,把整個職涯過程重新定義。

    突破外包接案的代工困境,累積專業

    自由工作者不全是創意階層,無論美術設計、文字撰稿、影像攝影、寫程式……產業裡有各式各樣企業內處理不完,必須外包給體制外工作者的案子。從企業角度來看,大都希望把有發展性的核心工作留在內部,外包出去的多半是價值低、替代性高的工作。就像蘋果把最沒有利潤的手機生產外包出去,自己留下行銷與設計;耐吉球鞋也把生產外包,留下品牌與行銷一樣,這是產業的現實。
    體制外的接案者,就像台灣的代工大廠一樣,接上游品牌商的訂單維生大致沒問題,但要更上一層樓,還是得「代工轉品牌」做出自己的特色才行。始終靠接案生存(接案者),總有一天會面臨代工危機;能夠創造自己的工作,才算是真正達到「自由」的工作者──這也是是我的理想目標,寫這本書的現在,我仍然處於一半收入來自接案、一半收入來自創作的階段,還在持續挑戰。之所以努力減少接案數量、增加創作時間,也是為了這個目的。
    剛開始自由工作的朋友,有些會從外包網平台找案子,這可能是起步的一個選擇,但從長遠與總體角度來看,需要做更上游、更有價值的工作才能累積專業。
    突破代工困境至少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在工作中慢慢累積口碑、做出個人特色,一種是做出一個代表作。這兩種方法並不互斥。如果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案子中,做出讓人驚豔的成果、慢慢累積好口碑,在行業內慢慢擴散,久而久之,會出現有人因為某種特別的需求而找上你,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別人有差異,就有了個人品牌。又或者,投注心力去做一件自己都覺得很棒的事情,感動自己、感動別人,變成一件讓大家印象深刻的「代表作」,之後會以此為契機,衍生出其他工作。
    代表作不一定是「十年磨一劍」那樣嘔心瀝血求來的,也可能是在日常工作中自然而然做出來,代表作和累積口碑並不互斥,可以同步實踐。
    口碑是擺脫「代工困境」無法累積專業的好方法,能夠長久存活的自由工作者,多半不用主動找案子,因為工作品質好,光是之前案子的關係人介紹、朋友推薦,甚至以前的案主想找你固定配合……這些工作就接不完了。只要在某些地方的某些人會「三不五時想到你一下」、「有案子想找人會推薦你」,大概維持生存就沒問題,反而是自己要取捨哪些工作應該接、哪些不該接?才是更需要費心的。
    自由工作這些年,真的感覺到,當自己用心做一件事,會有人回應,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世界上和自己有類似興趣的人,比想像中還多,做出一件有趣的事情,這些隱藏的同好會透過網路或各種方式找上門來,機會就這樣做出來了。我不是非常厲害的工作者,也沒有什麼知名度,這樣的我也能存活,可見挑戰自由的道路並沒有那麼困難。

圖書評論 -   評分:
 對於真的想要成為自由工作者的人...
轉載自博客來  較差  2023/04/08
對於真的想要成為自由工作者的人,覺得沒有什麼參考價值。
這本書屬於那種乍看會覺得好像有點什麼。但要再拿著放大鏡認真咀嚼又覺得什麼都沒有,講的都不是很深入。

雖然有講到一些工作心法但都覺得不是很基本的嗎?...

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接受這種生活方式,作者成為自由工作者後年收平均三十三到四十五萬(覺得好少···),稱自己是「健康而有文化的最低限度生活」,不養小孩、不養老婆、不養父母。

反思如果經濟需求只有年收40的話,似乎也不一定要做自由工作者,找個清閒的正職不是更香嗎?
 整體來說,有些,了無新意。 ...
轉載自博客來  較差  2022/06/01
整體來說,有些,了無新意。
整本書的建議,只適合單身且沒家累的單身族。
可以去圖書館借即可。
特價66折,可以買兩個便當了。
關於時間管理的書籍,可以參考其他"原子時間"、"極度專注力"(天下文化出版)、"深度工作力"等等的書籍。
 這本書的作者自稱是個文字工,從...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21/08/15
這本書的作者自稱是個文字工,從內文看起來應該是接案的編輯+有自己創作的作者,創作的內容不確定,也許是小說,也許是類似這本工作相關的書。
總體來說他是個自由工作者,作者大學畢業在出版社工作七年之後離職,gap一年,開始寫部落格,然後出了一本書、之後開始獨立接案,成為自由工作者之後七年。
從內文描述中看得出來他對於現況是滿意的,但是也點明了他的工作現實,比方薪水大約是最低薪資,沒有買車,買房,雖然有老婆但是不用養家,簡單的說是因為他的生活成本很低,所以可以接受用最低薪資維持生活,換取每年只工作1/3時間的自由。
這本書也許並不適合所有人,但是他提出了幾個觀點給讀者參考,是身為自由工作者的經驗分享。
1.身為自由工作者有甚麼優缺點。
2.自由工作者的三要素:才華、準時、好相處。
3.要怎麼開始,先做好一件事,工作就會找上門。
4.文創業真的很窮
好啦,第4點不是重點。
但最後一章在講出版、劇場等等的現況的內容,也許是因為在台灣的市場規模並不大,所以出版業很多都是賠錢的,而無法讓出版業形成一個正循環的產業,只能成為夕陽慘業。作者沒有提出解決方法,他只是講出這個現象,想想覺得有點唏噓。
 我跟上一篇評論的讀者Reade...
轉載自博客來  較差  2021/07/04
我跟上一篇評論的讀者Reader 的讀後心得,很相似,就是廢話連篇的一本書。
這本書只適合單身或是沒有家累的人閱讀、參考。
我翻完之後,立馬送給別人了。
作者劉揚銘忽略了很多現實層面,如果有家累呢?如果有房貸呢?如果每個月需要給家裡一筆錢呢?每個月有銀行的貸款呢?如果案主欠錢一直沒有給呢?
如果父母、家人或自己突然生了重病,需要一大筆錢呢?
但是,我自己以前也是接案生活的,我跟同樣是接案的朋友聊過。
接案的款項核銷、下來的非常不穩定,都要一直等政府機管、各個企業機構等等的核銷程序。
如果你有房貸或銀行的貸款要繳,或是各種家裡開銷、支出、家人要養,根本不可能。
 晚上翻閱,適合文字工作者, ...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21/07/01
晚上翻閱,適合文字工作者,
喜歡裡面一段~
"自由工作者三要素:才華、準時、好相處(擇二即可)"
整體來說,了無新意,共鳴少,助益不大。
 作者將傳統的生活經濟壓力轉嫁給...
轉載自博客來  尚可  2021/06/24
作者將傳統的生活經濟壓力轉嫁給父母太太,並規劃不生小孩,才換取自由的工作方式
讓許多想成為自由工作者的讀者們有點失望
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能順利逃離這些經濟壓力過著隨心所欲的生活
但作者也讓上班族們多認識了一種不同的生活型態,並提供實際的執行方式
或許在疫情期間失業的朋友們可以好好思考接案的可行性,為自己增加一些收入
 每到週一早上,常常不想上班嗎?...
轉載自TAAZE 讀冊生活  極力推薦  2020/08/25
每到週一早上,常常不想上班嗎?
覺得上班很不自由嗎?
這是每個上班族的心裡話,
但付諸行動把工作辭掉離開,
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

不僅僅要先有接案的能力,
還得有面對輿論的壓力。
「你怎不去找找穩定的工作?」
「到上市公司阿!不然就考看看公務員。」
這些話...你一定聽過吧,
甚至已經在你腦中響起了。
(鬼月最害怕的兩句話。)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書中,
作者劉揚銘是個文字創作者,
鼓起勇氣離開編輯工作,
擔任幾年的自由撰稿人,
我想他最適合告訴大家,
離開公司後,能怎麼生活。

「除非創業當老闆,否則工作不可能有百分之百完美符合自己需求的工作,說不定有百分之五十,就會去做了。反正薪水大部份是時間和行為都被老闆擺佈的心靈補償費。 」
— 劉揚銘《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

到公司上班有種魔力,
會有個目標想努力追求,
耗盡精力後疲憊的回家,
過了一天又一天,
好像該做點什麼改變,
但是薪水還夠用,
日子也還過的下去,
就先這樣吧。

想突破現況,
卻又害怕失去工作的不穩定性,
人生很難的原因,這就是其中之一吧。

離開公司後,
首先要克服收入的問題,
而有穩定的案源之後,
還得自行分配工作與休息時間,
如果拚了命的接工作,
不就又像在公司加班一樣嗎?
毫無生活品質。

自由工作者最矛盾的地方在於,
「太閒害怕沒錢賺,太忙擔心做不完。」
作者在生活與工作中,
不斷的調整比重,
要先算出「最低生活成本」,
也要好好的「記錄每天生活」,
才有辦法規劃工作時數,
還有維持工作的紀律。

作者也在這幾年的自由工作,
嘗試一些在旁人看來很瘋狂的舉動,
例如一整年不接案,
只創作自己的作品。
因為沒有收入的壓力實在太大,
導致生活步調完全被打亂,
最終宣告失敗。

最後,也想分享我與此書的連結,
一直把自己定位成自由工作者,
因為擔任專職家教的自己,
可以自由調配工作時間。
不需為了誰而接不喜歡的工作,
只要努力的將教學做到最好,
不辜負學生、家長,
就是我的最大使命。
曾經一天上班十幾個小時,
也有過連續上班一個月的經驗,
因為過去不懂時間分配,
無法抓穩工作與生活的節奏,
在作者的書中釐清了許多問題,
一是記下生活點點滴滴以便未來檢討;
二是維持生活品質與工作量;
三也是最重要的,自我實現。

自由工作者比一般人,
多出更多可調配時間,
更有機會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用人生去實驗、冒險吧!」
 每到週一早上,常常不想上班嗎?...
轉載自博客來  極力推薦  2020/08/25
每到週一早上,常常不想上班嗎?
覺得上班很不自由嗎?
這是每個上班族的心裡話,
但付諸行動把工作辭掉離開,
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氣。

不僅僅要先有接案的能力,
還得有面對輿論的壓力。
「你怎不去找找穩定的工作?」
「到上市公司阿!不然就考看看公務員。」
這些話...你一定聽過吧,
甚至已經在你腦中響起了。
(鬼月最害怕的兩句話。)

《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書中,
作者劉揚銘是個文字創作者,
鼓起勇氣離開編輯工作,
擔任幾年的自由撰稿人,
我想他最適合告訴大家,
離開公司後,能怎麼生活。

「除非創業當老闆,否則工作不可能有百分之百完美符合自己需求的工作,說不定有百分之五十,就會去做了。反正薪水大部份是時間和行為都被老闆擺佈的心靈補償費。 」
— 劉揚銘《離開公司,我過得還不錯》

到公司上班有種魔力,
會有個目標想努力追求,
耗盡精力後疲憊的回家,
過了一天又一天,
好像該做點什麼改變,
但是薪水還夠用,
日子也還過的下去,
就先這樣吧。

想突破現況,
卻又害怕失去工作的不穩定性,
人生很難的原因,這就是其中之一吧。

離開公司後,
首先要克服收入的問題,
而有穩定的案源之後,
還得自行分配工作與休息時間,
如果拚了命的接工作,
不就又像在公司加班一樣嗎?
毫無生活品質。

自由工作者最矛盾的地方在於,
「太閒害怕沒錢賺,太忙擔心做不完。」
作者在生活與工作中,
不斷的調整比重,
要先算出「最低生活成本」,
也要好好的「記錄每天生活」,
才有辦法規劃工作時數,
還有維持工作的紀律。

作者也在這幾年的自由工作,
嘗試一些在旁人看來很瘋狂的舉動,
例如一整年不接案,
只創作自己的作品。
因為沒有收入的壓力實在太大,
導致生活步調完全被打亂,
最終宣告失敗。

最後,也想分享我與此書的連結,
一直把自己定位成自由工作者,
因為擔任專職家教的自己,
可以自由調配工作時間。
不需為了誰而接不喜歡的工作,
只要努力的將教學做到最好,
不辜負學生、家長,
就是我的最大使命。
曾經一天上班十幾個小時,
也有過連續上班一個月的經驗,
因為過去不懂時間分配,
無法抓穩工作與生活的節奏,
在作者的書中釐清了許多問題,
一是記下生活點點滴滴以便未來檢討;
二是維持生活品質與工作量;
三也是最重要的,自我實現。

自由工作者比一般人,
多出更多可調配時間,
更有機會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用人生去實驗、冒險吧!」
 廢話連篇的一本書。 如果...
轉載自博客來  無評分  2019/03/10
廢話連篇的一本書。

如果你有像作者一樣的條件:住在老婆的房子(不用考慮買房子或租房子)、不生養小孩(不用支出教育費、孩子每個階段的必要費用)、不用給另一伴家用、不必奉養父母,必要支出只有自已的基本零用以手機電信費,那麼這本書非常的適合閱讀,真的能過得還不錯。

如果沒有像作者一樣的條件,這本書沒什麼參考價值,因為裡面寫的很初階,沒有什麼需要思考或提點的要訣,我沒有作者的任何一項條件,自由工作者的我也支撐了近十年。
 正逢轉職為自由工作者,便讓我遇...
轉載自博客來  推薦  2019/02/19
正逢轉職為自由工作者,便讓我遇見這本書,惶惶不安的心情總算找到一點依靠,對於初試者而言,本書可作為一本夥伴之書。每個人自有自己一套做事方法,也各有不同的人生及家庭背景要面對,或許無法如作者如此豁達,但本書分享的是一種態度與思考方式,如「自由建立在自律上」的效率觀、「更懂得重視自己」的人生觀、「適可而止」的金錢觀(包括慎選工作)等,至於每位剛踏入「自由」的工作者最害怕的「下一個案源在何方」問題,自己也很贊成作者建議的思考方向:「好好地做完手上這件事,自然會成為下一個案源的引線。」督促自己專心於當下,確實有助於減緩對未來的不安。總之,成為自由工作者後,經手的每一份工作都是為了自己,「工作與休息」的心態必須調整,對自由更需要擁有自己的一番定義。如今正職不再是安穩的絕對(不然為何還是如此不安?),退休時限不斷退後,把自己想做的事全部推到退休後才做,但我們何時才能真正退休?一想到暮年總容易對許多事感到無力,確實無法再把自己關在辦公室,做著讓人想哭泣或無感的工作了。只要能夠克服諸多心理障礙(主要來自外在觀感),自由這一步一定可以跨出去。
贊助商廣告
 
金石堂 - 今日66折
減壓紓食:不委屈,不壓抑,瘦出好心情
作者:趙函穎
出版社:境好出版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10-13
66折: $ 277 
博客來 - 今日66折
接地氣:連結大地無窮的治療能量,恢復人體電平衡,擺脫慢性發炎,找回不生病的生活(二版)
作者:克林特.歐伯 (Clinton Ober , Stephen T. Sinatra , Martin Zucker)
出版社:地平線文化
出版日期:2023-08-09
66折: $ 277 
TAAZE 讀冊生活 - 今日66折
人民參與死刑審判事件簿:當法槌落下!借鏡日本判例,為國民法官作好準備
作者:林裕順、黃鼎軒、張家維、王鈞世
出版社: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07-11
66折: $ 277 
城邦讀書花園 - 今日66折
百鬼夜行卷12(完結篇):拉彌亞
出版日期:1900-01-01
66折: $ 238 
 
博客來 - 暢銷排行榜
【套書】排球少年 16-30
出版社:東立
出版日期:2024-04-01
$ 1395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自學日語 看完這本就能說:專為華人設計的日語教材,50音+筆順+單字+文法+會話一次學會!(附QR CODE音檔)
作者:許心瀠
出版社:語研學院
出版日期:2020-12-10
$ 374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笑話高手
作者:世一編輯部
出版社:世一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06-10-13
$ 30 
Taaze 讀冊生活 - 暢銷排行榜
Word、Excel、PowerPoint 強效精攻500招
作者:PCuSER研究室
出版社:PCuSER電腦人文化
出版日期:2023-03-04
$ 157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午夜的肌膚之親 2 (首刷限定版)
出版日期:2024-05-22
$ 161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魁!!男塾 愛藏版 1~5 (首刷書盒版)
$ 1330 
Taaze 讀冊生活 - 新書排行榜
活出最耀眼的自己
作者:Jade Wong
出版社: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05-01
$ 266 
博客來 - 新書排行榜
女高中生小春在異世界成為娼妓(06)
出版日期:2024-05-22
$ 110 
 

©2024 FindBook.com.tw -  購物比價  找書網  找車網  服務條款  隱私權政策